学会数学化,切实提升数学学科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论文,素养论文,切实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什么需要学习数学化 如众所知,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正如国际上极负盛名的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1905-1990)的经典观点“(对学生而言)与其说学数学,倒不如说学习数学化”[1],这个观点道出了数学学习的本质.正是由于弗赖登塔尔对20世纪国际数学课程的改革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他对国际数学教育的影响,从20世纪中叶到今天,仍持续不断. 如何理解数学化 1.数学化: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 数学化是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的核心.在弗赖登塔尔看来,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有横向(水平)数学化和纵向(垂直)数学化之分,“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生成、重塑和被使用,而且是机械地、全面地、互相呼应地,这就是纵向数学化.”[2]也可以这样理解:横向数学化的产物是生成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纵向数学化的产物是生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2.数学化的三个具体阶段 无论“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还是“横向(水平)数学化、纵向(垂直)数学化”,尽管道出了问题的本质,但是并没有明确具体地给出数学化的本质内涵和具体任务.何谓“数学地组织”呢? 基于弗赖登塔尔关于数学、数学化的基本观点“数学源于现实并寓于现实”“因为我们的主题是建模,并把它作为数学化的一个方面……”[3],以及“应当在数学与现实的接触点之间寻找联系”“数学依附于现实结构,虽然起初似乎与数学无关,在成长过程中这种联系会得到发展”[4],我们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数学,建立数学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数学化不仅包含从现实世界走向数学世界,而且包含数学世界的内容的数学化,还包含从数学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即“从现实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过程的逆向过程,这既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数学科学赖以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之一.而数学世界既包括(数学)符号世界,也包含图形世界、数字世界、随机世界等.数学本质上是研究关系,包括数量关系、图形关系、随机关系.因此,“数学化”的两个类别“横向数学化”“纵向数学化”并非仅仅包含“从现实世界走向符号世界”与“符号世界内部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而是涵盖多重含义—— 一方面,“横向数学化”实际上刻画了“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之间的相互关联,而这种关联是双向的,并非单向的,既包括从现实世界走向数学世界,也包括从数学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另一方面,“纵向数学化”既包含归纳思维的过程,也包含演绎思维的过程. 从而,基于长期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特别是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实际,我们认为,数学在本质上是研究抽象的东西,而这些抽象了的东西来源于现实世界,是被人抽象出来的.真正的知识是由感性的经验通过直观和抽象而得到,并且,这种抽象是不能独立于人的思维而存在的. 同时,数学化其实就是从(数学外部的)现实(世界)到数学内部,从数学内部发展,再到现实中(以及应用于其他学科之中)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现实问题数学化,即将现实问题抽象、概括为数学问题,其本质在于数学抽象. (2)数学内部规律化,即数学内部的发展得益于数学推理和公理化.推理包括演绎推理与广义的归纳推理.发现(发展)数学新知,主要凭借(广义的)归纳推理,找到数学思维的对象、目标;而验证数学真理、数学新知,必须借助演绎推理.进一步说,正是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综合运用,才使得数学科学自身得以迅速发展. 数学内部的发展需要借助推理来完成,而数学内部结构的奠基性工作需要借助形式化、公理化.特别地,数学结构的建立得益于公理化,借此将数学整理成一个内部条理、简捷、完备的体系. 小学数学中渗透了一点点的公理化思想,而初中数学已经有明确的公理化思想,并建立了明确、相对完备的几何公理体系.从而,推理的基本思想包含(广义的)归纳推理思想、逻辑推理思想和公理化思想. (3)数学内容现实化,即从数学的概念、命题、思想、方法、观念等走向数学的外部世界(即现实世界以及其他学科).这需要构建恰当的数学模型,模型是联结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数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数学赖以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是“数学内容现实化”,亦即主动寻找数学内容的现实原型,主动利用数学发现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其中的核心工具就是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能进行数学化及其教学吗 真理的发现主要靠归纳(即广义的归纳),而验证、确认真理需要依靠演绎.创新本质上源于归纳,而归纳能力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归纳能力的培养可能更多地依赖于“过程的教育”,依赖于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主要依赖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积淀和升华.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归纳思维的初步建立,还是演绎思维的初步渗透,都是在小学阶段奠基的.正所谓,如果一个人在18岁之前从来没有过独立思考、归纳发现的直接经历,那么这个人长大以后成为创新人才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此,在小学阶段,不仅需要学习数学化,而且许多教育经历一旦在小学阶段缺失,将直接制约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些方面(诸如数学化的意识、数学归纳发现的直接经历等)可能是永远无法弥补、修复的. 数学化教学的侧重点及案例展示 数学化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活动,在数学化过程中,教师的任务首先是创设数学情境,并组织和引导学生展开与数学情境的对话性实践.无论是经验的积淀、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还是数学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建模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都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 1.帮助学生经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发展数学抽象能力和建模能力 【案例1】“鸡兔同笼”问题的分析过程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采取列方程法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方程“模型”的抽象过程. ①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即“鸡脚数与兔脚数之和,就是总脚数;鸡头数与兔头数之和,就是总头数;每只鸡的脚数比每只兔的脚数少2”,并用自然语言表达出来. ②用等式表达关系,即: 鸡脚数+兔脚数=总脚数; 鸡头数+兔头数=总头数; 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2. ③用符号语言表达关系,即 ④用方程表达关系. 设笼中有兔x只,由第二个关系知道鸡有(35-x)只.于是,免的总脚数为4x,鸡的总脚数为2(35-x).将这个关系代入另一个等式,得 4x+2(35-x)=94. 上述案例的核心在于建模过程,即“现实问题→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解→现实问题的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于帮助学生获得数学建模的直接经验和体验,进而逐步形成模型思想. 2.精心设计概念的抽象过程,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抽象能力 【案例2】“周长的概念”教学设计[5] (1)教学首先从两个现实情境切入. 出示下页图1——一只小蚂蚁正在围着一片树叶的边缘爬行,一边爬一边自言自语:“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出示下页图2——一只手正握着一支笔,笔尖不离开纸面,一笔画出一只飞翔着的和平鸽的轮廓,配以画外音:“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大的树叶作为教具(或者是真实的芭蕉叶、梧桐树叶等完整的叶片),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如何确定哪一片树叶的轮廓线更长?”得出:采取用绳子围的方式,而采取近似测量的方法其实并不比围的方式更准确. (2)组织学生归纳概括: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涉及图形的周长. (学生可以举出大量生活实例,例如,我生活的小区道路是封闭的单行线,我爸爸每天晚饭后都要徒步走一圈,我想知道,与学校操场的一圈相比,他走的这一圈是长还是短?怎么验证呢?其实,这就是周长问题.再如,给一张照片镶一圈金丝线以提高照片的艺术感,这里的一圈金丝线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3)动手操作. 组织学生摸一摸一片银杏树叶或一片枫叶的轮廓线,即边线,并描下来. 组织学生摸一摸课桌桌面、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通过摸、描树叶的边线以及摸课桌面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让学生对周长有更加深刻的亲身感受和初步体验,加深对周长表象的感性认识,初步感知周长的意义. (4)实践活动. 量一量你的腰围、头围,并与同桌说一说.或者采用绳子围的方法,测量北京城区图上三环线一周的长度,注意地图的比例尺,说一说三环线一圈共几千米长. 这一环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测量方法进行实践活动,再次体验周长的意义,加深对周长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周长就在我们身边,周长的现实意义重大. 就整体而言,上述设计通过生活中的不规则图形抽象出数学中的周长,属于典型的归纳式呈现方式.这种做法,期望通过学习让学生获得这样的认识:生活中的不规则图形有很多,不只是规则图形才有周长;图形的周长大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此外,在上述设计中,创设测量周长的多种自然情境,旨在帮助学生感受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这种设计试图将学生在日常生活(甚至游戏活动)之中与周长有关的零散的生活经验系统化,从中归纳、抽象出一般图形的周长的概念.更进一步地说,“周长”的概念并不是教科书的编者“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活动经验中抽象出来的[6],即帮助学生亲身经历从生活经验世界走向数学新知世界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恰恰是数学抽象思维水平迅速提升的过程. 3.精心设计公式法则的抽象过程,在公式法则抽象过程、基本技能形成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特别是发展归纳思维能力、演绎思维能力 【案例3】一个两位数自乘规律的发现 一个两位数的自乘规律,指的是个位为5的两位数,自相乘得到的数,一定是个位为5、十位为2,而百位(或百位与千位)是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比其大1的数字的乘积.比如,75×75,7与比其大1的数字8之积是56,于是,自乘的结果一定是5625. 以下是教学设计片断. (1)计算15×15、25×25,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你发现的规律对其他类似问题成立吗?比如,45×45. (3)你发现的规律对更一般的形式成立吗?比如,◆5×◆5,这里的◆是1、2、3、…9中的某个数字. (4)对于任意一个两位数◆5,如何验证你的发现总是成立呢? 此时,继续采用数字或者自己选定的符号◆,就无法与更多的人交流,必须采用字母.比如,用a表示十位上的数字,这个两位数可表示为10a+5.于是,◆5×◆5就变成了(10a+5)·(10a+5).能由此验证你的发现吗?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凭借上述提示,大多可以完成如下过程: (10a+5)·(10a+5) =10a×(10a+5)+5×(10a+5) =10a×10a+10a×5+5×10a+5×5 =100a·a+50a+50a+25 =100a·a+100a+25 =100a·(a+1)+25. 上述教学设计,在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经历归纳、猜测、验证的思维过程、推理过程,获得“个案1、…、个案n→归纳出一个共性规律,猜测其普适性→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一般结论”的直接经验和体验,经历一次“数学家式”的思考过程,感受智慧产生的过程.学生从中体验创新的快乐,进而真正体会从归纳猜想到演绎论证的过程,感受字母表示数的魅力,发展符号意识和归纳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而上述过程恰恰是一种典型的数学化——表现在“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学化. 4.培养用数学分析处理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4】车轮为什么需要做成圆的在“圆的概念”形成之后,需要进行圆的概念的类化(即“从圆的现实原型抽象为圆的概念”的逆向过程). 以下是教学设计片断.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而不是方的?其中有何道理?分别用硬纸做一个圆纸片、一个方纸片进行演示,给出你的判断. (2)在现实生活中,下水道的盖子有做成方的,也有做成圆的.做成哪种形状更科学、更安全呢?利用书本作井盖进行演示,说明其中的道理. 对于上述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正是运用圆的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概念的类化,即圆抽象的逆过程. 对于第(1)个问题,其中的关键在于,圆心(即车轮的轴)到轮子接触地面的接触点的距离保持一样长,如此轮子受力均匀;而方的车轮由于其轴与地面接触点的距离不一样长,车轮滚动起来将是颠簸的,既不舒适也极易损坏车子. 当然,车轮做成圆的,还有别的科学原理.例如,物体在地面上滚动要比在地面上拖动(即滑动)更省力,这是由于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如果我们希望转动不均匀,就要用非圆形轮了.凸轮就是自动化生产中常用的一种零件,在凸轮转动时,先是将机件外推,然后又把它收拢,这样不断重复,就可以自动控制某个动作了. 对于第(2)个问题,组织学生分组演示、讨论,学生可以给出许许多多的答案.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圆形的井盖可以由一个人搬动,因为它可以在地上滚.” “圆的周长小、面积大.”“圆的每一条直径是相等的,井盖做成圆形的话,无论从哪个角度盖子都不会掉到井里去.如果把井盖做成方形,方形的对角线就比边长长一些,井盖极有可能沿对角线的角度掉下去.” “圆的容易嵌合进地面,以免留下棱角伤人.” “一个完美的圆柱体,因为下水道的那个口是圆的.” “圆形切去四个角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 与圆的概念抽象的过程正好相反,上述教学设计恰恰体现圆的概念抽象的逆向过程,即圆的概念的类化.其中,问题(1)(2)本质上是等价的,都是体现运用圆的概念诠释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具体过程.对于这两个问题,既可以进行思维的实验,也可以进行操作的实验.而设计的核心目的在于,突出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动脑思考,充分展示运用圆的概念分析处理生活问题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学习数学本质上就是学会数学化,也就是学会“戴一副数学的眼镜”去思考问题、分析处理问题.无论是小学数学的学习,还是中学数学的学习,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从教育的视角,“数学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从数学视角思考问题、分析处理问题的实际本领;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数学化,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_数学论文
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