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德育;有效教育;教育方法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法制意识、人格品格的关键阶段。可以说,只有教师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做好德育教育的铺垫,才能使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得到充足的保障。与此同时,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却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根据个人经验,教师需要从学科渗透,拓展德育教育范围;故事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意识;组织实践,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三方面入手,构建小学德育有效课堂。
一、学科渗透,拓展德育教育范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更要求了学生能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因此,教师务必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好德育教育工作。教师想要在教学工作当中开展更加有效的德育教育,通过学科的渗透,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纵观小学阶段所使用的教材,能够体现德育的因素很多,教师只有利用好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开展更加有效的德育教育。
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在执教《亡羊补牢》一课时,教师通过采用“情境短剧”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理解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等,进而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课文内容,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之后,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去进行自主总结,教师经过对学生的点拨,让学生明白,在发现问题后,只有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才能够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通过简短的语言故事,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将寓言故事内蕴的道理逐步内化为学生为人处世的观点与行动指南,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产生助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故事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意识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决定了学生能够对各种形式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德育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以德育故事为开展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果 重要非智力因素,使用德育故事作为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是非常契合小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的有效教育手段。
例如,教师想要让学生拥有“谦让”的优良品质,可以使用“孔融让梨”,作为“谦让”教育的切入点。当今社会当中,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娇生惯养,甚至溺爱,让学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懂的沟通与交流,更不懂得谦让。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便能够受到德育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逐渐懂得谦让,认识到谦让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带来的好处,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谦让的观念,并在现实生活当中拥有谦让的习惯。
三、组织实践,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多种方式,让学生的脑海中初步形成道德观念,并在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要让学生将道德观念这一重要的行动指南,逐步转变为能够在现实生活当中实际应用的生活态度与做事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定期的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社会,积极的参与校园中的各项活动以及积极参与社会中的公益活动。
例如,教师为了让学生形成“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并让学生将这种观念在生活当中进行应用,可以定期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敬老院,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教师为了让学生形成“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可以让学生捐出自己的小部分零花钱,为当地福利院中的儿童购置学习用品,逐渐让学生懂得帮助弱者。这样一来,通过实践的影响下,学生逐步做到知行合一,道德观念会在学生的脑海中越发深入,并影响到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行为。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开展更加有效的德育教育,首先,需要在学科当中挖掘德育因素,并通过学科的渗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其次,需要利用课外德育故事,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切入点,逐步影响学生的观念;最后,需要带领学生积极的参与实践,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王丽静.浅论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J/OL].学周刊,2020(06):59[2020-01-10].
[2]梁写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OL].学周刊,2020(06):170[2020-01-10].
论文作者:次仁罗布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