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与临床护理论文_徐丽华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心内三科 214400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制定出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案。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早搏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分析他们的资料,以探究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制定出有效的临床护理。结果:患者室性早搏发作以急性梗死后的24小时的室性早搏频率最高;患者日间的室性早搏的频率明显高于晨间与夜间的频率,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的48小时和72小时的夜间和晨间的室性早搏频率对比,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引发患者发生室性早搏的发作原因通常不止一种,其中以酸碱平衡、水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和饮食过饱的原因为主。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室性早搏的发作规律与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能有效降低室性早搏的发作率,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性早搏;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125-01

室性早搏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室性早搏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故本院进行此次实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本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早搏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早搏的诊断标准[1]。患者中有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龄为33~79岁。患者中有32例是前壁梗死,21例为下壁梗死,10例为侧壁梗死,7例为右室梗死。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接受了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NT-proBNP、超声心动图及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并接受心电监护仪来了解患者发生室性早搏的情况[2]。所有患者均接受心电监护仪72小时,医护人员指导并帮助患者完成以上检查,并就相关数据做好详细的记录。

采用回顾分析的方式研究患者的资料,从中分析出患者室性早搏的原因,并制定出有效的护理方式。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室性早搏的发作情况

从表1可以了解到,患者的室性早搏发作呈现一种递减的情况,以急性梗死后的24小时的室性早搏频率最高,分别高于48小时和72小时的频率,三组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日间的室性早搏的频率明显高于晨间与夜间的频率,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的48小时和72小时的夜间和晨间的室性早搏频率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患者室性早搏的发作原因

引发患者发生室性早搏的发作原因通常不止一种。其中,酸碱平衡、水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和饮食过饱是引发室性早搏发作的主要原因。详情见表2.

3.讨论

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早搏的发作时间规律和原因,本院制定了以下护理方案:

(1)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发后的24小时的监护。从实验结果可以了解,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24小时是室性早搏发作频率最频繁的。其原因是因为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早期心肌缺血区域的自律性升高和传导速度减慢,阻碍了缺血区域单间传导,进而形成折返激动,逐渐发展成室性早搏[3]。所以在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立即使用心电图检查,并同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变化和心律情况,每隔1小时检查并做好记录;医护人员要根据所记录的数据及时评价患者的病情及可能发展的方向,做好相关的处理和准备工作;当患者病情出现异常,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医生,并报告最近的相关数据变化,为医生及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处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2)重视对患者的晨间和日间护理。实验结果显示,患者室性早搏主要发生在日间,但晨间的发作次数也是比较多的。其原因是因为在清晨人体内会分泌大量的茶酚胺,从而引发心脏收缩增强、心率加快及血压升高[4]。因此本院将加大晨间的护理人员值班时间,护理人员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急救药品和对急救设备的熟练操作,做好对患者的监测工作并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对于病情较为严重额患者,要在其床边准备好除颤仪。

(3)针对各种发作原因进行护理:实验中显示,引发患者室性早搏的主要原因为酸碱平衡、水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和饮食过饱[5]。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大对患者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平衡的观察,一旦出现失衡情况应立即进行补液处理,或依照医嘱进行酸碱平衡的调节。患者在发生室性早搏后,很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医护人员要多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必要的安慰和疏导;多向患者讲诉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早搏的知识,增加患者对该疾病的了解,而消除不必要的担忧。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病发后的3~5天内要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待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对于日常饮食,患者应保证少吃多餐,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参考文献

[1] 金莲,徐惠萍.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低血钾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4,(10):45-46.

[2] 汪月红.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5,(6):123-124.

[3]赵元杰.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早搏的时机与护理[J]. 吉林医学,2011,06(16):527-528.

[4] 谷建红,赵丽华.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7):145.

[5] 张银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19):113-115.

论文作者:徐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3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与临床护理论文_徐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