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有效的解决了施工周期过长而且质量低下方面的问题,对现代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存在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国家现阶段建筑行业施工中使用最普遍的技术,它在施工技术方面具有着很好的提升作用。本文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分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
1装配式建筑结构技术概念
装配式建筑结构简单通俗的说就是将原先复杂繁琐的的建筑施工技术简洁的分为两个环节即与装配。是指工厂根据建筑构造的要求,提前对建筑原材料进行加工。装配是指在指定建造地点,工厂将之前已经根据建筑结构要求的加工好的建筑构件进行组装。在我国市场上当前主要使用的装配式建筑主要有两种结构体系,一种是通用型,另一种是专用型。通用型结构体系与专用型结构体系各有各的优点。可以满足不同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
2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分析
2.1工厂生产阶段
(1)构件表面印筋:主要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不到位;脱模剂涂的过厚;处理办法: 按照规范要求下部设置钢筋保护层垫块,上层钢筋设置马凳筋。根据不同的脱模剂类型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均匀喷涂。(2)构件损坏、掉角: 主要由于拆模过早;成品保护不到位;处理办法: 待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再进行拆模,拆模过程中要注意轻捶高频;构件场内堆放,运输及吊装过程中要注意成品保护。(3)剪力墙构件预留钢筋或者套筒偏位: 主要由于模具孔位有偏差;套筒未采取固定措施,振捣过程中偏位。处理办法:模具进场后要进行组装验收,确保模具孔位准确无误,并按照要求做好编号,防止使用过程中错拿。套筒在定位孔安装就位以后用固定塞固定,确保振捣过程中不偏。构件深化设计成梅花形的剪力墙插筋时,应针对生产的简便性进行优化,避免设计跟构件生产和施工脱节。(4)构件尺寸及平整度不满足要求: 主要由于模具多次使用变形;胀模;收光不到位;理办法: 模具支完需要对长宽及对角线进行校核,确保模具平直,固定到位;收光之前用水平杆刮平,校准,确保误差在规定范围之内。
2.2构件存放及运输阶段
(1)构件变形,表面细裂纹: 主要由于构件场内和运输过程中未按照要求堆放;拆模过早;养护不到位;处理办法: 叠合板在运输车辆上采用叠放的方式,构件底部用150×150 通长枕木作为支垫,构件间使用40×90 木方作为支垫,上下对齐,堆垛层数控制在4层~6层。采用养护窑蒸养,待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方可出窑拆模,出窑后场内正常洒水养护。(2)外露钢筋锈蚀: 主要由于构件露天堆放,钢筋锈蚀。处理办法: 构件出厂之前将外露的钢筋均匀涂一层除锈剂,将钢筋与空气隔绝。(3)构件倾覆: 主要由于构件未按照要求绑扎固定牢固;处理办法: a.外墙板宜采用立式运输,外饰面层应朝外,梁、板、楼梯、阳台宜采用水平运输。b.采用靠放架立式运输时,构件与地面倾斜角度宜大于80°,构件应对称靠放,每侧不大于2 层,构件层间上部采用木垫块隔离。c.采用插放架直立运输时,应采取防止构件倾倒措施,构件之间应设置隔离垫块。d.水平运输时,梁、柱构件叠放不宜超过3 层,板类构件叠放不宜超过6 层。e.对于超高、超宽、形状特殊的大型构件的运输和存放应制定专门的质量安全保证措施。(4)构件供应不及时: 主要由于意外事故、节假日期间造成的交通拥堵;处理办法: 有条件的将现场设置专门的存货区;提前沟通第二天吊装的构件编号及时间,提前准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现场施工阶段
(1)运输车辆无法进入施工场地: 主要由于现场条件限制,施工总包单位对装配式施工经验不足,平面布置时道路不满足运输要求。处理办法: a.常用构件运输车辆宽度2.4m,车厢长约13m~17m,道路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5m,确认时可让有经验的司机现场查看并做试行。b.确实无法满足转弯半径要求的可以开两个大门,运输车辆直线开出。(2)吊装顺序不合理: 主要由于技术交底不到位,尤其是框架结构或者存在梁的装配结构;处理办法: 深化设计单位可以利用三维模型对总包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吊装顺序,一般吊装顺序为PC 楼梯(下一层) →PC 柱→PC 梁→叠合板。如果现场堆放则另行考虑运输顺序。(3)叠合板桁架钢筋穿线管困难: 主要由于深化设计单位未考虑机电线管走向;工厂将桁架钢筋放错排;处理办法: 深化设计通过BIM 建模,综合考虑各专业,对于线管交叉部位进行特殊处理,合理设计桁架钢筋的高度和摆放位置。(4)钢筋碰撞问题: 主要由于深化设计人员现场经验缺乏,工厂加工未严格按照图纸要求等原因。处理办法: 深化图设计人员应能够清晰的了解现场钢筋加工及绑扎工艺,利用BIM 模型对钢筋碰撞问题进行优化,采用优化节点、上抬、内凹等,其中全装配式框架结构这点尤其要注意。(5)梁上部钢筋穿筋困难: 主要由于叠合板钢筋需要伸到梁中,梁上部钢筋需要后穿,否则叠合板钢筋无法伸入。处理办法: 深化设计优化设计节点,将梁箍筋采用开口箍,叠合板吊装结束后,绑扎梁上部钢筋及完善梁上口开口箍,采用绑扎或者焊接方式且必须满足锚固长度。(6)机电点位跟现浇部位穿线管不在同一位置造成的构件剔凿问题: 主要由于现场跟工厂点位没有提前沟通。处理办法: 现浇部位的机电工程师需要对构件图进行深入了解,深化设计人员提前交底。(7)转换层预留钢筋点位不准确: 主要由于现场未按照深化图纸的点位进行预留,以及未采取有效的固定措施导致的偏位。处理办法: 按照规范要求植筋。(8)现场灌浆不密实: 主要由于现场没有专业培训的灌浆工,管理缺失。处理办法: 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做好班前交底工作,监理或者质量员旁站等事前控制措施。(9)构件超重问题: 主要由于现场未按照构件深化图的重量进行塔吊选型;处理办法: 未制作的由深化设计人员对构件进行再次深化,改变构件尺寸,已经进场构件经深化设计同意可做切割的现场进行切割,无法切割的报废处理。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构件生产厂商或装配式深化人员应提前与现场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塔吊选型时应双方协商后选择。(10) 工期问题: 主要由于首层转换层施工慢,吊装工序较为复杂,工人不熟悉。处理办法: 增加图纸的熟悉程度,构件加工厂及现场要及时沟通,将碰撞问题、定位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避免措施,最好引入BIM 模型,提前施工模拟,以提高现场精细化施工水平。
2.4施工后期质量通病处理阶段
(1)水平缝漏水: 主要由于灌浆不密实,未按照要求做防水;处理方法: 深化设计优化节点,外墙板做好防水措施,外墙外保温施工之前增加一道防水。可由专业的防水公司打孔注防水胶,但成本较高。(2)精装修阶段构件剔凿: 主要由于对于非精装修住宅,客户的需求不一样,装修风格多样,装修过程中非承重墙部位砸除带来了许多问题。处理办法: 出于节约成本及环境保护角度,对于非承重部位采用易于替换的材料,对有预埋线管的做好提示工作。
总之,装配式建筑彻底的改变了传统施工建设长周期,大劳动力使用以及质量缺乏保障以及安全性能低下的问题。使得建设以及工程整体的质量水平上升至新的台阶,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对建筑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世富.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J]. 居舍. 2018(20)
[2] 王永峰.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剖析[J]. 江西建材. 2018(12)
论文作者:高建东,李金鑫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
标签:构件论文; 钢筋论文; 办法论文; 现场论文; 叠合论文; 建筑论文; 措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