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幼儿、家长共建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家长论文,课程论文,教师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往教育者只是片面地记住自己是教育者,重视按现成的、预设的课程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幼儿成为课程的受体,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只是教育情境之外的文本,而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和共同建构的一系列事件;学习不再只是记忆,更是理解和创造的过程;师生关系不再只是授与受的关系,而是交互主体关系;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是生成者、创造者和建构者;幼儿不再是课程的受体,而是主体。同时,因为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家长也是课程的共建者。因此我们确立了教师、幼儿、家长共建课程研究课题。主题探究活动给了我们启示:幼儿生活的各种环境,包括家庭、社区、社会等,这些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各种环境都可以纳入课程,课程的实施以教师、幼儿、家长为共同构建者,每一个具体的活动内容都是从强调幼儿发展出发,由教师、幼儿、家长共同讨论产生,并共同实施。下面谈谈我园是如何实施教师、幼儿、家长共建课程探究的。
一、教师、幼儿、家长共同产生主题
主题探究课程主张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自主参与,重视幼儿的生成活动。所以活动主题不仅仅是由教师预设,它可以师生共同生成,也可以幼儿生成,还可以由家长和教师的预设或生成。即使是教师和家长预设的主题,也必须建立在对儿童的兴趣点、原有经验和认知特点的把握上。实施主题探究活动后,教师的观念转变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由以教师预设为主转向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主。主题的产生很灵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来源于幼儿兴趣。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及大千世界变幻无穷、千奇百怪的现象都会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会产生强烈的探究热情,只要我们深入幼儿生活,及时捕捉兴趣点,就能产生有价值的主题。如,“春天”的主题源于幼儿对春天美丽的花草树木、昆虫的兴趣;“房子”的主题是由各种各样的房子广告引起的;“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产生于幼儿谈论新闻趣事——北京沙尘暴,引发了许多有关地球与环境的问题;“图书”的主题来源于幼儿对图书馆里丰富的图书的兴趣。
2.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成主题。日常生活中常有突发的事件,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些事件来设计主题活动,如有一次幼儿在幼儿园西侧活动时发现一棵树枯死了,教师便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生成了“树”的主题活动;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男生、女生有许多不同之处,教师就引导幼儿生成了“男生、女生”主题活动;各行各业的人、工作以及相关的环境是幼儿学习的资源,教师根据不同家长的职业,引导幼儿一起探究“各行各业的劳动”这一主题。幼儿生活经验与该地方的特有文化紧密联系,其周围环境的相关因素有幼儿学习的独特意义,如“家乡”的主题活动源于同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
3.主题来自教师和家长的预设。儿童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发展需要,生成的主题活动应能培养幼儿丰富的知识经验、技能和良好情感。根据儿童阶段发展的特征与需要,在进行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并考虑幼儿园、家庭、社区中可利用的资源以及如何获取幼儿操作的材料,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如,进入大班以后,需要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便想方设法丰富图书角,让幼儿随时去阅读,讨论书中生动的情节,产生了探究图书的兴趣,教师便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开展了“我爱图书”主题活动。到了下学期便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预设了“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探究活动。
二、幼儿教师、家长共同执行课程
主题探究活动中我们认为课程应追随儿童,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也应该是课程的设计者,因为每个幼儿具有不同特点,每个主题在探索过程中幼儿会生成许多不同的问题,教师只有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课程,这样的课程才具有生命力。如,同样是探究“运动”的主题,有的幼儿对足球感兴趣,有的喜欢篮球、有的喜欢游泳、有的喜欢体操等,幼儿的兴趣点不同,教师便灵活地调整主题网络,允许幼儿自发产生小主题,并按自己预设的内容进行主题探究。这时教师寻求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家长能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配合收集相关的材料,并与孩子共同探究,记录孩子在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让他带到班级互相交流。
三、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寻找课程资源
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幼儿发展中直接的环境,作为幼儿所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其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替代的。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从幼儿在环境中所经历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及建立的人际关系出发,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的力量,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是师生、家长共同构建、共同成长的过程,其开放性和游戏性的特点,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空间的多元化,要求家园双向互动,社区多方支持,共创幼儿探索的环境。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我们注重各种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1.挖掘家长资源
幼儿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们不同的知识背景与职业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家长中有各种能工巧匠、科技、文艺人才、劳动模范等,他们的工作成就和高尚的品德是课程的内容来源。因此,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委会、专家讲座、家教宣传栏、家园联系手册等向家长介绍课改的精神和做法,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家长会宣传主题探究活动的课程模式。主题活动之前,教师与家长密切联系。寻找孩子的兴趣点,分析探究主题的价值,并要求家长支持孩子的探索,参与资源的收集,随时帮助自己的孩子做相关经验的准备,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共同查找主题探究所需要的资料,带孩子走入社会,亲近大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时体验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乐趣。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请他们帮助联系参观的单位、外出活动的车辆。主题探究活动的内容涉及面广,不可能每个主题内容老师都很有把握,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涉及各领域的知识、技能。我们根据主题内容,聘请相关职业的家长来园当老师,向老师和幼儿介绍相关的知识,扩大师生的知识面。如大一班开展的“各行各业”主题活动,就让家长自愿报名当老师,教师为他们安排上课时间,还组织幼儿参观一些工作单位,使师生们深入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特点,激发幼儿尊重劳动人民的感情。大二班开展运动的主题,请专业体育教师家长给幼儿上体育课,弥补了女教师体力小,运动量不够的不足,激发了幼儿大胆参与运动的热情。
探究过程中教师能将家长工作内涵扩大,延伸到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使家庭、社区以及幼儿园形成一个健全的、高效率的网络。这个网络中的各个系统、各方人员相互支持和影响。教师在这其中要起桥梁作用,善于利用社区的有效资源,或让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或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和社会介绍幼儿园和孩子们的成长情况,形式多样,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合力。
2.发挥幼儿园现有资源的最大功效
为配合课改的实施,我们对原有的室内外环境进行改善,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对户外场地、设施进行修缮,投放多功能的低结构性材料,充分利用室内外环境的三维空间,如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立体吊饰;墙面重新安装万通板,供幼儿展示主题探究的相关材料;过道、走廊也装饰成幼儿作业栏和家长园地,用于展示幼儿的作品和家长的话;原有固定化的课桌椅和床铺,换成折叠式的,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灵活摆放,将幼儿的活动空间最大化。
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在幼儿园现有的空间、时间、人员安排上体现弹性管理。针对幼儿园场地小、生源多的局面,我们尝试开展全园流动式户外活动、大带小全园性游戏活动,全园场地由各班自由协调布置、投放丰富的材料,并做相应的内容安排,尽量不重复。活动时全园实行流动式管理,老师定点观察指导,每个幼儿可以自由到各个区域玩,不受班级限制,这样流动性大,发挥了每一块场地的利用率。
在时间上不作统一的安排,由教师根据主题活动需要自行安排。
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幼儿园的所有人员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我们重新安排每个人员的工作量,要求都要下到班级参与幼儿的探究活动,一切工作为育人服务。幼儿园的保健医师、出纳、会计、园长,每一星期她们都会争取时间下班级参与幼儿活动,利用自身工作的特点为幼儿提供特有的课程资源。实行小班化教学,要求双师带班,保证每个小组的活动都有老师参与。教师的工作重心有本质上的转移,由原来埋头写教案、定计划,转化为关注幼儿活动,提供适时、适度、适宜的帮助,及时记录幼儿的活动实况,并做反思调整。用一句老师的话来说明:“我觉得现在所做的记录才是有价值的东西,看孩子玩是一种乐趣,记录孩子一言一行很有意思,可以成为我反思性教学的依据。”幼儿同伴也是一种资源,幼儿在每个主题探究中会收集到许多资料,会有许多经验想介绍,有许多作品要展示。因为幼儿总喜欢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我们创设了小组分享与主题小结活动,提供了作品展示的机会,让幼儿在体验自己成功的同时也分享了同伴的喜悦。
3.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同安属城乡结合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本土文化和民俗风情,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一宝贵的资源。如大一班开展的“家乡”主题活动,主题产生源于幼儿园举办的一次家园同乐活动——家乡的风味小吃,引出了丰富的活动内容:民俗风情、家乡特产、家乡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家乡的发展、家乡的名人轶事等等,通过探究活动增进了幼儿对家乡的了解,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桥”、“春天”、“树”、“保护地球”等主题探究活动都充分地挖掘利用本土资源。在探究“桥”的过程中带孩子参观家乡各式各样的桥,幼儿被各式各样的桥梁所吸引,他们认真地观察比较桥的造型,收集桥的图片、书籍和介绍,还利用节假日和家人一起去找、去看家乡的桥。
教师、幼儿、家长共建主题探究活动课程,使教师不再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幼儿的需要调整和充实课程的内容,重视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中学习,重视活动过程。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与幼儿共同发展,成为幼儿学习、生活、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幼儿的感知、经验都被纳入到不断发展的课程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