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地方课程包括《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和《传统文化》,是一门探究性、开放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即使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肤浅的、无探究价值的。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学生在课堂上无疑可问、不敢问、不知怎样问、没机会问的局面,进而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不可少。
那么,在小学地方课程课堂上,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首先应激发学生质疑兴趣,点燃其求知的欲望,促进其积极思维。
如我在教学《电子垃圾》一课时,先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所接触的电子产品有哪些?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调动了起来,继而我话题一转,说:“电视机、手机等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但它们却也对我们的环境也带来了很大的危机,不知大家是否意识到了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电子垃圾》。那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研究它的哪些方面的问题呢?”这时,学生的思路在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已被充分打开,所以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如:“什么是电子垃圾?是不是所有的电子产品都是电子垃圾?”“这些电子垃圾来自哪里?数量如何?”“电子垃圾有哪些危害?”“如何处理电子垃圾?”等等。
接下来,教师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确定教学活动,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引导学生质疑和交流的同时,教师的语气语调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提问,如“你有什么疑问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也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质疑,如“你的问题提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鼓励学生勇于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并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一片温馨的土壤。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可以说,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有了疑问,才会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授人以鱼,仅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1.在日常生活中质疑
地方课程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所以也就意味着问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所以要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针对学校环境中的问题,提出改善环境状况的建议”, “你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可以回收利用的有哪些?怎样妥善处理家庭垃圾?回忆一下自己外出活动时怎样处理垃圾的,它们是否会污染环境?”等等。
2.在课堂教学中质疑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生活,还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
如在《交通安全》的教学中,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首先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学生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造成受伤的视频,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从这个视频中你发现了哪些安全隐患?你想对这个学生说些什么?从学生七嘴八舌中很自然地就把安全的交通意识总结了出来。
三、指导学生学会解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会比解答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过:“如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个善学的人,疑将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将其“疑”提出并加以解决,长久下去,学生质疑的兴趣会大大降低。所以,我们还需要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教学《白色污染》时,我指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我们应如何减少白色污染?”学生在课前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讨论出了很多方法,如:我们使用的塑料袋可以重复使用,可以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可以发明可降解塑料袋等等。让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
新课程《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实现创新的、开放的教育”,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撬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支点。所以,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时效性,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的方法,形成质疑的能力,让质疑问难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论文作者:王英琦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
标签:学生论文; 垃圾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兴趣论文; 电子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