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与深化:全面小康社会理念与千年发展目标结合的新探索_全面小康论文

一体化与深化:全面小康社会理念与千年发展目标结合的新探索_全面小康论文

融合与深化:全面小康概念与千年发展目标结合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目标论文,全面小康论文,千年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面建设小康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目标。全面小康的涵义及目标内容的确定直接决定着测评体系建构,并影响到相关政策的制定。本文通过对当前全面小康概念的综合研究,并结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特殊维度,试图建立一个平台,提供一种较为统一和全面的小康概念及指标体系。

当前全面小康概念的研究现状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使用小康概念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说,“把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概括为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创造,也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特色。”(注:乌东峰:《中国现代“小康”之发轫》,载《人民日报》2003年4月11日。)十六大报告则将全面小康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战略阶段提出,并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随后更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方面进一步描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与内容。(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学术界在当前讨论中也倾向于把全面小康视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一种对发展概念的解释,并通过比较的方式,将其定义为更成熟、全面的发展模式。有学者认为,从现代化的角度看,全面小康模式的提出是相对社会的“生存性发展”或非均衡的“经济优先发展”模式而言的,是社会现代化由起飞阶段向成熟阶段升级在发展理念上的进步标志,是我国由现代化第二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推进在发展内涵上的重大飞跃,这一发展模式适时修正了发展轨迹的偏差,以确保现代化建设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注:周运清、张蕾:《全面小康建设的新观念研究》,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也有许多学者通过与总体小康的比较,将全面小康定义为总体小康的全面升级,即更高层次、更全面、更均衡的小康,表现为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是从强调达标性到强调优质性,走向一种高水平发展;从强调“量”到强调“度”,走向一种平衡发展;从强调主导性到强调有机性,走向一种协调发展。(注:田佑中:《从“总体小康”到“全副小康”:小康社会的跃迁》,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在这种观点看来,全面小康是不同于发达国家现代化战略的社会发展模式;学者们也据此提出了全面小康的目标与内容,以试图构建相应的测评指标体系:

1.从横向看,当前全面小康的目标与内容研究主要从社会系统的角度出发,注重“全”字

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强调的是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因而许多学者从社会层面提出全面小康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子系统的社会大系统的全面发展,他们之间观点的差异只在于侧重点不同而已。有学者认为,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文明,还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全面小康是一种除注重物质文明外,更注重精神文明等全面发展的小康,追求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小康是注重缩小工农、城乡、地区、阶层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的差异,逐步消除局部贫困,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发展的小康。(注:肖腊珍、刘有章:《全面小康社会进程评价系统探讨》,载《中南政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它追求的是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体推进,均衡发展,正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大动力的有效整合,使得全面小康的内涵更加丰富,特点更加鲜明。

2.从纵向来看,当前全面小康的目标与内容还包括社会系统的持续性发展

全面小康的发展模式强调通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来使得社会整体得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注重经济发展与文化、政治等社会因素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平衡。

综观以往研究,当前中国的全面小康概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目标内容上雏形初现,部分研究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路,并试图将人本精神贯穿于全面小康的目标内容、指标体系乃至相关政策制定中,但事实上当前这种研究可能造成人的发展在事实上被社会系统全面、持续发展的过程所覆盖,人的发展的目标与内容、指标体系被社会发展的目标与内容、指标体系所隐藏,最终人的发展只能成为一种所谓的“精神”而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以人为本”的核心意义也被模糊化。就现有研究而言,当前对全面小康的理解更偏重社会层面的发展。

MDGs的人本精神及其体系特征

2000年9月,包括189个国家的首脑们参加的千年首脑会议在联合国千年大会期间召开。在这次国家或政府首脑的最大聚会中,世界各国领导人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并在此基础上商定了一套有时限但也能够测量的目标和指标。这些目标和指标被置于全球议程的核心,统称为千年发展目标。(注:United Nation(2003),Indicators Monitoring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NY:UN.)

正如《我们民众:秘书长千年报告》中所述,千年发展目标中的思想或行动的方法最重要的转变莫过于:“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人为本。让世界各地城镇乡村的男女老少都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号召比这更崇高,没有任何责任比这更重大。只有这样……能让每个人都分享它带来的机遇。”(注:United Nations,We the people:Millennium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http://www.un.org/chinese/millenniumgoals/fact1.htm.)整个千年发展目标均以“自由,平等,团结,容忍,尊重大自然,共同承担责任”为价值导向,强调从人类本身的角度出发探索发展的涵义。结合表1,可以发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这一特征:

表1千年发展目标(注:UNDPCHINA:《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更加公平的增长、性别平等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2003年版。)

┌───────────────────┬───────────────────────────────┐

│ │指标1 到2015年,将每天依靠不到1美元生活的人口比例减少一半│

│目标一 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

│ ├───────────────────────────────┤

│ │指标2 到2015年,将遭受饥饿的人口比例减少一半 │

├───────────────────┼───────────────────────────────┤

│ │指标3 确保到2015年任何地方的儿童,不论女童或男童都能完成全

│目标二 普及初等教育 │ │

│ │部初等教育│

├───────────────────┼───────────────────────────────┤

│ │指标4 最好到2005年消除初等和中等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 │

│目标三 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 │ │

│ │象,至迟于2015年在各级教育中消除此种差距 │

├───────────────────┼───────────────────────────────┤

│目标四 降低儿童死亡率│指标5 到2015年将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二分之二 │

├───────────────────┼───────────────────────────────┤

│目标五 改善产妇保健 │指标6 到2015年将产妇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

├───────────────────┼───────────────────────────────┤

│目标六 与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及其他 │指标7 到2015年制止并开始扭转艾滋病毒/艾滋病的蔓延│

│ ├───────────────────────────────┤

│疾病作斗争│指标8 到2015年制止并开始扭转疟疾和其他主要疾病的发病率

├───────────────────┼───────────────────────────────┤

│ │指标9 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国家政策和方案,并扭转环境资源流

│ │失的趋势 │

│目标七 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 │ │

│ ├───────────────────────────────┤

│ │指标10 到2015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少一半│

│ ├───────────────────────────────┤

│ │指标11 到2020年使至少一亿贫民窟居民的生活明显改善│

├───────────────────┼───────────────────────────────┤

│ │指标12 进一步构建一个开放的,遵循规则的、可预测的、非歧视性的│

│ │贸易和金融体制,包括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致力于治理、发展和扶贫 │

│ │工作 │

│ ├───────────────────────────────┤

│ │指标13 满足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需要。这包括:对其出口免征关│

│ │税,不实行配额;进一步减免负债严重的贫穷国家的债务,取销官方双│

│ │边债务;为承诺减贫的国家提供更多的官方发展援助│

│ ├───────────────────────────────┤

│ │指标14 (通过《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和大会第二│

│目标八 全球合作促进发展 │ │

│ │十二届特别会议成果)满足内陆国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要│

│ ├───────────────────────────────┤

│ │指标15 通过国内和国际措施全面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以便 │

│ │使债务可以长期持续│

│ ├───────────────────────────────┤

│ │指标16 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为青年创造体面的、有价值的就业机会 │

│ ├───────────────────────────────┤

│ │指标17 与制药公司合作,在发展中国家提供负担得起的基本药物│

│ ├───────────────────────────────┤

│ │指标18 与私营部门合作,普及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并使│

│ │世界人民从中受益 │

└───────────────────┴───────────────────────────────┘

1.目标的选取。

MDGs主要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人权的角度出发,选择了收入(贫困与饥饿)、教育、性别平等、健康(儿童死亡率、产妇保健、重大疾病)等目标,显示了深刻的人文关怀思想。

2.目标的排序。

从整个MDGs的顺序来说,满足人类最基本需求的指标全部排在前面,在明确提到相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八”中,联合国也明确指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为其他人类基本需求发展目标服务的。(注:United Nations,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Role,http://www.un.org/millenniumgoala/MDGs-FACT-SHEET1.pdf)

3.目标的结构。

MDGs目标的分布直接反映了其发展的核心思想。从目标来看,基础性指标占绝大部分;而从具体目标来看,基础性指标为十个(包括指标10、11),仍然占大部分。

可见,MDGs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从人类本身角度出发,以人为本而提出的目标内容体系,它和小康是一致的,因为它们都从不同的维度来衡量人类发展。在这一层面上,MDGs有许多值得我们参考的地方,它可以也应该与当前的全面小康研究相融合。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MDGs的过程中,对政府来说,有一点很重要,即探索形成一个关于全面建设中国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框架/策略,使MDGs和小康目标在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监控过程中能更好的结合。本文通过与MDGs的结合研究,重新提出“以人为本”这一全面小康的核心精神,并试图将人的发展单列为一个维度,提出全面小康概念应该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全面小康的目标内容及其指标体系

1.全面小康的目标与内容

如前文分析所说,全面小康应该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全面小康的目标内容既应包括人自身发展需要的维度,也应包括社会发展层面的维度,二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概括来说,全面小康应包括基础性、结构性和持续性三方面的目标与内容。

(1)基础性目标与内容

正如MDGs所述,发展的核心问题不在物而在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本身获得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将“以人为本”这一概念明确提出,使其不仅成为贯穿全面小康过程中的核心精神,而且单列为一个发展的维度以融入全面小康的目标内容乃至指标体系、政策制定中。据此,应该从人发展的角度,结合MDGs提出全面小康中的基础性目标与内容,使之涵盖到满足人基础需求的各个方面,涉及收入、教育、健康等方面内容。

(2)结构性目标与内容

从社会横向层面来看,系统结构影响着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因而全面小康必须满足整个社会系统自身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全面小康的目标与内容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系统结构角度出发,促进社会的发展。

(3)持续性目标与内容

从社会纵向角度来看,全面小康只有满足社会系统发展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需求才能保持社会系统持续、健康地发展,因而它还应包括持续性的目标与内容。

基础性、结构性、持续性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涵盖了全面小康的目标与内容,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全新的全面小康理念。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化自界”、“自由人联合”、“全面发展的个人”是人发展的完整性的三个维度,也是整合发展在人类本身最高意义上的体现。由于传统发展模式以物为本,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紧张对立甚至异化,所以全面小康应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中,积极倡导人发展的完整性与充分性,其中不仅包括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包括人的各种潜能、权利得到合理的发掘与发展。可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本身相互交错,互为前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而就社会发展本身来说,一方面从横向强调社会系统发展的整体性和结构合理性,另一方面从纵向强调社会系统的延续性,要求经济发展不能逾越生态、资源等系统支撑力量的承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最终实现以所有人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全面小康。

2.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基本构建

综合前文,全面小康基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应包括三大指标体系:基础性指标、结构性指标和持续性指标,其中基础性指标主要用于测评全面小康中的基础性目标与内容,包括收入、教育、健康等方面指标;结构性指标主要用于衡量社会系统自身结构的发展状况,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方面的指标;持续性指标则主要用于测量外部环境发展状况,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状况指标,三大指标体系分别从人的角度与社会角度全面测评全面小康。

此外,在全面小康指标体构建过程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所导致的一种结果或达到的目的,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有赖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自身发展,因而全面小康应该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在其发展模式中,其指标体系也应以“以人为本”为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在制定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MDGs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其人本性的设置理念:在选取基础性指标时,从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体现人文关怀;在指标体系结构上,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都要注重基础性指标与社会性指标的均衡性,明确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这一理念,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使两类指标互不偏颇。

(2)在主张将人的发展单列为一个维度、设置基础性指标同时,并不否认人本精神是社会发展层面的核心理念,因而在指标设置上还是要从人本维度选取结构性与持续性具体指标。

(3)联合国在对中国MDGs进程评估中特别提到卫生、HIV/AIDS、环境和性别区别等方面问题,这些特殊关注点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目前发展过程中应纳入的重要议题,也是全面小康内容与指标应考虑的内容。就性别区别问题来讲,当前中国的全面小康研究无论从目标内容还是指标制定中都忽略了性别议题,而性别问题则主要作为一类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问题来考虑而从未从整体角度将其纳入社会发展模式中,现有全面小康研究明显掩盖了性别发展问题,其内容及指标也是有缺陷的。

结语

MDGs作为联合国权威部门基于千年首脑会议而形成的国际性发展目标,一直以来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它应该也有必要融入中国的全面小康概念和指标中,这不仅有利于与国际社会发展的横向比较,也将有利于将中国社会发展融入世界现代化过程中,使全面小康在开放与交流中积极发展。从应用的角度看,全面小康概念、目标内容与指标体系平台的建立将有助于监测社会发展状况,协助建立一个有效的国家扶贫政策和策略框架,并在扶贫政策制定方面提升政府和政策制定者的水平和能力,从而促进中国全面小康的实现。

标签:;  ;  ;  ;  ;  

一体化与深化:全面小康社会理念与千年发展目标结合的新探索_全面小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