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鉴赏_历史论文

论历史鉴赏_历史论文

论历史欣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历史研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历史欣赏。历史欣赏的对象是恢宏的,在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既有英雄人物的悲欢离合、历史事件的跌宕起伏、风俗风情的光怪陆离,也有整个人类进程的阴差阳错。人们在对昨天的审视中,体验到人类创造的甘甜和失败的苦寂。自古以来,历史一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历史审美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可分作形象审美、理性审美和怀古恋祖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依次递进,并各自代表着不同阶层的审美需求。

一、形象审美

形象美是历史的外在美。对历史形象美的感受是历史审美的初级形态。它包括形象审美、感官审美和心理审美。它的特点是把历史世界的现象和场景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来对待,着重历史中的高音符,凸现有重大影响历史人物的传奇性的一面和重大历史关头富有戏剧性的一面。人们在鉴赏、玩味、体验历史的过程中获得新鲜的美感。

历史世界中的艺术审美无需深层发掘,亦无需过多的艺术塑造,历史形象本身就具有艺术的属性。历史是人的作品,历史是一台戏,在历史舞台上表演的是从古至今的所有人类。这台戏的内容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历史是人有意识地创造的,在被称作历史的这个场面上,留下了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有英雄,也有“狗熊”。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例如中国的唐宗宋祖、秦皇汉武,西方的希特勒、拿破仑等,他们比其他虚构的艺术形象更为丰满,更有个性,更加耐人寻味。同时,人类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串串的辛酸和欢欣,联结起来就是一个个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情节生动,极富戏剧性,如中国大跃进时人们的亢奋,文革十年全民族的盲从等等,这些都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感官审美在审美形态上追求的是悦耳悦目。通过博大宽宏的历史场景,通过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纵深广阔的历史氛围中领略感官的舒适,达到爽心悦目的效果。辽阔草原的战马嘶呜,武昌起义的隆隆硝烟,井冈山上的红旗招展,长处路上的草地雪山,是我们感官一下子就能领受到的东西,一接触到这些,我们便超越了现实的时空而进入雄浑开阔的历史空间。在领受美感的同时,日常熟悉的事物突然变得琐细了、渺小了、隐退了,暂时的公务、烦恼也消失了。这些平常离你很远的大事变的突然降临,把你卷入终生不遇的历史大变革之中,这种历史的时空,给你以感官上极大的解放感。

与现实题材相比,历史形象美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有气魄,历史的场面有气势。这些场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尤其是战争,战场一展开,动辄数十万、上百万人计,战线绵延数百公里,各方面力量此消彼长,你来我往。一个人如果见到这样一种场景,一定会为之动容的。例如《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拥兵百万,挥师南下,大有一揽天下的气势。刘备的局势相当危急。为了与曹操一决雌雄,诸葛亮主动请缨,游说孙权。在孙权帐下,孔明以苏秦、张仪之口才,舌战群儒,陈述利害,使孙权如入瓮中,中了孔明联吴抗曹的计谋。曹操以艨艟斗舰,陈于江上,一时间长江两岸,旗帜招展,一场恶战,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刘备、孙权联军以智克敌,最后采取火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的历史场景,这样的历史智谋,怎不令人一唱三叹,拍案叫绝。

电影和电视的普及为人们形象地欣赏历史提供了最大的可能,使你能更好地调动视觉和听觉。电视连续剧《袁崇焕》中“宁远大战”一节,利用声、光、电的效果,使人们能够看到这样的镜头:云梯火炮,飞石如雨,古城高耸,墙头厮杀,从而使观众迅速进入了历史的时空。

历史的形象美主要是调动人的视觉和听觉,因而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旅游。这样你可以亲自进入真实的历史空间,聆听历史的涛声。像北京故宫、西安古城、南京“总统府”等等历史遗迹,不仅外观美,而且能教会你很多的东西。

旅游可以将历史时空和现代时空进行直接的对此。只要是人类的历史,无论何时何地出现的历史事件、存在过的历史人物,都可以在地球上找到相应的活动地点。这个地方可能离你近在咫尺,可能与你十分遥远。一旦将历史时空和现代时空进行比较,就会生出新鲜的美感来,使你眼前的景色顿然生辉。

历史的形象美还体现在历史人物的性格美上。历史上的人物形象高大,性格明朗。拿破仑的傲慢,林肯的谦和,吉尔的豪爽,斯大林的粗暴都是到他们明显性格特征的表现。他们象一尊尊雕塑巍然屹立在你的面前。

形象审美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耳目器官的愉悦。但在欣赏历史的过程中,人们也要调动自己的想象、理解、情感等多方面的机制。人不同于机器,也不同于动物,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这种社会性主要通过生理器官表现出来。所以历史审美需要体味,需要进入人的心灵。读者在欣赏历史的过程中也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力求在心理上得到沟通。心理审美是古人与今人之间的对话。本世纪30年代,郁达夫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历史小说论》,他谈到了历史欣赏的特点。他说,在欣赏历史时,读者要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历史之中,要把自己的人格全部融入到历史的过程之中,将古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全身心地经历一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历史,欣赏到历史的美,并通过形象进入心灵,由感官愉快达到心理舒适。

就社会心理来说,通过对历史上封建帝王的专制心理、封建宦官的负罪心理、黎民百姓的臣民心理的剖析,可使你认清了人,也认清了你自己。现实中人的心理在历史的层面上得以体现,历史在现实人的心灵中得以复活。

欣赏历史不仅要欣赏历史的外在之美,而且要欣赏到历史的情感之美,心灵之美。形象审美是历史欣赏的第一个层次。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知识积累不多的人来说,在这个层次上也就嘎然而止了。因为很多人是把历史是当小说来读的,随着历史情节的波动而调动自己的情绪。但是对于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社会阅历的人来说,历史欣赏则要进入它的更高层次,那就是理性审美。

二、理性审美

理性审美是历史欣赏的较高级形态,表现为对人类历史的理性把握和反求构筑。理性审美达到的目标是悦心悦意和悦情悦志。理性审美是对历史的体验和参与,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成功的历史欣赏必须完成由形象审美到理性审美的飞跃。

从审美经验说,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就是人类对自我的把握。古人说得好,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什么叫盲瞽?,盲瞽就是瞎子。不懂得历史就是盲人骑瞎马,弄不清东西南北。

无论古今,也无论中外,人类所有的历史都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斗争的历史。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深深地留下自己的印记,这就是历史。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有规律地运行的,是一步步战胜自我,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历史事件是人力所能控制的,有些是人力无能为力的,有些历史是阴差阳错的。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跨入了近代化历程,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却使中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一次不起眼的航行导致了地理大发现,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而尼罗河的沙漠化使一个古老的文明逐渐衰落。历史作为人类过去的记录,就在于认识人类自己,看人类过去做了什么,哪些是人类该做到却没有做到的,从而明了人类到底是什么,将来应该做什么。所以说,历史的生命就在于历史的理性,就在于认识人类自我,否则,历史的生命力将是非常有限的。

欣赏历史的理性美,就是欣赏历史的智慧,使自己聪明起来。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很多的智谋,历史会告诉你很多的各种各样技巧,这些有助于你的工作,有益于你的生活,从而提高你的生活质量。

我们在人生中经常会碰见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时找不到答案,在时候不妨找历史去,它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解答,至少它可以给你很多的启发。

所以,历史不仅可以给人智慧,而且还能给人启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一个很精彩的人物,一生很有传奇色彩,他从一个饱尝艰辛的少年囚徒到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的首领,可谓历尽千辛万苦。从他人物身上可以看到一个英雄的感染力和一个民族的特殊性格。成吉思汗的一生,有爱妻被抢的奇耻大辱,有祖父被杀的家仇国耻。复仇的怒火,民族的义奋,使他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翦平群雄,建立了蒙古帝国。他的一生使那些生处逆境的人不会自甘沉寂,不断奋进。人家的困难比你大得多,人家成功了,而你没有成功,唯一不同的是人家经过了努力,而你一直都在消极等待。考察历史如果上升到理性的角度,会自然把自己与历史联系起来。

以上讲的都是历史人物,这里不妨讲一下历史事件。比如甲午海战,当时北洋海军力量不是不强,号称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舰队。然而战争的结局是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而告终,令人扼腕痛惜。这个时候,人们自然会问一个为什么?答案是:当时清政府太腐败无能,战争没有打,就决定了它失败的结局。历史在这个时候会告诉你:落后就要挨打,国与国之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阅读这段历史,自然会激起一种民族的义愤。

历史更重要的是教会你怎样做人。

当然,对历史审美的过程,就是对历史进行参与和评价的过程:看看人类已经做了什么,或者应该做什么却没有这样做。将人们的历史审美进行一番概括,就会看到有几条基本的原则。这几条原则贯穿着人类对真、善、美始终如一的追求,折射出历史的理性:褒扬进步发展,贬抑落后停滞;向往和平统一,反对战争分裂;向往文明,反对愚昧;提倡友好往来,反对剥消压迫……。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欣赏历史的理性美,是通过历史的形象自然而来的。而有些特殊读者则可以直接进入到历史的理性世界。这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一种是政治家。

历史学家是史学得以延续的承担者。他们一方面秉笔直书,尽可能客观地记载历史,让普通百姓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但是另一个方面,对历史评价的过程也就是对历史欣赏和审美的过程。历史学家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必然贯穿着自身的好恶,并承担着整个人类和时代的审美追求。凡是正直的历史学家无不对人类的前途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希望摒弃黑暗走向光明。历史研究的主体在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前都有一个十分完美的愿望,评价的过程就是把历史与这个愿望进行比较和衡量,并作出美学的判断。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皇权的不满,对战争的诅咒,都反映了历史学家的美学追求。

求美,是历史认识的最佳境界。从客观上讲,人类社会波澜壮阔的发展犹如一幅令人荡气回肠的画卷,或阔步向前,或九曲回折,或阴差阳错,无不牵动着历史学家们的心魂。历史发展中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的斗争是历史学家们关心的永恒主题。历史的真善美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历史认识更本质地体现了这个特点。历史认识的特点不是实证的科学思维而是理性审美。只是因为有些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结构呆板、语言枯燥、思想缺乏灵气,才使他们的成果不被人接受,导致了历史著作审美价值的失落。

遵循政治、哲学这类思维的人也是可以直接切入理性审美的高度的,他们站在时代的基点上对人类历史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哲学的把握,往往把历史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古今中外较有影响的政治学家和哲学家无疑都是历史学家,如中国的梁启超、章太炎、毛泽东,外国的黑格尔、拿破仑等。

各种历史作品的主要接受者是广大的没有受过正规历史训练的社会民众。只有他们才是历史审美价值的主要承受者。他们可由形象审美上升到理性审美。他们欣赏的主要是历史的情节,以充实现实生活,丰富业余时间,满足他们的历史好奇心。然而,他们并没有停留在这个认识上,在欣赏情节的同时,也会对历史作出好与坏的评价,或者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之类的东西来。

三、历史美——怀古恋祖

历史美感是历史审美的最高范畴,它作为一种史的意识根植于人的大脑之中,是人类对自己过去的流连,是历史审美的升华。

历史美的存在是无容置疑的。就现实的人来说,总是留恋过去,儿时的一件小事会在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有的甚至会伴随终生。一旦一个人静下来,难免要回味过去成功时的喜悦和失败的苦寂。昔日的一支破碗,会成为今日的宝贝。正因为历史美的存在,人们总喜欢谈论过去,常常会说:“过去的都是美好的”。

值得强调的是必须把历史美和历史审美两个范畴区别开来。历史美是审美的一个范畴,历史审美则是一个实践活动。历史美这个范畴并不仅限于历史审美,它还有普遍的意义,很值得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们去研究。

问题是,历史美的美感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一种寻求自身回味和祈盼式的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是以已求之于物,而历史美则无需外求,只需审美主体静静沉思或借助其他审美符号助其回忆和反思,或为文字,或为影视,或为实物。正因为如此,生活积累越深,审美感知越强烈的人,历史美的体验就越深厚。

历史是人类的过去,历史是人类的记忆,历史学是人类的自传。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帮人类记忆,“一个心灵不能记忆,也就不能有历史知识”。个人的历史非常简短,而人类的历史则非常漫长,所以根本无需担心历史学的职业问题。人类要延续,历史学作为记忆人类过去和帮助人类回味过去的职业分工,就要永远存在下去。

历史欣赏中历史美的获取就在于人类对过去的留连不舍,站在现实的基点上回味人类的过去,“发思古之幽情”就是历史美。对古玩的欣赏、英雄的崇拜,追求的都是一种历史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学家之所以孜孜探求,就在于人类对历史美的追求。追求历史美是人类需要历史的内在机制之一。

因此,我们说历史欣赏的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本无上下好坏之分,高低智愚之别。它完全取决于欣赏者的欣赏习惯和文化需求,并各自以自己的特性对欣赏者发生感性或理性上的影响。

标签:;  ;  ;  ;  ;  

论历史鉴赏_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