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城镇化论文,农村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村城镇化是其必经之路,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截止至2010年底,我国已经建成3万多个初具雏形的乡镇企业集群,其中中型规模的企业园区达到近9000个,其经济总量约占我国农村经济总量的15%左右,并已成为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中流砥柱。特别是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应依托于企业集群的资源优势,促进农村地区的工业化、现代化、产业化的协调发展。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历史中,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城乡两极分化现象的日趋严峻,这引起了党、政府、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必须牢牢抓住企业集群发展这一契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一、企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概念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企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是两个不容忽视的基本概念,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时,必须掌握这两个概念形成与发展的背景,进而加以科学、合理地利用。
1.企业集群
波特教授于1998年正式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他从新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在综合分析了地理集中因素与产业竞争优势因素的基础上,在国际经济学领域率先提出了企业集群的基本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企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或相互之间具有关联性的企业在特定地理位置集聚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企业集群对于促进某一产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逐渐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社会经济现象。
2.农村城镇化
在我国现阶段的政治体制中,非农村地区主要包括:城市、乡镇两种类型,所以农村城镇化发展要效仿城市、乡镇的发展与管理模式。从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城镇化发展是具有一定规模城镇数量快速增加的必然过程,也是农业人口大量向城镇迁移的过程,以及农村文明向城镇文明过渡的过程。在我国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城镇化有效促进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财富、技术与服务的集聚,是现代政治、经济文明发展过程的主要产物。
二、企业集群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机理分析
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出良好的趋势,但是城乡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地理条件、发展历史、自然环境、经济形势等。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一步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认识到企业集群的重要性,并且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发展机理。
1.企业集群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企业集群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动力和经济支持,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普遍较差,不具备发展现代经济的基本条件,而企业集群的形成,有效发挥了集聚经济的竞争优势,从而推进了农村地区发展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格局的形成,进而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
2.企业集群有利于降低农村城镇化成本
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企业集群能有效地推动城镇生产和生活功能的分离,使农村城镇规划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另外在集群内企业所面临的地理、文化和组织等比较接近,方便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降低了它们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反过来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在此集聚,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此外,在企业集群的背景下,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行政管理费用,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利用企业集群进行城镇化建设,对降低农村城镇化成本意义重大。
3.企业集群有利于打造农村的区位品牌
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中,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区位品牌不容忽视,这也是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企业集群的特殊背景下,为农村的区位品牌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不但有利于农村地区与外界的经济往来,而且提升了农村地区的外在形象。同时,在农村地区的区位品牌建设中,对于促进区域的招商引资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4.企业集群有利于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集群具有促进特定产业发展的优势,也是现代企业在特定区域内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而企业集群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形成,这正符合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现代企业集群的建设,对于化工业、能源产业、制造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从而为农村地区创造了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为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我国企业集群和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总体上呈现出东、中、西部不协调发展的现状,这也是阻碍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在企业集群的背景下,我国东部、中部,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因较早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而为区域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相比之下,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群,从而缺乏农村城镇化发展所必需的外部动力。由此可见,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企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的弊端与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扶持,必将导致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衰退、速度缓慢。
自全面实行改革开发政策以来,国内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两个高度密集产业带与城市群,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区域的建设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且通过宏观调控手段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企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示范区域。在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区域中,城市、乡镇、农村地区的联系极为紧密,在不断提高区域总体竞争力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产业配套能力增强、生产成本明显降低、运输半径缩小等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独特资源优势。例如:在我国浙江省的温州、绍兴,广东省的南海、东莞等地区,随着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地区企业集群的逐步形成,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与我国东南部沿海农村地区企业集群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相比,国内其他地区的农村企业集群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国在辽宁省、山东省、天津等环渤海地区打造了以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密集的企业集群;在京、津、冀、辽、鲁等省市打破现有的行政界限,在充分整合各区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以上省市和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并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但是在我国中、西部,尤其是西藏、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云南等省市和地区,农村地区的企业集群步伐相对较慢,而农村城镇化的自身发展中又缺乏必要的资源条件和外界优势,从而造成国内农村城镇化不协调发展的现状,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解决,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协调,并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基于企业集群加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企业集群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企业的高度重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企业集群的形成,将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集聚经济”效应,在拓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路径的同时,也实现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地方财政、税收提高的发展目标。因此,基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建设的角度,在进行企业集群加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分析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解决土地、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广东、浙江等省市,部分农村地区的企业集群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但也带来了交通拥挤、土地价格上涨、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现象,企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降低,导致农村城镇化也出现了滞后发展的状况。如浙江省的台州、温岭等地区,在农村地区集群企业的发展中,出现了严重的水荒、电荒、民工荒,以及工业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对区域内农村城镇化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若想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土地、污染等方面问题的协调与处理。
企业集群是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在改善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不合理布局现状的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的土地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根据我国著名社会经济学家王缉慈的研究,企业集群与分散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相比,可以节省土地资源近20%,缩短交通运输线路近30%,减少工程管网需求量近15%,节约基建总投资近5%。由此可见,在我国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条件较差的环境下,实现企业集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同时,在农村地区一些中小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对于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日趋严峻,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技术等管理项目中存在固有的弊端,农村地区也普遍存在重视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发展等认识、观念上的偏差。而采取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各类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在减少污染问题的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农村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环境。
2.加快农村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企业集群发展
农村地区企业集群的发展,应重点解决区域内中小企业数量多、过于分散的现实,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以促进企业集群的快速、稳定发展。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的不同,以及现有的自然、地理、经济、人力条件,农村企业集群应相应建设制造业、化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工业园区,从而在实现企业集群规模化发展的前提下,加速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另外,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虽然已经建设了工业园区,但是其企业集群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甚至部分企业集群出现短期效益突出,长期效益不足的缺陷,从而难以保证农村城镇化建设所必需的经济基础,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处理要综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在引导企业集群工业园区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地区的人员就业与资源利用,从而保障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财政政策
为了促进企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制定完善的金融财政政策必不可少,这也是其基础条件之一。在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宏观调控中,金融财政政策是切实可行的手段之一,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既为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又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支持。为促进企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乡镇政府可以利用的金融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低息或无息贷款、利用外资、社会多渠道融资、税收调节、财政支出等,其中税收与财政支出政策在协调企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村地区企业集群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相关金融财政政策的功能性和作用性始终没有减弱。同时,也为农村地区企业集群的迅速扩张,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政府在农村地区企业集群的建设中,应组织相关金融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其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并为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多渠道的融资路径。为实现企业集群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应不断加大资金与管理资源投入力度。企业集群在快速发展中获得了较多的经济效益,进而为地方经济的建设注入了大量的资金,从而在提升基层政府税收与财力的基础上,推进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4.遵循企业集群发展规律,提高农户迁居小城镇的合理预期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伴随着大量农业人口进入企业就业,引发了农户迁居小城镇的特殊社会现象。在农村地区企业聚集的背景下,就业聚集是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之一,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必须遵循企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提高农户迁居小城镇的合理预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口、家庭、企业、就业与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只有在合理的预期规范内,才能实现农村地区生产与生活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从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人文特色、文化特色的区位集聚。另外,农户迁居小城镇的合理预期,应考虑到企业集群的现有空间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农户进入企业集群就业后的预期收入、家庭发展、居住环境预期等都要符合集聚的基本规律。
5.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与进步环境
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村地区的企业集群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农村地区企业集群必须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与进步环境,在提高企业集群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的同时,也客观促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现代商品市场里的同类企业、同类产品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农村地区企业集群适时加大科技投入不容忽视,这也是提升产品质量、缩短产品更新周期的必然条件。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长沙市岳麓区在部分农村地区建设了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引入省内外很多中小型企业加盟的同时,形成了一个具有高科技特色的区域产业基地。随着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对于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长沙市的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则联合打造了岳麓区大学城,在为企业集群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发展更趋科技化、现代化。
综上所述,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中,企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是两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所以,为更好地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必须深入研究和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全力解决实际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从而在促进农村地区企业集群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