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方言语音研究述评
张子璇
(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089)
摘 要: 1985年以来,济宁方言的语音特征描写一般作为山东方言区研究、普通话推广资料的一部分出现。近年来出现以济宁方言为对象的专门研究,但不够充分和深入:有些声学实验只取一位被试,说服力较弱;有些语音描写不够准确,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本文梳理了济宁方言研究的情况,认为今后可以以声学实验为手段,对比不同年龄段的发音面貌,以观察地区语言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济宁方言 山东方言 普通话 声学实验
一、引言
按照钱曾怡(1985)对山东省方言区“二区四片”的划分,济宁方言属于山东方言的西鲁片区。关于济宁方言的记录,早在西晋任城(今济宁市任城区)典辞令吕忱《字林》及其弟吕静《韵集》中便有体现。原本已散佚,但据清顾炎武《音论》提要所载,吕忱兄弟所著为“鲁卫音读”,可见济宁方言从西晋起就有明显的地区方言特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多数文献都将济宁方言作为山东方言的一部分描写,在研究山东方言面貌,整理不同地区方言语音特点时将济宁方言作为组成部分之一加以叙述。因为研究主体范围较大,研究主体较大,这样的研究很容易让人忽视内部方言区间的细小差异,难以对包括济宁方言在内的某个方言有全面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具体地方进行专门化研究,才能更好地展示地区方言全貌。
济宁方言研究的空白在推广普通话政策(以下简称“推普”)下得到弥补。1994年国家提出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推普力度进一步加大,相应地出现一批指导各方言区群众学好普通话的教材,许多都将不同方言与普通话作了对比,其中包括济宁方言。后来,有学者专门针对济宁地区的方言,从整体语音面貌或声母、韵母、语流等角度展开研究。
虽然现有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调查不够全面、描写不够具体、方法不够科学等问题,比如有些声学实验只取一位被试,说服力较弱;有些语音描写存在偏差,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另外,早期研究是否还能反映当代方言面貌?济宁方言在推普之后受到哪些影响?已有成果能否帮助后人了解当代方言情况?方言文化多样性是否面临危机?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方言区与山东方言研究
早期的济宁方言研究多作为山东方言研究的一部分展开,将前者视作后者的组成成分之一,以实现对地区整体方言面貌的描述。在这类研究中,较早的要数钱曾怡、高文达、张志静(1985)的《山东方言的分区》,根据1957年前后调查和整理的包括济宁市、兖州(今济宁市兖州区)、曲阜(今济宁市曲阜市)等在内的九十七个方言普查点的材料,将山东省方言区划分出“两区四片”。这种为了划分方言区而进行的研究还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1987年合作编纂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根据古人声清音声母字和次浊入声字今音都归阴平的特点将济宁方言划入中原官话区,并进一步归入蔡鲁片区。2012年问世的第二版地图集改变了分片方法,济宁方言进入了中原官话八大分区中的兖荷片区。
1996年,陈章太、李行健主编的《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出版,历时6年,是数百位研究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这部作品的每一部分成果都来自于实地考察,都有被调查人的基本信息,并从现代语音学角度,用语音符号标记不同方言的语音特点。在济宁音系部分,调查者从声母、韵母、声调、声韵配合关系、儿化韵、连续变调等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描写,并列出同音字表等,是一次非常全面、详尽的调查。不过,由于这部作品的写作目的是描述方言面貌,只在音系说明部分进行文字描述,其他都是以表格、符号呈现语音特点,内容比较单纯。这部浩大的作品体现出的严谨、翔实都是写作者们“工匠精神”的体现。
农村文化教育滞后的现实导致了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有些家长认为距离的遥远,心灵的缺失能由金钱物质来弥补,以获得内心的愧疚安慰。但是过分的物质补偿以及监护不到位下的金钱补助导致孩子畸形发展。甚至有些农村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论”,不知不觉弱化了孩子的学习意识。不仅如此,在外打工的父母认为将孩子送到了学校就是完成了任务,重分轻德,对孩子的关爱沟通极度缺失。
张春霞(2013)将济宁方言作为中原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北京官话对比研究。在这个研究中,作者说明了济宁方言所处的语言环境,从中古音韵角度对包括济宁方言在内的一些方言进行了详细分类,同时结合现代音韵学调值、调类分析对方言声调、声母、韵母进行了全面描写。
相比前文中对济宁地区方言整体情况的研究,林咖亦(2017)站在了特定语言现象的角度,以山东方言的子尾音变为考察对象。不过通过其调查可以看出,济宁方言不存在子尾音变。
YANG Fan, WANG Jun, DING Jin-kui, FAN Mei-zhen, CHEN Jia-yi, WU Jun, CHEN Xiao-fang
还有一些文献是将山东方言区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某几方面的语音特征的。时洪艳(2011)以属于西鲁片的包括济宁市在内的五个城市的方言语音、词汇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鲁西南地区的语音特点,同时列举了几个古语今用词,如“艮”“糗”等,反映了当代方言与古语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体现了很强的地方民俗文化特点。然而,有些描述并不完全符合当代济宁地区的语言习惯。
手术室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实施过程中,通过合理应用胰岛素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积极避免术后低血糖;通过心理护理干预,疏导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同时可减少由于情绪波动对血糖控制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围手术期饮食指导,不仅满足患者营养需求,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力,还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同时配合实施并发症预防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康复[5]。该次研究也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通过实施手术室围手术护理,不仅使患者术后获得了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同时显著降低了术后低血糖发生率、切口感染和切口延迟愈合率,从而缩短了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
以上研究将山东地区方言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济宁方言所处的语言环境,以及与其他方言的联系和异同,对了解方言间的相互影响及方言流变有启发意义。
(1)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教师需要在第一次授课时,整体上介绍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整门课程信息,不要形成碎片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十分熟悉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了解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也需要清楚知识体系的前后逻辑关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详细的脉络。《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程,需要老师在第一次授课时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网络架构,让学生知道每次学习的都是其中一层的知识点。
三、济宁方言与普通话对比
除了在方言区划分、山东方言整体研究中能体现济宁方言特点以外,在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号召下,一些指导学习普通话的书籍、文献中有对济宁方言的描写,大都以本地区语音特征为例,指导读者有针对性地练习普通话。王正英(2001)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简要对比济宁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服务于普通话推广的主要是一系列书籍,比如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写的《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曹大为、秦存钢(2006)的《普通话教程》等。这些作品中除了有对济宁方言一些发音特征的描述外,还列举了方言区人民的典型使用习惯,提醒普通话学习者在练习时注意语用规范。
在这些材料的描述中,济宁方言语音存在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第一,易将普通话舌间后音发成舌尖前音或舌叶音;第二,一些合口呼音节前常带喉塞音。另外,还有一些习惯用语,如常用动词、形容词加方言疑问语气词“百”“来”表示疑问,疑问语气词在不同情况下音值不同等。
另外,存在一些以语言对比为目的进行的研究。孙志波(2012)以日母字、通摄知章组入声字、江摄入声字及“蛇”字在古今方言的异读情况为内容,研究了山东方言读音中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分化现象,并分析了其特点和成因,但是极少涉及济宁及下设辖区的方言语音,故不展开评述。
四、济宁方言研究
目前单独将济宁方言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述数量不多,但都有明显特点。
除了对山东方言进行共时研究外,张树铮(1996)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究了山东方言产生、发展的脉络。作者通过整理大量历代文学作品中与山东方言有关的信息,梳理了从夏建朝至清的体现山东不同地方方言的大量文本,除了描写方言本身之外,还试图概括不同时期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其中,政治因素(如移民等)、经济因素(如通商等)都对山东地区方言发展变化影响较大,这提醒我们,一个地区语言的变化离不开时代的变迁。此外,作者还列出了许多地方志,对考察方言和地区整体情况有帮助作用。
除此之外,韩秀华(2014)、吴媛媛(2017)分别对济宁方言的声母、声调特点进行研究,这是很有代表性的两个特点。韩秀华指出,“容”字在济宁方言读音很不一致:济宁南部区县大都读[zu],北部大都读[y],这是其他文献中没有提到的。吴媛媛进行语音学实验,同时详细叙述统计过程和语音材料来源。但是,实验样本单一,只有一个被试,普适性不强。此外,实验目的不够明确:为什么用了济宁方言材料又要用鱼台方言材料?为什么要把两种方言的研究结果都展现出来又不进行对比?本文没有明确研究对象“济宁方言”是整个济宁市区还是济宁城区,造成研究结果不够明晰。
除了描述济宁方言的整体面貌外,还有文献描述了方言的语调、变调的发生,轻声也是语调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珊(2010)描绘了济宁方言中的轻声前变调规则,分析了变调对语义的影响。
50万人脱贫、1000个贫困村退出、6个贫困县达到摘帽条件,贫困人口减至90万人以下。这是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2017年,江西省交上的一份满意答卷。2018年5月,江西省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和易地扶贫搬迁两项工作双双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五、结语
目前,对济宁方言整体语音情况的描写已比较全面,并出现用语音实验方法完善语音研究的趋势。对方言语音面貌的描写有助于后人了解当代方言情况,研究重点应该是语言整体面貌描写及语言演变情况分析。可以通过对比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发音特征看出济宁方言的变化情况,预测发展趋势。
很多年轻人已经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而且,由于升学、工作等原因,他们长期居住在其他语言区,发音可能融合其他方言的特征。老年人常年居于本地,与新一代的方言发音也许会有明显的区别,对比后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方言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承载着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与人们的语言认同。不过,它必定是流动的、变化的,尤其在不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想必会越来越快、越来越深。研究方言的语音面貌、变化情况,能帮助今人更好地了解所处的语言环境,帮助后人了解这个时期人们的语言面貌甚至生活情况,这对于保护方言多样性而言是件好事。
2) POD数据处理核心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数据进行POD分析,包括POD分解(进行POD分解计算,分别计算特征值、特征模态和模态系数)、POD重构(基于POD分解得到的特征值、模态和模态系数对流场进行重构)和相位平均(基于重构的流场进行相位平均,同时计算流场瞬态相位角和相位流场信息等)等3个子模块[4, 8, 10-11] 。
参考文献:
[1]钱曾怡,高文达,张志静.山东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4):243-256.
[2]陈章太,李行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872-881.
[3]张树铮.山东方言历史鸟瞰(上)[J].古汉语研究,1996(2):72-77.
[4]张树铮.山东方言历史鸟瞰(下)[J].古汉语研究,1996(3):86-90.
[5]钱曾怡,罗福腾.山东方言与普通话[J].山东教育,1998(23):28-29.
[6]吴永焕.从《方言》所记地名看山东方言的分区[J].文史哲,2000(6):66-71.
[7]钱曾怡,蔡凤书.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山东方言分区[J].中国语文,2002(2):142-148,191.
[8]王彦.山东地名中的山东方言[J].民俗研究,2002(2):100-108.
[9]王晓军.山东方言语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10]张树铮.山东方言语音特征的扩散方向和历史层次[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5-41.
[11]王珊.济宁方言连读变调的优选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12]吴永焕.山东方言儿变韵的衰变[J].语言科学,2009,8(5):458-464.
[13]孙志波.山东方言的文白异读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2.
[14]宋胜如.济宁方言特点浅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1):87-90.
[15]段文君,贾媛,冉启斌.山东方言焦点语音实现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征——以济南、聊城、淄博方言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3(6):835-838.
[16]张春霞.山东三大官话与北京官话的音韵比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17]吴媛媛.山东济宁方言单字音声调声学实验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12):163-166.
标签:济宁方言论文; 山东方言论文; 普通话论文; 声学实验论文;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