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Ps、TIMPs、nm23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MMPs、TIMPs、nm23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一、MMPs,TIMPs,nm23在肺癌病人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杰[1](2020)在《MMP-9、TNF-α和FSTL1在糖尿病合并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炎症因子MMP-9、TNF-α和FSTL1在单纯性肺癌及2型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癌组织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在2型糖尿病与肺癌发病相关性中所起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癌提供新的思路和作用靶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间住院的患者,研究2型糖尿病与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再从中选取经过手术治疗并且资料完整的50例无糖尿病肺癌患者(单纯性肺癌组)和50例2型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糖尿病合并肺癌组),调查患者病历记录中的性别、年龄、FBG、TG、TC、HDL、LDL、CRP、CEA、LDH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MMP-9、TNF-α和FSTL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FBG、TG、TC、HDL、LDL、MMP-9、TNF-α和FSTL1与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癌组织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同期住院的非糖尿病人群(3.70%,1.79%),且有显着差异(P<0.01)。2.与单纯性肺癌组相比,糖尿病合并肺癌组的CEA和LDH明显增高(P<0.05),CRP则显着增高(P<0.01)。3.在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中:>3*3*3 cm3组患者的FBG水平明显高于≤3*3*3 cm3组(P<0.05),而TC、TG、HDL、LDL均无明显差异(P>0.05);Ⅲ期和Ⅳ期组FBG较Ⅰ期组明显增高(P<0.05,P<0.01),Ⅳ期组FBG较Ⅱ期组明显增高(P<0.05),而TC、TG、HDL、LDL的表达在各分期组中均无明显差异(P>0.05);FBG、TC、TG、HDL、LDL的表达在各分化组中均无明显差别(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的FBG较无转移组明显增高(P<0.01),而TC、TG、HDL、LDL则无明显差异(P>0.05)。4.与单纯性肺癌组相比,糖尿病合并肺癌组患者癌组织中的MMP-9表达明显增高(P<0.05),FSTL1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TNF-α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P>0.05)。5.在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中:MMP-9和FSTL1的表达在≤50岁组和>50岁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MMP-9和FSTL1的表达在男性组和女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3*3*3 cm3组相比,>3*3*3 cm3组的MMP-9表达明显升高(P<0.01),而FSTL1表达则明显降低(P<0.01)。与Ⅰ期组相比,Ⅲ期组和Ⅳ期组MMP-9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而Ⅱ期组FSTL1表达明显降低(P<0.05),Ⅲ期组和Ⅳ期组FSTL1表达则均显着降低(P<0.01);与Ⅱ期组相比,Ⅲ期组和Ⅳ期组MMP-9表达显着增高(P<0.01),而Ⅳ期组FSTL1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与Ⅲ期组相比,Ⅳ期组MMP-9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Ⅳ期组FSTL1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低分化组MMP-9表达较高分化组明显增高(P<0.05),较中分化组则显着增高(P<0.01);而FSTL1表达在各分化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相比,有淋巴结转移组的MMP-9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FSTL1表达则显着降低(P<0.01)。6.MMP-9与FSTL1表达在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的癌组织中呈负相关(rs=-0.5585,P<0.01)。结论:1.2型糖尿病能升高肺癌的发病风险。2.MMP-9的过表达与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癌组织的增殖、分化和病理分期具有相关性,其可能是糖尿病合并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3.FSTL1的低表达与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癌组织的增殖、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具有相关性,其可能是糖尿病合并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周国梅[2](2017)在《大黄酸调控Rac1/ROS/MMPs通路抑制卵巢癌细胞的浸润转移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测定大黄酸对卵巢癌淋巴结定向高转移细胞(SKOV3-PM4)的迁移、侵袭抑制作用,探讨大黄酸对NADPH氧化酶活性及ROS活性的影响及Rac1/ROS/MMPs信号通路中MMPs蛋白分子表达的影响,为研究干预卵巢癌转移和侵袭提供新途径。方法:本研究以人卵巢淋巴结定向高转移能力的亚克隆细胞(SKOV3-PM4)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大黄酸(rhein)处理SKOV3-PM4细胞48h后的增殖抑制作用。选择不同浓度的大黄酸与PMA(Rac1激活剂),NSC23766(Rac1抑制剂)联合作用,将SKOV3-PM4细胞分为9个实验组:(1)Control;(2)rhein(7.7μM);(3)rhein(11.3μM);(4)单用PMA(100nM));(5)PMA+rhein(7.7μM);(6)PMA+rhein(11.3μM);(7)单用NSC23766(12.5μM);(8)NSC23766+rhein(7.7μM);(9)NSC23766+rhein(11.3μM)。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NBT法检测各组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中ROS浓度的变化。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各组细胞Rac1/ROS/MMPs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及MMPs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黄酸能够抑制SKOV3-PM4细胞的增殖能力,48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4.8u M,选择大黄酸抑制率<10%的浓度作为本研究的实验浓度。与对照组相比.Rac1激活剂PMA处理SKOV3-PM4细胞48h后,细胞迁移能力增强,而大黄酸(11.3μM)、PMA+rhein及NSC23766+rhein显着降低SKOV3-PM4迁移能力(P<0.01)。各组细胞划痕实验结果与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基本一致。PMA处理SKOV3-PM4细胞48h后,NADPH氧化酶活性升高,而大黄酸(7.7μM及11.3μM),PMA+rhein、NSC23766+rhein处理后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MA处理后ROS浓度显着升高(P<0.01)。PMA+rhein处理后细胞内ROS浓度较单用PMA处理后的低(P<0.05)。Western Blot实验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大黄酸能显着抑制磷酸化JNK,AP-1蛋白的表达水平,单用NSC23766、大黄酸+NSC23766处理组与单用大黄酸处理后作用效果一致。单用大黄酸(11.3μM)处理,MMP-2,-3,-7,-9及MMP-19蛋白质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着降低。Rac1激活剂PMA处理组MMP-2、MMP-3、MMP-9、MMP-19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仅MMP-7表达水平稍有降低。PMA+rhein(11.3μM)处理后MMP-2,-3,-9,MMP-19较PMA单独组处理后显着降低。NSC23766处理组MMP-7,-9及MMP-19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NSC23766+大黄酸处理,MMP-3,-7,-9,MMP-19蛋白质表达水平较NSC23766单独组处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相比,无论高浓度还是低浓度大黄酸处理组,NM23-H1、TIMP-2和TIMP-1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大黄酸抑制卵巢癌侵袭及转移的能力,可能是通过抑制MAPK通路的JNK,AP-1蛋白磷酸化,进一步抑制MMPs,增加TIMP-1、TIMP-2和NM23-H1蛋白表达而实现。结论:大黄酸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Rac1/ROS/MMPs信号转导通路中JNK、AP-1蛋白磷酸化,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有关。Rac1在基质金属蛋白酶激活中扮演关键性的作用,因此Rac1可能是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潜在靶点。大黄酸可能是一种潜在的Rac1小分子抑制剂。

梁静[3](2013)在《CD147、p-ERK及nm2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及肿瘤抑制因子nm2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及与乳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20例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situ,DCIS)及10例乳腺腺病中CD147、p-ERK及nm2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CD147、p-ERK在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42/70)、51.4%(36/70),高于20例乳腺导管内癌组的35.0%(7/20)、30.0%(6/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7、p-ERK在10例乳腺腺病组均未见表达,阳性率为0.0%,乳腺IDC组和DCIS组与乳腺腺病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在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2.9%(44/70),在20例乳腺导管内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0%(14/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在10例乳腺腺病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达90.0%(9/10),乳腺IDC组和DCIS组与乳腺腺病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147阳性表达率为60.0%(42/70),在肿块直径<2cm、25cm、>5cm的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1%、59.3%、81.8%,在TNM分期中I、II、III期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56.3%、81.8%,在组织学分级中I、II、III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8%、61.1%、72.7%,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分别为45.7%、74.3%; p-ERK阳性表达率为51.4%(36/70),在肿块直径<2cm、25cm、>5cm的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9%、51.9%、63.6%,在TNM分期中I、II、III期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46.9%、77.3%,在组织学分级中I、II、III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6%、50.0%、66.7%,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分别为51.4%、54.3%;nm23阳性表达率为62.9%(44/70),在肿块直径<2cm、25cm、>5cm的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7%、62.9%、0.0%,在TNM分期中I、II、III期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8%、68.8%、31.8%,在组织学分级中I、II、III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5%、61.1%、42.4%,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分别为68.6%、54.3%。在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147的表达与乳腺的肿块大小、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年龄无关;p-ERK的表达与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与其他指标均无关;nm23与乳腺肿块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呈负相关,而与患者年龄和组织学分级无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乳腺IDC中,CD147与p-ERK的表达呈正相关;nm23与CD147、p-ERK的表达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CD147和p-ERK在乳腺IDC中表达显着增高并呈正相关性,两者的过度表达可能是促进乳腺癌浸润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二者在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2.nm23与CD147、p-ERK的表达呈负相关性,提示nm23参与抑制乳腺癌的浸润转移,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ERK信号转导系统的活性减少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3.联合检测CD147、p-ERK和nm23,有助于更准确的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指导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治疗。

李良军[4](2011)在《nm23-H1和MMP-2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检测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在贲门癌和正常贲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探讨nm23-H1和MMP-2表达与贲门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7例贲门癌组织及25例正常贲门组织中nm23-H1和MMP-2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计算,相关性研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结果nm23-H1和MMP-2蛋白在贲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6%和73.7%,在正常贲门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0%和2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者的表达均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显着的相关(P值均<0.05),MMP-2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值<0.05),而nm23-H1与组织学分级无关;两者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大小无关(P值均>0.05);贲门癌组织中nm23-H1和MMP-2的表达呈负相关(r=-0.585,P<0.01)。结论在贲门癌组织中nm23-H1呈低表达率,MMP-2呈高表达率,两者与贲门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作为判断贲门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nm23-H1低表达率和MMP-2高表达率与贲门癌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nm23-H1和MMP-2可能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在贲门癌中nm23-H1与MMP-2的表达呈负相关,二者共同参与贲门癌的浸润转移,联合检测nm23-H1和MMP-2在贲门癌中的表达可能有助于评估贲门癌的临床分期,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信息。

杨幸子[5](2010)在《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种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及诊断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卵巢癌死亡率在妇科肿瘤中居首位。尽管肿瘤减灭术及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在卵巢癌的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因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70%的患者初诊时已为晚期患者。手术及化疗后复发率高、易出现耐药,因而患者的5年生存率长期停留在30%左右。基质酶类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课题探讨MMP-9, Hpa, CL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其预后价值,构建了三种酶类联合诊断卵巢癌浸润转移诊断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对已发表的基质酶类组织含量表达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以期更好、更快地解决上述卵巢巢癌酶学诊断中的主要问题。血清MMP-9、Hpa、CL的检测对卵巢癌浸润转移判断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基质酶类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217例卵巢恶性肿瘤、101例卵巢良性肿瘤及101例正常对照的血清中几种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将结果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中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均显着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清中,基质酶类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关;CL表达与腹腔转移有关,Hpa表达与远处转移有关,MMP-9表达与腹腔转移有关。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L与CA125的相关系数为0.051,P=0.434。P>0.05,二者无明显相关性。血清Hpa与CA125的相关系数为0.183,P=0.005。两者呈正相关,即Hpa含量越高患者,CA125含量也越高;血清mmp9与CA125的相关系数为0.131,P=0.044,两者呈正相关,即MMP-9含量越高患者,CA125含量也越高。结论:基质酶类的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认为几种基质酶类有望在临床上成为判断侵袭、转移的指标之一。血清基质酶类含量联合检测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目的:构建了三种酶类联合诊断卵巢癌浸润转移诊断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采用SAS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模型建立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以250例血清样本三种酶类含量来建立回归模型,168例血清样本三种酶类含量用于验证所得到模型,并与CA125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最终所建诊断模型为:Logit(P)=14.90-43.24xCL-33.12xhl-43.80xml+71.08x(CLxhl)+55.83x(CLxml)1.模型对于肿瘤性质判断的灵敏度为86.4%,特异度为82.1%,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P值为0.000,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任一种标志物单一检测,故本模型用于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有显着意义。2.模型对于肿瘤浸润转移判断的灵敏度为70.4%,特异度为63.9%,ROC曲线下面积为0.732, P值为0.000,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故本模型用于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有显着意义。结论:本研究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在判断肿瘤性质及进展程度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本实验尽可能收集多的血清样本,但样本量毕竟有限。如能更加大量增加样本量,对模型进行调试及完善,使其更加接近肿瘤实际演进情况,则以诊断模型协助诊断恶性肿瘤有望成为新的辅助诊断模式。液态芯片检测血清MMP-9、Hpa、CL的临床验证试验目的:探讨液态芯片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基质酶类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流式荧光法检测了96例卵巢恶性肿瘤、79例卵巢良性肿瘤及55例正常对照的血清中几种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将结果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中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均显着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清中,基质酶类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2.液态芯片法检测基质酶对于判断卵巢肿瘤性质的判断灵敏度分别为:CL84.3%,Hpa 72.3%,MMP-973.5%;特异度分别为:CL76.0%,Hpa 84.0%,MMP-988.0%。3.液态芯片法检测基质酶对于判断卵巢肿瘤转移的判断灵敏度分别为:CL867.9%,Hpa 62.5%,MMP-975.0%;特异度分别为:CL66.7%,Hpa 63.0%,MMP-963.0%。4.液态芯片法检测基质酶含量,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性质的检验效能总体上优于ELISA法,尤其在判断肿瘤良恶性时的特异度明显高于ELISA法。5.液态芯片法与ELISA法检测卵巢恶性肿瘤转移与否的检验效能相差不多。结论:液态芯片是可同时、快速、准确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的综合技术,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有望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基质酶类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基质酶类在卵巢组织中的含量对肿瘤性质的判断。方法:检索CBMdisc光盘数据库、EMBASE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确定纳入标准,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公开国内外发表的文献16篇。通过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分析及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两种模型的综合分析得出生存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包RevMan 4.2.10。结果:在MMP-9表达的研究中,纳入的7个研究,OR=11.43,OR95%C1为6.78,19.27,P<0.00001。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恶性及非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含量有统计学差异;研究间无异质性。2.在Hpa表达的研究中,纳入的6个研究,OR=8.62,OR95%CI为4.57,15.28,P<0.00001。乙酰肝素酶在恶性及非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含量有统计学差异;研究间无异质性。3.在CL表达的研究中,纳入的3个研究,OR=2.70,OR95%CI为0.26,27.97,P=0.41。组织蛋白酶在恶性及非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研究间存在异质性。结论:Meta分析的结果说明恶性组基质蛋白酶及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显着高于非恶性组,组织蛋白酶未见差异。由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均是一些分散的小样本病例,基质酶类在恶性卵巢中的表达作用,尚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根据现有研究结果,基质酶类有望成为最新的卵巢肿瘤标志物。

严永峰[6](2009)在《MMP2和TIMP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喉鳞癌组织中MMP2和TIMP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与喉鳞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选择石蜡包埋的喉鳞癌标本61例,喉癌癌旁黏膜3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 peroxidase complex,ABC)法检测MMP2和TIMP1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并分析MMP2和TIMP1的表达与喉鳞癌的病理分化程度、T分级、临床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的关系。结果:MMP2蛋白在喉鳞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1%和42.4%(P<0.05);在喉鳞癌中T1-T2级和T3-T4级阳性表达率各为57.1%和92.3%;淋巴结有无转移阳性表达率各为93.3%和65.2%;临床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阳性表达率各为51.6%和93.3%;浸润浅层与深层阳性表达率各为40.0%和82.6%,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IMP1蛋白在喉鳞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5.9%和81.8%(P<0.05);在喉鳞癌中T1-T2级和T3-T4级阳性表达率各为62.9%和23.1%;淋巴结有无转移阳性表达率各为13.3%和56.5%;临床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阳性表达率各为67.7%和23.3%;浸润浅层与深层阳性表达率各为73.3%和37.0%,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MMP2和TIMP1的表达与发病部位、病理分化程度、年龄、性别、民族均无相关性(P>0.05)。MMP2和TIMP1在喉鳞癌中表达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601(P<0.01)。结论:1.MMP2和TIMP1的阳性表达强度与喉鳞癌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2.MMP2和TIMP1在喉鳞癌的发展及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3.MMP2和TIMP1可作为判断喉鳞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周杰[7](2008)在《金属基质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它的5年存活率低。侵袭和转移是卵巢癌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引起卵巢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是MMP-9的天然抑制物,它可与MMP-9形成复合物从而限制MMP-9的功能。因此,本课题探讨MMP-9及TIMP-1在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其预后中的价值。卵巢肿瘤患者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测定及临床价值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测定对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病情监测和转移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5例健康妇女(对照组)、15例卵巢良性肿瘤(良性组)及55例卵巢恶性肿瘤(恶性组)进行血清MMP-9含量分析。结果:恶性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472.95±169.48ng/ml显着高于良性组的230.99±91.81ng/ml及对照组的72.99±2.57ng/ml(P<0.05)。恶性术后组血清MMP-9含量424.11±175.66ng/ml和复发组血清MMP-9含量478.13±183.90ng/ml也明显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恶性配对组中治疗前血清含量513.82±133.18ng/ml高于术后组437.15±144.41ng/ml(P<0.05)。结论:血清MMP-9含量在卵巢恶性肿瘤中异常升高,可作为卵巢恶性肿瘤有价值的诊断、评价手术效果以及判断复发的指标。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MMP-9抑制物TIMP-1基因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目的:探讨TIMP-1基因突变与卵巢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在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检测39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18例正常卵巢组织中TIMP-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TIMP-1基因第一、第二和第三编码外显子及其周边区域序列未检测到突变。TIMP-1基因第四编码外显子及其周边区域序列在我们检测的67例卵巢组织中,除了检测到的1例错义突变及1例内含子突变外,检测到具有NCBI中SNPsID为rs4898的SNP位点(TIMP-1基因第3296位)的共48例,其中突变纯合子为17例,突变杂合子为31例,在此SNP位点上,等位基因为T的占50%,为C占50%。Ⅰ~Ⅱ期患者该SNP位点突变为C的比例明显大于Ⅲ~Ⅳ期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P-1基因第五编码外显子除了检测到的2例错义突变及一例位于非编码外显子的外显子区域突变外,检测到具有NCBI中SNPsID为rs11551797的SNP位点(TIMP-1基因第4251位)的共29例,其中突变纯合子为6例,突变杂合子为23例。在此SNP位点上,等位基因为C的占72.7%,为T占27.3%。结论:恶性卵巢肿瘤组织能检测到错义突变,正常卵巢组织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未能检测出错义突变,错义突变可能影响TIMP-1在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功能;位于第四编码外显子的一SNP位点(TIMP-1基因第3296位)可能是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早期事件。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MMP-9抑制物TIMP-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与其临床病理关系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TIM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CR)检测39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18例正常卵巢组织中TIMP-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情况。结果:正常卵巢组织中TIMP-1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程度为83.33%(10/12),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为100%(5/5),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为100%(10/10),TIMP-1启动子区域CpG岛总甲基化率高达92.6%。结论:MSP法不能区分正常女性Xi染色体上TIMP-1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及能导致肿瘤细胞TIMP-1基因表达下降的另一条X染色体(Xa染色体)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

李继东[8](2008)在《三维立体培养中肺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所有癌症的首位,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一直是热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组锌离子依赖性的、在结构上具有极大同源性的内肽酶家族,能降解细胞外基质,其过度表达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而被广泛关注和研究。本课题采用三维立体培养技术,研究肺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肺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首先建立肺癌细胞的三维立体培养模型。采用人非小细胞肺癌H460细胞株传代培养,用鼠尾制取Ⅰ型胶原,并制备等离子、等渗、1×DMEM、胶原浓度为0.75mg/mL的液体胶原,按4×105个/mL接种H460细胞于胶原内,建立三维立体培养,同时建立平面培养作为对照,在24、72、120h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用数码照相机记录,并收集细胞培养液,用明胶酶谱电泳的方法测定其中的MMP-2、MMP-9。然后将单个核细胞、肺成纤维细胞分别与H460细胞混和立体培养。单个核细胞采集自健康志愿者外周血,采用单个核细胞分离液分离制备,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细胞株传代培养,分别将两种细胞与H460细胞混和立体培养,定时观察、记录细胞生长情况,收集培养液,用明胶酶谱电泳的方法测定其中的MMP-2、MMP-9,采用Bergman法测定其中的羟脯氨酸含量,计算胶原降解量。再者在H460细胞立体培养中加入TNF-α干预因素,同样方法测定MMP-2、MMP-9和羟脯氨酸含量。最后采用明胶酶谱电泳法测定3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和23例恶性胸水的MMP-2、MMP-9,同时测定1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和15例非恶性胸水作为对照,并用Bandscan分析软件测定电泳条带灰度值。本实验成功建立了肺癌细胞的三维立体培养模型,癌细胞及肺成纤维细胞等生长状况良好,H460细胞在立体培养条件下MMP-2、MMP-9表达比平面培养增强。H460细胞与单个核细胞混和立体培养,电泳显示MMP-2、MMP-9的表达混合组最强,其次是H460组,单个核细胞组表达不明显;胶原分解量也是混和组最高,单个核细胞组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H460细胞与MRC-5混和立体培养,电泳显示MMP-2、MMP-9的表达MRC-5组最强,其次为混合组,H460组表达最弱;胶原降解量同样是MRC-5组最高,H460组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在H460细胞的立体培养中加入TNF-α干预,电泳显示MMP-2、MMP-9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强,胶原分解量增多,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清标本电泳MMP-2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均有表达,MMP-2条带灰度测定差异不显着(P>0.05)。胸水标本电泳MMP-2、MMP-9结果显示:在恶性胸水中表达最高,漏出性胸腔积液表达最低。MMP-2条带灰度测定显示:恶性胸腔积液组测定值最高,其次为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组,漏出性胸腔积液组最低。恶性胸腔积液组、结核性胸膜炎组与漏出性胸腔积液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但前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认为三维立体培养是一种能较好模拟体内环境的研究模型,在肺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复制与研究方面有很大优势。我们运用这一模型发现:单个核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和培养后,刺激MMP-2、MMP-9分泌增多,活性增强;肺成纤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刺激MMP-2、MMP-9表达的同时,可能更多的刺激了TIMPs的表达增强;TNF-α对肺癌细胞MMP-2、MMP-9的表达有上调的作用。血清中MMP-2的表达差异不显着,可能需要进一步增加样本深入研究后才能明确其临床意义;胸水中MMP-2、MMP-9的表达增强提示可能为恶性病变。

晁栋[9](2008)在《α1抗胰蛋白酶与肺癌易感性及其对肺癌生物学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当今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城市居民癌症死亡人群中,肺癌高居首位。尽管近30年来随着基础与临床医学的发展,对肺癌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对其发生发展的认识以及治疗的效果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目前认为癌症是一种多基因疾病,环境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癌症的发生发展,在注意环境因素预防的同时,对癌症相关基因的研究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癌症研究的热点。α1抗胰蛋白酶是一种重要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研究显示在白种人群中,α1AT缺乏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癌有关联。在白种人群中和肺癌易感性有关联的Z、S基因型,据报告在我国汉族人群中很少见。目前α1AT基因多态性和我国汉族人群肺癌易感性的关系尚无定论。α1AT在多种肿瘤细胞中有表达,研究提示α1AT和癌症预后似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关α1AT与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告,有待探索。研究目的:研究在我国陕西地区居住的汉族人群中α1AT基因多态性和肺癌易感性关系;探讨α1AT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肺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可能机制;研究α1AT对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生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采集陕西地区居住的汉族人血标本330例,包括肺癌组130例,COPD组100例,对照组100例。采用PCR-RFLP技术,筛查α1AT基因外显子Ⅴ、Ⅲ及3’端突变体出现的频率,分析其与肺癌的关系。2.收集肺癌组织标本107例,其中鳞癌45例,腺癌42例,小细胞癌20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α1AT、CD3、Fas、FasL、DcR3的表达,分析α1AT与肺癌的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分析α1AT与CD3、Fas、FasL、DcR3表达的相关性,探讨作用机制。3.培养人肺癌细胞系A549,采用RT-PCR的方法克隆人α1AT基因编码区cDNA,构建α1AT的真核表达载体;用脂质体介导转染A549细胞,G418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系;绘制生长曲线,Annexin V法及Hoechst法检测细胞凋亡。应用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α1AT、Fas、FasL、DcR3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α1AT的过表达对A549细胞生长与凋亡的影响,及对Fas、FasL、DcR3表达的作用。实验结果:1.检测到α1AT的Z、S基因型存在,但在肺癌组、COPD组、对照组中分布无明显差异;非小细胞肺癌组发现3’端突变体(3m型基因)28例(21.5%),COPD组7例(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显示肺癌组、COPD组与对照组之间3m型基因分布差异显着(P=0.000);将肺癌组进一步分组分析发现肺癌合并COPD组3’端突变体出现率42%,远高于肺癌不合并COPD组(8%);3m型基因阳性患者罹患NSCLC合并COPD的OR值为7.552。2.鳞癌、腺癌、小细胞癌α1AT的阳性率分别为80.0%、76.2%、40.0%,α1AT的阳性强度检验显示鳞癌、腺癌无明显差异,但二者与小细胞肺癌比较差异显着;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越晚、细胞分化程度越低、伴有淋巴结转移,则α1AT蛋白表达也越低。3.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α1AT蛋白表达越高,CD3阳性表达就越高,即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量就越多。4.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α1AT蛋白的高表达,伴随Fas、FasL的高表达和DcR3的低表达,α1AT和Fas、FasL成正相关,和DcR3成负相关,相关检验有显着性。5.构建成功α1AT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转染A549细胞,获得高表达α1AT的稳定转染的A549细胞株。6.体外培养状态下,转染α1AT的A549细胞生长缓慢,生长曲线低平,Annexin V及Hoechst凋亡检测提示,转染α1AT的A549细胞凋亡增加,与未转染及转染空载体的A549细胞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7. RT-PCR、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转染α1AT真核表达载体的A549细胞α1AT的表达明显增加,α1AT在转录和蛋白翻译水平都上调Fas、FasL的表达,下调DcR3的表达。结论:1.α1AT的Z、S基因型在陕西地区居住的汉族人群中存在,发生率并不似国内报告的那么低,但它们和汉族人群COPD及肺癌无明确的相关性;而3’端突变体在COPD和肺癌患者中明显增多,是COPD和肺癌的易感因素。携带3’端突变体的人群患肺癌合并COPD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提示α1AT的3’端突变体和汉族人群中肺癌的易感性相关。2.鳞癌、腺癌组织中α1AT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越晚、细胞分化程度越低、伴有淋巴结转移,则α1AT蛋白表达也越低。表明α1AT蛋白表达在NSCLC中高于SCLC,且与病期、分化、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α1AT蛋白有可能作为判断肺癌的分期和预后的分子指标。3.α1AT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CD3表达也高,表明α1AT能促进肿瘤部位CD3阳性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量。提示α1AT蛋白的表达同样是反映肺癌患者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的指标,有望用于临床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α1AT可上调Fas、FasL表达,下调DcR3的表达。表明α1AT的表达在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并促进其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5.成功构建了α1AT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转染A549细胞,获得高表达α1AT的稳定转染的A549细胞株。为体外研究α1AT对肺癌细胞的影响奠定了基础。6.体外培养状态下,α1AT的过表达明显抑制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促进癌细胞的凋亡,提示α1AT是一个抑癌因子。7.α1AT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Fas、FasL的表达,下调DcR3的表达,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相互印证,表明除了其对抗蛋白酶的作用外,α1AT可通过调节相关凋亡因子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α1AT抑癌作用的一种新的机制。

林冬梅[10](2006)在《高通量技术筛选肺鳞状细胞癌转移相关分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鳞状细胞癌是最主要的肺癌组织类型之一。到目前为止,决定其预后的关键因素仍是临床分期,而淋巴结转移状况是指导临床分期及判断病程进展的重要指标。 此项研究针对本实验室前期经高通量技术(包括比较基因组杂交、抑制性消减杂交cDNA文库、cDNA芯片以及蛋白质组学等方法)筛选出的肺癌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或其蛋白产物共23个(14-3-3 beta、14-3-3 sigma、AuroraA、Bit、CathepsinD、CD98、cyclophilinA、Ezrin、Fascin、IQGAP1、Lamininγ2、MMP1,nm23-H1、OLC1、OPN、PSR、RKI、Sc、TIMP1、TPX2、TrxR1、uPA和Wcrf),通过蛋白质水平的组织原位表达状况,试图揭示肺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分子病理学基础,从而鉴定出相应的蛋白标记物以及优化的多个标记物组合,为指导临床预测肿瘤转移潜能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我们采用319例肺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石蜡包埋组织样品构建组织微阵列,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评价上述23个蛋白质在肿瘤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正常支气管/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状况,以及初步随访结果(3年和4年)的患者生存状况等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随后,进一步运用聚类分析软件观察多指标组合与临床病理各参数的关系。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上述23个蛋白质中的10个(14-3-3 beta、AuroraA、nm23-H1、MMP1、PSR、TIMP1、TrxR1、TPX2、uPA和Wcrf)的多种组合与肺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且多个蛋白质组合的使用价值远大于单一蛋白质。另外,MMP1、uPA和Wcrf三者组合还与患者4年生存状况相关,这恰与提示淋巴结转移的蛋白质组合相吻合。我们现有的资料还显示,临床分期仍是判断肺鳞癌患者预后生存的主要指标,而肿瘤组织学分级与预后无相关性。聚类分析统计数据表明,在这23个蛋白质中尚未找到有效的多项组合用于指导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 综上所述,本项研究为探讨肺鳞癌淋巴转移的分子病理学基础提供了实验依据,所筛选鉴定出的10个蛋白质(14-3-3 beta、AuroraA、nm23-H1、MMP1、PSR、TIMP1、TrxR1、TPX2、uPA和Wcrf)的多种组合对于肺鳞癌淋巴结转

二、MMPs,TIMPs,nm23在肺癌病人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MPs,TIMPs,nm23在肺癌病人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MMP-9、TNF-α和FSTL1在糖尿病合并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图

(2)大黄酸调控Rac1/ROS/MMPs通路抑制卵巢癌细胞的浸润转移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大黄酸联合Rac1激活剂和抑制剂对SKOV3-PM4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章 大黄酸对卵巢癌细胞Rac1/ROS/MMPs分子信号通路调控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讨论
不足与展望
全文小结
本研究创新之处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CD147、p-ERK及nm2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CD147 与乳腺病的关系
        1.1.1 CD147 的结构与功能
        1.1.2 CD147 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1.2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1.2.1 MMPs 的分类与对应功能
        1.2.2 MMPs 的结构与基因定位
        1.2.3 MMPs 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1.3 ERK
        1.3.1 Ras-Raf-MEK-MARK 信号传导功能
        1.3.2 MARK/ERK 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1.4 CD147、p-ERK、nm23 三因子在乳腺癌中所起的正向或负向作用可能与Ras-Raf-MEK-MARK 信号传导通路的某个环节有关
    1.5 展望
第2章 前言
    2.1 课题背景
    2.2 目前研究状况
    2.3 课题研究意义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病理标本资料收集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Envision TM二步法快捷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3.2.2 实验对照
    3.3 结果判定
    3.4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临床资料整理
    4.2 CD147、p-ERK、nm23 的表达
        4.2.1 CD147 在乳腺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腺病组织中的表达
        4.2.2 p-ERK 在乳腺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腺病组织中的表达
        4.2.3 nm23 在乳腺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腺病组织中的表达
    4.3 CD147、p-ERK、nm23 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4.3.1 CD147 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4.3.2 p-ERK 3 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4.3.3 nm23 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4.4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 CD147、p-ERK 及 nm23 之间表达的相关关系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附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nm23-H1和MMP-2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nm23 基因家族
    1.2 nm23-H1 基因结构及功能
    1.3 nm23-H1 蛋白的作用机制
    1.4 nm23-H1 基因表达的调控
    1.5 nm23-H1 在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1.6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
    1.7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结构与功能
    1.8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机制
    1.9 MMP-2 的结构和功能
    1.10 MMP-2 表达和激活的调节
    1.11 MMP-2 在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1.12 nm23-H1 和MMP-2 在肿瘤中表达与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
    1.13 发展前景
        1.13.1 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1.13.2 作为肿瘤标记物
    1.14 结语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临床与病理资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主要实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病理切片制备
        3.2.2 链霉菌亲和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染色原理
        3.2.3 S-P 法染色实验步骤
        3.2.4 试验对照设计
        3.2.5 结果判断标准
    3.3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nm23-H1 与MMP-2 在正常贲门组织中和贲门癌中的表达
    4.2 nm23-H1 和MMP-2 在正常贲门组织中和贲门癌中的表达关系
        4.2.1 nm23-H1 在正常贲门组织中和贲门癌中的阳性表达关系
        4.2.2 .MMP-2 在正常贲门组织中和贲门癌中的阳性表达关系
    4.3 nm23-H1 和MMP-2 的表达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3.1 nm23-H1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间的关系
        4.3.2 MMP-2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间的关系
        4.3.3 nm23-H1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浸 TNM 分期、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 学分级间的关系
        4.3.4 MMP-2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浸TNM 分期、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间的关系
    4.4 nm23-H1 和MMP-2 在贲门癌组织中表达的相互关系
第5章 讨论
    5.1 nm23-H1 在正常贲门组织与贲门癌中的表达与意义
    5.2 MMP-2 在正常贲门组织与贲门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5.3 nm23-H1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5.4 MMP-2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5.5 nm23-H1 和MMP-2 在贲门癌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附录图片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种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及诊断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主要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发生机制及诊断治疗进展(文献综述)
    1.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主要分子机理
        1.1 关于肿瘤转移存在的两种学说
        1.2 基因调控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
        1.2.1 癌基因
        1.2.2 抑癌基因
        1.2.3 肿瘤转移促进基因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1.3 糖类复合物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1.4 凝集素在肿瘤细胞转移中的作用
        1.5 细胞黏附分子及其在肿瘤细胞转移中的作用
    2.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生物行为
        2.1 细胞外基质
        2.2 细胞黏附
        2.3 蛋白酶分泌
        2.3.1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
        2.3.2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
        2.3.3 组织蛋白酶
        2.3.4 乙酰肝素酶
        2.4 细胞运动
    3.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
        3.1 肿瘤血管生成
        3.2 肿瘤细胞从原发瘤进入循环系统
        3.3 肿瘤细胞逸出循环系统
        3.4 肿瘤细胞定位生长,转移灶形成
        3.5 转移的休眠
        3.6 肿瘤转移的器官特异性
    4.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途径
        4.1 局部蔓延
        4.2 盆腹腔种植
        4.3 淋巴转移
        4.4 血行转移
    5.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6.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诊断
        6.1 影像学诊断
        6.1.1 超声检查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6.1.2 CT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6.1.3 MRI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6.1.4 PET-CT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6.2 肿瘤标志物检测
        6.3 基因标志物
    7. 卵巢恶性肿瘤的治疗
        7.1 手术治疗
        7.1.1 肿瘤细胞减灭术的范围
        7.1.2 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注意事项
        7.1.3 中间型肿瘤细胞减灭术
        7.1.4 二探术
        7.1.5 大网膜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7.1.6 腹后淋巴结清扫术与卵巢癌预后的关系
        7.1.7 阑尾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7.1.8 脾切除在卵巢癌治疗评价
        7.1.9 肠道切除在卵巢癌治疗评价
        7.1.10 手术并发症
        7.2 化学治疗
        7.2.1 新辅助化疗
        7.2.2 晚期卵巢癌的术后化疗
        7.2.3 化疗药物、方案及途径
        7.3 介入治疗
        7.4 卵巢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
        7.5 卵巢恶性肿瘤基因治疗
        7.5.1 自杀基因疗法
        7.5.2 抗肿瘤多重耐药(MDR)基因治疗
        7.5.3 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7.6 卵巢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
        7.6.1 主动免疫治疗
        7.6.2 被动免疫治疗
    8. 目前有关有关肿瘤基质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血清MMP-9、Hpa、CL的检测对卵巢癌浸润转移判断的临床价值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血清标本来源
        2.2 主要仪器及器材
        2.3 主要试剂
        2.4 试剂配制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1 血清收集
        3.2 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上述蛋白酶浓度
        3.2.1 实验原理
        3.2.2 实验步骤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5.1 各类卵巢肿瘤血清酶蛋白浓度的比较
        5.1.1 对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血清酶蛋白的含量
        5.1.2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L、Hpa、MMP-9含量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5.1.3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L、Hpa、MMP-9含量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5.1.3.1 不同病理类型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几种基质酶含量比较
        5.1.3.2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不同临床分期与组织分化程度几种基质酶含量比较
        5.1.3.3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淋巴结及大网膜转移情况与几种基质酶含量关系
        5.1.3.4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盆、腹腔及远处转移情况与几种基质酶含量关系
        5.2 术前血清基质酶类的含量在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诊断及判断浸润转移的价值分析
        5.2.1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CA125的含量在临床诊断及判断浸润转移的价值
        5.2.2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类含量与CA125含量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5.2.3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类与CA125对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5.3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含量与CA125的关系
    6.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血清基质酶类含量联合检测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血清标本来源
        2.2 统计学方法
        2.3 模型建立的原理及方法
        2.3.1 原理
        2.3.2 模型建立方法及步骤
    3. 结果
        3.1 模型建立过程
        3.2 CA125与CL、Hpa和MMP-9判断结果的差异性比较结果
        3.3 建立联合诊断模型
        3.4 血清CL、Hpa和MMP-9含量联合检测模型的数学验证
        3.5 血清CL、Hpa和MMP-9含量联合检测模型的临床应用验证
        3.5.1 模型及非模型术前判断肿瘤性质的ROC曲线比较
        3.5.2 模型及非模型术前判断肿瘤浸润转移的ROC曲线比较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液态芯片检测血清MMP-9、Hpa、CL的临床验证试验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血清标本来源
        2.2 主要仪器及器材
        2.3 主要试剂
        2.4 血清收集
        2.5 芯片制备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CL,MMP-9,Hap抗体-微球交联结果
        3.2 液态芯片检测对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血清酶蛋白的含量
        3.3 液态芯片法检测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含量判断肿瘤性质的价值
        3.4 液态芯片法检测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含量判断肿瘤转移的价值
        3.5 液态芯片与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卵巢恶性肿瘤的效能比较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几种基质酶类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检索)方法
        2.2 资料选择标准
        2.3 资料的收集和方法学质量评估
        2.4 统计方法
    3. Meta分析结果
        3.1 入选研究资料的特征性描述
        3.2 分析结果
        3.2.1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Meta分析
        3.2.2 乙酰肝素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Meta分析
        3.2.3 组织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Meta分析
        3.3 偏倚分析
        3.3.1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Funnel plot图
        3.3.2 乙酰肝素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Funnel plot图
        3.3.3 组织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Funnel plot图
        3.4 异质性分析及模型的选择
        3.5 敏感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6)MMP2和TIMP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仪器设备
    2.4 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
    3.2 TIMP1蛋白的表达结果
    3.3 MMP2与TIMP1在喉癌表达相关性
    3.4 附图A
    3.5 附图B
第四章 讨论
    4.1 MMP2在喉鳞癌中的表达
    4.2 TIMP1在喉鳞癌中的表达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致谢
第八章 综述
第九章 参考文献

(7)金属基质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治疗进展(文献综述)
    1.1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
        1.1.1 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展
        1.1.2 血管发生
        1.1.3 恶性肿瘤细胞的运动性和趋化性
        1.1.4 肿瘤细胞栓塞、循环、锚定与粘附
        1.1.5 肿瘤转移的器官选择性
        1.1.6 肿瘤细胞逸出循环系统
        1.1.7 肿瘤细胞定位生长
        1.1.8 转移的休眠
    1.2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途径
        1.2.1 直接种植播散至盆腹腔
        1.2.2 淋巴道转移
        1.2.3 远处转移
    1.3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分子机理
        1.3.1 与卵巢癌转移相关的黏附分子
        1.3.1.1 整合素
        1.3.1.2 钙离子依赖的细胞粘附素
        1.3.1.3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粘附分子
        1.3.1.4 选择素
        1.3.1.5 其它未归类的粘附分子
        1.3.2 基因调控制与卵巢癌转移
        1.3.2.1 肿瘤转移基因
        1.3.2.2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1.3.3 趋化因子对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1.3.4 血管生成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
        1.3.4.1 肿瘤的血管生成的经典理论
        1.3.4.2 血管生成拟态
        1.3.5 血管生成调节因子
        1.3.5.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3.5.2 内皮抑素
    1.4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基质因素
        1.4.1 基膜
        1.4.2 间隙结缔组织
        1.4.3 ECM降解系统
        1.4.3.1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
        1.4.3.2 乙酰肝素酶
        1.4.3.3 组织蛋白酶
    1.5 卵巢恶性肿瘤的微转移
        1.5.1 检测肿瘤微转移
        1.5.1.1 获得用来检测肿瘤微转移的标本
        1.5.1.2 肿瘤微转移的检测方法
        1.5.1.3 卵巢恶性肿瘤的微转移检测
    1.6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1.6.1 直接蔓延
        1.6.2 腹腔种植
        1.6.3 淋巴转移
        1.6.4 血道转移
        1.6.5 胸腔转移
    1.7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物理诊断
        1.7.1 B超
        1.7.2 计算机控制体层摄影
        1.7.3 (核)磁共振影像
        1.7.4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
    1.8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分子诊断
        1.8.1 CA125
        1.8.2 细胞表面分子CD24
        1.8.3 骨桥蛋白
    1.9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手术治疗
        1.9.1 大网膜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1.9.2 腹后腔淋巴结清扫在卵巢癌治疗中价值
        1.9.3 阑尾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1.9.4 腹腔内其他脏器肿瘤细胞减灭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1.9.4.1 脾脏切除术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1.9.4.2 肠道切除在卵巢癌治疗评价
    1.10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化学治疗
        1.10.1 晚期卵巢癌化疗的适应症
        1.10.1.1 新辅助化疗
        1.10.1.2 维持或巩固化疗
        1.10.2 化疗注意事项
        1.10.3 化疗的药物、方案及途径
        1.10.3.1 化疗药物
        1.10.3.2 晚期卵巢癌一线化疗方案
        1.10.3.3 化疗的途径
        1.10.4 晚期卵巢癌化疗前瞻性多中心随机的临床验证
        1.10.4.1 铂类+紫杉醇
        1.10.4.2 多西紫杉醇与紫杉醇
        1.10.4.3 拓扑替肯
        1.10.4.4 晚期非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化疗
    1.11 晚期卵巢癌的靶向治疗
        1.11.1 单克隆抗体
        1.11.1.1 针对CA125的单克隆抗体
        1.11.1.2 针对HER-2的单克隆抗体
        1.11.2 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
        1.11.2.1 RAS/RAF/MAP通路抑制剂
        1.11.2.2 PBK-AKT通路抑制剂
        1.11.2.3 PKC通路抑制剂
        1.11.3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1.11.3.1 EGFR抑制剂
        1.11.3.2 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1.11.4 针对细胞周期的靶向治疗
        1.11.5 抑制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
        1.11.6 基因治疗
        1.11.6.1 分子化疗—自杀疗法
        1.11.6.2 基因表达封闭—RNA干扰(RNAi)
        1.11.6.3 多重耐药基因
        1.11.6.4 抑癌基因
        1.11.6.5 联合基因治疗
        1.11.7 光动力学治疗
        1.11.8 卵巢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
        1.11.8.1 细胞因子治疗
        1.11.8.2 过继免疫治疗
        1.11.8.3 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
        1.11.8.4 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
        1.11.8.5 细胞毒T细胞
    1.12 金属基质蛋白酶及抑制物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12.1 MMP家族及抑制物的分子结构
        1.12.1.1 MMP家族的分子结构
        1.12.1.2 MMP抑制物的分子结构
        1.12.2 MMP家族及抑制物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12.2.1 MMP家族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12.2.2 MMP抑制物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12.3 MMP家族及抑制物的分子调节机制
        1.12.3.1 MMP家族的分子调节机制
        1.12.3.2 TIMP家族的分子调节机制
        1.12.4 MMP家族及抑制物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中的生物学作用
        1.12.4.1 MMP破坏肿瘤细胞侵袭的组织学屏障
        1.12.4.2 MMP通过重塑细胞间黏附力,使肿瘤细胞向周围生长
        1.12.4.3 MMP参与肿瘤的免疫过程
        1.12.4.4 MMP调节肿瘤细胞凋亡
        1.12.4.5 MMP通过对ECM的改建,促进肿瘤新血管的形成
        1.12.4.6 TIMPs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中的生物学作用
        1.12.4.7 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中MMP及TIMP家族各成员的生物学作用
        1.12.5 MMP家族及抑制物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1.12.6 MMP抑制物/MMP失衡
    1.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测定及临床价值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标本采集
        2.3 试剂及试剂的配制和仪器
        2.4 ELISA法检测
        2.4.1 主要原理
        2.4.2 主要步骤
        2.4.3 标准曲线的建立及结果判断
        2.4.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类卵巢肿瘤血清MMP-9浓度的比较
        3.1.1 对照组、良性组与恶性治疗前组血清MMP-9的含量
        3.1.2 恶性卵巢癌治疗前、术后配对资料血清MMP-9的含量变化
        3.1.3 复发组与对照组、良性组及恶性术后组血清MMP-9含量
        3.1.4 不同临床病理指标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血清MMP-9的含量
        3.2 治疗前血清MMP-9的含量在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诊断及判断浸润转移的价值分析
        3.2.1 灵敏度
        3.2.2 特异度
        3.2.3 假阴性率
        3.2.4 假阳性率
        3.2.5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CA125的含量在临床诊断及判断浸润转移的价值
        3.2.6 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ROC曲线
        3.3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MMP-9含量与CA125的关系
        3.4 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MMP-9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3.4.1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
        3.4.2 Cox比例风险模型预后分析
    4 讨论
        4.1 MMP-9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4.2 血清MMP-9水平与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
        4.3 血清MMP-9水平与卵巢恶性肿瘤的预后
        4.4 MMP-9的肿瘤标志物特性
第三章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MMP-9抑制物TIMP-1基因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标本采集
        2.3 试剂及试剂的配制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提取卵巢组织基因组DNA
        2.4.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2.4.3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
        2.4.3.1 SSCP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2.4.3.2 SSCP分析技术的实验操作步骤
        2.4.4 结果判定
        2.4.5 SSCP分析结果的验证
        2.4.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TIMP-1第一编码外显子突变情况测定
        3.2 TIMP-1第二编码外显子突变情况测定
        3.3 TIMP-1第三编码外显子突变情况测定
        3.4 TIMP-1第四编码外显子突变情况测定
        3.5 TIMP-1第五编码外显子突变情况测定
        3.6 TIMP-1基因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3.6.1 各编码外显子SNP位点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3.6.2 其他部位突变检出情况
    4 讨论
        4.1 TIMP-1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4.2 基因突变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4.3 TIMP-1基因突变率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系
        4.4 TIMP-1基因突变类型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系
        4.5 检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TIMP-1基因突变情况的展望
第四章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MMP-9抑制物TIMP-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与其临床病理关系的初步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标本采集
        2.3 试剂及试剂的配制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提取卵巢组织DNA
        2.4.2 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
        2.4.2.1 原理
        2.4.2.2 步骤
        2.4.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CpG岛甲基化
        4.2 基因甲基化与卵巢肿瘤
        4.3 TIMP-1基因甲基化与卵巢肿瘤
小结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8)三维立体培养中肺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实验一 肺癌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系
        1.2 主要设备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活性胶原的制备
        2.2 细胞株的培养
        2.3 细胞立体培养
        2.4 细胞平面培养
        2.5 细胞形态观测
        2.6 明胶酶谱电泳法测MMP-2、MMP-9
        3 结果
        3.1 细胞生长情况
        3.2 MMP-2、MMP-9 的表达情况
        4 讨论
    实验二 H460 细胞与单个核细胞三维立体混合培养中MMP-2、MMP-9 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系
        1.2 主要设备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活性胶原的制备
        2.2 细胞株的培养
        2.3 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2.4 细胞立体培养
        2.5 明胶酶谱电泳法测MMP-2、MMP-9
        2.6 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MMP-2、MMP-9 的表达情况
        3.2 对胶原的分解作用
        4 讨论
    实验三 H460 细胞与肺成纤维细胞三维立体混合培养中MMP-2、MMP-9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系
        1.2 主要设备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活性胶原的制备
        2.2 细胞株的培养
        2.3 细胞立体培养
        2.4 细胞形态观测
        2.5 明胶酶谱电泳法测MMP-2、MMP-9
        2.6 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细胞生长情况
        3.2 MMP-2、MMP-9 的表达情况
        3.3 对胶原的分解作用
        4 讨论
    实验四 TNF-Α对H460 细胞三维立体培养中MMP-2、MMP-9 的表达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系
        1.2 主要设备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活性胶原的制备
        2.2 细胞株的培养
        2.3 细胞立体培养
        2.4 明胶酶谱电泳法测MMP-2、MMP-9
        2.5 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MMP-2、MMP-9 的表达情况
        3.2 胶原分解情况
        4 讨论
    实验五 肺癌患者外周血及恶性胸水中MMP-2、MMP-9 的表达
        1 主要试剂及临床资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临床资料
        2 方法
        2.1 血清标本制备
        2.2 胸水标本制备
        2.3 明胶的制备
        2.4 MMP-2、MMP-9 的测定
        2.5 蛋白定量分析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MMP-2、MMP-9 的表达情况
        3.2 MMP-2 条带灰度测定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α1抗胰蛋白酶与肺癌易感性及其对肺癌生物学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肺癌发生发展的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α_1-抗胰蛋白酶研究进展
正文
    实验一 α1抗胰蛋白酶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α1AT 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免疫和细胞凋亡的关系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α1AT 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凋亡相关因子和A549 细胞生长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致谢

(10)高通量技术筛选肺鳞状细胞癌转移相关分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基金资助
声明

四、MMPs,TIMPs,nm23在肺癌病人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论文参考文献)

  • [1]MMP-9、TNF-α和FSTL1在糖尿病合并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刘杰. 佳木斯大学, 2020(09)
  • [2]大黄酸调控Rac1/ROS/MMPs通路抑制卵巢癌细胞的浸润转移的作用研究[D]. 周国梅.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3]CD147、p-ERK及nm2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梁静. 河南科技大学, 2013(06)
  • [4]nm23-H1和MMP-2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D]. 李良军. 河南科技大学, 2011(05)
  • [5]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种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及诊断模型的建立[D]. 杨幸子.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6]MMP2和TIMP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严永峰. 延边大学, 2009(S1)
  • [7]金属基质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相关研究[D]. 周杰.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8]三维立体培养中肺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D]. 李继东. 第四军医大学, 2008(04)
  • [9]α1抗胰蛋白酶与肺癌易感性及其对肺癌生物学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D]. 晁栋. 第四军医大学, 2008(01)
  • [10]高通量技术筛选肺鳞状细胞癌转移相关分子的研究[D]. 林冬梅.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MMPs、TIMPs、nm23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