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系上古音阳东冬耕四部同源字考——读柯蔚南《汉藏语词汇比较手册》札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藏语论文,阳东论文,藏语系论文,古音论文,札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上古音阳部
1.1 [梗,硬]字,柯氏书第91页。
《广雅·释诂四》:“梗,强也。”《广雅·释诂一》:“鞕(硬),坚也。”
看来这些说法是和汉语“时”字同源的。《广雅·释诂一》:“时,善也。”《疏证》:“时者,《小雅·頍弁》:‘尔殽既时’,毛《传》:‘时,善也。’‘尔殽既时犹言’尔殽既嘉也。……《既济·象传》:‘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言不如西邻之善也。”“时”是上古音之部字。
全国汉语方言“蜂”字说法都从“敷容切”来(南方少数地区白读保存了重唇),而藏文则保存了薄红切的说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叫不出一个东西的名称,就等于不认识这个东西。远古的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对万事万物都给起了名字,留下自己认识的标志,所以孔子、荀子等古代思想家都很重视“正名”的工作。所谓“名”,用现在话说就是“语词”。既然万事万物都有名,所以婴儿出生后也当起个“名”。原始汉藏语中有的方言不叫“名”,而叫“字”。“字”是“生育”的意思(《易经·屯》:“女子贞,不字。”《广雅·释诂一》:“字,生也”)。有的方言叫:“诞”。“诞”也是“生育”的意思(《玉篇·言部》:“诞,徒旱、徒旦二切。大也。天子生曰降诞。”《广韵·旱韵》:“诞,育也”)。汉族古代的风俗,一个人要起两次名字,出生起一次,到成人有生育生力时再起一次。为了和第一次起的名相区别,第二次起的称为“字”。所以“字”也是“名”,因而同一个人的“名”和“字”在音上不相同,而在意义上必须有联系。夏商之际有了“文字”之后,称“文字”为“书名”(意为“书写的名”),不叫“字”,也叫“书文”,或简称“文”以与第二次命名为“字”的“字”相区别。秦朝以后才称“书名”为“字”。
许慎《说文解字·叙》:“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段玉裁《注》:“字者乳也。《周礼·外史》,《礼经(按指《仪礼》·聘礼,《论语·子路篇》皆言‘名’;《左传》‘反正为乏’,‘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皆言‘文’,六经未有言‘字’者。秦刻石‘同书文字’,此言‘字’之始也。郑注二《礼》、《论语》,皆云:‘古曰名,今曰字’。按:‘名’者自其有音言之,‘文’者自其有形言之,‘字’者自其滋生言之。”这段话说得非常精采。用现在的话说,“名”就是言语中的只有音和义的“字”,“文”和“字”就是纸上写的“文字”。汉朝刘熙著《释名》,其实就是“解字”,不过他所解释的是言语中的“字”,有声而无形,所以他只能用“声训”的方法来解释。段玉裁说“六经未有言字者”,是说秦以前称写在纸上的“字”为“文”或“书名”,不称“字”;六经中的“字”只有“怀孕”、“生育”、“乳哺”等义,与“名”的意义无关。但在这里,段玉裁乃至郑玄都有个疏忽的地方:古人在本名之外再取一个与本名意义相关的第二个名就叫“字”,可见“字”还是和“名”的意义有关的,只是它不指“文字”而已。
以上就上古音阳、东、冬、耕四部字共举出20例,但实际涉及的词远不止20个。其中有关住所的词如:“房”,“仓”,“孔”,“洞”,“窟”,“巷”,“村寨”,“路”,“家”共9词;有关食物的词如:“酒”,“葱”共2词;有关昆虫的词如:“蜂”,“蝇”,“虻”共3词;表方位的词如:“里边”,“中间”共2词;表行为的词如:“望”,“害怕”,“起名”,“生育”,“出去”,“撞”,“量”,“放”,“纺”,“堆积”,“埋”,共11词,表性质的词如:“硬”,“凉”,“好”共3词;总共29词,都是原始汉藏语中的基本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