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置业后的理性思考_大学生贷款论文

大学生置业后的理性思考_大学生贷款论文

大学生未毕业先置业背后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性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912(2008)02-0048-04

近几年来,由于房价不断攀升,使得房价变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同时,购房群体在不断扩大,部分未毕业大学生已加入购房群体,大学生未毕业先置业成为当前房地产市场上的一大特色。

一、大学生购房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从2006年开始,“80后”购房者在楼市中的上升幅度强劲,有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21~30岁年龄段比30~40岁年龄段的购房者比例大14个百分点。据中大恒基市场在北京的统计,“80后”占据二手房买卖市场的四分之一左右。杭州某论坛调查显示:大学毕业五年内买房的占48.21%;毕业五年以上仍未买房的占总比例的22.32%;大学毕业两年内买房的占19.64%;读大学时就给自己买了房的占比7.14%,大学毕业时就买房的占2.68%。在其他中小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学生未毕业先置业这一新现象。大学生热衷“抢闸”买房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意识敏感型。加速上涨的房价使得在房地产市场的准业主中有越来越多是未毕业的。在一些高校中发现,学业未竟但悄然储房的大有人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综合素质较高、观念前卫,特别是有的学生所学专业与房地产行业相关,消息灵通,在他们的带动下部分大学生意识到房价要升,于是赶紧出手储备。二是信心饱满型。有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很有信心,认为自己一旦毕业就有足够的还款能力,所以早做储备没问题。如有些同学是校园里活跃的社团干部,他们在完成学业之外还不断积极兼职并参与一些小型创业活动,使得他们手里小有积累,加之家长的“资助”,就可以解决首付款问题,而一些就读于名牌大学,所学是热门专业的大学生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这使得他们不必担心毕业后的还贷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对自己未来的考虑,这部分学生也加入购房大军的行列。

(二)大学生置业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1.资金短缺,资质不够

对任何购房群体来讲,数目巨大的购房资金都是首要问题,而对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消费群体,购房的资金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大学毕业生购房一般是为结婚购房,在付款方式上,有六成以上的人选择付全款,这部分人实际上属于父母为孩子购房群体;而选择贷款的其首付款一般也是由父母承担,毕业工作后再由自己还贷,只有一少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购房是靠自己。由此可知,在大学生购房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的是贷款购房。

大学生买房的资质问题。按银行以往贷款规定,在校大学生因没有独立、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并不具备房贷申请资格。因此,对需要贷款的学生来说,在交齐首期购房款后,如何证明其有稳定合法收入,有还款付息能力成为他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因为不具备合法的房贷资质,只能通过虚开单位证明其有合法收入来解决,这种不规范的操作方式可能会给以后带来某些隐患。最近,浙商银行在国内金融业中率先推出专门针对高等院校在校生或毕业生购房、创业以及留学深造的贷款组合。业务主要包括学生购房贷款、学生创业贷款和学生留学贷款三个品种。其中的学生购房贷款实质上是允许年满18周岁的学生与父母一起作为共同借款人,向银行申请个人住房贷款。贷款后学生毕业可先由父母负责按月偿还,贷款最长期限则按学生的年龄计算确定。此外,结合浙商银行原有的“宽限期还款法”,使得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的一定时间内,不还本金只付利息,以使众多在校生可以“先贷款买房、后就业还款”。应该说,这也是银行对大学生购房的资质问题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其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

2.生活质量下降,精神压力增大

贷款购房会使生活质量下滑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毕业前没有收入,工作的前几年工资又较低,因此,购房还贷的压力更为严重。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有房地产人士指出,在校大学生的置业规划并不科学,就是毕业前几年其还款能力也有限。东方时空对1.4364万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您准备买房,您是怎样付款的?”选择贷款买房的占85%,只有15%的人选择的是一次性付款。“您房供的贷款占到月收入的多少?”18%的人房供贷款占到月收入的20%,52%的人房供贷款占到月收入的20~50%,22%的人房供贷款占到月收入的50~70%,8%的人房供贷款占到月收入的70%以上。而专家的建议表明,如果月供占到月收入的35%以下,生活是没有问题,但最高的警戒线是50%,一旦月供超过月收入的50%,生活质量就会深受影响[1]。何况在校大学生没有资金做保障,毕业后的三四年内工资也是很低的,在还贷期间生活质量的下降会使人精神压力增大,对于各种意外变故易产生精神恐惧,怕丢掉工作,怕家人生病。其社交活动,亲情关系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加重,独立自主能力削弱

“80后”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为家人所溺爱,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较强,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大学生未毕业先购房,父母为了孩子的幸福愿意掏钱,但实际上是“子债父偿”,是父母替子女解决了本该由他们自己解决的问题,这不但加重了父母的负担,而且也加重了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独立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会直接或间接对他们步入社会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大学生置业现象剖析

(一)房价攀升是购房的主要驱动力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住房旺盛的需求持续地迸发出来。近年来,我国商品住宅价格普遍上涨较快,某些城市的房价甚至出现“飞涨”。各界人士纷纷对我国房地产是否已出现泡沫展开讨论,并对目前房地产过热提出各种质疑,这些均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已出台多种措施来抑制房地产价格飞涨,甚至作为政治任务下达地方政府。即便如此,调控的效果仍不显著,有些城市房价反而涨得更快。显然,房价的不断上涨给购房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困难和精神压力。以往学生主要以租房为主,过去很少出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置业的情况,近两年来越来越突出。专家金育松指出:“租房和买房的比例有一个数据的统计。前几年比值额度是比较小的,以前房地产还没有热到这个程度,这几年,尤其是北京市房价涨得较快,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纷纷买房。在土地供应量愈加有限和紧缩的情况下,很多家长都认为未来房价肯定会上涨,“毕业储备房”保值性比买保险更可靠。在这种消费心态的驱动下,房价再高也要买已成为大学生提前置业的驱动力。

(二)安家置业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

家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是稳定、温暖、和谐、团圆的象征,而房子是组成家庭的首要必备之物,它不单纯是一个遮风挡雨休息的地方,更多的是被赋予了精神层面上的意义,就像我们常把家形容成是心灵的港湾,是落叶归根的养老归宿,“家”在中国人的眼里是任何物品都无法替代的,中国人的传统将拥有住房看成是人生的极大追求,认为家财万贯终会耗尽,只有房子是可以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的资产。也正如此,中华子孙对个人住房的追求从未停歇过。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拥有自己的房子已成为结婚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是稳定生活、安居乐业的保证。据有关资料显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高达82%,而发达国家美国和英国仅分别为68%和56%,其他欧洲国家仅有30~50%[2]。我国住房自有率已超过美国,但是,在我国高住房自有率的背后却存在着一定量的“大学生房奴”和“准房奴”。

买房对于资金不足的大学生来说,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资上的压力,更难以承受的是精神上的负担,一旦买了房子,大半辈子的时间就会被房子牵着走,总觉得的担负着还不清的债款。但中国人有居则安、有产则宁的观念已根深蒂固,认为租房无论怎样经济、合理都是住在别人的房子里,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而拥有自己的房产人生才算是完整的,甚至愿意为了购房而放弃对其他物质的追求与精神上的享受。这也是大学生置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炫耀性消费心态作祟

炫耀性消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未解决温饱之前,由于物质的匮乏,人们对消费品的关注更多在于使用价值,以“商品是否对自己有用”为评判标准,消费商品的象征意义、满足心理需要的功能往往被遗忘或压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产品的丰富,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意识大大增强,出现了因面子需要和攀比心理所导致的炫耀性消费行为。炫耀性消费思想的创始人凡勃伦认为:一定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是和人的身份与地位相关的,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反映了人的身份与地位。由于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归属,可以通过消费来外显,因此,一些大学生总是尽量提高自己的炫耀性消费水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住房的实用功能是安置居住,但住宅作为一项重要的个人资产,具有传达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品位和格调的符号和象征功能,住宅越高级,越具有炫耀性消费品的特征,越能够反映人的地位与成就。住宅作为“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主要表现形式,受到大学生的格外关注。大学生的住宅消费心理由简单的物质要求向全面的、复杂的精神要求转变,他们对房产进行文化复合和生活复合,房产的功能也不断被挖掘,从最基本的居住功能,到投资保值增值功能、整合社会资源的功能、展示身份与地位的功能等。为了诸多的功能,为了购买者的荣誉,住宅的基本价值比重在降低,附加价值比重在提高,而经济承受力、房价与租金比等成本因素以及“啃老族”为父母所带来的压力被这些大学生忽略了,住房消费由此从一个经济实用的过程过渡到一个涉及到文化符号和象征偏好的过程,它传递大学生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心理欲求的满足。

(四)盲从心理和攀比心理使大学生沦为房奴

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在市场中属于弱势群体,对于房地产这样一个大宗耐用消费品,购房往往是通过同学或朋友推荐,对信息的把握不是太准,不能全面、客观分析市场和自己的真实需求,有时还容易被假象所迷惑。在高校,有房产的大有人在,有的大学生在盲从和攀比心理的驱动下,无论自己有无实力都要买房,甚至比周围同学买房的面积还要大;有的大学生明明只有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能力却不顾自身的压力去买豪宅,使自己甚至连带父母沦为“房奴”。

(五)学校住宿条件较差,也是购房的原因之一

当前,有些学生宿舍还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8个人住一间不到10平米的筒子楼,条件较差,大多数同学对学校的住宿和环境不满意,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及其父母萌生买房原因之一。尽管学校三令五申不让学生外出租房,但还是有很多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学生都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并且有买房“奢望”的也不在少数。

三、对大学生置业的几点思考

(一)政府加大调控稳定房产市场

从利率政策到税收政策、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从市场调节到行政调节,国家系列调控政策频频出台,使得人们的投资置业环境更趋于多样化,将房价的变动控制在群众心理可承受的范围内是解决大学生未毕业先置业现象及其所带来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在调控房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房价始终强势上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但也有开发商的恶意炒作及大众的恐慌心理作怪,当然各地方政府为捞政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所以,从政府方面来讲,应当采取更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促进房价稳定,加强政府与银行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捂盘、炒房行为,消除大众恐慌心理。同时也要看到,在大学生未毕业先置业的群体中,住房租赁市场很大,由于流动人口中暂住人口很多,其中相当数量的白领阶层和家境好的大学生租房就是他们合理的选择。但是,当前偏高的住房租赁税费征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私下出租的灰色市场,既造成税费流失,又造成了住房租赁价格的不合理,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从政策层面鼓励住房租赁,引导规范租赁市场健康发展,从而缓解购房压力。从舆论媒体的角度来讲,新闻工作者应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不应成为房地产中强势群体的喉舌。

(二)在置业上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应引导大学生转变购房消费观念,因为观念主导行为。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购房观。居者有其屋并不意味着要拥有自己的产权房,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认识到居者有其屋是生活的理想,同时也是一个较长过程,而且应该有多种表现形式,租房也是有其屋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住房租赁和购买同样可以解决大学生的生活需求。二要合理引导大学生住房消费,量力而行,不能强求。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社会经验不足,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为了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职业多变状态,在此种情况下,租房选择无疑为上策,因为居住地点可以随着上班地点不同而变化,自由度较高。三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梯次消费更为合理。大学生刚毕业走上社会,经济实力差,手头没有太多的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如果急于一次到位买房则成本太高、负担太重,相比较而言,租房或买二手房要更合适一些。一方面可以减轻一次到位买房带来的沉重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状况自主调整支出。因此,购房不应先考虑一次到位,应量力而行,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租房——买中小户型房——换购大户型房”,这样的“梯次消费”模式更为合理,采取梯级置业是最佳的置业途径。

收稿日期:2007-12-14

标签:;  ;  ;  ;  ;  ;  

大学生置业后的理性思考_大学生贷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