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经济长多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多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1999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又经历了新的考验。面对经济增长可能再度出现增长率下滑的局面,中央及时采取了必要的、全面的刺激最终需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较为有效地保持了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今年年初估计的7%左右的增长目标预计可以实现。
即将进入2000年的时候,我们要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一方面,应该重视我国经济增长仍将面临各种极大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应该充分肯定自1993年争取实现“软着陆”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充分肯定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央采取的正确决策,即我们通过扩大内需所取得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大国经济中首屈一指。
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如果目前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在1999 年第四季度和2000年不发生重大的变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继续得以执行,同时国际经济环境逐步恢复的趋势不出现大的反复,国内不出现重大的自然灾害和其它重大事件的话,据预测,1999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年初预定的7%的目标,接近上年的增长幅度,达到7.6%左右,2000年经济增长仍能保持在7.5—8%之间。农业增长将保持在3.5 %左右的水平上,第二产业的增长保持在9%左右的水平上, 其中重工业的增长将略快于轻工业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将保持在略高于7%的水平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99年和2000年将分别达到31300亿元和34100亿元,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0.3%和8.5%,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0.1%和9%。虽然投资增长率不是很高,但是投资率却在进一步上升,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由于持续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一系列促进最终需求的政策,将起到较为明显的需求拉动作用,预计1999年各种价格指数的下降幅度都将有所趋缓,2000年各种价格指数将止跌回升。只要我们宏观调控力度适度,价格回升幅度应不会很大。预计1999年和2000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的年变动率将分别为-3.0%和0.1 %。 社会商品零售额在1999 年和2000年名义增长分别为6.7%和9.4%,实际增长分别为10%和9.4%,呈现一定的回升势态。
城镇居民收入由于国家进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会有较显著的提高,但农村居民收入不仅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而且还可能有所减缓。
总的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1999年将会基本停止连续多年的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2000年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速回升。但由于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止跌回升将是不稳定的。我们必须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保持经济的适度加速、稳定协调的健康增长。
2000年宏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面对1997年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国内特大洪水灾害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在1998年制定和执行了扩张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由于采取了这样的政策,1998年第四季度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的回升,1999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也不低。但自1999年4月份以来,GDP增长速度再度趋缓,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滑,各类价格指数继续负增长。这主要是受到一系列因素所影响:政府主导的国有投资未能有效带动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全面启动社会消费需求的措施没有跟上,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财政税收也增加较快,从而对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产生了抵冲影响,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等等。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1999年年中又及时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继续全面启动需求的政策措施,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最近出现了一些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迹象:工业增长速度开始出现回升,工业产成品库存出现好转,价格指数下降幅度减小,出口下降幅度趋缓,不久前,月度出口统计已经转变为正增长,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其效果的逐步显现,今年实现年初制定的经济增长指标,看来是有把握的。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2000年,中国经济能否取得较快增长,下述3个条件是否能得到满足, 将产生较大影响。
第一,社会投资能否被新一轮国有投资所带动。
通过增加投资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面临增速趋缓问题时的正确的政策选择;通过扩大财政投资来增加投资需求,也是必要的做法。但扩大财政投资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带动全社会的投资,进而拉动社会总需求,达到促进宏观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目标,因为几千亿的财政投资,相对于数万亿的全社会总投资来说,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因此,我们在安排财政投资时,应该着重考虑如何使相对较少的财政投资能够带动和刺激相对较多的全社会投资。由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存在着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的负面作用,不宜长期地、高强度地实行下去,因此,我们应该使用好这块珍贵的财政资源,使其能更充分地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我们已经采取了财政支出使用多样化的政策,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更新改造的财政投资中,应注意加强财政贴息这种有利于直接带动非财政投资的使用方式。
第二,在党中央、国务院增加居民收入和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落实之后,居民对于未来收入不稳定的预期能否被改变。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较大幅度地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积累率偏高。1999年,党中央、 国务院采取了大幅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提高社会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的措施,这对刺激消费无疑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但要想扭转居民近年来所产生的对未来收入不稳定的预期,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首先,需要在目前一次性提高收入的基础上,建立起这样的机制,即使居民特别是工薪阶层的未来收入,能够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得以相应稳定提高,这是使居民建立起长期收入将会增加的预期的必要保证。其次,要尽快明确一些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改革,如住房、医疗,退休养老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方案,使人们感觉到并相信改革不仅不会损害大多数居民的利益,而且会给大家带来好处、带来稳定,以此稳定居民心理。最后,要研究制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和方案,并加以落实。只有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好转了,才能有效地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第三,我们能否抓住国际经济环境出现好转趋势的机会,积极扩大出口,增加净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1999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出现了一个与过去不同的现象:进口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了出口的增加速度。目前,虽然进出口仍保持一定数量的顺差,但与前几年相比,顺差数量的下降是比较大的。更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我国国内需求不足,国内生产供给能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注意通过适当的宏观调控减少进口,尽量更多地利用国内的供给资源,缓解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供给相对过剩的压力。而目前的情况是,进口增加速度过大, 这不仅不利于保持和提高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度,更不利于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和通过扩大内需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目标的实现。此外,进口增速过度大于出口增速的趋势长期存在下去,也不利于我们保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目前出现的进口增速过度大于出口增速的局面的原因,适度控制进口增加,为尽快扭转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下滑的局面创造更为有利的对外贸易条件,使我们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其它一系列旨在促进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政策,更充分地发挥它们应起的作用。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国内投资需求,我们还应该利用好新一轮国际资本寻找投资场合的机会,采取更加积极的对外开放的措施,有效引进外资,增加国内投资需求。
目前需注意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正确认识当前形势,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争取经济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远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各种急风暴雨的考验。正是在这些考验和探索之中,我们取得了宏观调控的经验,20年来,我国取得的成绩举世公认。目前,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能够被有效克服的问题。从1993年到1996年实现“软着陆”的过程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成功解决了总量平衡的问题。在这之后,亚洲金融危机使得在“软着陆”过程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结构和效益方面的问题与新的总量平衡问题,共同凸现在我们面前,增加了我们宏观调控和发展经济工作的难度。面对这些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我们的应对措施是及时的、有效的,受到了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尊敬和钦佩。面对新的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当前形势,认真总结宏观调控的经验,不断地继续探索,逐步使自己更加成熟起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争取通过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来解决和克服国内外各种可能的不利因素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和困难。
二、治理对策要综合并举,调控措施要协调配套。
目前,我国面临的问题是由多种深层次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扭转这种局面不能在短期内毕其功于一役,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必须是多方面的调控措施综合并举,协调配套。我们在加强宏观调控,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的工作中,需要掌握好两个原则:第一,综合并举,互相带动。到今年第二季度,1998年组织的财政投资,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减弱,而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尚未有效地带动起来。我们在1998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秋季报告”中就指出,要“防止政府孤军作战,努力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是全面政策,不仅包括发行国债和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而且还要对金融部门和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财政转移支付工作,做全面的、综合的安排”。现在看来,这个原则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第二,系统设计,协调配套。今年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以进一步刺激最终需求,解决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问题。这些措施必将有利于今明两年我国经济保持适度快速的持续增长。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每一项措施可能产生的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不同措施之间可能产生的相互矛盾、相互抵消的作用,做到尽可能完善系统设计和协调配套。即使做不到事半功倍,也要避免事倍功半。
目前,需要我们注意做好综合协调的工作主要有:
处理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财政投资较大部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种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公共开支的作法与税收同时增加的现实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增加全国公务员工资的措施与目前尚不允许地方发行公债的规定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为了防止财政状况恶化而需要限制国债过量发行的考虑,与中央银行需要一定数量的国债以便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解决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深化银行改革必须限制坏账增加的要求,与扩大贷款规模的实际需要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减员增效的必要性,与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尚不完善的现实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解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能力闲置的问题,与目前进口量显著增加的趋势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提高农民收入的要求,与城市化进程滞后的现状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某些改革和酝酿出台的改革可能产生的紧缩效应,与解决当前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的要求之间的关系,等等。
三、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制度建设与完善市场并重。
我们要正确认识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面临问题的原因和程度,在采取措施治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要将短期刺激最终有效需求的目标与中长期的深化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考虑到短期刺激消费需求的需要,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力求不要影响多数人的现有利益水平。考虑到中长期的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则需在制定克服短期需求不足的方案时,注意避免所采取的措施可能在中长期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急于求成。
总之,将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就是要注意在目前解决当前宏观经济面临困难的工作中,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市场的力量。做到了这一点,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目前的宏观经济问题,而且能为未来的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出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努力改善供给,突破新的“瓶颈”。
从供给角度分析,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一些新的“瓶颈”制约着经济增长。突破这种低水平的均衡,我们必须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只有不断努力突破这些“瓶颈”,才能不断改善供给,真正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目前,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瓶颈”有:
(1)技术创新的外生性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
我国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本国科技进步能力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产业升级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大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和研究与开发的力度,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大幅度增加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争取到“十五”计划末达到GDP的1.5%。同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着重抓好提高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工作。
(2)人力资源素质偏低的“瓶颈”。
长期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素质偏低,这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因此,国家在新增财政支出中要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同时推进教育产业化,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扩大教育事业,不能仅仅把它视为是扩大短期消费需求的策略,而要把它当作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的长远战略措施。
(3)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脱节的“瓶颈”。
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化发展相当滞后,这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而使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这是有效需求增长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城市化发展滞后,也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造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目前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努力,要与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工作结合起来,根本解决农民收入不足和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的问题,提高我国总体宏观经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