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1]2012年在《高中英语作文衔接手段使用情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中英语学习阶段,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评价其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能否运用衔接手段是衡量其英语写作水平的关键所在。已有文献表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衔接手段和写作质量的关系已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研究对象大多为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等较高水平的学习者。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较低水平学习者——高中学生英语作文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以及衔接手段的使用与写作质量的关系。具体问题分别是:衔接手段在高中英语作文中的使用情况如何?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与作文质量的关系如何?本研究利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从高考英语“标杆作文”中任选出60份作为样本,并将它们分为高分组(G组)与低分组(P组)。据韩礼德和哈桑关于衔接手段的分类框架,我们计算得出学生英语作文样本中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对衔接手段的使用与英语写作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高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主要依靠指称衔接、逻辑连接和词汇衔接手段;指称衔接使用最多;逻辑衔接的使用仅次于指称衔接,大部分学生似乎只会使用一小部分相当有限的连接词;词汇衔接手段使用最少。衔接手段使用数量及使用频率与写作的质量呈正相关;能娴熟使用衔接手段的高中学生英语作文得分较高;反之,衔接手段使用不熟练的高中学生英语作文得分较低。这一发现表明有必要向学生教授衔接手段的相关知识,加强高中学生衔接手段使用的意识,以促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质量。
洪明[2]2009年在《向心理论的局部连贯模式与二语写作质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二语写作评价中的连贯指标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指标,语言学界虽然提出了不少语篇连贯理论,但是仍然缺乏对连贯性进行量化评价的办法。因此评价者很难对语篇的连贯性进行客观的评价,目前的作文自动评分系统也没有一个客观的连贯性评价指标,因而其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向心理论是关于语篇局部连贯性的理论。与其他语篇连贯理论相比,该理论的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其可计算性特征,能够为语篇连贯性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模式。向心理论将语篇连贯分为整体连贯和局部连贯两个层次,主要从语篇参与者的认知心理角度来研究语篇的局部连贯,描述话语的注意焦点、指称方式的选择和语篇的连贯性之间的关系。利用“中心”概念对语篇的连贯性进行解释,并为读者(听者)识别代词或名词词组的指称对象提供了叁条制约条件和两条规则。其中制约条件1和规则1、2为语篇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连贯模式,尤其是规则2将语篇的语句过渡方式分为四种,并规定了连贯语篇片段的语句过渡方式的排序,即延续过渡优先于保持过渡,保持过渡优先于流畅转换,流畅转换优先于非流畅转换。向心理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以来,主要应用于回指消解研究之中。近年来,有国外研究者将向心理论的连贯模式应用于语篇连贯评价和语篇自动生成的研究中,探讨向心模式的语篇连贯评价作用,以及对于提高作文自动评分系统的准确性的作用。但是目前基于向心理论的局部连贯分析模式主要有叁种:主流四分法;Poesio et al.(2004)的七分法;Kibble(2001)的四项原则分析法。叁种分析模式各有异同。究竟哪一种更适用于于二语写作质量的评价,能够为二语写作质量提供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指标,并可用于自动作文评改,目前尚无相关研究。并且局部连贯性指标与作文的其他文本特征,如词汇、句法特征相比,对作文质量的影响程度有何差异,哪种指标更能反映语篇质量等问题,也没有相关研究。因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利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作文语料,对向心理论的局部连贯分析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对叁种分析模式逐一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利用回归分析,将局部连贯分析指标与词汇句法特征指标对作文成绩的预测力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叁种分析模式各有异同。相比之下,Kibble(2001)四项原则分析法是一种更为完整、准确的分析办法,其中延续性原则对作文质量具有预测力,可以成为作文质量评价以及自动作文评分中的一个客观评价指标。但是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词汇句法特征对二语作文质量的影响高于局部连贯性指标,其中语言准确性和句法复杂性首先进入回归方程,对作文成绩的预测力高于延续性原则。这说明词汇句法特征对于二语作文质量的影响更大。但是尽管如此,与其他局部连贯指标相比,延续性原则能够反映语篇的质量,因而仍然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局部连贯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证明了向心理论在二语作文质量评价中的作用,为作文评价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连贯评价指标。
马素君[3]2008年在《语篇衔接连贯理论在高叁英语写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不同学派语言学家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的研究都越来越关注,但是几乎所有的讨论都围绕街接与连贯的关系展开。篇章衔接连贯理论在外语教学方面的应用却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应用还有很多的空白。大部分的高中英语老师对于培养学生的篇章意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是当前广大高中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本研究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连贯理论为理论依据,试图采用实验的手段,探索应用衔接与连贯理论改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笔者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举例法、实验法来对语篇的衔接连贯理论、学生的写作现状、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笔者首先对郏县一高高叁文科班的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高二下期期末考试中的作文就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进行了分析。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在目前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写且得分偏低,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没有对写作中的篇章衔接连贯理论给予应有的重视,且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语篇衔接连贯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并借鉴了学术界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一个理论假设:将语篇衔接连贯理论应用到当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以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希望该方法能解决目前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文章结构散乱,指称混乱,意义模糊,行文啰嗦,连接词误用等。然后,作者从语篇这个基本概念出发,阐述了语篇与连贯的基本理论。首先对“篇章”以及“衔接”、“连贯”分别从篇章功能的角度下了定义,然后对语法衔接,词汇衔接、逻辑衔接及段落连贯的实质做了详细的说明。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对高中英语教学有重要意义,如何运用语篇衔接连贯理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本文对此特别关注。本文作者在所执教的高叁年级的两个班中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验。在实验中,两个班的练习数量基本相等,授课时数一样。作者设计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衔接连贯知识介绍——例句或范文分析——学生练习——学生习作评批”,这个模式只在实验班使用。也就是说,在实验中,我们只向实验组讲授关于英语语篇衔接连贯的知识。实验的结果表明:把衔接连贯理论应用到写作教学后,学生能较好地从语篇角度来写作,在构建连贯篇章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从而证明应用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指导目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有较好的效果。在以上分析、研究及实验的基础上,笔者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做出了本实验的结论:高叁英语教学中应用语篇衔接和连贯知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英语作文质量是可行的和有效的。最后简单阐述了本实验的局限性。
张爱萍[4]2006年在《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衔接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旨在对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衔接特征做一较为全面的描述与研究。本文拟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 各类衔接纽带在大学生作文中的使用频率:2) 衔接纽带数量与作文质量之间的关系;3) 哪个或哪几个衔接纽带可以较好地预测作文质量;4) 各衔接纽带在大学生作文中的共性;5) 各类衔接纽带在使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作者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参加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报考兰州大学的4845位非英语专业考生统考英语作文中抽取了100份,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这100份作文样本均由两位评分员评阅,通过配对t检验证实两位评分员所给成绩不存在显着差异,并以两位评分员的平均分作为作文最终成绩用于统计分析。本文应用韩礼德和哈桑(1976/2001)对衔接的定义及分类,分析作文样本的衔接特征,并对分析结果做出定量和定性研究。首先,作者运用描述统计法回答问题1);然后,运用皮尔逊相关关系分析探讨问题2);其次,以多元回归分析(逐步法)回答问题3);最后,对学生作文中各衔接纽带的使用特征(包括错误)做出定性分析来回答问题4)和5)。 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在其英语作文中使用了各类衔接纽带,其中词汇衔接使用最多,照应和连接次之,替代与省略则很少出现。定量分析表明:学生作文所用衔接纽带总数与作文成绩正相关;词汇衔接手段中的同义词衔接和照应衔接手段中的人称照应对作文质量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但是,定量分析结果也表明大学生作文中所使用衔接纽带总数与作文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弱。 衔接特征的定性分析表明在照应衔接中,人称照应使用最多,指示照应、对比照应次之;第一人称代词在人称照应中使用最多;照应衔接错误主要包括人称代词指代关系混乱、指代不清、“this”和“that”区分不清、定冠词“the”的错误使用等。大学生对各类连接衔接纽带有一定认识,但对“but”、“and”、“so”等连接词使用过多,同时对其它一些连接词使用过少;主要连接衔接错误包括:连接词误加、误省、误用及一些连接词使用的语法错误。词汇衔接中最突出特征是简单词汇重复使用过多,此外,同义词衔接使用较少。 本研究结果丰富了衔接纽带数量与作文质量关系的理论研究,有助于语言研
魏在江[5]2004年在《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连贯是语篇分析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已成为近二十年来语篇分析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 英国着名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包括词汇衔接和结构衔接两部分。词汇衔接指语篇中某些词语之间存在的语义联系,是语言环境的组成部分。词汇衔接又可分为叁部分;重复、复指、组合等。结构衔接指语篇中某一小句与上文另一结构相比较而存在的承上关系。它可分为替代、省略、照应等。韩礼德、哈桑的衔接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确是非常有用的,这是韩礼德、哈桑夫妇对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上,韩礼德和哈桑把衔接当成生成一个语篇的必要条件,认为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衔接是连贯大厦的基石,过分强调衔接对连贯的作用,而且他们对什么是连贯也语焉不详,招来了众多的非议。因而人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 连贯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它更多的是一种语义特征。这种语义特征不是由语篇本身的形式和语特征来决定的,更多的是由语言之外的因素来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认知心理模式、语篇与语境等的关系问题。语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中发生的,这种环境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支配着语篇意义的选择和交流以及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与取舍。因此我们认为,连贯既是一个形式概念,也是一个认知心理概念,这二者不可偏废。连贯不仅是结构衔接或语篇形式的一致,而且也是语言外因素如语用、心理和认知这些与语篇理解非常相关的因素的结果。 本论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导言,就论文的选题缘由、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框架进行简单的叙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是:(1)描写与解释相结合;(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3)对比分析方法;(4)跨学科交叉方法。本论文从功能主义理论出发,力图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的解释,做到描写与解释并重,形式与意义并重。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只有对语言形式的充分描写才能做出比较充分而恰当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制约,要想做到描写的充分性,必须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必须研究人的认知规律。中文摘要认知语言学不仅仅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而且致力于朝理论解释的方向迈进,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 本论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连贯机制进行英汉语的对比研究,以期对连贯的研究有所深化、有所突破.这是连贯研究的新视角,也是语篇研究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值得深入研究. 第二章对连贯研究的理论、连贯的种类、连贯的研究方法、连贯的本质、连贯与衔接的关系、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及应用及其缺陷、连贯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首先对语篇的概念及其定义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语篇的概念名称仍不统一,对其意义范围的界定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语篇的界定应该从语义结构而不是语法结构的角度着眼,因为语篇首先是一个“意义单位”,其形式的大小或长短是由意义的简单或复杂而决定的,但只要具备了以下一些墓本特征:如结构上的衔接性、句际间的逻辑性、意义上的完整性、语义上的连贯性、交际功能的独立性、与情景语境的一致性等,任何长度的口头话语或书面文字都可视为语篇.这就是我们对语篇概念的墓本定义. 接着对连贯研究、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进行了历史回顾.我们简要地回顾了凡戴克、威多逊、克里斯托尔等人给连贯下的定义.我们讨论了连贯研究的方法论,本文认为,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研究连贯是完全可行的. 同时我们指出了连贫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尽管连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有很多的问题藉要更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偏重衔接形式部分;不够系统化、具体化;连贯概念不够清晰;方法单一;英汉语篇连贯对比方面的还没有. 由于人们对连贯以及如何连贯的看法不一,对连贯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和完善,加之连贯研究的方法也呈多元化的趋势,连贯研究的理论体系还远远没有形成,有些理论还不一定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连贯的性质进行了归纳和思考,认为连贯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连贯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连贯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连贯是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的统一,连贯是微观连贯与宏观连贯的统一,连贯是局部连贯与整体连贯的统一,连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本文强调,连贯应从多角度、多学科、多层面去进行研究.本论文将从认知中文摘要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语篇连贯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有所突破。 第叁章简要地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论述连贯作为一种认知心理现象的理据,提出我们对连贯研究的新的理论视角. 连贯作为一种语市现象,也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连贯的语篇既可通过形式衔接实现,亦可通过语境、语法、语义、语用、认知从内容、逻辑语义的深层次上实现.笔者认为,对连贯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进行全面研究.本论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语篇连贯进行对比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的成果和理论?
张育红[6]2004年在《从语篇功能角度对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连贯的研究》文中认为连贯是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长期以来,我国语言学家及语言教师大部分从语法和词汇衔接这些显性衔接手段上研究连贯,而忽略了另外两种促进语篇连贯的隐性衔接手段——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其实,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同属语篇功能的叁大子系统,叁者都可促成语篇的连贯。本文试从这叁个方面检测我国大学生目前英语作文中的连贯情况。鉴于学生比较熟悉语法、词汇衔接手段,本文重点论证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对写作教学中连贯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文章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引言。介绍语言学界对连贯的研究。提出写作的原因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有针对地介绍语篇功能的叁大子系统: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阐述它们与连贯的关系。这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叁章是研究的具体方法与研究分析。本次研究包括两个部分:(1)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和老师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连贯教学的情况;(2)分析学生作文。按照第二部分列出的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及连接词语和词汇衔接的分类,统计学生作文中主位推进有误的段落并进行分析,检测出学生在连接词语和词汇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 第四章通过运用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理论修正学生作文中主位安排有误的段落,从而说明主位结构、信息结构理论促进连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指出它们对连贯教学的意义及加强教师培训的设想。 第五章是结论。 正如在引言中提到的,本文是把语篇功能的叁大子系统应用于连贯教学的一次尝试,有些问题还需广大写作教师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研究。
江苹[7]2014年在《英语专业四级作文习作与范文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作是英语学习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它在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经常是测试考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作文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衔接与其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基于韩礼德和哈桑对衔接手段的分类,并根据胡壮麟的分类做了一些修改,以30篇英语专业学生四级作文习作(分为叁个分数段)和选自已经出版的书籍或英语网站的30篇四级作文范文为语料,将两类作文在人称指称、指示指称、比较指称、替代、省略、添加连接、转折连接、因果连接、时空连接和相似性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习作和范文中使用次数最多的衔接手段都是添加连接,其次是人称指称,使用次数最少的都是替代和省略,平均使用次数都不到1;除去替代和省略,范文中其他衔接手段的平均使用次数都达到1;习作分数越低,平均使用次数不到1的衔接手段越多;(2)习作所用衔接手段总数的均值要小于范文,习作和范文衔接手段总数的均值存在显着性差异;范文中衔接手段总数的均值要大于习作的叁个分段的均值;习作中叁个分段衔接手段总数的均值与分数成正相关关系;(3)习作与范文在人称指称、替代、省略、转折连接、因果连接和时空连接衔接手段的使用均值上差别不大,在指示指称、比较指称、添加连接和相似性衔接手段上的差别较大;低分段习作中指示指称、替代、省略和相似性衔接手段的使用次数为0。本研究有助于让英语教师对英语专业学生四级写作中衔接手段的特点能有更好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衔接手段的讲解与练习,尤其是针对学生使用较差的衔接手段和写作成绩较低的学生,增强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衔接手段的能力。
张兴梅[8]2007年在《主位推进理论与大学英语写作的连贯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项基本的英语技能,写作一直以来就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不仅是要掌握好语法,还要知道如何使其语篇在结构和内容上保持连贯。但是,目前的英语写作对大多数中国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个薄弱环节,四六级作文得分不高就是证明。他们的作文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没有明确的主题,汉化思维等。让教师尤为困惑的是不少作文连贯性很差。这些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近二十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界对连贯的研究日趋重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Halliday和Hasan从语言衔接手段入手,研究语言内部的语义联系。正是他们的《英语中的衔接》(1976)的出版使连贯成为一个热门话题。Fries和Danes从主位推进来探究语义连贯;而Brown和Yule则从语言交际者的共有知识等语言外因素来讨论话语的语义是否连贯。其中,Danes的贡献非常突出。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连贯理论—主位推进理论,并总结了叁种常用的推进模式。之后很多研究表明主位推进模式可以有助于把握语篇的结构,有意识地选择和使用主位推进程序能够促进语篇连贯性。于是,很多人尝试把主位推进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如阅读、翻译等。在那些研究主位推进与写作关系的研究中,大多数从理论上证明了它的可行性但很少有人尝试分析学生的习作,更不用说探究他们在主位推进方面出现的问题了。正是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议论文,统计分析了高分和低分两组作文中的主位推进情况,以证明高分组比低分组更善于运用恰当的推进模式组织写作。本文还将从语篇和句子两个层次分析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主位推进问题,并根据两组调查问卷来探究其原因,例如母语的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等,从而对大学写作教学提供现实指导。本文包括五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介绍了写作背景,目前为止主位推进理论的应用以及本论文的意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也就是理论根据。首先,主要介绍了韩礼德关于主位的理论,并涉及到其他学者的观点。其次,介绍了主位推进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最后讨论了主位推进和连贯的关系。第叁章首先提出了本项研究的研究目的,然后介绍了如何进行材料收集分析。其主要内容是对样本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它包括每个模式在两个组中的分布情况,从语篇和句子两个层面发现主位推进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第叁章的基础之上并结合两份调查问卷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章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针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出具体的建议以及本课题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施仁娟[9]2014年在《基于元话语能力的汉语话语标记研究》文中提出话语标记是近来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话语标记研究,主要从本体和教学两方面展开。本体研究或阐述话语标记的连贯作用,或探讨某一小类话语标记的特征,或描述某一个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及其语法化过程,缺乏对话语标记的整体认知。教学研究主要是将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习得与母语者进行对比,或者用教学实验证明话语标记习得对学习者语言技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仍将话语标记的习得看作是语言表达手段的丰富,且没有说明话语标记为何能促进学习者语言技能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界对留学生话语标记习得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相关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培养留学生元话语能力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话语标记,力求本体研究成果能为教学服务。本文首先从言语交际双方的元认知交互出发,提出元认知交互能力就是元话语能力,元认知交互是元话语产生的认知机制,元话语可通过语法化成为话语标记。然后根据“话语标记是具有程序功能的元话语”和“话语标记是经过语法化的元话语”两个观点,对话语标记的研究范围、定义、特征进行了界定,将话语标记与其他几个类似术语相区别,并以语法化程度为标准,把话语标记分为明示型和默会型两类。接着本文具体分析了不同话语标记在辖域数量、辖域方向、辖域语义指向上的差别,探究了话语标记与话轮、话题的关系,考察了话语标记与辖域所在语句的紧密程度,并以“话说回来”为例,具体演示了受话人如何通过寻找辖域、分析辖域之间的语义关系来利用话语标记帮助自己理解话语。最后本文在考察话语标记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今后的话语标记教学提出了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一、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了“话语标记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言语交际中发话人的元认知会对话语进行组织、监控和调整,当发话人想把元认知的结果告知受话人时,元认知交互就产生了。元认知交互的语言表现之一就是具有程序功能的元话语,元话语可经过语法化成为话语标记。二、从“话语标记是经过语法化的、具有程序功能的元话语”出发,重新界定了话语标记的范围、定义和特征,并根据语法化程度的高低,将话语标记分为明示型和默会型两类。这种分类法有利于开展话语标记的教学。叁、以辖域为抓手,对汉语话语标记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话语标记的程序功能通过受话人对辖域的寻找和辖域语义间关系的分析而实现,从辖域入手分析话语标记,有利于受话人归纳话语标记的语篇结构和语用功能,从而利用话语标记帮助自己理解话语。四、提出要加强对默会型话语标记的教学,建议使用隐性教学法以促进学生课堂外的话语标记习得,并设计了教学流程。具体来说,本文共分六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开门见山地提出,本文将话语标记的理解和使用看作是元话语能力的具体表现,对外汉语教学应在中高级阶段培养留学生的元话语能力。在总结国内外话语标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国内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同时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从认知到元认知再到元话语能力,提出了元认知交互能力就是元话语能力,元话语能力可表现为元话语或话语标记的使用和理解。分析了元话语是如何体现元认知的以及元话语是如何演变为话语标记的。这一章回答了“话语标记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第叁章从话语标记的本质属性(程序功能)出发,界定了话语标记的范围、定义和特征,辨析了话语标记和其他几个术语的异同。按照语法化程度的高低,将话语标记分为明示型和默会型两种。这一章回答了“什么是话语标记,如何判断话语标记”这一问题。第四章具体分析了汉语话语标记辖域的数量和方向,辖域的语义指向,辖域与话轮、话题的关系,话语标记与辖域所在语句的松紧程度等,举例说明受话人如何通过寻找辖域、分析辖域间的语义关系来利用话语标记帮助理解话语,回答了“话语标记是如何发挥程序功能的”这一问题。第五章将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相结合,先考察了话语标记教学现状,然后提出可在听力理解中培养留学生利用话语标记引导功能的能力,使用隐性教学法加强对默会型话语标记的教学。第六章是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确立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马凌志[10]2017年在《基于衔接理论的高中英语写作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写作在英语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语篇衔接影响着写作的质量。虽然《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了语篇层次的要求,但是现实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远没有达到语篇层次的水准。首先是写作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是写作课的讲解缺乏系统的框架;再次是教师在批改和讲评写作时都存在问题。除此之外,学生在“听课-写作-反馈”这叁个环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笔者以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质和量这两个方面来了解学生的英语作文中五种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并分析了衔接手段的使用与写作质量的关系。通过以上叁个维度的数据分析,笔者对这些学生习作中出现衔接类错误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探讨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基于Halliday&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的框架和研究成果,笔者对收集上来的80份高二学生的英语习作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1.五种衔接手段的分布情况很不均匀。2.研究对象的英语习作中的语法方面的衔接错误量较之词汇衔接错误量要多一些。3.衔接手段的使用率与习作的质量呈正相关。4.高、低分组的学生在使用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等衔接手段时有明显的不同。5.对写作质量影响最大的衔接手段是连接,词汇衔接次之。照应与写作质量的好坏没有什么相关性。针对以上发现,笔者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进行了归因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其中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的原因有如下两个:1.英语水平较低。2.母语的负迁移。从教师的角度分析的原因有如下叁个:1.忽视语篇教学。2.误解写作教学。3.欠缺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如下:1.背诵范文及例句。2.仿写范文及改写句子。教师的教学策略如下:1.开展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语篇衔接的重要性。2.写作教学时要注重语篇衔接类知识的讲解。3.通过英汉对比衔接手段克服母语的负迁移。4.讲评作文时走出只注重语言类错误的误区。这些策略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效果。本研究既可以丰富衔接手段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研究,又可以为从语篇衔接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但是,本文也存在着的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研究样本的数量和种类过于局限。其次,笔者对被试作文中衔接手段的判定具有主观性,因此给研究数据带来了误差。再次,笔者提出的策略的可行性还有待检验。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将基于以上叁点不足,把基于衔接理论的高中英语写作的研究延续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高中英语作文衔接手段使用情况研究[D]. 李琼.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 向心理论的局部连贯模式与二语写作质量评价[D]. 洪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3]. 语篇衔接连贯理论在高叁英语写作中的应用[D]. 马素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 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衔接特征研究[D]. 张爱萍. 兰州大学. 2006
[5].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 魏在江.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6]. 从语篇功能角度对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连贯的研究[D]. 张育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7]. 英语专业四级作文习作与范文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D]. 江苹. 闽南师范大学. 2014
[8]. 主位推进理论与大学英语写作的连贯性[D]. 张兴梅. 山东科技大学. 2007
[9]. 基于元话语能力的汉语话语标记研究[D]. 施仁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10]. 基于衔接理论的高中英语写作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D]. 马凌志. 海南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