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喻文化时代教师权威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权威论文,教师论文,时代论文,喻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由古及今进行了划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1]米德通过对三种文化模式尤其是后喻文化模式的深入分析,论证了在急速的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之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具体来讲,后喻文化就是指在传统文化中处于受教化者地位的后生晚辈,在现代社会由于网络社会的到来而能对其长辈充当教化者的角色。当今的社会是典型的后喻文化时代,传统教师权威遭到后喻文化的消解,而教师权威的消解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有着许多消极影响,现代教师权威的重建迫在眉睫。
一、后喻文化时代传统教师权威的消解
在后喻文化时代,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的传统教师权威正在消解。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知识形成和德性养成而言,是作为学生“重要他人”的形象存在的。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从伦理角度上讲,你若是控制一个人的幸福、利益或者是命运,那么你就对这个人负有一定的义务或者是责任。”[2]在传统社会中,教师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向学生传达社会对未来成员的社会期望模式和主流伦理价值的“重要他人”。在后喻文化时代,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存在,使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尤其是对于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将会使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产生更为深远的变化。在后喻文化时代,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正在消解;在网络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共存,势必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共存,学生常常会面对更多的可能选择,产生更多的价值困惑,教师作为传递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媒介作用越来越弱化,传统教师权威的道德含义正在消解;在后喻文化时代,网络文化的自由平等特征,使得教师传统的制度权威正在消解。
(一)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正在消解
网络时代的教育教学使传统知识资源被教师垄断性地占有和使用的状态得以改变,使得知识资源共享和最优化利用成为现实,使得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在学习者大为扩展的视域内,渐趋消解。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浪潮,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什么都知道”的知识权威已不再神圣。首先,网络世界凭借自身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它带给学生的是一个更具诱惑力的、全新的世界。其次,某些教师平时不注意学习新的知识,认为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知识足以应付这些未成年的学生,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那些平时不注意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再也得不到学生对于其渊博学识的景仰。第三,网络世界的生动、新鲜的学习环境,使得教师日常的教学过程显得苍白无力。后喻文化时代网络世界的感性化、人性化、新奇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寻求到在课堂上所找不到的满足和快乐。传统课堂教学只能带给少数学生成功的满足感,而网络世界的多样性却能带给所有学生,甚至带给在课堂上有挫败经历的学生以成功的喜悦。后喻文化时代的网络世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不复存在。
(二)教师传统的道德权威正在消解
在后喻文化时代,网络生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道德代言人”的制度权威遭遇挑战。教师道德方面的权威已经因为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多元等因素而大大弱化了。在传统社会,教师拥有社会所赋予的强制性的社会代言人权威,教师所传授的道德就是社会群体对于未来一代的社会理想要求,教师作为社会代言人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向未成年人传播,从而保证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行为方式符合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期待。而当今的网络社会,是马克思·韦伯所谓的“众神时代”,意即不再存在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现代科技的进步、民主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多元使得每个人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及能力大大增强,人们不再需要一个如神一般的外在的权威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方向,自主和选择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语,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没有权力要求某一个人一定要按照某种模式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道德权威的弱化成为普遍和必然。网络时代资讯越多,价值观就越混乱;网络世界五花八门,现实世界的一切资讯、虚拟实境、电脑游戏充斥其间,心灵远未成熟和人格尚未健全的青少年网民很可能会被互联网牵着走,甚至主动拉着网络的“手”,心甘情愿跟着网络走。[3]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当前对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过分关注,使得市场经济的利益交换观念渗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对道德问题的漠视,以至于社会集体道德水准滑坡,再加上教育的产业化、功利化倾向,使教师的道德楷模和榜样的传统形象严重受损,教师的道德权威已经受到很大削弱。
(三)教师传统的法理权威正在消解
网络社会自由、民主的特征,使得后喻文化时代教师传统的法理权威遭到消解。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课堂话语霸权的存在,传统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即便有学生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在他的心中也是不会有安全感的。而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没有国家和地域的疆界,没有谁压迫谁、谁统治谁、谁领导谁的问题,每个网民皆以平等的身份出现,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社会地位、职业的差别,甚至不存在性别的差异。人类都有追求自由、平等的天性,因此,网络环境的民主、自由的生活空间及学习模式成为后喻文化时代人们所向往的追求目标。
对于生于改革开放年代的青少年而言,他们的外在社会环境是一个由禁锢到解放乃至迅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这个时代“自由”、“多元”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当代青少年。他们的“自由”观念无疑深深印上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他们更注重精神的独立,敢于质疑权威,不轻易相信与顺从。虽然这给他们和教育者都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但正是他们的这种努力,成为文化走向理性的必要准备,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确立一种文化的自我,文化的反哺将成为历史的必然,教师传统的法理权威逐渐消解。
二、教师权威消解对于学生的消极影响
在当今后喻文化时代,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变革时期,多元文化并存,总要出现许多道德冲突和道德困境,人们往往会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道德选择的困惑正折磨着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人,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更是如此。网络社会给青少年提供了如此大的没有国际疆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长者权威、崇尚自我、标举创新的无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自由空间,这为青少年德性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然而,网络也可以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者成为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伦理的相对滞后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危害,一时间,网络诈骗、非法侵入、病毒传播、色情暴力等充斥网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失范现象。[4]
(一)教师权威的消解不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代际传递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递机构,是通过教师的授课和师生之间的社会交往得到传递的一个系统。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都会有人们彼此认同和接纳的共同的、普遍的价值伦理规范,这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规范。在后喻文化时代,网络生活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状态,在给人们带来无数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的潜在风险。“面对网络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人被抽象化’、‘人被符号化’和‘人被工具化’的严峻现实,我们就必须重建人的价值世界,重视人的价值向度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5]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他们的主体意识、价值观尚未形成,缺乏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能力,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靠成人的引导和熏陶。在后喻文化时代,教师权威的存在,对于青少年是否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权威的消解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
从传统意义上看,青少年自从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社会对其的社会化进程就开始了。人作为社会关系的存在,学校的社会化是其进入未来成人社会的必然准备,否则,人只能说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只有教师权威的存在,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佩服、景仰和向其学习的激情,从而达到社会对于其未来社会成员的价值期待与要求。社会对于其未来社会成员的社会化就是通过学校以教师作为教育媒介来实施的,当教师权威消解后,学生就失去了对教师的知识权威的钦佩和道德权威的景仰,教师作为社会的教化者的角色就不会被学生所认同。人与其他物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文明的代际传递,教师权威的存在对于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而言,意义重大。
(三)教师权威的消解不利于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的实施
在后喻文化时代,现代学校的教育特性决定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首先,现代学校教学基本上都是大班授课制,如果教师权威不存在,教师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工作;其次,现代学校教学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仅包括理性知识,更要包括许多非理性知识,诸如理想、价值观、情感、态度、动机等等关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能力的知识;最后,现代学校的教学目标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益,更要使学生的个性不断成长、潜能充分发挥。
三、重建现代教师权威
后喻语境预示着新的道德教育模式的出现。在后喻语境下,教师传递知识的任务相对减轻,道德教育任务则更加集中和艰巨,从而凸显了重建教育者感召权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后喻语境中话语权的分解和转移,教育者应该寻找新的话语途径,在多元表达和多样主体之间重新形成教师权威,保证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
(一)教师权威的新诠释
所谓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来源于四种因素:传统的、法定的、感召的与专业的,其中,传统的、法定的权威源于教育制度,是外在于教师个体的,其大小取决于一定社会的教师文化传统和有关教师权利的法律条款;而感召的、专业的权威则源于教师个体的素养,是内在于教师个体的,其大小是由教师个体素质高低所决定的。[6]美国学者克利弗顿和罗伯特参照韦伯的理论对于教师权威作了更深入的研究,[7]他们认为,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社会制度性因素和教师的个人因素。社会制度性因素形成教师的制度性权威,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教师的个人权威主要由教师的个人学识、专长和人格魅力所决定。教师权威包括知识权威、道德权威、法理权威。
在后喻文化时代,教师权威主要是指教师的道德权威,即个人素质上的权威,也称魅力型教师权威。教师道德权威又称作卡里斯玛型权威或感召权威,卡里斯玛型权威主要是由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知识、能力等自身因素而获得的对他人的影响力,如政治领袖、著名学者、文体巨星等对于一般人的影响力;教师的道德权威就是指教师在学生面前所具有的道德方面的力量和权威,这种力量和权威使学生不能不服从或者不能不愿意服从教师,以及教师所提出的道德规范。
(二)重建现代教师权威
教育要关注整个人生世界和意义世界,唤起和激发主体对新生活方式和更高精神境界的渴望和追求。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情感、意志、价值理念形成的领路人,要以自己的爱心、同情心等个人魅力融入学生群体,有效引导学生的成长,在真正的教育主体间性中树立自己新的权威。
1.教师知识权威的重建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真正的教育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教育的真谛应是激发、引导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望。教育者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8]教育者不仅要尊重青少年、理解青少年,更重要的是必须掌握话语重置能力,这种重置的目的不在于厘清概念,而在于贴近青少年,运用青少年自己的话语来引导他们思考,让时鲜的语词载着教育追求的目的和价值,走进青少年的心灵世界去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
“学生尊敬老师,当然有对具有高尚师德和娴熟授课艺术的某个老师的尊重,但是更为根本的是对老师所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的尊重”[9],是对知识的尊重。所以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利用网络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修养和能力,确保自己在所教学科方面的专业权威形象;做一个与时俱进、研究型、探索型、终身学习型的现代教师,重塑现代社会的知识权威。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引领者,而不是传统的控制者,使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培养创造型、研究型、探索型的学生,以自己现代知识权威的魅力征服学生。教师应该是网络学习的专家、与学生共同成为网络学习的同行。文化反哺,将会使师生有更多新的知识和共同话题,以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从而让教师丰富的阅历和成熟的心智更加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根本上改变几代人或各行其是或针锋相对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行为。
2.教师道德权威的重建
教师应当注重日常道德修养的不断完善,提升个人的道德影响力,做魅力型现代教师。教师要将自己的社会角色融入自己个性化的教学中,使学生产生道德上的钦敬;教师要基于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而产生的对偶像的尊崇、模仿心理,重塑现代教师的道德权威。教师要做道德的楷模,加强对学生在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引领。感召权威不会因为教师的身份而自动完全获得,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丰富的生活阅历、扎实的知识基础、成熟的人生态度构成了教育者个人持久的魅力,形成教育者的感召权威。“道德先进的作用和意义在于道德示范和道德吸引,而不是强行一律,甚或居高临下式的道德权威主义强制。”[10]教育者自身的品格是教育他人的最好示范。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应严于律己、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以身立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教育对象。教师应该模范遵守各种道德规范,以道德的方式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努力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学生内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作为学生的价值引领者,教师应该充分研究网络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教会学生应对复杂信息的灵活应变能力。教师应该利用网络的优势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积极信息资源,使学生成长为知识渊博、德行高尚的、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后喻语境将成为教育向平等、民主型师生关系迈进的起点和重要途径。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遵循合理交往、人格平等的原则,放弃仰仗教育制度保护的依赖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是发号施令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应以对称交流作为赢得权威的主要手段,以友善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发挥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主导作用,这是赢得内在教师权威的关键。
3.教师法理权威的重建
学校和社会应该坚持树立和努力维护教师的法理权威和传统权威。教师的法理权威主要通过社会的授权而建立,也通过社会的信任、支持而得以存在和保持。这里既包括了精神上的褒奖、鼓励,也包括了物质上的保障和支持。社会应通过立法等形式保障教师的经济收入和地位,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教师的重要作用,提升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之风。学校应该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努力维护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正面形象和权威,尽力营造爱护教师、尊重教师的和谐校园环境。
学校与社会要不断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把教育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更多地依靠法律、制度、政策来保障教育的常抓不懈、常抓常新。通过制度化的规范管理,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长期遵循某些规章制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中蕴含的思想,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后喻语境只是揭示了文化传递模式的变化,并没有青少年主宰社会发展的意味,也没有教育者的优势全面丧失的意味。后喻语境将成为教育向平等、民主型师生关系迈进的新起点和重要途径。网络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沟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应该成为朋友,建立起“我—你”的对话的双主体关系,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利用情感的动力机制,加强对学生的积极行为的心理暗示,使自己重新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知心朋友,以增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心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