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的视角审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_消费水平论文

以新的视角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以新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565(2010)09-0016-10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然而,一个国家的经济转型意味着经济体制、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改变,必然伴随着各方面的困扰和难题。我国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失衡,人口问题的严峻,制度的不完善,需求的不足,资金、技术和自然资源的匮乏等等构成了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约束体系。这些约束导致了我国经济在GDP高增长率的背后却存在很多问题,诸如:经济的二元结构严重、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波动剧烈、城乡差距过大、环境严重失衡等问题。在这种状态下任何高速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探寻经济有效、可持续的增长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要坚决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经济增长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鉴于以上现实困扰,如何保证我国经济在长期内均衡稳定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成为当今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然而,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中,大多以GDP的增长为目标构建理论模型,虽然精巧复杂,但却无法较全面地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深层关系,更无法使我国经济转入可持续、高效率的增长轨道。实际上,经济增长不仅要反映物质产出的增加,还要反映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1]。因此本文提出了“有效经济增长”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以期对经济增长理论能有所丰富,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与评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找出症结的关键,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起到进一步推动的作用。

二、基本设定

(一)有效经济增长

有效经济增长[2],是包含基础消费水平变化、消费结构提升以及社会总消费力①扩张因素在内的经济增长,是指在消费、人口等因素变化的条件下,超过“人均基准消费水平”以上的那部分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人均基准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人们最基本生活标准所需要的某一消费水平,短期内基本保持不变,而长期将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因此,当分析长期内有效经济增长条件时,应把基准消费水平的提升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基准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既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又有相互作用、共体相生的一面。有效经济增长的概念,恰是着眼于消费与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共体相生的一面;同时,有效经济增长的概念还强调了人均收入的变动实际上是社会总消费力(人口)扩张和经济增长的合力效应的结果。人口与收入的同方向变动,会按相反的方向对有效经济增长发生作用。收入的上升会促进有效经济增长,而人口的增长又会减缓有效经济增长[3]。

有效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增长。前者是包含了消费水平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力扩张等多方面因素的增长,而后者主要是指社会总产值的增长或国民收入的增长,消费、人口仅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既定的前提;有效经济增长,必定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长,但相反的假定却不成立。当国民收入增长率呈上升趋势的时候,由于基准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力的扩张,有效经济增长率可能呈下降的趋势;由于有效经济增长是在基准消费提升、消费力扩张条件下的增长,故有效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更快的增长。

(二)超额人均收入

选用“超额人均收入”作为衡量有效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该概念主要强调:首先,人均基准消费水平的提升会对超额人均收入产生一定的“减损效应”。因此,把人均收入划分为维持基本生活标准的人均基准消费和超过维持基本生活标准水平以上的超额人均收入两部分,更易于从理论上分析消费提升对有效经济增长发生作用的机制和环节,更便于从定量关系上说明我国消费提升对有效经济增长的作用强度。其次,长期内人均基准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总消费力的不断扩张,使得在某些时候GDP总量的变动未必能被人民所享用。如果消费、消费力与投资的同时增长引起了GDP的增长,而超额人均收入却呈下降的趋势,那就意味着GDP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有效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如果GDP增长率的缓慢下降伴随着由于技术进步或某种因素所导致的人均基准消费水平的降低、人口的急剧减少,可能会表现为超额人均收入的上升,这意味着GDP增长率下降的同时出现了有效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因此,超额人均收入比其他指标更能综合地反映有效经济增长的趋势和方向,更能真实地反映消费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在不考虑开放经济下进出口因素的条件下,超额人均收入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是超额人均投资EI(即超额人均储蓄ES)⑥。在当前我国“需求不足—资源约束—制度约束”并存的非均衡状态下,EI与EC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投资增长会使得收入增加,进而带动消费的增加。因为储蓄和投资都是收入的增函数,只有收入中有足够的储蓄,才能转化为下一轮的投资,才能形成收入的增加,保证消费的增长,这是投资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消费能够引致投资。只有消费增加,投资才能增加,这是因为只有依靠消费的增加,储蓄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的投资。而没有消费基础的投资,慢慢只会形成过度投资,造成资源的浪费、经济泡沫的形成[5]。把以上原理纳入我们的分析中,认为投资最终仍取决于收入的变动,因此构建超额人均投资与超额人均收入的函数关系为:

此外,设定EI在y中所占的比重称为超额人均投资倾向EIP,EC在y中所占的比重称为超额人均消费倾向ECP⑦。在实际经济过程中,EIP与ECP的大小受到超额人均收入、社会的消费观念、消费力的规模等等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复杂地变化。然而,在有效经济增长动态理论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为简化,假设EIP不变。

综上所述,有效经济增长应当是指,在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基准消费水平不断增长的条件下,每一时期的收入增长都不会被当期人均基准消费水平的提升与消费力的增加所吞噬掉,超额人均收入增量大于零,即dy>0。也就是说,只有在每两个连续的时期中,后一个时期的超额人均收入大于前一个时期的超额人均收入,使边际超额人均收入大于零时,才视为有效经济增长。

三、有效经济增长动态模型[6]

(一)有效经济增长增损模型

有效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在超额人均收入“增损”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有效经济增长的动态模型正是对超额人均收入在动态的时间序列中“增损”过程的理论描述。对这一过程的考察和理论分析,可以揭示有效经济增长作用的机制、环节和强度。

1.超额人均收入的增长效应。

根据全微分方程,的增损可分解为三部分,首先讨论其增长部分。

基于上文相关范畴的界定,当t时期的y和EIP已知,则可以推算出t时期超额人均投资的绝对量为:

如果人均基准消费水平[7]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会按相反的方向对超额人均收入发生作用,当社会总消费力一定时,对于任意给定的国民收入,人均基准消费水平越高,超额人均收入就越低。这说明无论边际人均基准消费的绝对量有多大,只要是正数,即d>0,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超额人均收入下降。这种作用我们称为人均基准消费提升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效应。根据我们所定义的超额人均收入的范畴,人均基准消费水平对其作用的程度主要决定于两个相邻时期增长的程度。由于作为“减数”出现在超额人均收入的函数中且系数为1,故相邻两个时期内,人均基准消费水平的增长所导致的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量为d=·θ。

由此可见,有效经济增长能否实现仍受到社会总消费力扩张速度r、人均基准消费水平提升速度θ以及由EC与EI所引起的超额人均收入的增长系数EIP·V的力量对比关系的影响,r越大,θ越大,有效经济增长的减损力量越大,越不容易实现有效经济增长;相反,EIP·V越大代表增长力量越大,越容易实现有效经济增长。

(二)超额人均收入增长率模型

为了考察超额人均收入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趋势和特征,接下来我们试图建立一个“超额人均收入增长率模型”,以详细、具体地探讨有效经济增长率的变动轨迹及其影响因素。

1.超额人均收入减损系数。

为了建立一个“超额人均收入增长率模型”,首先引入“超额人均收入减损系数”的概念。在前文“超额人均收入增损模型”的基础上,该系数又可细分为人均基准消费水平提升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系数,以及社会总消费力增加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系数

“人均基准消费水平提升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系数”可以衡量人均基准消费水平的提升,对超额人均收入增长的减损强度,用一定时期内边际人均基准消费水平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量d占该时期超额人均收入的比值来表示:

超额人均收入减损系数显示了人均基准消费提升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强度。值越高,表明人均基准消费提升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强度越大。值的大小与d按同方向变动,与y按反方向变化。对于任何时期的超额人均收入y来说,人均基准消费水平越高,提升速度越快,边际人均基准消费水平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绝对量就越大,值也就越大。相反,人均基准消费水平越低,提升速度越缓慢,边际人均基准消费水平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绝对量就越小,值也就越小[8]。当人均基准消费增长率θ下降至零,边际人均基准消费为零,值也下降至零,即=0。此外,在经济增长的某些阶段或某些年份,人均基准消费会出现负增长,即边际人均基准消费d<0,这会导致人均基准消费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效应消失,转为增长效应,即<0。

与人均基准消费的提升类似,社会总消费力的扩张对超额人均收入有一定的减损作用。一定时期内边际消费力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量dP·υ同这个时期超额人均收入的比例,称为“社会总消费力增加对超额人均收入减损系数”,记为

用符号表示该减损关系为:

超额人均收入减损系数表示了社会总消费力扩张对有效经济增长的减损强度。值越大,表明消费力扩张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强度越大。值的大小与dP·υ按同方向变动,与y按反方向变化。在不考虑υ值随时间可变的情况下,对于任何时期的y来说,社会总消费力越大,增长率越高,边际消费力对超额人均收入减损的绝对量就越大,值也就越高[9]。相反,消费力越小,增长率越低,边际消费力对超额人均收入减损的绝对量也就越小,值也就越小。消费力增长率r下降至零,边际消费力为零,值也下降至零,即=0。

以上分别探讨了人均基准消费提升和社会总消费力扩张对有效经济的减损作用,现将二者汇总起来,设β为超额人均收入的总减损强度,即:

超额人均收入减损系数β显示了由于消费“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所引起的超额人均收入的总减损强度。β值越高,表明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强度越大。反之,β值越低,表明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强度越小。

在我们所探讨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正常情况下消费力的增长率r基本上是大于零的,则表明存在边际消费力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作用,即dP·υ>0,故也是大于零的,即>0。同时,在经济的起飞阶段,往往伴随着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均基准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11),即θ>0,从而表明存在由此引致的减损效应,即d>0,故值也大于零,即>0。因此,将两个减损作用汇总起来,在正常情况下,β总是一个大于零的正数,即:β>0。

当然,也不能否认,在个别时期或个别地区,由于自然灾害或政治动乱造成社会消费力的绝对减小;而人均基准消费水平本身就存在波动上升的特征。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β<0情况的出现,在我们的理论模型中,为更清楚地把握有效经济增长的整体趋势特征,把β<0看成区别于一般情况的特例。

2.超额人均收入增长率模型的一般表达式。

利用β、k、α等系数,为消除同类项简化模型,假定超额投资倾向EIP、超额人均投资的边际效率V、单位边际消费力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量υ值不变;社会总消费力与人均基准消费水平随着有效经济的增长,按照一定的速率匀速增长,构建“超额人均收入增长率模型”,经推导简化得:

由此可见,超额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5个基本因素:各个时期EC与EI所引起的超额人均收入增长倍数k的大小;各个时期社会总消费力扩张倍数α的大小;各个时期人均基准消费水平增长倍数η的大小;人均基准消费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系数的大小;消费力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系数的大小。这5个因素对超额人均收入增长率的综合作用,不仅体现了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也表明了相互作用的环节和强度。

四、实证分析

(一)测定方法

我国现行的经济统计指标,不能直接用来描述我国有效经济增长的过程。并且,前面所分析的“有效经济增长动态模型”还仅仅是个理论模型,其中某些变量还难以在实际中直接应用。因此,我们根据模型中提出的原理和原则,对有关变量加以测定。在此,仅提出几个主要变量的测定方法。

1.超额人均收入增长量的测定。

基于“有效经济增长动态模型”的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超额人均收入的增长量往往最终来自于该地区的超额人均消费与超额人均投资。然而,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来确定边际超额人均收入与超额人均收入的增长量EIP·V·y和k·y。首先,用各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总收入增量除以上一年的平均人口,得到各年的EIP·V·y。然后,用各年的EIP·V·y加上前一年的超额人均收入(13),得到各年的k·y。用这种方法求得的EIP·V·y和k·y的值,既包含了消费对超额人均收入的一般意义上的增长,又涵盖了通过引致超额投资而导致的超额人均收入的增长。因此,可以有效地描述各年超额人均收入变动的过程。

2.人均基准消费水平的测定。

ELES模型(14)中对于居民基本消费需求的定义,恰好符合我们在构建有效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所界定的人均基准消费的含义,这里的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15)。因此,选用ELES模型来测算人均基准消费水平,以考证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

具体操作选取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我国人均基准消费进行测算。面板数据兼具了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特征,解决序列自相关和异方差问题是面板分析的主要任务。本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使用似不相关回归(SUR)等技术对各面板数据进行不同的加权回归,以消除异方差和序列自相关对面板数据分析的影响。

由于我国统计数据的限制(16),为测算出全国每年人均基准消费水平,需首先对城镇、农村人均基准消费水平分别进行测算,再以城镇、农村人口做加权,求得我国历年人均基准消费。原始数据收集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数据汇编》、国家统计局和中经网数据库,为了保证分析的一致性,剔除了价格因子的影响(17)。

3.社会总消费力减损的测定。

根据理论模型的基本设定,社会总消费力增长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量可表示为:dP·υ,即该减损量取决于各年的边际人口dP的数量和当年每一单位边际人口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量υ的大小。在具体测算过程中,t年的人口增长减损量dP·υ可按下列简易公式求出:

其余有关有效经济增长指标的测定,如人均基准消费减损的测定、历年超额人均收入与边际超额人均收入的测定、超额人均收入减损系数的测定等均可根据有效经济增长动态模型中的设定直接求得。

(二)实证分析

按照“超额人均收入增损模型”与“有效经济增长率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变量的基本关系,结合前文所阐述的测算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有效经济增长的相关变量进行实证考察,这一测定结果,为我们审视与评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有效经济增长速度呈阶段性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彻底摆脱了1960年代负增长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逐步进入正轨,开始向经济的起飞阶段迈进。中国的有效经济增长,虽然面临着社会消费力的不断膨胀和人均基准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双重减损效应,但仍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全部正增长,且增长速率实现了逐步提升(图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超额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328元迅速上升为2007年的4498元,上升了近13倍之多。如果把这30年平分成前后两部分的话,1978-1992年,即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前的15年间,中国超额人均收入从328元增长到1991年的881元,翻了1番。1992年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南方经济特区的开展,中国经济进入真正的起飞阶段,有效经济增长也随之加速进行,超额人均收入迅速从1992年的1027元攀升为2007年的4498元,使得改革开放30年的后半阶段,有效经济增长了3.4倍。

图1 有效经济增长率曲线

从有效经济增长率的变动看,整体来说沿着加速上升的轨迹运行。1978-1991年,有效经济增长上升的速度保持在1-3之间,超额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量约46元,在这个期间内,超额人均收入沿着低速增长的轨迹运行。1992-2001年,有效经济增长率逐渐由3上升到8,边际超额人均收入的年均值上升到151元,比前一阶段增长2倍多,实现了有效经济中速增长。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2001年以后,我国有效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攀升,及:均高达8以上,2007年更是达到了13.73,超额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量也高达389元,比前一时期又翻了一番,实现了有效经济高速增长。可见,按照有效经济增长率,我国有效经济增长表现为分三阶段加速运行的增长态势。因此,从总变动趋势看,1978-2007年30年间,我国有效经济增长按照超额人均收入及其增长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978-1991年的低速增长阶段,增长速率在3以下;1992-2001年的中速增长阶段,增长速率处于3-8之间;2002年至今的高速增长阶段,增长速率在8以上,转折点分别为1992年与2001年。由此而导致我国有效经济增长的长期运行轨迹,在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时间序列中表现为阶段性增速发展的趋势特征。

图2 超额人均收入的运动轨迹

同时,在图2中也表现出1978年以来,人均国民总收入、超额人均收入与人均基准消费三者的运动轨迹。在有效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均基准消费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缓慢的提升,并且在这一主要减损量的影响下,有效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超额人均收入的增长程度、速度都低于人均国民总收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充分体现了我国有效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均基准消费等减损因素的存在及其作用。

2.超额人均收入减损量波动中不断提升、减损机制发生变化。

根据“有效经济增长增损模型”,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分为两部分,即基准消费水平提高所引起的减损量d和社会总消费力规模的扩大所引起的减损量dP·υ。根据测算结果可知,1978-2007年,由边际消费力所引起的减损量dP·υ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而缓慢平稳地上升,1978年的dP·υ为7元,2007年上升至29元,年均减损量为18元。其中1978-1991年年均减损量为13元,1992-2001年为22元,2002-2007年为25元,每阶段略有增加但增幅不大,基本保持平稳缓慢上升态势。

图3 超额人均收入减损量变动趋势

与此相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另一减损量——边际人均基准消费所引起的减损量d却呈现出在波动中不断增加的态势。1978-2007年,d基本均为正值,但其中4年出现了人均基准消费的负增长,即d<0。尽管如此,从年均减损量来看,d为23元,稍大于dP·υ的18元,且在以上的三个阶段中,其年均值表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1978-1991年均值为16元,1992-2001年为19元,2002-2007年达46元。与dP·υ相比,在前两个阶段二者相差无几,甚至由边际消费力所引起的减损量要略大于由于人均基准消费水平提升而引起的减损量;然而,进入21世纪,消费水平的提升逐渐成为超额人均收入的主要减损来源,其年均减损值远远高于消费力规模扩大所导致的减损。

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1978-2007年,超额人均收入的年均总减损量表现为波动上升的态势。但其中dP·υ和d的比重却发生着变化,d所占比重逐渐提高并超过dP·v。尤其在2000年以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人均基准消费水平增速不断提高,从而使得d不断提高,成为超额人均收入的主要减损来源。这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机制已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初期,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主要以社会总消费力规模的扩大为主要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始向以提高消费水平为主要机制的方面转化。

3.有效经济增长的阻滞强度逐渐下降。

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效经济增长特征的又一主要指标,反应了某种因素变动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强度。根据测算结果可知,1978-2007年我国人均基准消费提升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强度较小,但除1988年、1990年、1993年、1997年由于人均基准消费水平小幅震荡导致为负以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即存在消费水平提升的减损作用,年均值仅为0.021,趋近于零。从该强度整体变动趋势来看,值自改革开放以来波动较大,但整体变动呈下降趋势,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由于消费水平的提升所导致的有效经济增长的减损强度从趋势上看越来越小,但并不是匀速下降的,而是在波动中下降的。这主要是因为人均基准消费的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非随着时间的变动匀速上升。其中1978-1991年年均值为0.032,1992-2001年为0.0113,2002-2007年为0.01。

虽然消费水平的提升对于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强度并不是很大,但消费水平提升速率的变动,对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人均基准消费增长率θ较高的时期,的年均值都相对上升,人均基准消费增长率θ较低的时期,的年均值都相对下降。1978-1991年我国人均基准消费年均增长率相对较高,该时期的年均值也较高。此后θ不断波动下降,年均值也随之不断下降。

表示消费力的增长对有效经济增长的减损强度。1978-2007年我国消费力的增长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强度较小,但均为正值,即存在社会总消费力扩张的减损作用,年均值仅为0.015,趋近于零。从该减损强度整体变动趋势来看,值自改革开放以来表现为平稳下降趋势,波动不大。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由于社会总消费力的扩张对有效经济增长的减损强度逐渐减小。同类似,的变动亦受到人口增长率变动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r较高的时期,的年均值都相对上升,人口自然增长率r较低的时期,的年均值都相对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因此社会总消费力增长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强度也呈下降趋势。

要综合评价一定时期内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强度,需考察β的值。叠加了人均基准消费提升对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强度与社会总消费力增长对有效经济增长(即超额人均收入增长)的减损强度的基础上,β在1978-2007年间,依然表现为逐渐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值为0.117。

4.超额人均消费贡献率持续走低。

在前文对我国有效经济增长进行阶段性划分的基础上,测算各阶段超额人均消费、超额人均投资与超额人均净出口(18)对超额人均收入的贡献率的变化特征。

1978-1991年,国内需求的有效经济增长贡献率达94.78%,其中超额人均消费对有效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51.09%,其次为超额人均投资,贡献率为43.69%,超额人均净出口的贡献率最小,仅为5.22%。可见在改革开放初期,EC对拉动有效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1992-2001年,有效经济增长提速,EI与EC对超额人均收入贡献率依然保持超额人均消费、超额人均投资的排序规则。其中EC的贡献率较前一阶段有所增加,达56.96%,EI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为41.80%,合计国内需求在此阶段的贡献率为98.76%。可见,国内需求在这一阶段对有效经济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一阶段出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1年的世界经济萧条两次大的冲击,使得外需的贡献率有所下降。2002-2007年,世界经济得以复苏,再次形成了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当时我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中一些不合理因素已经逐渐被消除,因此中国有效经济增长迎来了高速稳定增长期,超额人均收入增长率年均接近12%。国内需求总贡献率下降为94.13%,且其内部结构也有明显改变。其中随着房地产等行业的兴起,我国投资猛增,并由此导致超额人均投资的贡献率也随之攀升至59.36%,比前一阶段提高近20个百分点,成为我国有效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相比之下,消费需求不足,尤其是超额人均消费,对有效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下降至24.77%,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体现了我国有效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与结构失衡。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的极度不协调,对有效经济增长质量、效益都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未来有效经济增长的速度。

总体来说,在我国有效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三大需求对我国有效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拉动作用。超额人均消费在前两个阶段是拉动超额人均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且其贡献率呈小幅上升趋势;但随着投资的增多,在第三阶段消费贡献率迅速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投资贡献率的迅猛增加,迅速超过50%成为拉动有效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同时国际环境的利好,以及我国的进一步开放,也使得净出口贡献率有所提高。但EI与EC贡献率的失衡也成为未来我国有效经济增长的隐忧。

五、结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有效经济增长的趋势特征表现为:超额人均收入经历了低速增长、中速增长以及2000年以后高速增长的阶段性加速运行;期间由于消费“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所引起的超额人均收入的减损量逐渐提升,表明了我国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升;而减损强度逐渐降低,则说明了超额人均收入的提升速度快于人均基准消费水平的提升速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有效经济增长逐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然而,通过本文的分析得知,虽然人均基准消费的提升会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但这种改善是对整个社会发展历程而言的,若定格于每个特定历史时期,人均基准消费水平只不过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以及人们的消费观念下,最为基本的生活满足程度,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则决定于超额人均收入的提升。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我国的有效经济增长表现为阶段性加速增长的利好态势,但其背后也蕴藏着许多隐患,从需求角度来看,EC对有效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EC与EI对有效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严重失衡,是阻碍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增长的症结关键所在。

对此,以往的关于消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以及提高消费率与消费贡献率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努力提高消费率、调整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进而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层面,从政策效果上看成效甚微。本文则从有效经济增长这一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历程,将消费区分为消费结构较高的超额人均消费与消费结构较低的人均基准消费。其中基准消费水平的提升固然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对于有效经济增长来讲,它却作为一个减损量而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有效经济增长的程度;而超额人均消费则作为有效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对拉动有效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并且其组成成分多为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对于提升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在制定拉动内需政策的时候,应区分基准消费与超额消费,应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加大对提升超额人均消费的刺激,进而提高超额人均消费率及贡献率,努力探索超额人均消费与超额人均投资的最优结合点,使我们的拉动内需政策更加有效,最终实现有效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注释:

①人口曾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72页中被称作是“社会消费力”。

②是扣除了物价变动影响的货币国民收入,可以真实地表示一定时期内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

③在模型构建阶段,为简化模型不考虑开放经济的条件,因此不包括进出口因素。

④这里的EC,我们称“超额人均消费”,只包括y中用于消费的部分。

⑤少数商品存在例外。

⑥在模型的构造过程中,我们假设超额人均储蓄等于超额人均投资,即ES=EI.

⑦我们把EI和EC的增量在超额人均收入增量中的比重称为“边际超额人均积累倾向MIP和边际超额人均消费倾向MCP。在这里假定MIP=EIP,MCP=ECP.

⑨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为便于分析,设V为固定值,保持不变。

⑩不排除个别年份或时期边际人均基准消费水平与边际消费力规模存在小于零的特例,但在经济起飞的初期阶段,二者的增长可被认为是一种常态。

(11)伴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基准消费是在波动中不断提升的,因此不否认个别年份对有效经济的减损作用为负,即出现增长作用,但这些都不会影响对整体趋势的分析。

(14)1973年C·Lluch提出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用来分析消费结构等问题。

(15)居民基本消费支出与贫困标准有着密切联系,贫困是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贫困人口的基本消费需求必然没有得到满足。但是,却不能反过来说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没有满足就一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居民基本消费需求不同于贫困标准,它有较大的伸缩性,主要从社会的、平均的角度表现居民基本消费,因而是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无论在何种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阶段都有居民基本消费需求。但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可以作为贫困标准的参考水平。

(16)我国统计数据缺乏能够运用Panal Data测算人均基准消费的必要数据,故采用先分别测算城镇、农村人均基准消费,再用人口进行加权平均的方法。

(17)分别采用1985=100的城镇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与1985=100的农村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进行折算,以消除价格因子的影响。

(18)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考察开放经济的情况,即忽略了净出口对有效经济的影响。在此部分,我们将根据统计年鉴所给出的具体数据,同时考察净出口对我国有效经济增长的影响。

标签:;  ;  ;  ;  ;  ;  ;  ;  ;  ;  ;  ;  ;  ;  

从新的视角审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_消费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