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内外部失衡的修正与政策工具的选择_宏观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矫正与政策工具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经济论文,政策论文,工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9.7%的实际增长率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以来,连续5年以超过10%的速度高速增长,2007年增长率高达11.9%;GDP总量2007年达到24.95万亿元,居世界第4位。我国经济增长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失衡。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依靠的是高投资和高出口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比较低,过度储蓄现象不断加剧。2006年我国的储蓄率高达50.1%,而当年的消费率却只有49.9%①。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造成了当前经济出现过热和明显的通胀势头,也使得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受到较严重制约。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扭转这种不平衡,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关于宏观经济失衡的研究文献十分丰富,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的:

(一)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现状

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现状是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同时存在,外部失衡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消费不足、储蓄过高、投资过热(Woo,2006;刘树成,2007)。此外,还包括各省之间、城乡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以及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利用[1]。还有学者主张从内部和外部的互动来观察宏观经济失衡,张曙光(2005)认为我国宏观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两个双向循环和双向依赖。由此可见,我国的宏观经济失衡实质上是需求结构的失衡,即低消费、高投资和高出口。

(二)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成因

对于消费过低,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归因于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社会保障不完善(施建淮等,2004);二是归因于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Modigliani & Cao,2004);三是归因于收入分配不均(袁志刚等,2002)。

对于投资过热,郭庆旺、贾俊雪(2006)将企业的投资冲动归因为地方政府强烈的引资动机。Tung(2007)指出资产市场过热导致投资扩张和投资集中。Kuijs认为我国企业投资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储蓄,这加剧了投资的顺周期效应。更具体地,魏明海、柳建华(2007)认为国企上市公司的低股利政策增加了企业储蓄,从而促进企业投资。此外还有文献从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角度分析过度投资。

对于外部失衡的成因,一般认为出口导向的增长战略是外部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学者认为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我国长期推行吸引FDI优惠政策的结果(余永定等,2005)。还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汇率制度加剧了外部失衡(Corden,2007)。

近来的研究主张将我国经济的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置于同一框架下分析,对我国经济需求结构的失衡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张曙光、张斌(2007)认为贸易和投资的相互推动导致结构失衡,华民指出失衡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没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李扬、殷剑峰(2005)将研究的角度转向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刘伟、苏剑(2007)认为是总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所致,而Rajan(2006)则认为我国的金融中介绩效过低导致宏观经济失衡。[3]

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是需求结构的失衡,需求结构(模式)取决于分配结构(模式)。但是绝大多数文献并未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低工资、高利润、高税收)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直接影响到各个部门的消费、投资和储蓄行为,从而决定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因此分析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对宏观经济失衡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分配模式又取决于生产模式。关于我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主要的观点有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低价工业化增长模式、高要素投入增长模式。而实际上,正是我国这种高速增长的生产模式和资本积累模式造成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进而导致需求结构的失衡。

在此,主要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全面分析和阐述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角度分析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并从需求模式、分配模式和生产模式这三个层次提出矫正失衡的若干建议。

一、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

研究宏观经济的运行,必须关注储蓄率、消费率、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等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一)我国储蓄率、消费率、投资率的变化趋势(1978~2006年)

表1(见下页)给出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投资率、消费率和储蓄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投资率和储蓄率过高,二是消费不足。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投资率和储蓄率过高。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储蓄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1978~1992年储蓄率的上升幅度还比较小,储蓄率在35%左右波动。1992年以后储蓄率开始明显上升,在1993年首次超过40%,2000年以后,储蓄率每年以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储蓄率高达50.1%,比2000年高出12.4个百分点。

1978~2006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虽然有一些波动,但总体而言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GDP的年均增长率高达9.7%,这样的增长速度与我国的高投资率是分不开的。我国的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是高度相关的,经济扩张时投资率明显较高,经济收缩时投资率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我国的投资率与储蓄率的变化趋势也几乎相同,投资率也呈波动上升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后上升的趋势更为明显,投资率从2000年的35.3%上升到2006年的42.5%,增加了7.2个百分点。

图一 我国的投资率与储蓄率

资料来源:同表1。

尽管1978年以来储蓄率和投资率都一直保持在30%以上,2000年以来两者都大幅上升。但从1994年起储蓄率一直大于投资率(见图一)。2000~2006年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差距从2.4个百分点扩大到7.6个百分点。储蓄率和投资率的这种变化趋势表明,当前我国的储蓄和投资都较高,并且储蓄大于投资。

2.消费不足。如图二所示,我国的消费率的总体趋势是不断下降的。1978~1992年消费率的下降还不明显,总消费率还保持在60%以上,1993年消费率首次低于60%。尽管在1998~2001年间,消费率有一段小幅的上升,回归到60%以上,一度达到62.3%,但是这一时期的消费率还是低于1978~1992年间的平均水平,并且在2000年之后消费率又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年均下降将近2个百分点。到2006年,消费率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仅有49.9%。值得注意的是,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私人消费率的下降:1978~2006年公共消费率一直比较平稳,大约在13%~16%的区间内波动;而私人消费率与总消费率的下降趋势是一致的,1992年以前下降比较缓慢,1992年以后略有回升,但仍未达到1978~1992年间的平均水平,2000年以后下降速度明显加快,私人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下降到2006年的36.2%,减少了10.2个百分点。

图二 我国的消费率

资料来源:同表1。

由此可见,我国的储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储蓄率波动中上升而消费率波动中下降,并且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私人消费率的下降。

(二)企业和政府的储蓄过高且快速上升

我国各部门的储蓄数据可由国家统计局编制的资金流量表中获得,该表统计了1992年以来各部门的资金流动情况。表2(见下页)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资金流量表计算的1992~2004年的国内各部门的储蓄率。

从国内的各个部门来看,居民的储蓄率较高是导致我国储蓄率过高的主要原因,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在19%左右的水平。但是居民储蓄率的总体水平在下降,同时居民储蓄率占国民储蓄率的比重也在逐步下降,从1992年的52.32%下降至2004年的39.70%,下降幅度超过12个百分点,这说明居民储蓄对我国过度储蓄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而另一方面,企业储蓄率一直都维持在15%左右的水平,2004年则迅速上升至21.79%,超过了同年的居民储蓄率。1995年和2000年企业储蓄比重都超过了40%,2004年达到47.27%。政府储蓄率从1995年以后出现了明显的上升,2000年后上升幅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储蓄率到2003年超过了9%,政府储蓄比重在2003年达到21.72%的最高水平。由此可见,我国的高储蓄率是由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构成的,但2000年以后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则主要归因于企业和政府的储蓄过高。

(三)对外储蓄过多且增速较快

一国的储蓄水平与国际收支状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政府财政是平衡的(G=T),那么国内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就反映在国际收支状况上(S-I=BP)。如前所述,我国的储蓄和投资都过度,并且储蓄还要远大于投资,那么反映在国际收支上就必然是巨额的顺差。我国的对外储蓄的快速增长源于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表现为外汇储备的迅猛增加,我国的对外经济失衡较严重。

自1999年起,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开始出现双顺差,并且顺差增长迅猛(如图三)。1999年经常项目顺差为211.14亿美元,到2006年高达2498.66亿美元,8年间增长了近10倍。1999年资本金融项目顺差为51.80亿美元,到2004年增长到1106.60亿美元,增长了近20倍,尽管之后两年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出现了快速回落,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图三 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

经常项目以及资本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导致的结果是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如表3,我国的外汇储备从1994年起开始迅猛增加,1994~2006年外汇储备的年均增幅达到846亿美元。2000年以后外汇储备的增长几乎是直线上升。2006年2月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在2006年底突破1万亿美元,为10663亿美元。2007年底达到1528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增长了43.32%。

(四)储蓄率和消费率的国际比较

表4(见下页)比较了我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的储蓄率,可以看到我国的储蓄率大大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1995年就高出了近20个百分点,2003年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我国的储蓄率也比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要高。2003年我国的储蓄率达到43.2%,而美国仅有13.5%,不足我国的三分之一。同年法国的储蓄率只有20%,日本的储蓄率相对较高,但也没有达到30%。发达国家中只有新加坡的储蓄率高于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泰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的储蓄率也比我国要低。2004年印度的储蓄率为28%,只有我国储蓄率的60%左右,而墨西哥的储蓄率只有20%,不足我国储蓄率的一半。

另一方面,我国的消费率在世界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并且还在不断下降。1990年美国的消费率就高达83.7%,高出我国20多个百分点。2003年美国的消费率增长到86.5%,而我国的消费率却下降到56.8%,中美之间的消费率差距扩大到30个百分点(见表5)。此外,近年我国的消费率与其他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的差距也在20个百分点左右。对比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尽管它们的消费率也呈下降趋势,但其下降速度低于我国的下降速度,并且消费率的总体水平仍然保持在70%以上。我国消费率的持续下降使其与这些国家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1990年印度的消费率为77.4%,比我国的62.5%高出近15个百分点。2004年印度的消费率比1990年下降5.5个百分点达到71.9%,而我国的消费率下降了8.2个百分点仅有54.3%。

通过国际比较,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的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并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加剧。

综上所述,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是需求结构的失衡。内部失衡表现在消费不足、投资和储蓄过高,尤其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过高,并且储蓄远超过投资。外部失衡表现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连年双顺差使国际收支失衡和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的对外净储蓄,所以外汇储备过多实际上是对外储蓄过度问题。由此可见,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实质上是一个过度储蓄问题。

二、过度储蓄的主要原因

解释消费以及储蓄的主要理论包括:一是凯恩斯的现期收入理论,认为消费以及储蓄是现期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现期消费由现期收入决定,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需求总是不足的。此外,由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而富人的边际储蓄倾向较高,故收入分配状况也会影响到消费和储蓄。二是莫迪利亚尼和弗里德曼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各阶段的消费水平取决于其一生的总收入,而非当期收入。个人会通过储蓄和借款来平滑其一生的消费路径。个人的长期储蓄水平与生命周期密切相关,即在幼年和少年时不储蓄,在青壮年的工作阶段高储蓄,而在老年退休后不储蓄或是负储蓄。因此,当一国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时,居民储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三是新古典的不确定性消费理论,认为持久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稳定关系并不存在。消费者将基于所有能够得到的当前收入和未来收入的信息以及价格信息,选择使其一生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当前消费水平。因此,个人消费更多地表现出来是不确定条件下的随机游走。四是预防性储蓄理论,由于人们的生活随时会受到各种经济冲击的影响,从而充满了不确定性。在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条件下,人们为防范不确定性而进行预防性储蓄的动机就显得非常重要。五是流动性约束理论,持久收入理论认为个人能通过储蓄和借款来平滑一生的消费,但在实际中不可能随时随地轻松获得借款,消费者常常面临流动性约束,它使得人们无法达到想要的消费水平。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会导致人们将储蓄作为保险以减少收入在未来下降时产生的影响。

运用这些理论可以部分地解释我国高储蓄的原因。一是收入差距扩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200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警戒线,我国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边际储蓄倾向高,因此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促进了储蓄的增长。二是社会保障不健全。由于我国尚未建成覆盖全民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预防未来的不确定性,有必要在现期增加储蓄,养老、医疗等预期支出使得预防性储蓄大大增加。三是人口结构特殊化。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阶段幼年和少年人口比例下降,青壮年劳动人口比例上升,老年人口比例较低但有上升的趋势。总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上升推动储蓄增加。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口目前大约在40~5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口不仅是改革开放后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其生活工作各方面的稳定,其收入相对增长而消费却相对下降,这些人口成为当前我国主要的储蓄者。四是金融市场不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居民的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因而为克服流动性约束,居民就具有很强的储蓄动机。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缓解消费者的信贷约束,从而减少居民储蓄。五是崇尚节俭的文化传统。崇尚节俭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而促进了储蓄增加。

以上解释主要阐明了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的原因,但实际上如前文所述,我国的过度储蓄是居民、企业以及政府的过度储蓄共同决定的,而且近几年过高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成为我国储蓄率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各个部门的储蓄行为是不同的,因此仅仅考虑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是不够的。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是需求结构的失衡,需求模式取决于分配模式,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直接影响到各个部门的消费、投资和储蓄行为。因此,造成我国宏观经济失衡即造成过度储蓄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即工资份额的明显减少,同时利润和税收份额的显著增加。

(一)工资份额下降

劳动报酬是广义的工资②,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70%以上由劳动报酬净额③构成。如图四,我国居民部门劳动报酬净额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1992~2004年总共减少了7.1个百分点。具体看,1992~1995年,劳动报酬净额占GDP比重保持在36%左右,1996~2001年开始迅速下降,2001年此比重仅为30.9%,2002年、2003年略有回升后,2004年此比重减少到29.6%。

图四 我国居民部门的劳动报酬净额和消费

资料来源:同表2。

工资份额下降导致的后果就是消费不足,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不足。由图四可以看到,私人消费率的下降大部分可以由居民劳动报酬净额占GDP比重下降来解释。

(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之后我国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大大高于GDP增长速度。1999年财政收入突破1万亿元,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又突破3万亿元,2007年我国的财政收入突破5万亿元,这已经超过日本的财政收入,但GDP水平仍不及日本的一半。2000~2006年,财政收入从13395.23亿元增长到38760.2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9%。自1995年,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从1995年为10.27%,2000年上升至13.50%,2006年又增加到18.38%,12年间提高了8个百分点(见图五)。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公共消费(政府消费)在1978~2006年一直较平稳,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这就导致政府储蓄不断增加,并且政府把相当一部分储蓄用于投资和资本转移,而非经常性支出(Kuijs,2005)。

图五 我国财政收入的相对变化

资料来源:同表1。

如图六,政府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从1995年的5.82%上升到2004年的11.89%,增加近6个百分点,2003年达到13.14%的最高水平。除了自身的投资,政府还通过资本转移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投资补贴,无偿为企业提供投资资金。1992~2004年政府投资和资本转移占总投资的比重整体是提高的,从1999年开始这一比重都在20%以上,2001年达到最高值25.95%,2004年回落到17.40%。政府投资和资本转移是政府储蓄最主要的两类支出,这两者的增加反映出政府储蓄率的提高以及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部门的倾斜。

(三)高利润回报

2002~2006年,我国企业利润已连续5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3年高达44.13%。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万亿元,2005年利润接近1.5万亿元,2006年接近2万亿元(见表6)。

图六 我国的政府投资与资本转移

资料来源:同表2。

2006年国有企业利润为1.2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47.3%,年均增速为35.2%。2007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利润比2006年同期增长31.5%。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④,我国国有企业的股本回报率(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之比)从1998年的2%上升到2005年的12.7%,增加了5倍多;非国有企业的股本回报率也由1998年的7.4%上升到2005年的16%,翻了一番。

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的原因之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的劳动力和资本得到重新配置,从而使企业效益得到较大的改善,盈利能力增强。此外,在现行的以经济指标为核心的政绩评价体系和土地收入不纳入政府预算的财政体系下,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高增长,没有按照稀缺程度和社会偏好对能源、土地以及各种资源进行定价,人为压低要素价格,刺激支持企业投资,也使企业获得了更多利润。

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以及资源要素价格的扭曲都使企业获得了更高的利润,但是企业高利润回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方面企业的利润总额和利润率都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如前所述,1994年以来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在快速增长。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企业的税收。而且随着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政策的实施,对土地、能源以及资源的扭曲定价也在逐步纠正,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利润仍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可以推断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企业盈利能力增强,而实际工资相对较慢的增长让企业获得了更低的劳动力成本。

综上所述,国民收入中低工资、高利润以及高税收的分配结构是导致我国过度储蓄的主要原因。国民收入分配中工资份额下降、实际工资增长率的停滞不前以及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使低收入阶层(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消费不足,高收入阶层储蓄过度,而利润以及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的上升导致企业和政府的储蓄过度。由此可见,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是造成过度储蓄和导致需求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三、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矫正

我国的储蓄和投资过度而消费不足造成了大量的流动性过剩,过多的货币流向商品市场使得通货膨胀不断加重,流向股市和房市使得资产泡沫日益加剧,从而引起当前国民经济面临着过热的风险。过度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还导致资本生产率的不断下降。过度储蓄不仅对经济的短期稳定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使得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不可持续。因此,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必须得到全面的矫正。

如上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主要表现为需求结构的失衡,即低消费、高投资和高出口,失衡的实质是储蓄过度。这种需求结构的失衡是由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所造成的,即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工资的份额过低,利润和税收的份额过高。更进一步,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又是由我国特有的生产模式和资本积累模式所决定的,即利用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保持低工资,实现高利润和快速资本积累,以高投资和高出口带动高增长。这正是生产模式决定分配模式、分配模式决定需求模式,生产模式、分配模式和需求模式是“三位一体”的。因此,矫正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失衡状况,同时运用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进行全面系统的矫正。主要措施包括:

第一,针对表层的需求结构失衡,对内应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收缩信贷,控制投资需求过快扩张,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遏制部分行业生产和投资继续盲目扩张;对外让人民币适当升值,以控制出口的过快增长,同时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鼓励和支持对外投资。

第二,针对中层的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一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同时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二要转变政府支出结构,政府财政应该加速向公共财政转型,增加政府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支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此,要实行稳健的、结构性的财政政策。

第三,针对深层的粗放生产模式,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生产率提高带动经济增长。

由上分析可见,要调整需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必须提高消费率而降低储蓄率,为此必须对内适当提高劳动所得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对外让人民币适当升值。提高劳动力成本(包括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和人民币升值是克服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失衡,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我国经济进步的表现。但这需要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并使其与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同步。如果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那么我国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就会逐渐丧失,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就会不断下降。只有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能够完全抵消并且超过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对企业成本上升的推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才有持续的动力。因此,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可持续性及其幅度。为此必须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

的转变,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实行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为核心的供给管理政策。

总之,要矫正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应采取全方位的宏观调控政策,统筹协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外经济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等多种政策工具,从表层、中层和深层系统地调整需求模式、分配模式和生产模式。

注释:

①《中国统计年鉴》中: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支出法GDP,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支出法GDP。在此用(1-消费率)来估算储蓄率。如无特别说明,文中使用的消费率、投资率和储蓄率都是以支出法GDP为基础计算的。

②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享有的公费医疗、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③资金流量表中,居民部门的统计包括了个体工商户,因此居民部门存在劳动报酬的来源与劳动报酬的运用,这两项之差就是劳动报酬净额。

④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2006年5月。

标签:;  ;  ;  ;  ;  ;  ;  ;  ;  ;  

宏观经济内外部失衡的修正与政策工具的选择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