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张扬,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个性得到解放,画心中之画,表心中之情。正所谓让学生“随心所欲”。
关键词:美术教学 以“人”为本 个性 自由 随心所欲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让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绘画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画的境界,这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巧置情境,调动学生的感知欲
根据学生爱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绘画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是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学生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自然,贴近于他们的真实生活。了解这一点,就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淅沥的小雨》这一课时,我调整了教学模式:一是调整教学时间,在恰逢下雨时才教这一课。这办法看起来有点笨,但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雨,亲切而形象,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雨中去嬉戏、去体验,感受实实在在的雨。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形象的,感受是深刻的。他们对小雨中的形象充满表现欲望,这样就会主动、积极地把雨中的感受画下来。其实,“在玩中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所有的这些,不可能用一张嘴能简单说清楚的。因为在这种愉悦与激情中,他们的感知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呆板变为敏锐,久而久之,这种感知会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变成一种自觉。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充分地感知生活和环境,做到“心中有画”。
二、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我们的教学要以“人”为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个性得到解放,画心中之画,表心中之情。正所谓让学生“随心所欲”。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所描绘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一种情感的外在体现。作为美术教师应该认真地看待,悉心体验,不可小视。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教师刚布置完作业一会儿就举起自己的作业本让老师看:“老师,你看我画得怎么样?”乍一看,他只是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了一些你不知名的点与线罢了。对于这种现象也许你会很气愤,但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的话,就会知道这不是小孩的一时冲动,他却恰恰给你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位学生开始喜欢上了美术,他只是在试探老师对于他们的态度,需要的是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看似乱七八糟的点与线,也许你一时看不懂,但学生自己很明白,做老师的不应该冒然打断或批评,而应该站到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观察生活、分析事理,切不可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理。因此,对于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美术的喜爱之情和表现欲,教师千万不要粗鲁地打断,应给予正确的引导、由衷的表扬。学生们的创意永远是意想不到的。这一切的不可思议,其实是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决定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心理角度上,去发现学生的独特视角和情感,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三、积极引导,满足学生的“成功”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许多学生常常会在各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乐趣之中。我在一次教学中发现,有一位同学不管老师教哪一课,他都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然后开始画小人物形象。我对这种“不务正业”的现象先是采取制止的办法,让他认真听课,完成课堂作业,可结果他的课堂作业还是完成得很不好,我心里很困惑。以后这种现象被他重复多次,但我没有按以前的方法做,而是改变了策略。我故意不作声,让他尽情地去画,甚至还有意鼓励他画,结果发现他对小人物形象是情由独钟。此后,我开始有意地指导他,把他的小人物形象作品在班上传阅,鼓励他进行小人物画创作。现在这位同学不管是美术兴趣还是绘画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的中心,我们应该承认学生自身存在的自主发展能力,大多数学生因个性等条件的差异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正确引导、启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敢于去思考、敢于去实践、敢于去创造。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表现他们的追求,并给予恰当的辅导,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感、满足感。这种成功与满足会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时时处于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让美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
参考方献
[1]《教育学教程》.汕头大学出版社。
[2]《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华经典论文撷英》.伊犁人民出版社。
[4]《中国美术教育》相关资料。
[5]《湖南教育》相关资料。
论文作者:郭俊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学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美术论文; 老师论文; 教师论文; 心理论文; 个性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