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心理”与“逆向思维”_逆反心理论文

“逆反心理”与“逆向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逆反心理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也相应提高,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已不再盲目崇拜老师,他们对家长、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的现象随处可见。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巧妙构思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来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呢?

以相遇问题为例。两个运动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是相遇问题中的基本情况,教师可在学生掌握这个最基本题型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巧妙的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

这是一道基本的相遇应用题,学生做完之后,老师指着条件①强调:“是同时相向而行”。而后歪着头故意一副稚气而又倔强的表情问:为什么要“同时”呢?我偏不,看你怎样?”

学生被老师的表情逗乐了:“是呀,不同时……?不同时就是你先行我后行。”

老师心中窃喜:怎么个“你先我后”法呢?谁能把条件①改一下。

学生甲得意的抢答:甲车从A地出发,1小时后,乙车从B 地相向开出。

老师惊喜的鼓励:太好了,还有没有别的改法。”

学生抢答:甲上午12点,从A地出发,乙车中午1点从B 地相向开出。

老师又显愁容满面:条件改得好是好,可是怎么解呢?

引导学生分析:

AB的距离=甲先行路程+甲乙合行路程

或:AB的距离=甲行路程+乙行路程

图示:

当然,这种改法还有几处。如条件①中“相向而行”可问:“为什么要相向呢,不相向不行吗?行,“不相向”就是“同向”或“反向”;条件②中5小时后两车相遇,不相遇不行吗?可以,不相遇就是相距。

如此,巧妙设问,充分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顺利完成应用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老师的神态语气给学生创造一个“看把你难的”“我来帮你解决”的主动思维、积极探知、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满足了学生“我长大了”“我能行”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学习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标签:;  ;  

“叛逆心理”与“逆向思维”_逆反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