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口语交际论文,现状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社会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生活化,而口语交流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成了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比写更重要、更实际、更为人们迫切需要。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并且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课程五方面内容之一,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的指导思想,以前的教学大纲中没有如此明确。
然而,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和落实,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美好。从笔者教学调研的情况来看,实在令人担忧,很多学校把它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缀,甚至眼光从未顾及并正视过它,它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走进课堂,依然只有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惟独没有口语交际教学的一方天地。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交际,很多教师更是忽略而过,或者只是提一提,说一说,根本不组织收集资料,开展活动。如果硬要说有,那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问答,但这种交际行为很少被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和利用,我们看到的常是缺少民主、平等和关爱的师生问答,或是问答不能进行下去时教师一人的独自,几乎没有对话交流的机会和氛围。
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越来越不敢说,越来越不想说,越来越不会说。刚入初中时高举着的小手消失了,抬头直视的目光不见了,大家低着头,默默地听着、记着,偶尔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羞羞答答,扭扭捏捏,不能启齿,或是憋老半天,涨红了脸,也说不上几句话。这里面固然有学生生理心理的因素,但绝不能否认忽视口语交际教学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那么,如何扭转口语交际教学止步不前、难登大雅之堂的局面,实现语文新课程的目标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落后的育人观念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普遍认识,即说话不用学,生来就会说。教师也不例外,在他们的头脑深处固守着这一思想,对口语表达常持漠视、甚至轻视的态度。加之传统的“言多必失”“敏于事,慎于言”“敏于行,讷于言”等明哲保身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更使教师在潜意识中避而远之,视“能说会道”为“油嘴滑舌”“耍嘴皮子”。他们极力倡导学生多听少说、多看少说、多想少说,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丧失了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殊不知能说会道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应加强对语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迅速转变观念,放胆让学生去“说”去“道”,让其在广阔的生活海洋中、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会“说”学会“道”。
二、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案
现在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虽说推行多元化评价体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惟一有效的依据。语文考试局限于笔试方式,就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真实的评价,尽管有时在试题中也设置了情境说话题,但其结果仍是在培养和检验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真正提高帮助不大。于是在一切为了考分,考就教,不考就不教的片面应试观的错误导引下,教师自然而然地弱化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面对操作层面的评价滞后于教学的客观现实,我们教师既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放弃教育理想,也不能等、靠上级主管部门出台具体的语文教与学评价方案,而应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心,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作点自我牺牲,努力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案,把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也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成效和学生口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的途径
要有效地实施口语交际教学,必须抓住这样几个环节,即课前说话,鼓励交际;阅读写作,渗透交际;交际课上,训练交际;社会实践,运用交际,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课前说话,鼓励交际。这种方式起初可以学生平日的见闻感受为主要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不断作些调整。因为这些内容来自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还能促使学生自觉扩大阅读面,留心观察生活。
阅读写作,渗透交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过程。每堂课实际上都是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极好途径,语文课尤其如此。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复述、表演、讨论、交流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评议、修改等环节,培养语感,矫正语病,提高说话的严密性与条理性,实现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交际课上,训练交际。要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系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从倾听到表达、从口头语言到体态语言,按部就班,逐步推进。这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运用交际。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培养训练应该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走向社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这一动态的实用的氛围中,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交流。
四、掌握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
口语交际是基于一定的话题、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师要上好口语交际课,首先要选择恰当的话题。现行人教版课标教材关于口语交际分两个系统编排,一是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在部分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近二十次口语交际练习,二是与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每册教材安排大小综合活动共六次,且都与本单元的主题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其中都配置了关于口语交际方面的内容。因此,话题可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中选取,这样既可巩固并提高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效果,又可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因为选取的材料为学生所熟悉,使学生有了共同的知识背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沟通的愿望和“一吐为快”的冲动。话题也可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业余生活中选取,这些方面的交际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学生往往有话可说,愿意交流。话题还可从社会热点问题中选取,这些内容为大家所关注,街头巷议较多,学生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此为话题,定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交流讨论的热情。总之,话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和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否则就会影响学生交际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交际情境。课堂上话题式的口语交际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原生态的自然的言语交际活动,它缺少激发学生思维的环境和动力。因此,要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然而然地进行口头交流,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接近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使学生思想上暂时“忘却”自己所置身的课堂,步入教学指向的交际情境中。因为只有生动、逼真的极富感染力的情境,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情境的创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世界,也可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还可利用音像、图片等各种媒介。
第三,要体现互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它指明了“双方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口语交际中的倾听、表达和应对,只有通过双方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不同于以往听或说训练的一个显著特征。离开了双方互动,也就谈不上交际了。即使像报告、演讲等这样的独自体交际,也需要互动,听者与说话者也要有表情和气氛的回应。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师生互动。它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与学生平等交流,决不能以自己的权威抑制学生表达的欲望和思想的火花。
生生互动。它是同桌之间、前后座位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沟通的方式,在编排组合时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合理搭配。
群体互动。这是小组与小组之间或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方式。当然教师在其中要做好协调、指导工作,以利交流朝着既定方向发展。
第四,要教给交际的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要达到此目标,首先要教会学生“倾听”,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第一步,我们教师应告诉学生“听什么”“为什么要听”“怎样听”,只有听清楚、听明白了,才能逐步理解对方说话的要义。接着要教会学生“表达”,要训练学生如何把要讲的话表达清楚,如何迅速地打动听者,这里除了在说的内容上要加以指导外,在说的语气、语调、重音等方面也需多多点拨。最后也别忘了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交际中的非语言因素,如面部表情、体态动作等,以增强表达效果。
第五,要及时评价反馈。要保证口语交际教学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强评价与反馈工作。这既可让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又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除了阶段性评价之外,还应重视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因为这样做,可促进学生更认真地倾听、表达和应对。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而评价主要着重于语言是否清楚、连贯,方式是否文明礼貌,习惯是否良好。对交际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求全责备,应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得到富有建设性的反馈信息,以促进学生改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