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深圳高科技人才政策分析_上海论文

北京、上海、深圳高科技人才政策分析_上海论文

京、沪、深三地高新技术人才政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政策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国际人才资源的激烈竞争,发达国家都在为新世纪培养和争夺高新技术人才。美国明确提出要培养“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人”的口号;日本提出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的口号;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地大物博,但是12亿人口平均下来,地也不大,物也不博。而人才资源却可以非常之博,如果把12亿从分母变成乘数,就是天文数字,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和财富,也是全球的财富。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新一轮争夺人才的攻势,我国各地纷纷创建科技园区,吸引高新技术人才。而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最为典型,三地均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到了高新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并纷纷出台多项政策,构建人才高地,争夺发展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第一资源。

一、三地高新技术人才政策的共性

1.毕业生政策:着力于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争夺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是三地每年高新技术人才争夺战的一个热点。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相继出台了针对毕业生的政策,为毕业生的“首选”加码。三地出台的政策有一个共同点:即从多方面着手吸引优秀毕业生。

北京市确定了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战略,中关村是全国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的地区,该地区有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68所,在校学生30万。优秀的人才资源将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如何更好地留住本市毕业生和吸引外地毕业生,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及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为此,北京市加大引进优秀毕业生的力度,对于研究生和省部级的优秀毕业生要放宽数量和专业限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接受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在政策上和数量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在这一新政策出台以及新确定了不受留京指标限制的69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后,毕业生留京指标大大增加,许多优秀毕业得以留在了北京。

随着浦东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上海市确定了“一区六园”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既推动了经济发展,又成为优秀毕业生的向往之地。1998年上海市教委取消了沿袭多年的黄表制度,为外地优秀大学生在上海就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1999年3月,上海市政府宣布取消准入证制度,标志着上海的大门已向全国的优秀人才敞开。2000年,上海市进一步加大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力度,简化引进手续,采取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先办理落户许可,落实就业单位后直接获得上海户籍。近日,上海市又设立“科技创业资金”吸引大学生来沪创业。上海循序渐进的吸引优秀毕业生系列政策,无不显示出上海构建高新技术人才高地的发展规划。

深圳市是最早开放的特区之一,其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华为等公司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然而由于本地大专院校稀缺,造成了高新技术人才资源的缺乏。为此,深圳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在高新技术园区设立“深圳虚拟大学园”,无偿为各入园大学提供办公室设施、网络通讯设备等。深圳市市长指出,为吸引国内外优秀本科以上毕业生到深圳攻读研究生学位,深圳市政府将为每人每年提供约3万的学费为生活费奖学金。

可见,京、沪、深三地根据自身的教育发展和毕业生情况,同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制定与之配套的毕业生政策,为毕业生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2.外省市人才政策:致力于放宽条件,灵活激励

(1)宽松的户籍管理

多年来,我国对于户籍的管理很严格,并产生了积极的正面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阻碍人才流动。人才在流向某一城市或地区的过程中,由于户籍管理的严格,没有必要的政策支持,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家属工作、子女入学、住房等等。而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动就显得更为迫切。针对这一问题,京、沪、深都出台了有关政策。北京规定:对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所需外省市人才,给予工作寄住证,享受本市市民的待遇;工作满三年者,按程序办理户口进京手续。深圳规定,在高新技术企业任职两年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户籍指标。上海没有规定工作年限,只要经市高新技术成果服务中心推荐,准予其本人迁入本市,这样就解决了对外省市人才最为重要的户籍问题。

(2)灵活的激励机制

目前,对于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中做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激励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分配激励方式;另一种是荣誉激励,诸如获得荣誉称号、享受政府津贴、获得专项奖等。对于对高新技术企业有巨大贡献的人才,北京市授予“荣誉称号”,上海市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深圳市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深圳市科技贡献将(市长奖)”。三地的这种荣誉激励,不仅对这些获得荣誉的人起到了激励作用,而且也对其他成员产生激励作用,促使其他成员努力追求这种荣誉。三地这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海外留学人才政策:基本上与国际惯例接轨

海外留学人才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发展我国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鼓励、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一直是三地实施高新技术人才政策的重点。

(1)实行“双重国籍”

越来越多的国家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全球“争才”尤其是争夺海外留学生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很快就会出现大量真正的“人才外流”。为此,京、沪、深三地均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海外留学人才都采取“双重国籍”,即已获得海外国籍的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在北京、上海、深圳生活、工作、创业及由此带来的投资、贷款等问题,完全享受本市市民待遇;同时其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也享受市民待遇。北京市还规定:不论出国前户籍在何地,不论是长期居留还是短期工作,持有中国护照的留学人员凭《北京市(留学人员)工作寄住证》在子女入托、入学、购买住房等方面享受本市市民待遇。

(2)建立激励机制

在激励机制方面,北京市设立“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予以奖励。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若干规定》,具体细化了对海外留学人员的政策,体现了三顾茅庐的诚意和引进人才的决心。该规定提出3万元即可登记注册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在开发区取得的合法收入依法纳税后,可全部购买外汇或汇出国(境)。深圳市规定:留学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回国留学人员正式调入后,可申请购置微利商品房,市住宅管理部门须在1年之内给予解决。

(3)鼓励回国创业

在工作方式方面,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海外留学人员可采取技术资金入股,创办租赁企业,开展学术交流,承担科研项目,进入博士后站,派驻海外工作及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兼职等各种形式;对于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服务所得收入,经有关部门认定,免征营业税;可以申办一年多的出入境的签证。上海、深圳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总之,这些政策的优惠程序,基本上与国际惯例接轨,超过了国内其他城市的一些做法,并在海外留学人员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二、三地高新技术人才政策的特性

1.北京着力吸引有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和开发人才

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的地区。近年来,北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设立了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些条件成为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独特优势。

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着力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许多国内外著名的研究开发中心已在北京设立,这就需要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针对这一新情况,北京市政府对吸引毕业生、外省市人才及海外留学生,加大了力度,体现了诚意和决心。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海外留学生的政策。1999年,北京市在国内率先开启了“人才引进直通车”,今年又开辟吸引海外留学生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绿色通道,目的是形成“两翼起飞”。近日,北京市政府又颁布了《北京市鼓励留学生来京创业工作的若干规定》,目的是形成广纳天下贤才的局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吸引下。海外留学的30多万人,有80%的人想回国创业,其中60%以上的留学人员希望在北京发展自己的事业。

2.上海大力实施“柔性流动”机制

上海的工业技术基础好,商业繁荣,信息灵通,有便利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传统。上海的高新技术人才的政策中,最突出的在于实施“柔性流动”机制,即提倡打破户籍地的限制,实施所在地管理,这样使高新技术人才无后顾之忧,并从宏观上预测所需高新技术人才的类型及数量,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以便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深圳积极运用市场手段吸引高新技术人才

深圳是我国最早的特区,发展迅速,对国内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都较高。因此,深圳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成功地将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体现出高新技术的价值,成为青年优秀人才向往并不断涌入的地方,其主要经验是机制活,环境好。主要表现为高薪聘用年轻人;大胆启用年轻人,高级管理人员中30岁左右比比皆是,屡见不鲜;敢于重奖突出贡献者;率先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地仅仅通过以上的高新技术人才政策,在世界各国争夺和开发人才资源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并不占据优势。而美国高科技及经济的强大,首先是占有人才优势。美国人口占世界1/22,却拥有全世界研究生的1/2,本科生的1/3,科技人员的1/4。美国的高科技人才,八成不是坐在办公室,而是活跃在企业中,与生产联系密切。中国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但与生产、经济结合不够,造成极大的浪费。京、沪、深三地要执高新技术人才资源争夺和开发之“牛耳”,就必须更好地加以完善。

标签:;  

北京、上海、深圳高科技人才政策分析_上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