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艺术价值的失落与重构_艺术论文

消费时代艺术价值的失落与重构_艺术论文

消费时代艺术价值的迷失与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艺术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07(2014)03-0119-05

       消费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传统的艺术存在方式,使得艺术不再局限于被人们顶礼膜拜的早期的、传统的或实验性的形式,而是在资本和技术的合谋下进入了机械复制时代。如今的艺术已经彻底融合到了日常生活的购物、工作、学习、娱乐之中,艺术的身影已无处不在,它使人类开始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存在经验及文化消费的关系中”。[1](P108)这种境况使得当今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艺术以其全新的面貌诠释着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艺术也挑战着传统的审美观念。那么,消费时代的艺术究竟呈何特性?又是如何在物质主义的虚假繁荣和享乐主义的感官刺激中走向了迷失?艺术要如何才能承担起自我救赎的重任?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消费时代的艺术特征

       消费主义成为当今社会整体的文化语境后,在市场经济的推波助澜下,艺术生产已与商品生产普遍结合起来,这使得艺术淡化了它的形而上学意味,放下了自身曾经的高贵身份而融入当下的日常生活,艺术的内涵与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较之传统艺术,消费时代的艺术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商品化、符号化和娱乐化。

       1.艺术商品化。

       消费时代,市场、资本和技术巨大的同化能力使得一切东西似乎都被物化和商品化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被一系列物质产品所包裹。正如鲍德里亚所言:“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2](P1)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的生活被每日不断更新的商品所充斥,对商品的依赖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凭证,与此同时,交换成了我们生活的基本方式,我们随时都处在交换中并随时准备着下一次交换。在市场经济和商业利益的调控下,资本的控制和技术的更新已全面渗入艺术的生产、传播、接受等各个环节,艺术遵循着商业逻辑,像任何一件普通的商品一样接受市场的检验。消费社会中,一方面,商品凭借具体的物性给自身赋予非物质性的意义;另一方面,商品的意义和价值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和消费。这样,艺术就凭借其非物质性的特性具备了满足人们心理幻想的性质,进而演化成一种生活方式的标志。此时,人们在消费中通过对艺术商品的体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与此同时,消费借艺术包装自己,通过对艺术的挪用和改造使消费因能获得自我满足而走向为消费而消费的深渊。可以说,因为资本市场的侵入与渗透,无论是从创作主体到消费方式,还是从创作媒介到传播渠道,都彰显出艺术商品化已成了无法逆转又日益扩延的趋向。艺术在市场和资本的裹挟中抛弃了原有的超功利色彩而表现出明显的商品化倾向。

       2.艺术符号化。

       在物品极度丰裕的消费社会,人们对商品消费的原动力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本身是否能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商品背后所蕴含的符号价值和意义系统。“一件商品,无论是一辆汽车、一款大衣、一瓶香水,都具有这种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这就是商品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够彰显它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3](P32)此时,人们不再注重物品的实用性,而是追求一种身份、品位、情趣的象征,消费成了一种与他人相区别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实体走向媒介符号。消费不再是物质性的消耗,而是对符号和象征的拥有和消费。于是,人们开始在消费行为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并通过对商品的消费和挥霍来确证其地位和身份,似乎拥有不同的商品符号价值便意味消费者不同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因此,伴随着消费性身份认同方式的确立,人们对艺术品的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消费者不再以单纯的眼光看待艺术品,对他们来说,对艺术品的消费不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各种需要,更是为了追求艺术品所代表的符号价值,艺术品被赋予了各种丰富的社会形象和身份内涵。因为,艺术生产以其符号化的虚拟效果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实践性诉求。这不是浪漫的“文化还乡”,而是商品生产的更抽象和符号化的模式,是基础结构原理的更高实现,它是以利润与财富为指向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文化逻辑。

       3.艺术娱乐化。

       艺术商品化后,商品的形象和外观以符号的形式得以凸显,艺术越来越以“新变”、“奇趣”的方式向消费大众靠拢,使艺术由“载道”向“娱乐”转变,传统消费者那种形而上的超越体验被当下的感官愉悦和满足所替代。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极大加速了艺术的娱乐化进程。不论是传统艺术还是新兴艺术,不论是艺术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无一例外地走向了娱乐化,呈现出多样性、短暂性、浅表化、娱乐化等特征。尤其在“娱乐至上”的消费观念和电子媒介的推动下,艺术的娱乐化特质越来越得到突显。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这种图快乐、重消遣、尚休闲的普遍心态蔚成了享乐主义的时尚,与现代商品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互为表里。”[4](P147)此外,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读图”与“读屏”的视觉文化使得人们对传统艺术超越性精神的追求蜕变为一种可以体验的世俗感官享乐的追求。这种感官娱乐以身体隐喻与欲望逻辑的方式呈现,艺术生产的身体隐喻特征,暗含一种以美学名义生产欲望,最终诉诸后现代大众的消费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样,当艺术生产的身体隐喻保留在抽象欲望的阶段,艺术才能被作为实现资本增值的可供不断开发的美学商品,以其物化形态促使大众完成购买与消费。[5](P31)因此,各种“有趣”、“新奇”、“刺激”的感官享乐成了艺术追求的信条。

       二、艺术价值的迷失表征

       如上所述,带着消费烙印的艺术表现出不同于以前的新特征。随着这些特征在艺术领域的张扬,我们发现,艺术逐渐沉陷于一种功利思想、娱乐消遣与感官刺激的价值迷失状态。为便于清晰地梳理与理解,下面我们拟对应消费时代的艺术特征分析艺术价值迷失的症候。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艺术价值的迷失更多的是合力的结果,真实状态远比抽象的分析复杂。

       1.商品化使得艺术走向功利性。

       不可否认,艺术商品化带来了艺术创造的自由,也带给了大众感性的满足,商品化大大降低了大众获取接近艺术的门槛,实现了艺术走进普通大众生活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更新与丰富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然而,自艺术成为商品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了对市场经济和商业效益的服从,艺术像其他一般商品一样按照标准化、模式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来制造。这种工业化的生产使得艺术丧失其为精神产品的本真属性,失却了个性和超越性。同时,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大多数艺术创作者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直接听命于市场律令的召唤,其创作目的以市场的需要为最高导向,以赚取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他们不在意艺术作品能否真正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只关心艺术的商业价值。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关于终极价值的追问被追求金钱的满足所替代,艺术的审美价值被商业价值所遮蔽。同时,艺术的商品属性不仅意味着艺术作品必须进入商品流通市场,受到市场经济的调控,而且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本身内蕴着“消费至上”的观念,传达一种“商品拜物教”的消费意识形态,以虚假欺骗的方式来满足消费大众不断膨胀的物欲需求。“艺术本身更加具有商品性质了,艺术今天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6](P148)艺术沦为商品,使艺术世界成了“物化”的世界,艺术的精神维度被侵蚀。艺术市场化让艺术在功利化、世俗化、媚俗化的过程丧失了自身的责任担当,遗忘了自身的价值功能。

       2.符号化使得艺术走向拟像性。

       平心而论,符号化对艺术来说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不断为生活提供审美模本的同时,又在不经意间解构了艺术的审美光晕,使得艺术走向非“美”甚至反“美”。虽然这个由符号构筑的“仿真世界”、表面上使人的审美经验得到了丰富和扩延,但实际上这种五光十色的符号带给人们的是精神的焦虑和无尽的空虚,导致人们实际生活经验的不足与贫乏,反而使人们与真实的美感体验愈走愈远。在消费社会中,艺术符号化的趋向给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在这里,现实世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符号所构成的现实。“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由符号来使实在消失并掩盖它的消失。”[7](P10)“符号”变身为“拟像”,遮蔽了认识对象,甚至取代了认识对象,“拟像”成了“现实”本身。这使得人们迷失在一个仿真的世界,忘却了真实的存在。在这个超真实的“拟像”世界中,一切都可以被复制,现实与符号的关系被颠倒,最后发展到符号与任何真实现实无关的地步。“仿像”成了当今世界的基本符码所在,艺术没有了现实对象性的所指,只能在符号能指的意义上进行自我指涉,符号成了其意义本身。更重要的是,观者也在这种虚构的人为符号的狂轰滥炸下走进了一个真实和虚拟混淆不清的世界,麻木地沉浸其中体验着超现实的拟真快感,遗忘了对作品意义深度的追问。这样,传统艺术的深度精神需求被短暂性、平面化的娱乐性消费所置换,曾经支撑传统艺术的能指与所指二元对立图式被“内爆”了,现实或任何其他指涉物被悉数去除,艺术变身为一种无所指涉、没有内涵的能指漂浮物。在艺术符号化过程中,一切皆艺术,一切皆美,艺术通过“泛美”而走向了“反美”。

       3.娱乐化使得艺术走向浅表性。

       客观地说,艺术娱乐化卸载了美学的理性重压,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恢复其感性学的原初意味而使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艺术娱乐化又将人的感性体验沉沦于欲望消费之中,艺术不再以身体感觉的解放为旨归,而是以审美的名义将艺术体验方式控制在了“感性”和“感觉”层面。于是,当今的审美理念从传统的超功利和精神升华转变为对日常欲望的释放和对快感的追逐,人们对艺术的终极价值意义的追求减缓,沉湎于对形而下的身体感官的享受和欢娱。为了获得市场占领,当今艺术不惜以一种虚假性、欺骗性、虚幻性的方式来迎合消费大众不断膨胀的物欲需求,使人们沉醉于一种虚幻的满足感、无思想的感官享乐中,忘了其内在的本质。表面上,艺术以各种“新”、“奇”的方式不断满足人们的感性欲望需求,使人们时刻处于一种“幸福”的状态之中,以为幸福就是消费,就是寻求快活。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虚假的浅表性补偿”。同时,随着艺术“悦目”与“悦读”的趋势加剧,“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8](P154)以图像、影视等为代表的视觉艺术使得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满足和感官刺激。然而,这种过度的感官刺激也会造成我们的审美疲劳,使美原本具有的令人震惊和难以企及的独特品质在广泛的审美过程中消解了,这种暗含着某种隐匿的视觉暴力使得人们的审美越来越远离自然质朴。同时,由于视觉性艺术呈现出一种重感官刺激轻理性思维的倾向,这样也使我们的审美流于浅表化、感官娱乐化,从而缺乏对真实生活的理性思考和反思批判能力。

       三、艺术价值的重建路径

       既然消费时代艺术已走向价值迷失,难道我们就只能哀怨与叹息吗?艺术究竟该有何为?出路又在何方?这是每个艺术工作者必须重新反思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精神信仰贫困与混乱的消费时代,正视并重视艺术的传统职责,从真善美的视角重建艺术的意义与价值就显得非常必要,这或许是艺术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

       1.从善的向度看,需重建艺术的人文关怀。

       消费时代使得整个社会向物质主义倾斜、商品拜物教观念泛起,导致传统的承担并守护人类精神家园重任的艺术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走向了功利主义道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提倡艺术的现实关怀,重建艺术的人文精神。这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认清消费时代艺术生产的内在逻辑。我们知道,消费时代令整个社会走向市场文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如果此时仍主张以一种纯粹理想的精神道德来对抗商业大潮的冲击,对商业社会的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愤懑不平甚至采取仇视态度,则很可能会使文化艺术走向保守主义。正如某些学者所言:“这种面向古人背向现代的做法,必然与历史之前进背道而驰,所谓‘精神’必然离现实越去越远。”[9](P43)其次,应认清任何时代艺术该有的责任担当。艺术不能也不应一味迎合市场与资本。那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在今天这种世俗化的市场中仍有巨大的生存空间,而这正好也是现代人所缺乏并需要的,也是艺术应该并能作为的。必须承认,人之为人就在于人不能仅仅像动物一样“活”着。人可以忍受饥饿、痛楚,但如果人缺乏一种支撑生命的精神支柱,便会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虽能暂时获得生命的快意,但终会丧失生命的意义。艺术一直以来就承担着为人类追寻极终意义与建构精神家园的重任。我们认为,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艺术都不应背离自身的人文关怀。因此,在当前的消费社会,需要艺术工作者走出利益的泥淖,摆脱金钱的诱惑,更多地关注现实人生、反映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体现社会正义,创作出真正“三贴近”的艺术作品。这不但是艺术生产自身走出消费主义困境的途径,也是帮助人们重建精神信仰的关键。

       2.从真的特质看,应重塑艺术的批判精神。

       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和日常生活的界限消失了,虽然美无处不在,但它已离我们的心灵远去,不再给人带来心灵的撞击和精神的震撼,而是成了一种瞬间的感性满足和视觉上的肤浅愉悦;艺术流于庸俗和粗鄙,沦为了平庸生活的娱乐性工具,失却了独特品格。面对消费主义、世俗主义甚至庸俗主义,我们应该加强艺术的理性反省,重塑艺术的批判精神。我们认为,面对这种精神困境,如果艺术还想在公共领域继续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功能,就必须承担起批判的责任,“挺身而出反对美艳的审美化,而不是去应和它。艺术的冲击不应像篇文章,面面俱到,而应像流星,划破天空。”[10](P168)批判性是艺术的基本品格,利用艺术对社会现实发展现状作出否定和批判是其应有之义。尤其在这个非理性过度膨胀的消费社会,重申艺术的批判精神更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的不合理越是惨不忍睹,艺术天地中的合理性就越突出。……艺术并非是现存体制的仆人,美化着它的行动和它的苦难;艺术应当成为取消这些行为和苦难的技艺。”[11](P91)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现实生活现象进行理性的批判和审视,始终体现着艺术的求真精神。艺术不应做粉饰和娱乐现实生活的佐料,而应该勇于揭露现实、批判现实,用其独特的方式直面社会并与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相抗争,主动承担起净化人类心灵、陶冶人类情操和优化人类生存的责任。

       3.从美的本性看,要重构艺术的审美意味。

       消费时代,艺术生产呈现为图像化、符号化的趋势,从而导致其内在的审美价值感性化、市场化、虚幻化。艺术不再囿于传统领域而是泛化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导致了艺术审美的失落与蜕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提倡艺术的审美维度,重构艺术的审美意味。这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以感性为起点,以诗性为归依。我们身处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快速腾飞的理性时代,这虽然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征服自然的力量与自信,但同时也使人性遭到异化,人类面临着深刻的生存危机。因此,我们主张回到文学艺术本身,坚守文学艺术的诗性立场,通过感性实践开掘和完善生命本质,用诗性精神来给人类几近荒芜的精神以慰藉。其次,以艺术功能性为基础,以其审美性为本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功利价值和精神审美价值方面的产品和商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这说明人们有了多层次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功利享受,所以,新的生产消费方式必须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的需求得到全面的满足,而艺术作为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特性的产品正能承担起满足这种需求的重任。因此,艺术创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创作那种一味以迎合大众庸俗口味获取功利价值的艺术作品只能昙花一现,只有创作那些最具内在审美魅力的艺术作品才能流芳百世。再次,以审美为旨趣,按美的规律来创造。艺术并不能也不该与生活完全同一,艺术家需要超越世俗的生活,按美的规律创作出崇高的、具有震撼人类灵魂的、能引起人们共鸣的艺术作品,使人们得以重返精神家园并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综上所述,由于艺术的生存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导致其出现了新的不同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艺术带来了繁荣,但更多的是对艺术价值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艺术陷入了价值迷失和审美困惑的境地。面对消费时代商业浪潮的冲击和消费意识形态的侵蚀,艺术需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用善的艺术引导人,用真的艺术启迪人,用美的艺术熏陶人。艺术作为与人类紧密相连的一种精神存在,应始终以真、善、美三个维度为中心,关注人的存在,艺术家应该用优秀的作品恢复人们理性思考的能力、爱的能力、信仰的能力,进而为人们走出物质实利主义的困境和摆脱消费主义欲望的诱惑提供解救之途。

       收稿日期:2014-03-10

标签:;  ;  ;  ;  

消费时代艺术价值的失落与重构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