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书面谈话)--进一步开拓社会主义研究的新视野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书面谈话)--进一步开拓社会主义研究的新视野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笔谈)——进一步打开社会主义研究的新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新视野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已经踏上了21世纪的征程。当代世界,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和不可阻挡的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正迅猛发展和剧烈变革;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也不断解决新课题,迎接新挑战,取得新成就,创造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推动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就必须不断打开新的理论视野,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第一,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过时的僵化的观念,全面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巩固、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理论和实践。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问题是后来苏联人把列宁的观点凝固化、学理化,说什么科学共产主义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政治方面的理论。这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理论概括,必须适应实践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在以夺取政权为中心任务的社会革命时期,社会政治斗争被提到首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并进入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代后,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革实现发展,则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任务和社会主义研究的主题。固守社会革命时期的认识,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束缚在社会政治方面,不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基石和动力,完全忽视了时代的主题,脱离了实践的主体,只能使自己日益僵化、落伍和边缘化,失去其在马克思主义中的核心地位和根本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破除各种陈旧观念,拓宽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科学成果,全方位多视角地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等各个层面,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形成、巩固、完善和发展的整个进程,揭示它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和前进道路,才能真正地建设好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实践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要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依据历史的特别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体现中国社会进步的要求和中国人民实践的需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恩格斯说过,他们关于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就是说,他反对脱离事实和过程照搬他们的看法,强调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看法只能来源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事实和过程不同看法就必然不同。十月革命在落后的俄国胜利后,东方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事实。然而,脱离俄国的事实和过程,照搬现成公式,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使苏俄陷入了深刻的危机。总结这些失败的教训,列宁晚年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砖头还没有造好,还没有材料用来说明社会主义的特征。俄共党纲中不能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现在规定这个任务是不正确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新经济政策,去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文明,从新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社会主义的看法。可见,列宁在新的时期,已经提出按照俄国的事实和过程,重新探索和概括社会主义特征和发展道路的任务。问题是,后来苏共并没有把列宁开始的探索继续进行下去,而是搞了一套日益僵化、脱离时代条件和社会实际的社会主义模式,并强制别国仿效实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中国,毛泽东自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党的七大以后也开始了东方国家怎样走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认识成果。20世纪的历史发展表明,在亚细亚文明形态下,充分吸收西方社会现代化的成果,开辟一条符合东方社会历史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一种东西方文明合璧的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已经起步了。但是,在起步中我们党也经历了很多失误。改革开放以后,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才重新走上了正确的探索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都是前人没有遇到过的。比如,怎样在亚细亚文明的基础上追赶时代潮流,实现经济市场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信息化;怎样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时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条和平崛起和发展的道路;为什么我们要实行一种新的经济体制;为什么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要大力加以发展;为什么要允许私营企业主掌握和支配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为社会主义创造财富,让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分配;为什么允许外国资本家在中国依法自由经营;为什么要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为什么私营企业主不叫资本家,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为什么要实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中国为什么要融入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接受和执行主要有利于它们的国际经济规则;为什么贫富差别、城乡差别、腐败丑恶现象会长期存在,只能逐步地减少直至消灭;为什么我们党要成为两个先锋队,实行执政兴国富民为主题的理论和纲领;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创立反映中国实际的新概念、新论断和新的理论体系。人们为历史惯性所推动,往往企望套用前人的现成东西,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和模式。实践表明,那只能偏离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阻碍社会的真正进步。我们应当用自己烧出的砖头,在中国的大地上,建设新的社会主义大厦,创造出一个集世界文明之大成的东方社会主义的系统理论来。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界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

第三,在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正确研究和阐述当代社会主义的战略策略。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已经作出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阐明。社会主义整个运动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的问题,是准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所处的历史阶段,以此作为我们制定符合时代变化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基础。过去很长时期,我们都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它的最后灭亡的阶段,并据此实行了一套在地球上立即完全消灭资本主义的世界革命战略。这套理论和实践是不符合实际的、错误的,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屡犯革命急性病,陷入危机和失败,导致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20世纪历史表明,资本主义不断地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实现了新的产业革命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政治文化的进步,把人类历史推进到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还具有很大的生命力和扩展力。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剥削制度,它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种种的弊病、苦难和罪恶,人们谴责它,抨击它,要求改变它,都是正当的,合理的。但是,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进步根本标准的基本观点,来科学地判断和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决不能用主观的愿望和道义的抨击,代替对客观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的科学认识。应当清醒看到,在今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从生产方式上看,资本主义仍是占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一种体制。这是客观存在。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当代资本主义处在“还有新的很大的发展”的阶段,认真地研究和阐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据以重新研究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任务和战略策略,阐明顺应时代潮流、反映人民实践要求的社会主义新理论、新道路。

第四,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打开新的理论视野的指针和出发点。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冷战结束后,适时顺应以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科学反映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新要求而形成的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纲领,是中国共产党人八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集体奋斗的经验总结和思想结晶。国际媒体对十六大的成功举行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有强烈的反映: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一次划时代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论建设和突破”;“必将会把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带向一个更广阔的新天地。”2004年1月7日,美国著名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会见胡锦涛同志时提出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性。他对“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视不是一时兴起,他所著《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表明,他从自己的视角系统地研究了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研究了中国共产党人整个创造性的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认为一直不为苏联正统理论所承认的中国共产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结晶,“只有中国目前的发展似乎才预示着共产主义的复兴”,因而意识到“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分量和思想理论威力。这些都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党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象。在延安时期,有的喝了苏联洋墨水的人断言“山沟里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认识、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这是必须要记住的历史教训。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十六大的精神,自觉破除学理主义的思想束缚,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创造和历史地位。只有真正地深刻地掌握了这个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才能不断打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新视野、新思路,站在更高的崭新起点上,去攀登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新的制高点,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标签:;  ;  ;  ;  ;  ;  ;  ;  ;  ;  ;  

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书面谈话)--进一步开拓社会主义研究的新视野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