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院1 李菲2
1江西省万年县中医院急诊科 335500;2鹰潭市解放军第184医院肾内科 335000
【摘 要】目的 对于县级医院急诊科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措施的效果和预后进行研究,评价起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一年内,急诊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前提下随机分为接受规范化路径治疗的实验组和常规治疗的实验组,每组患者4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时间、临床症状等因素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规范化治疗的实验组患者40例中,治疗有效的患者33例,治疗有效率为82.5%,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40例中,治疗有效的患者30例,治疗有效率为7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就死亡率而言,实验组患者死亡2例,占5%,对照组患者死亡4例,占10%,以上各结果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规范化治疗心肌梗死得措施可以显著的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诊科;急性心肌梗塞;规范化;路径治疗
如今,随着我国人民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其病情严重,是临床中极为凶险的危重症之一。根据国家卫计委在2015年11月20日“心梗救助日”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心肌梗塞年度新发病例至少50万例,相关医疗费用合计达到200亿元人民币,死亡病例5万余例,死亡率高达10%[1]。对于心肌梗塞患者而言,有效、及时的救治是重中之重,但是,作为县级医院,其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就更需要以一个完善的规范化的救助机制来弥补上述不足。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一年内急诊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关规范化诊疗机制和临床路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对于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一年内急诊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7人,女性患者23人,患者年龄最小19岁,最大68岁,平均58岁。80例患者在入院前均接受了相关急救措施,发病到入院最短0.4h,最长14h,平均4h。所有患者在入院后接受相关的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中国医学会心脑血管分会颁布的《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指南(2014)》中有关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
在实验前,排除患有癌症、先天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精神病人,所有患者意识均清醒,可以准确、自主的表达自身主观感受。在患者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进行电脑随机分配,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进行规范化路径治疗的实验组,每组患者4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临床症状等因素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立刻开辟绿色通道,在患者绝对卧床的情况下进行18 导联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并且给与吸氧、镇痛等对症处理,视发病时间、患者意愿采取溶栓或者介入(PCI)治疗。抢救完成后,进行ICU严密监控和相应针对性处置。
实验组:①对于相关急诊医生进行相关培训,和急救中心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在移送病人入院前依靠车载心电图即进行初步诊断,进行肠溶阿司匹林、高流量吸氧、硝酸甘油静脉注射等手段进行抢救;②在患者入院前,做好介入或者溶栓两种准备,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好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预案,拥有PCI资质的医师全程准备,入院后立刻进行相关检查,10min内完成确诊[2],除发病时间大于12 h外的患者和绝对禁忌患者,一律进行介入治疗。
1.3 评价指标
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判定,以症状缓解和血管再通情况为基础。死亡率则以临床死亡为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有效性
规范化治疗的实验组患者40例中,治疗有效的患者33例,治疗有效率为82.5%,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40例中,治疗有效的患者30例,治疗有效率为75%。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结论
心肌梗塞发病极为迅速、病情凶猛,及时的救助和治疗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有效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正所谓“时间就是心肌”。但是,县级医院的设备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往往需要进行多次检查,方能确诊,而后进行相应的治疗处置,这对于心肌梗塞患者而言,无疑大大浪费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我院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规范化的治疗机制,即和急救中心建设有效的协同机制,尽可能的减少检查的次数和所需时间,并且及时将消息传入我院急诊科,按照相关的预案做好准备,并且可以保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治疗的个体化和有效性,并且保证患者入院后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实际的治疗过程中[3]。
我院规范化的治疗机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PCI的及时介入,介入室在患者入院前即开始启动相关流程,介入医师亦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准备,避免由于时间限制而导致患者失去了接受PCI这一有效治疗的机会,最大程度的起到治疗作用,及时的挽救危重病情,从根本上降低死亡率。
总而言之,虽然我院作为县级医院,在规范化治疗心肌梗塞的机制和路径建设中依然还需探索,但是其效果已经得到初步证实,值得进一步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林欣庚,陈怡凯.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急救流程对预后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4,6(12):26-27.
[2]贾振华,李叶双,吴以岭等.急性心肌梗死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9):91-93.
[3]李占全,高明宇,杜洪洋.辽宁省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110-113.
论文作者:张院1,李菲2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心肌梗塞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时间论文; 统计学论文; 我院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