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节水生态农业理论框架:机制、绩效及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农业论文,新疆论文,绩效论文,框架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生态农业基本理论
节水农业是指节约和高效用水的农业,即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中既要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又要高效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节水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其本质是提高应用于农业的单方水经济产出。 从农业水循环和节水技术措施看,节水农业是包括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措施的综合生产系统,具有明显的系统特征、效益特征和技术综合特征。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水。新疆有水便是绿洲,无水便是荒漠,绿洲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4.2%,人口缺水率为15.6%,牧畜缺水率为24.3%。生态缺水,导致生态荒漠化,森林覆盖率仅为1.6%。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渠系利用率仅为0.5左右,农业灌溉方式落后,多采用大水漫灌、串灌,水大量渗漏抬高地下水位,产生土地盐碱化。由于水的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正向沙化、退化和盐碱化方向发展,严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新疆农业发展模式应以节约用水,保护生态为基础的持续农业。发展节水生态型持续农业模式是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协调的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农业资源为目标,以“高产、高效、优质、低耗”为宗旨,用现代工业来武装、实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农业综合体系。这是新疆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它将随科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完善。
二、节水生态农业的基本任务
生态农业系统强调整体优化、综合发展、协同进化。其所针对的是当代农业发展的三大弊病:农业水资源过度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生态农业系统退化;农业发展成本越来越高。节水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正是针对现代农业存在的这三大问题而进行的。为了排除上述困扰, 中心任务放在调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输,使物、能、信息的转移、交换、贮存等基本功能随时间推移逐项稳妥放大,并始终维持在系统可容许的范围之内。从总体而言,是保护与再生农业资源;协调农业生态系统内都的合理运行;减轻或消除由于生产力提高对环境所造成的胁迫与危害。具体而言,有以下几项任务:(1)降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农业资源的消耗强度,即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力。(2)进行有效的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健全运行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以维持农业持续发展的自动平衡机制。(3)科学地总结当地以尽可能挖掘当地生产潜力, 发挥多方面效益,体现最优功能的节水生态农业结构模式。(4)尽可能地通过生物的生态补偿功能、农业生物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农业生物的还原能力等,去合理地和有效地组织农业系统的整体生产。(5)设计与优化节水生态农业工程。
三、节水生态农业理论框架分析
(一)节水生态农业管理机制的创新
常规灌溉模式下农民以承包土地为中心实行单一种植,组织管理对象是农户。而节水灌溉系统能够促进以井灌为中心实行井地密切结合的家庭农场或农户+公司的企业化管理模式的产生。分散的小农经济已不能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形势,只会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先进的灌溉技术推广需要土地规模,农业产品的竞争力需要规模生产,集约化需要在规模的机械化水平条件下来实现,因此,农村农业经营组织管理形式必须走多种形式的集体化经营模式,才能使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节水生态农业利益驱动机制的构建
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实质上就是要让农业生产者从农业经营中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保证农民在逐步提高收入的前提下,增强积累和对农业再投入的能力。充分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调动农业生产者投身于节水生态农业生产活动的关键。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的增加; 另一方面是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补偿。
1.从微观层次看,其利益机制应能使农户在技术变迁过程中获得比在从前的生产技术体系下更多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要通过各种经济方法和手段,如财政转移支付、信贷优惠、减税免税等政策安排,将可持续农业生产中创造的非货币收益——生态性物品尽量地补偿给农业生产者。 当然,也要运用市场机制,充分补偿农业生产者提供的经济性物品的价值。一般而论,农户从事非生态农业生产虽然节省了个人成本,却扩大了社会成本;而生态农业生产虽然减少了社会成本,却会加大个人成本。农户选择生产技术体系的原则是:在社会成本分摊制度一定的情况下,哪种技术的个人成本水平低就选择那种。因此,微观的利益机制应具有将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协调起来的功能。
2.从宏观层次看,农户总是在一定制度框架下选择其经济行为。通过财政信贷、税收政策、监督检查、立法执法等制度,可以迫使他们从旧的农业生产体系转变为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宏观利益机制又包括两个方面:(1)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或者叫社区性利益协调机制。外部利益和外部成本有公共性,农户之间互相摊入成本,互相享受利益,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一种相互的利益制约机制。如采用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农户向别的农户提供了外部利益,比其他农户多承担了私人成本费用,这时,就应在社区组织协调下,由未采用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农户给予前者一定的补偿。(2)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节水生态农业利益较多地表现为生态性产品,其产品的使用价值被其他产业免费地享受着。因而,其他产业部门理应对这部分价值给予补偿。况且其他部门的生产活动也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即社会成本),增大农业生产的私人成本,这也要求通过某种制度安排实现产业部门间的利益调整。
综上所述,节水生态农业的微观利益机制应是一种利益引诱与成本约束的有机结合体,而宏观机制应由一系列经济政策、行政手段和法律制度所组成,并对农户形成一种压力。在这些制度安排下,农户通过成本效益分析,使其在旧的农业生产体系下无利可图, 而在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下可以获得充分的利益补偿。这时,他必定放弃旧体系,选择新体系即节水生态农业生产体系。
(三)农业水资源配置机制的优化
1.传统的水资源组织管理体制的变革。灌溉管理职责从政府向用水户转移是世界水资源管理组织演变的趋势。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非赢利性的合作组织。从法律上明确用水者协会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并赋予用水者协会在水资源统一管理原则下参与水资源规划、水量调配、水费征收、水质监督、水事纠纷协调的责任,逐步实现灌溉管理职责由政府向用水者协会的转移。
2.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对全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行统一规划、调配、发放取水许可证、征收水资源费,管理水量水质。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切实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职责。各级水利部门要切实将工作重点从传统的工程审批、 建设和运行的管理转移到依靠法律法规对全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划、指导、监督、组织、协调、服务等水行政政府职能履行上来。
3.推行供水到户,加强生产用水科学管理。新疆灌溉农业用水主要来自地表水,用水管理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中具有重要作用。推行供水到户,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灌水管理体系是灌区科学管理、科学用水的有效措施。一般来说,供水到户分为三个层次,干、支或干、支、 斗三级渠道由灌区管理处负责,并逐级定额量水、配水、计费。斗、农、毛渠或农、毛渠由以村为单位的农民灌水协会负责量水、配水、计费。毛渠入田由农民计量浇水,并在毛渠末端核算水量水费。科学严密的用水管理体系可避免管理上的用水浪费,促进节约用水。
4.建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技术进步离不开长期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这些投入完全从农业收入中解决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吸引各方资本参与投资。
5.建立节水新技术促进机制。在农业节水方面要建立节水新技术的促进机制,创造有利于新技术推广普及的环境。因此,要加大农业节水技术开发研究的投入力度,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通过水利现代化和节水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 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努力从政策上、体制上创造条件,推进水利现代化和推广节水新技术。
6.充分发挥水权、水价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确所有权,建立可分离的水资源使用权,在一定的程度上允许其在准市场上的流动,有利于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发挥水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水价是调节水的利用向经济效益更高的产业转变的重要经济手段, 合理的水价(如阶梯式累计定价)政策可有效地促进节约用水。因此,放松政府管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水资源准市场配置是实现资源帕累托配置的理性选择。
四、节水生态农业绩效评价
节水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要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景观效益趋向协同增长,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节水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估的过程中,对各种效益指标的数量进行指数化后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综合效益指数,以此来反映节水生态农业系统结构功能改善的快慢,并为系统内各年间的纵向比较或系统之间的横向比较提供依据。
表1 节水生态农业效益指标体系
准则层
权重wi
一级指标层 权重di 二级指标层xi权重fi
粮食生产
0.1 人均粮食占有量
0.5
人均肉食占有量
0.5
非农收入比重 0.3
农业发展水平
0.2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0.5
经济效益 0.30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
0.2
人均GDP增长率0.1
经济增长
0.5 人均农业产值增长率
0.3
农民收入增长率
0.6
经济结构合理性 0.2 工业化系数
0.4
第三产业化系数
0.6
生态效益 0.20 生态结构功能
0.3 植物光能利用率
0.6
主要的种数
0.4
资源利用效率
0.4 水资源利用率 0.3
土地生产率
0.7
水土保持状况
0.3 旱涝保收田比重
0.3
中低产田改良比重 0.4
水土流失治理率
0.3
环境效益 0.15 耕地环境
0.2 耕地变化率
0.3
耕地有机质含量
0.4
耕地退化面积 0.3
农业生产环境
0.5 水环境协调系数
0.3
“三废”治理率
0.4
森林覆盖率
0.3
区域气候
0.3 相对湿度 0.3
平均温度 0.2
风沙日
0.3
区域平均降雨量
0.2
社会效益 0.20 人口素质
0.5 每万人拥有科技专业人员
0.3
每万人中大学生所占比重
0.4
平均文化程度 0.3
区域收入差距
0.2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指数 0.3
贫困率
0.7
物质生活满意度 0.3 区域农产品商品率 0.3
区域产品商品率
0.7
景观效益 0.15 定性打分确定
节水生态农业系统效益综合指数=
∑∑∑(X[,i1]/X[,10]×f[,i])×d[,i]×w[,i]
式中:x[,i1]、x[,10]:为二级指标实际值与标准值;d[,i]、f[,i]、w[,i]:分别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准则层的权重。
利用德尔菲法的专家咨询选择以下因子作为分析系统效益的指标体系。以基年的各种效益指标数值作为标准年度数值,以后逐年的各种效益指标均与之对照核算,形成指数数值。
五、节水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一)农业节水技术的综合一体化,形成综合节水技术体系
未来节水农业技术的实施,不是单项的,而是节水灌溉措施和农艺节水措施有机融合,包括水肥耦合技术、耕作栽培技术、育种技术、覆盖保墒及节水灌溉配套技术、化控节水技术、灌溉技术(喷灌、滴灌、地面灌溉、微灌、深灌、管灌等)等,形成综合节水技术体系, 其实质是以水为中心的田间水一土一植物-气系统关系,保持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作物水之间的适应于农业生产用水要求的相互转化的平衡,求得良好的土壤、水、气、热、盐状况,从而提高从灌溉水源(或降水)到形成作物产量各个转化环节的水分利用效率。多种措施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节水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二)节水生态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
节水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增加农民收入成为重要趋势。通过石河子垦区示范点的调查,实施节水生态农业后,农业产值从1995年的196662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29757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2255元提高到3436元。
(三)节水生态农业产业化
随着节水生态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和社会分工的逐步专业化,节水生态农业发展必然走向产业化。节水生态农业产业化包括两方面,一是节水设备的产业化和节水服务产业化;二是农业生态产品的产业化。
(四)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节水模式多样化
在节水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工程措施发挥了巨大作用。过去不被特别关注的非工程措施,由于其在节水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难以替代作用,且节水效果明显,出现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局面。在节水模式上,必须因地制宜,即使同一市(县),节水模式也会出现多样化, 投资小、见效快、易管理、农民愿意接受的节水模式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五)高效的节水管理将在节水农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管理促进节水生态农业的发展将在节水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立和完善的投资政策、水价政策、法规制度和农业水资源管理体制,促进节水生态农业的发展。
(六)21世纪生物节水技术将逐步取代当今工程节水技术的主导地位,形成以生物节水为中心的节水生态农业系统
推广灌溉农业类型区“输水工程+常规节灌+水价控制+生态农业”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和旱作农业类型区“集水工程+现代喷微灌+农艺措施+生态农业”节水生态农业两个模式。
标签: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模式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 三农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农村论文; 时政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