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时机推动全国性的继续工程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国性论文,时机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续教育的起源
继续教育,与正规的学校教育相比,历史还很短。大体上说,正式的继续教育只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产物。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科学技术方面出现了计算机、原子能和半导体这些新的学科和技术。由于它们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科学技术诸多领域的发展,从而使人类的生产乃至生活也在以较此前更快的步伐向前进步和变化。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在二战前受过中、高等专业教育的大专和本科毕业的科学技术人员一般地讲,在学校里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后,在其就业后的一二十年甚至几十年里,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那些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大体上还可以使用,甚至于到终身。当然这期间,奋力进取的个人也还会通过阅读书刊或参加会议学到一些新的科学技术,以补充其在校所学的基本专业知识之不足。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由于上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些新的科技知识乃至管理方法与其此前所学的知识相比,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而在校所学的一部分科技知识与方法逐渐因陈旧过时而被淘汰。因此出现了借用原子能方面的一个概念——半衰期,来形容科学技术知识过时被淘汰的时间程度。一般地说,传统行业如土木、机械、矿冶等学科的半衰期大约在10-15年,而新技术如计算机、半导体,则因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其半衰期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已达到5年左右,至八九十年代已减少到2-3年。科技知识过时得如此迅速,反映在人力方面,就是要求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因而产生了企业或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职工进行在正规学校范畴以外的、以短期为主的培训,以帮助他们充实和更新在某些方面甚至在某些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跟上时代的进步。从此产生了一种正规学校教育以后的新的教育形式。由于它是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为基础的后续教育,故统称为继续教育。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而言,这种教育称为继续工程教育。
继续教育的内涵
继续教育从本质上说,有几个方面不同于正规的学校教育:
1.在职 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在事业单位或企业中任职的工作人员。他们已不是学生,最多在参加培训班时可以称做学员。一般参加培训的人应是在大专、本科(甚至高职)毕业几年以后直至年龄在55岁以下,在接受培训以后还可以工作几年,发挥新知识作用的在职人员。
2.内容要新 为了使在职人员的知识和管理方法不断跟上时代的发展和需要,用人单位要经常举办培训班,请高校、研究单位或在职的高级技术人员给在职人员讲授某些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发展,以充实和更新这些人员相关方面的知识或技术。讲授内容不象正规学校中讲课那样,强调要有系统性,但却要求一定是世界上新发展的技术或虽不是世界上最新的尖端技术,但适合我国作为初步工业化国家的国情的技术,以更新我们的落后产品和提高质量。
3.短期为主 由于培训的对象均为在职员工,他们都有自己岗位的工作,不可能长期脱产,参加培训。而且愈是在第一线工作的职工,愈是需要培训,以便将培训中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或新的管理方法较快地应用在现实的生产中。因此培训班应以短期为主,例如几天、一两周或一个月,至多三个月。在例外情况下也可以长短结合,以短为主,做到多种形式,相互补充。培训班的制度一定要灵活,以适应各种不同行业的不同情况和要求。这也是继续教育与正规学校教育极大的不同之处。
4.是培训而不是学历、学位教育 继续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有较固定的教学计划,学生毕业时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和学位。继续教育则不然,它的制度和内容应该很灵活。其学员均已受过各种不同级别的正规学校教育,参加培训只是要在某种技能或知识方面更新已陈旧过时的内容;也可能在培训班学习一些以前未学过的知识,但这些一定只限于局部的技术。例如在日益走向自动化的工业生产中,无损检测是一种现代化的检查和控制产品质量的手段,但我国在工科院校中很少开设这门课,因此,可以通过一两个月的短期培训使有关技术人员掌握无损检测技术。
由上所述,继续教育无权而且也不可能授学位和颁发文凭。但为了鼓励在岗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班,可以在结业时通过一定方式的考核,发给合格的学员结业证书,并在企业中建立一些考核升级和提高其待遇的办法。
继续教育的对象
继续教育是针对在职人员知识更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学员是事业单位和企业中在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长远着想,广大的技术工人也属于继续工程教育的对象,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在有限的财力、物力的条件下,还是应以培训中、高级在职人员为主。
让我们对培训对象的数量做一些粗略的估计。从整体在职人员的结构看,基层生产的工人大约占全体职工的70-90%,各行业比例有所不同。平均地来估计,中高级人员约占20-30%。全国人口在10年后可能达到14亿,以70%在农村,30%在城市计,则城市人口在10年内将达到约4亿。如其中1/3从事工业生产,则第二产业将有约1.4亿,中高级人员以20%估计将近3000万人。
另一种估算培训人员数量的方法是从多年来招生的规模来测算。设文革前每年招收大专、本科生平均30-50万人/年,则大约有600-1000万大专、本科毕业生;文革后,平均以100万/年计,25年,共约2500万人。两者相加,也在3000万人左右。以上两种估算方法所得数目大体相近,因此可以设定全国应培训的对象大约在2000-3000万人。这只是从估算方法上考虑,一方面从大专以上毕业生看,另一方面从就业队伍的规模估计。在实际抓继续教育时,则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较精确的统计。上面的数字只说明继续工程教育开展起来,其规模大体上会有多大。下面再将继续教育的规模与正规学校教育做一比较。设应受培训的在职人员为3000万人,每人每年受一周的培训,则全国范围的继续教育规模为3000万人周/年。
正规学校的学生每年上课以40周计,则3000万人周/年÷40周=75万人/年的学校教育规模。这与现在全国的工科院校差不多。由此可见继续教育在数量上并不亚于正规学校的规模。但继续教育的形式十分分散。因此它开展起来要比学校教育困难得多。
继续教育先抓什么
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各行各业的在职技术人员,即使是继续工程教育,也因各专业的不同需要,其内容必然是五花八门,具体在什么年代搞何种新技术的培训班,这必须要有针对性,由各行各业与高校、科研单位乃至学会共同商议确定。总的说,就是要使在职人员学习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知识、技能和管理方法,以提高我国企业、事业单位的效率,改进产品质量,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除去各行各业有自己专业的特殊需要外,在当前进入信息时代之时,各行各业有两方面的共同需要:一是计算机:二是英文。
根据作者前几年在江苏省对一些工厂的调查,工厂中能使用计算机的技术人员还不多。而能上网查看英文资料的人就更少了;这几年可能有些改进。在今日的信息时代,我们广大科技和管理人员如果不能操作计算机和在网上查看英文专业资料,而只靠中文和老式传播技术的方法,势必使我们的生产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并将愈来愈落后。这是我国各行业工业生产与管理方面落后的全国性的共同因素。
为此,建议我国应由中央集中抓,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开办计算机结合技术英文的培训班,利用职工晚间和周末业余时间进行。以三或四个月为一期,每年开办三四次,几年下来,相信我国在职人员的计算机和技术英文(能看、能写而不必非强调能听、能说)的水平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大面积地提高。
继续教育如何开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只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愈来愈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这就使继续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说学校教育是一个人学习的终结。今日对教育的概念已逐渐将所谓学校的围墙冲破,人们在结束了在学校的“围墙”范围内的学习以后,仍要在校园围墙以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学习,因此可以说,从受教育的角度看,学校院墙已逐渐地在被拆除,而高等院校更要走出校园,积极地参加到继续教育中来。
我国开展继续教育虽已有十多年,但比起工业发达国家,还是起步晚了几十年,因此在抓继续教育时既要从国情出发,也要认真吸取国外的经验和教训。
对此有五点不成熟的想法,提供有关部门和热心继续教育的人士参考。
1.立法 在全国人大以法律形式规范继续教育,使之与基础教育法、高教法、职业教育法四足鼎立。在这方面仅以法国为例,法国议会在若干年前就已通过继续教育法,规定每个企业必须对其全体职工每年分别给以若干日的培训,以保持企业与时代同步伐前进。职工则有责任必须参加为之举办的培训班。
2.建立领导小组 鉴于继续教育涉及到许多部门,如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总工会和许多工业部门,应考虑在国务院下成立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协调工作、分头负责。
3.对于各行各业共性的继续教育内容 如计算机、外语等可作为全国性的培训项目,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抓。
4.关于专业的培训 各行各业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需要,这只能由各部门去分别推动。总的说应发动企业、事业部门、高校、研究部门与科协的学会协同,通过产、学、研三结合的方式,持续地抓下去。在这方面德国工程师学会做得很有成效,值得参考。
5.经费问题 原则上是谁受益,谁出钱。可以由政府、企业或事业单位和参加培训的个人三方面分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