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理解: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的研究*_自我评价论文

3—5岁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理解——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通俗论文,故事情节论文,中外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北京地区3—5岁学龄前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能力及对他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每个年龄组儿童为44人,男女各半,共计132人。实验材料为两套图画故事集,其中一套名为《白雪公主》(外国故事),另一套为《孙悟空》(中国故事)。实验是通过看图讲故事提问方式以探讨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对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能力。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白雪公主故事情节及孙悟空故事情节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与5岁儿童已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通俗故事的情节及正确回答有关问题。但3岁儿童存在一定困难,对自我认知水平及对他人认知水平都较低;在各个不同年龄组中,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问题回答的成绩,两者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是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男女性别的结果比较只在3岁儿童中存在一定差异,4岁及5岁儿童中不存在差异。

关键词 儿童 理解 自我认知 他人认知

一、前言

幼小的儿童,当他们学会说话,并掌握一定的词汇时,便开始能听懂大人给他们讲的一些简单的故事,儿童大约从一岁半开始便有听故事的兴趣,到两岁以后,听大人讲故事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对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往往要分辨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但往往缺乏自信,总在听故事时向大人发问:“他是好人吗?”或“他是坏蛋吗?”。这说明幼儿在听故事时,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它反映出幼儿的认知过程的变化。儿童图画故事集往往具有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因此令儿童喜爱。一些研究者,如Robin(1978)曾采用给儿童讲述图画故事的形式探讨儿童的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变化,并获得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方富熹与齐茨(1990)曾以中国语言图画故事为刺激材料,通过个别提问题方式,探查了中、澳4至7.8岁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及对个性的特征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尽管两国被试来自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但显示出大致相同的发展顺序和认知特点。Noborn Takahashi(1992)曾探讨过3—5岁幼儿对简单而生动的故事的理解能力的发展变化。他指出,年龄较小的儿童在复述故事的内容时产生更多错误,而儿童先前的知识对故事的复述有帮助。

本实验研究采用两篇经过改编的中外通俗寓言图画故事集,通过对3—5岁幼儿看图讲述故事的形式,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向儿童提问故事情节中的一些问题,让其进行回答,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故事情节的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发展变化规律。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材料:实验用图画故事集两套,一套为白雪公主(外国寓言);另一套是孙悟空(中国寓言)。均为经过改编的儿童感兴趣的通俗故事。字数分别为532及495字。

2.实验步骤:实验是在一安静室内进行。实验指导语:“小朋友,现在我和你一起来看图讲故事,你以前听过白雪公主的故事吗(或孙悟空的故事)?在我讲的时候,你要注意看,注意听”。在正式看图讲故事前,逐一询问儿童是否听过这个故事,这是为了了解这两个通俗故事在中国大陆儿童中的传播频率有无差别。两个故事的先后呈现次序由实验者随机排列。看图讲故事时,实验者以中等速度、亲切和气、语言生动确切,一边用手指着图画中的人物,一边讲述故事情节。在讲第一遍时,不向儿童提问任何问题,讲完第一遍后,接着从头开始讲述第二遍,待故事发展到一定情节时,实验者向儿童提问一些问题。每个故事分别提4个问题,二个是属于对他人认知的,二个是属于对自我认知的。

对白雪公主故事的提问:

1.在这个时候,白雪公主知道不知道屋里住的人是谁?(对他人认知)

2.你自己知道不知道是谁住在这儿?(自我认知)

3.在这个时候,白雪公主知不知道这个苹果是有毒的?(对他人认知)

4.你自己知道不知道这个苹果是有毒的?(自我认知)

对孙悟空故事的提问:

1.在这个时候,唐僧和尚知道不知道谁在叫他?(对他人认知)

2.你自己知道不知道谁在叫唐僧和尚?(自我认知)

3.在这个时候,孙悟空知道不知道这个美丽的头箍会使人头痛?(对他人认知)

4.你自己知道不知道这个头箍会使人头痛?(自我认知)

以上问题,答对一个给1分,答错或“不知道”的给零分。无论儿童回答正确与否,实验者均一概不给予任何语言强化。为了进一步了解3—5岁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变化情况,我们还对他们进行了3个月及6个月的追踪实验。

3.被试:被试儿童为北京地区中科院幼儿园的儿童,共计132人,其中3岁儿童、4岁儿童及5岁儿童均各为44人,每个年龄组儿童均男女各半。

三、结果及分析

实验结果见表1、2、3、4及图1、2、3。

表1 3—5岁儿童听过与未听过白雪公主故事及孙悟空故事人数比较

从表1可知,总的趋势是听过白雪公主及孙悟空故事的人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听过白雪公主故事的儿童人数平均为56.7%;听过孙悟空故事的人数平均为47.7%,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听过白雪公主故事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可能是由于白雪公主故事的情节更吸引儿童。

表2 3—5岁儿童对两个故事情节理解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水平发展比较

表3 第一次追踪与第二次追踪与原始实验结果比较

图1 3—5岁儿童对通俗故事情节的理解——对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水平发展比较

图2 3—5岁儿童对故事情节的认知水平发展追踪结果比较

从图2及表3的结果可以见到,各个年龄组的儿童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经过3个月及6个月的追踪后,其对两个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提高,4岁儿童及5岁儿童到第二次追踪时(即过了6个月),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达到很高的水平(分别为98.9%和99.2%),而3岁儿童也达到82.8%。但3岁儿童与4岁儿童及5岁儿童仍然在认知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1)。但在3岁儿童中,第一次追踪及第二次追踪时回答问题的正确率相对地提高得较多,这表明在3岁期间认知能力已发生明显的变化,到进入4岁阶段时已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追踪的实验结果表明,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明显受到生长成熟及知识经验背景的影响。

图3 3—5岁儿童对通俗故事情节的认知水平发展比较

从表2、图1及图3的结果来看,两个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在各个年龄组中都未表现明显的结果差异。我们将两者的结果合并,经统计分析处理,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在各个年龄组中差别均不明显(3岁及4岁均P>0.5,5岁P>0.2)。这表明,在同一年龄阶段中,儿童的对他人认知水平及自我认知水平都是处于同步的发展水平。将3—5岁各个年龄组儿童的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结果合并计算分析,则进一步明显地看出,3—5岁儿童对故事情节理解的认知水平是随着年龄逐步提高的,3岁儿童仍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平均只有54.7%;而4岁儿童为90.8%,5岁儿童为95.1%。4岁儿童及5岁儿童的结果与3岁儿童的比较,均达到十分显著的水平(P<0.0001)。4岁与5岁儿童的结果差异则不显著(P>0.4)。这表明,4岁与5岁儿童已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通俗故事的情节及回答问题,而3岁儿童则尚有明显的困难。

表4 3—5岁儿童对两个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水平男女性别结果比较

表4的结果表明,4岁儿童及5岁儿童的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男女性别结果比较均不存在明显差异(4岁儿童中P>0.5,5岁儿童P>0.2)。在3岁儿童中,男女性别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女孩对他人认知的结果略高于男孩的结果(P<0.01);而对自我认知,则男孩的结果优于女孩的结果(P<0.01)。这种差异可能只存在于3岁阶段,到4岁及5岁时,男女性别在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已不存在。

四、讨论

3—5岁学前儿童对白雪公主故事及孙悟空故事情节的理解——对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表明儿童的这方面认知能力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后来的追踪实验结果中也明显看到这点,无疑到4岁阶段是一个明显的变化。3岁儿童在这方面的能力明显低于4岁与5岁的儿童,3岁儿童对他人认知的正确率只有54.5%;对自我认知也只有55.0%。可以看出,3岁儿童对他人认知的水平与自我认知的水平是十分接近的,没有明显的差别(P>0.5),即使在4岁年龄阶段及5岁阶段也都是如此(分别P>0.5及P>0.2)。可以认为,儿童的对故事情节理解——对自我认知及对他人认知的能力是在同步发展的,这点与我们原来想的有点不同,我们原想幼小的儿童可能会对他人认知能力差一些,而对自我认知能力会好一些。儿童是否会容易把自己想的,或自认为是的事物也觉得别人应该是与自己一样的想,一样的认为,有以“自我为是”的想法。从结果来看,不是如此。儿童能够很好地区别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尤其是4岁儿童及5岁儿童,已能够很好地回答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有关问题,不会把自我认知视为他人认知。二者的正确率已达到很高(90%以上)的水平。

3岁儿童与4岁儿童及5岁儿童的结果比较,为什么在3岁阶段的成绩要明显低得多?这种情况说明,在对中外故事情节的正确理解上,对3岁的儿童来说还是存在相当的困难性。这可能与语言词汇的发展,经验与知识背景的差异,脑的发展与成熟等有关。从第一次追踪(3个月后)及第二次追踪(6个月后)的结果比较来看,其认知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提高的,尤其是3岁儿童,原始实验时的认知正确率平均只有54.7%,到第一次追踪时(过了3个月)为69.1%,到第二次追踪时(又过了3个月,即6个月),平均正确率已达到82.8%。这期间,儿童的语言词汇的发展,经验与知识背景以及脑的发展与成熟方面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可以认为,3岁儿童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方面也是在明显发生变化的,它为儿童4岁时的“认知飞跃”奠定了基础。

男女儿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差异,只在3岁阶段时存在。在3岁时,女性儿童的对他人认知水平高于男性儿童,而对自我认知水平则男性儿童高于女性儿童。但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到4岁及5岁时这种差异随即消失,男女性别的结果差异不复存在。这说明这种差异是暂时性的。在认知水平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别的差异便不再存在。

*本研究得到中澳合作项目基金资助。

标签:;  

(3)5岁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理解: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的研究*_自我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