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性质和党的出版方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针论文,性质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做好出版工作,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性质,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围绕这个题目,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是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性质,二是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三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做好出版工作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性质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就“什么是出版”作一点说明。
什么是出版呢?《辞海》上对出版是这样解释的:“把著作物编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这个解释有没有道理呢?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但是这个定义显得笼统。“著作物”这个概念很大,而后面说的“图书报刊”跟今天的出版物又不完全吻合,至少很重要的音像出版物就没有概括进去。《出版词典》对出版是这样定义的:“出版机构有目的地接受来自社会上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审定和加工整理后,通过出版生产手段使其附以不同形式的物质载体,再通过流通渠道,传播于社会即为出版。”这个定义比《辞海》的定义进了一步,讲得更具体了,但是我觉得这个定义也有一些不足。这还是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只概括了出版的局部内涵。“出版机构有目的地接受来自社会上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是不是凡是出版了的就是有价值的信息?出版物中的有害内容和一些所谓“垃圾信息”,价值何在呢?何况,国外的个体出版商,我们国内不法书商所从事的非法出版活动,并不完全是通过“出版机构”来进行的。此外,用“出版生产手段”来定义出版,是一个循环定义。
那么,到底什么是出版呢?我觉得出版是一个中西结合的概念。出版的“版”,最开始不是出自西方。我国古代,用雕板印刷的书称之为“版”,手抄的书称之为“本”。印制板也称为“版”。而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有“版”之时,西方尚未出现。和“出版”相对应的西方文字, 以英语为例是“Publication ”, 它的词根“Public”的意思是公开传播。“Publication”是指通过制作、 复制等手段,使信息在社会上传播。根据我对出版工作的体会,请教了一些专家,我对出版下了一个定义:出版是一种组织选择稿件,经过编辑加工,制作成原版或母版,然后以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复制成多份,在社会上传播的社会活动。出版应包括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稿件,稿件就是出版物刊载的信息。第二是编辑加工,没有编辑加工,手稿原样复印,不是出版。出版不仅是著作者写作活动的结果,而且是出版工作者活动的结果。第三个要素,也是出版最本质的要素,是要制作成母版并复制成多份。从传统意义上说,没有印刷也就没有出版。这一点划清了出版与手抄书的界限。第四个要素是在社会上传播。出版的原意就是公开传播。我想,不管怎样定义出版,这几个要素恐怕是不可缺少的。
弄清了出版的含义,再来理解出版的功能和作用就比较容易了。出版到底有什么功能和作用呢?我想起恩格斯的一首诗,即恩格斯在一八四○年写的《咏印刷术的发明》。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如果没有你哟/时间也会吞噬自身/永远葬身于忘却之坟/但是你终于降临/思想冲破了藩篱/在它的襁褓时代就长久地限制着它的藩篱/终于展翅飞向遥远的世界/在那里/正在进行着郑重的对话/这就是过去和未来/你是启蒙者/你这崇高的天神/现在应该得到赞扬和荣誉/不朽的神/你为赞扬和光荣而高兴吧/而大自然/仿佛是通过你表明/它还蕴藏着多少神奇的力量/……/它终于起身了/显示出强大的新符号/冰冷的莱茵河看到了古登堡/无谓的劳动啊/你写写抄抄/赋予思想以生命/这真是白白操劳/因为思想必势/模糊的帷幕/忘却的阴影把它笼罩/什么样的器皿能容纳大海的波涛/禁锢在独卷手抄书内的思想/无法传扬四面八方/还缺少什么/飞翔的本事/大自然按照一个模型/创造出无数不朽的生命/跟它学吧/我的发明/让真理之声四处传扬/千千万万回声在山谷震荡/鼓动着灵感的双翼/青云直上!
恩格斯对印刷术发明的意义,作了极高的评价。印刷术和出版是密不可分的。结合这首诗,我觉得出版有这样几项基本功能:第一,传播信息。从横向讲,出版这种传播手段,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从纵向讲,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一旦形成出版物就可以流传久远。所以,出版的功能首先是传播信息,而这种传播手段是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第二个功能是积累科学文化知识。我记得有一位哲人讲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世界上真有那么一天,人类文明都毁灭了,但只要还剩下图书馆,人类就可以把一切重新建设起来。这充分说明了出版对于积累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第三,推进文化、科学、教育等事业的发展。出版是文化、科学、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手段。出版物对教育是不可须臾离开的,不可想象有完全没有出版物的学校。人们把受教育,上学称为“读书”,出版物之于教育的意义可见一斑。科学研究更是如此,继承前人的成果,在前人修筑的台阶上再往前进一步,不可能离开出版物。第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出版物来满足的。
关于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性质,我看到过不少的论述,我感到迄今为止比较系统的还是一九八三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的论述。从八三年到现在十多年了,我们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个论述仍然是正确的。所以,我想以此为基础,来说一说我的想法。
一九八三年《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国的出版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版事业根本不同,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一切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段话是在文件的“出版事业的性质和主要方针”部分讲的,讲了四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社会主义中国的出版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一层意思体现了出版工作的阶级属性和党性原则。前边已经讲过,出版实际上是用一种物质载体的形式,把意识形态的内容,把思想文化的内容记载下来,然后传播。既然出版是这样一种工作,而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又不能不具备阶级属性,那么传播这种意识形态的社会活动就不能不具备党性。所谓党性,从广义上讲,就是为一定的社会群体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党的领导标明了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阶级属性和它的党性原则。第二层意思,出版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层意思又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给我们的出版业定了性,是社会主义的,与资本主义的出版业是根本不同的。另一方面,说明了出版事业与我们国家其他事业的关系,出版事业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局部,整体不能离开局部,但局部又有一个怎样服务整体的问题。第三层意思,规定了出版事业所要遵循的方针,也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第四层意思,规定了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基本任务。基本任务有三条:第一,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二,传播一切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第三,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段话是对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性质的比较完整准确的描述。当然,今天在基本任务的第一条中,还应加上邓小平理论。
在这段话之后,《决定》分几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性质。第一个方面,社会主义出版工作首先是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革命性。第二,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又是一项科学文化工作,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第三,社会主义出版工作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计划性。第四,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者和译著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第五,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首先要注意出版物影响精神世界和指导实践活动的社会效益,同时要注意出版物作为商品出售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换句话来说,就是在处理两个效益的时候,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然后再求得双效的统一。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性质十分重要,如果对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性质认识模糊,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党的出版方针,不能保证坚持出版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实际工作当中也确实如此,出版界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对出版事业的性质认识模糊中找到答案。
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关于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原则,这些年来我们也作过不少归纳,但是我们认为比较完整的归纳是丁关根同志一九九四年八月三十一日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的讲话。出版工作基本的方针原则,关根同志概括了五条,这五条是: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重在建设,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三、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相统一。
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五、坚持走改革开放的路。
这五条虽然都很重要,但并不是简单并列的,其中第一条是根本,后面四条是第一条的展开和具体化。关于出版工作的两为方向,据我看到的材料,最早是一九八○年王任重同志在任中宣部部长的时候在一次讲话中提到的。一九八三年正式见诸中央文件,一九八三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对两为方针正式作了重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一个广泛性的概念,对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但对出版工作有特殊的含义。首先,两为方针的提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文革前的提法不一样,它体现了我们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第二,两为方针鲜明地表明了我国出版事业的性质。第三,两为方针最根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
其他四条是在第一条基础上的展开。坚持两为方针,就要坚持重在建设,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出版物的思想内容要宏扬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同时提倡多样化。要努力争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遇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冲突的时候,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我们还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坚持走改革开放的路。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基本方针,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再讲得细一点,就还包括上述的四个方面。
关根同志在讲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原则之前,讲了指导思想:“四个坚持,四个服务”。我们要把指导思想与基本方针原则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我们经常谈到出版工作的工作方针。我们的工作方针是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这个工作方针和上面讲的两为方向层次不一样,它指的是在实现两为方针的时候,具体的工作怎么做,就是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出版方针,
做好出版工作需增强的几种意识
时代在发展,国家在发展,我们面临的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在新的形势面前,坚持党的出版方针,要考虑和解决一些新问题。我们出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是什么呢?我们出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最重要的是我们党的工作的三大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工作有三个大的转变。第一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党的工作重点的转变,是带有全局性的。第二个转变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个转变是从基本上的闭关锁国转变到全方位的开放。三个大的转变,使我们的出版工作面临新的形势。
在这种新形势下做好出版工作,有几个问题要特别注意。江泽民同志在一九九六年一月十九日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各级党委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三种意识对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做好出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增强政治意识。对于出版工作者,增强政治意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头脑中不能没有政治这根弦。出版工作的性质要求我们头脑中要有这根弦。出版工作是一项意识形态的工作,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有阶级属性的,因此我们做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就不能没有政治意识这根弦。特别是在今天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从外面引进来的东西很多,我们要有鉴别能力,就必须有这根弦。出版事业的性质决定我们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同样要坚持出版工作的正确方向,也不能没有政治这根弦。我们出现的很多问题,比如一再强调的民族宗教问题,不从政治上看,是很难看清楚的。
第二,增强大局意识,关于大局意识,对于出版工作者来说我想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我们出版工作者必须树立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思想。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就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发,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具体表现。我们出版事业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部分,部分就要为整体服务,部分要服从整体。第二层意思是胸中有全局,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形势,找准位置,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讲胸中有全局,实际上是讲要有宏观意识,要善于从全局看问题。我们每做一件事,每出一本书,都要考虑对全局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三,增强责任意识。出版工作肩负重大使命,要有很强的责任感。一旦一种思想一种理论形成了出版物,就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流传。好的出版物可以熏陶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不好的出版物也会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我们出的好多问题常常是因为一些同志责任感不强。另一方面,责任感的问题既是对读者负责,对国家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出版社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人民负责和对自己负责是统一的。责任意识表现出来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严格遵守纪律,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一谈到纪律问题,很多同志就想到被管,其实纪律主要是保证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手段,好多规章制度都是经验教训换来的。
最后讲一个问题,坚持正确的方向也好,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也好,三种意识也好,归根到底都需要人去做,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抓队伍建设。没有一支好的队伍,前面讲的事都是空的。办得好的出版社都有一个好的班子,问题成堆的时候往往是因为队伍不行,可以说人的面貌决定了出版物的面貌。编辑都是按自己的想法来加工出版物的,他们的主观意识对出版物有很大影响,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出版物。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培养人的问题。
中国的出版事业面临很好的机遇,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按照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去办,我们的出版事业必然会迎来更大的繁荣!
(本文根据作者的一次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