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应显象得意(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显象论文,古诗词论文,得意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诗词教学,肩负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使命。审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关,教法不少,各有思路,也各显其长,但鲜见显象得意。笔者认为,显象得意应走进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堂,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利用我国母语教育这一独特资源,全面实现其教学价值。
一、何谓显象得意
所谓显象得意包含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一是显象,即彰显意象,在读懂词句大意的基础上,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显现或还原出作品营造的意象。它是一种教学行为,是古诗词教学环节链中重要的一环。二是得意,既获取意义,感受领悟作品抒发的情感、负载的思想意蕴等,它是教学目标。三是显象以得意,以显象为中介从中获取意义,显象是手段,是途径,得意是目的。显象得意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改变了教学其他文体课文那种直接通过作品的语言文字获取意义的做法,使教学呈现出一种新的思路、新的面貌。请看一位教师教学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一句的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播音响。)
师: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学生想像后说。)
师: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师生共同归纳:痛失亲人的泪、家破人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充满仇恨的泪、苦苦期盼的泪……)
师: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说。)
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不是直接从“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字词中感受诗人的情感,而是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这就是显象以得意。
笔者主张“小学古诗词教学应显象得意”,就是主张小学古诗词教学应以感受领悟情感意蕴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实施显象这一教学行为,并以此为途径达成目标。显象得意使古诗词教学课堂跃动着形象。山川原野、日月星辰、风花雪月……人间万象展现于前,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显象得意使古诗词教学课堂流动着情感,它摒弃了冷漠的灌输、理性的分析,唤起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课堂闪耀着诗性、灵性,也就充满了生命活力。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为何要显象得意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安排的古诗词有两类:一是精读课文;二是语文园地等处“读读背背”和“日积月累”的材料。前者的教学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主体,后者的教学是必要的补充。我们主张显象得意应走进古诗词教学课堂,是就前者而言的。
为何要显象得意?它包含了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第一,为何要得意?换言之,得意的必要性何在?第二,为何要借助显象这一途径得意?其合理性何在?两个问题的逻辑联系是,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产生的前提,没有得意的必要,显象就失去全部意义。
(一)得意的必要性
现阶段,因古诗词文体的特殊和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是否需要得意有点扑朔迷离。其实,其必要性不容置疑。
1.得意是确保阅读教学过程完整性的需要。在阅读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阅读:一是文章阅读,通过对各式各类文章的阅读,学习知识,磨砺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智力发展。二是语文阅读,通过对教材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知识,培育情感,塑造人格;同时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经验,学会运用语言的本领。完整的文章阅读,要经历披文得意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获得意义,包括思想、情感等;完整的语文阅读,则要经历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意旨,进而领会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学习课文的语言形式。尽管两种阅读过程有所差异,但披文得意,是它们所共同经历的步骤,是交集,舍此就不是完整的阅读过程。古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课内精读古诗词,属语文阅读;在“读读背背”和“日积月累”中的古诗词以及课外自主读背的古诗词,总体属文章阅读。严格地说,两类古诗词教学都要引导学生披文得意。
不疏通词句意思,不领悟情感意蕴,单纯朗读背诵,曾经是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法,但因有死记硬背之嫌一度基本退出语文课堂。现阶段,这种做法的意义被重新认识。小学生记忆能力强,理解力弱;机械记忆能力强,意义记忆能力弱。由于古诗词语言的特殊性,讲解大意、领悟意蕴,相对较难,教学不当的确会超出这个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单纯朗读背诵又重现课堂,它顺应了小学生特别是低学段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强化了积累。尽管这种教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即时的角度看,却破坏了阅读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基于此,我们主张精读课文的古诗词教学应该显象得意,而作为“读读背背”等材料的古诗词教学,可单纯采用诵读法以达到积累之目的。这是调和矛盾之举,是兼顾阅读过程完整性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古诗词这一教学内容特殊性而灵活地采取的教学策略。
2.得意是全面表达课程目标的需要。当然,如果我们变即时角度为历时角度,单纯朗读背诵,其阅读过程未必都不完整,其中一部分可能只是延长了阅读过程,在当时,学生可能似懂非懂或全然不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会逐渐消化、理解部分诗句。这是一种反刍式的学习。既如此,小学特别是低学段的古诗词教学暂时都不披文得意,一律单纯朗读背诵,岂不删繁就简?笔者不以为然,因为这与完整的课程目标相悖。《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既有数量要求,也有质量要求。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其中的“想像”“情感体验”就是在感受情感意蕴,即我们所说的得意。第三学段目标说得更为直白:“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透过这两个学段的目标,我们可以确认,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获得情感熏陶和审美享受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换言之,得意必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无论高低学段。坚持得意是保质的要求,淡出得意以争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课内外多读多背是保量的需要,二者因类制宜,可实现精读与略读、课内与课外的优势互补,全面达成目标,获得最大教学效益。不同学段学生的感受力、领悟力、接受力不同,教材在选文上,应力求根据学习主体的实际,做到难易适度,若片面强调特定学段学生心理特征而完全放弃得意,则顾此失彼。
(二)显象以得意的合理性
都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古诗词教学是否可以一如教学其他文体的课文或另辟他途而无需显象?笔者认为不可,因为以显象为中介获取情感意蕴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
1.遵循了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规律。任何文本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表情达意的媒介。古诗词亦然,但又有特殊性。诗人创作诗词,缘于内心涌动的情思需要倾诉,但这种情思是非语言的,往往依稀模糊,不可名状,难以言传。正如陶渊明在《饮酒》(其二)中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为走出这种言不及意、词不达意的困窘,诗人创造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即用语言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传达诗情。清代文学家叶燮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也。”
意象是诗歌作为一种文体的典型标志,尤其是抒情诗。纯粹直抒胸臆的古诗词极为罕见,多数或多或少以意象尽意,甚至纯用意象。即使可直白表达的情思诗人也往往寄寓于意象。比如,诗人一般不说“我真舍不得离开你”“我好难过”“我非常伤感”,李后主这样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李白如是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绵绵不尽的“春草”,滔滔不绝的“东流水”,即寄托情思的意象。不直接说出其意思,读者可结合前后意象,调动自己的生活、情感经验,领悟其意义。以言造象,立象尽意,是诗歌构思的规律,诗歌艺术的灵魂,诗歌魅力之所在。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读者正是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没有意象,情思往往难以表达;不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情思常常无从领会。因而,对古诗词教学而言,得意应以显象为中介。
共性与个性互相依存、互相统一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披文得意,缘意学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共性;披文显象,显象得意,是古诗词教学的个性。因表情达意方式的不同,教学古诗词时,披文得意的手段,应顺应“立象尽意”这一特点,而有别于教学他文。换言之,依循古诗词表情达意的特点,方能更好地披文得意,缘意学文。因而,除非放弃得意,否则古诗词教学中显象不可或缺,也不能被替代,极个别直抒胸臆而非以象尽意的诗歌可不在此列。
2.符合阅读教学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理解、思考与体验、感悟相结合,是阅读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显象得意的过程,充满了形象性和情感性,正是体验感悟的特点。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进而领悟形象中蕴含的情感意蕴,达到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这样就经历了一个感受、感染、感悟并伴随着思考和理解的过程,正体现了理解、思考与体验、感悟的结合。
把得意的必要性、显象以得意的合理性结合起来看,显象得意彰显了语文的特性。时至今日,有一种教法在古诗词教学中依旧盛行,即逐字逐句解释字词意思,然后把整首诗词的大意串连起来。虽然理解大意为古诗词教学所必需,但不能止步于此。《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所做的定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实用功能,“人文性”着眼于文化功能。停留于串讲字词意思,就只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园地里的奇葩,其情感人,其美动人。它是诗人对社会生活、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把形象美、意境美与语言美融为一体,诗中有画,诗中有情,闪烁着美的光芒。这是古诗词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显象得意,思想、情感与美感得以显露,人文内涵得以显现,思想教育和审美熏陶的功能也才得以凸显。任何一个意象都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显象得意,才能用凝聚于意象的民族文化神韵去滋养学生的心田,才能引领学生领略古诗词这一文化瑰宝的丰姿,才能更好地为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服务,“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特性也才可能得以充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