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适度原则_适度原则论文

课堂提问的适度原则_适度原则论文

课堂提问的适度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提问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课堂提问的“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这对搞好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时机掌握程度

启发式教学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时机选择直接关系着启发的效果,形式主义为问而问,信口开河随意设问,都不能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那么如何把握提问的时机呢?可以在以下几处设疑:①于无疑处设疑。化学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②于枯燥无味中设疑。教师在此处设疑,似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可收到奇效。③于知识衔接处设疑。每册教材都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篇与篇之间往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果不揭示这种联系,往往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学生知识链条的完善。④于重点、难点处设疑。重点、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精华所在,在此处学生往往思维滞后,听课较吃力,在这里设疑,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抓住重点、攻克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难易适中程度

要使学生认真地听,主动地学,积极地思考,就必须使学生面临着“问题”,让问题来吸引学生。但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而过难的问题,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其思维启动不起来,会严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三点:一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讨论的余地;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遇到的题目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如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若一开始就让学生分析此概念的内涵,难度较大,学生容易将其与物质的质量相混淆,为此,我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①若一只烧杯可盛10[3]粒大米,则10只烧杯可盛大米多少粒?

②10[5]粒大米可装入多少只烧杯?

③若有一袋大米,你怎么知道它有多少粒?请设计可行方案。

学生一下子被这道算术题吸引住了,经过讨论、辩论后学生设计出多套可行方案(方案略),在以上算术题的基础上适时引入“摩尔”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等概念,学生容易接受,且让学生了解引入“摩尔”的必要性。

三、适宜的跨度

化学学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即前面学过的内容是后面要学内容的基础,而后面要学的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如引入油脂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什么是高级脂肪酸、硬脂酸、软脂酸?油酸的烃基是否饱和?

②甘油的结构简式怎样写?

③什么是酯?酯有什么化学性质?

④甘油和油酸能否发生酯化反应,如能则生成的酯有何性质?

通过这一系列提问,学生既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为以后我们研究油脂的性质作好了铺垫。

四、挖掘的深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着眼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那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但如果教师一味追求高起点、高难度问题,甚至某些问题已远远超过大纲要求和考试说明,学生难以消化吸收,久而久之,学生因缺乏成功的体验而导致畏学。如何把握提问的深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并在授课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五、合理的坡度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要么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经思考均能回答,结果导致课堂气氛表面上热闹;要么难度过大,学生思而不得或答而不全,使绝大多数学生处于旁听的角色。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结合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编制不同坡度的题目,多层次提问,逐步引导学生接近目标,直至顿然醒悟。如讲到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教师如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学生回答难度较大,教师可对这一问题设计成以下几个小问题:

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②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③影响化学平衡因素有哪些?

④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⑤综合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方面,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总之,化学知识之间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老师若能把所要提出的问题预先计划一下,使之有层次、有系统且一步一步深入,那么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有很大的帮助。

六、多变的角度

多变的角度是指教师围绕一个问题,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提问,以启发学生打破常规,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它具有多向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点,并且能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把握更牢、运用更灵活。

在解答这类问题时点到为止,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继续思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七、合适的速度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速度?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直接回答或让学生立即回答,不能急于重复问题或催促学生回答,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构思时间,然后请他们回答。

(2)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要等待一定的时间,然后进行评价答案,或请其他学生补充回答,以让学生有时间进一步说明,补充或修改自己的答案。

(3)讲解完一个稍难问题或理论后,应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再进入下一个问题。

(4)在讲解到涉及本节课重点、难点、疑点的问题时,要稍作停顿后拖长语音,或通过手势、眼神或面部表情引起学生重视,并诱导学生思考。

另外,课堂提问期间,一定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采取合适的速度。在停顿这一段时间内,教师既不能无事可做,也不能步步迫问,干扰学生的思维,而应用鼓励、期待的目光环视学生,获取反馈信息,确定提问的时机和对象,达到课堂提问的最佳效果。

八、适中的疏密度

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推进,大部分是通过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的反应来实现的,但也并非提问次数越多越好,有的教师每堂课提问数量平均三四十个,这种过多提问会带来两个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提问频繁,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二是问题过密,容易使教师独处课堂表演舞台中心,增强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最终导致另一种变相“满堂灌”——“满堂问”。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紧把握适度原则,力求每一个问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标签:;  

课堂提问的适度原则_适度原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