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
论语言测试文本的真善美统一
周 胜 付继华
【摘 要】 概述文本的含义,指出语言测试文本应该且必须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从情景、题材、体裁、语言、内容等五个方面分析语言测试文本的“真”;从语言、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分析语言测试文本的“善”;从语言美和内容美两个方面分析语言测试文本的“美”。认为真善美是选择语言测试文本的标准,三者的和谐统一是选择文本的最高标准。达到了这样的要求,就可以保证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有望实施科学人文主义语言测试。
【关键词】 文本;语言测试;真;善;美
引言
文本(text)是“口头或书面语的一个单位”(Richards,John,et al. 2000:475),长度各异。语言测试文本是测试题目的参照点或刺激(Davies,Alan,et al. 1999/2002:210),即常说的文章或文段,存在于阅读、完形和听力等测试中。因前两者的文本印于试卷上,是给受试读的,具有同一性,故称视频文本或阅读文本,而后者是给受试听的,故称音频文本或听力文本。本文要讨论的文本就是这样的文本。
要命制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听力理解试题,必然涉及文本及文本的选择,因为语言测试命题包括文本选择和题目编写两个主要内容,且文本为题目编写的根本。虽然国内外的语言测试文献涉及文本的讨论,但都是从语言及语言测试的角度阐释的。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文是一篇极佳的刻画人物的描写文。作者行文极具匠心,结构巧妙严谨,文字简洁有力。在谋篇上引而不发,恰到好处地揭秘点题。(张伊娜,224)使一个怪异,猥琐,令人生厌的形象跃然于纸上。文章运用多种修辞和技巧,如排比,夸张,倒装,最高级,独立主格结构等不胜枚举。在讲授本文时候,教师一定要以读者的角度来帮助学生细致分析,深入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原文,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从而能够熟悉作者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以达到提高学生自身写作能力的目的。
(1)视角不同。从大的方面看,本文的视角为科学人文主义视角;从小的方面看,本文重点讨论的是语言测试文本的真善美统一。
陈凯歌导演作为师生口中“那一届读书最多的人”,自然有着“现代士人精神”的自我涵养。正是内在的“士人精神”才激励着陈凯歌导演不断地思考,并通过电影艺术这种表达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创作路程可以概括为“以士为影”。
(2)内容更充盈。除语言测试专家的观点外,本文还涉及一些新内容。
(3)跨学科理论依据。先前的讨论主要以语言及语言测试理论为主要依据,而本文的理论依据更多源自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
科学在于以理性的方法获取确定、深刻、高度预见力、精确、严格且合乎逻辑的演绎系统结构的知识(殷正坤、邱仁宗1996:23),以助人养成以物为尺度的思维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而人文则以“融我”、直觉、灵感、顿悟(肖峰1994;胡敏中1994:53)等定性方法获取被意义化、价值化、精神化了的“事实”问题的知识(张祥云2004:8),以培育以人为本的思维和尽善尽美的精神。科学蕴涵着客观性、求实性、真实性、精密性、准确性、正确性、逻辑性、模式化、理性至上等特点,人文包含着主观性、多样性、差异性、丰富性、变换性、随意性、跳跃性、不确定性、无限性、终极关怀等属性(肖峰1994)。简单地讲,科学为真,人文关注善和美。
文献增长规律的研究,一般以文献累积数据为依据[1],根据美国科学史学家普赖斯所涉及的理论[2],我们将创业研究近60年发表的文献各年分布和累积情况绘制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近60年创业研究发文呈一条平滑的上扬曲线,与指数增长规律高度吻合,拟合方程为y = 6.749e0.116x,说明创业研究还处于知识积累阶段。普赖斯按文献量增长变化情况将科学文献增长划分为四个阶段判断,创业研究发文目前正处于发展时期。
作文的题材、主题的范围通常是较广的,要使学生学会写作,需要提升其综合的写作能力,需要其能够把握各类题材、主题的文章,因此就需要学生有较为广阔的写作视野,以为其想象力的开展奠定空间基础。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不仅要从学习中出发,还要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周围环境、大自然等,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使学生脑海中能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从而以更加独特、多样的视角去展开写作。
在价值哲学中,真、善、美的内容和层次虽然不同,但应该且必须组成一个和谐整体,因为“‘美’同‘真’‘善’之间有本质上的同一性和整体性。美的东西首先必须真,美本身也是一种高水平的真;美本身也是一种善,至善的东西必然是美的;真、善、美是一切思想境界的完整标志”(李德顺1987:175)。因其母体语言的包罗万象性、检测语言的必然性、反映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的功能性和育人的职能,语言测试文本应该且必须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
语言测试文本的“真”是指其真实性,表现在情景、题材、体裁、语言、内容等方面;它的“善”包含语言、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它的“美”为语言美和内容美。它们是选择语言测试文本的标准,三者的和谐统一是选择文本的最高标准。达到了这样的要求,就可保证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有望实施科学人文主义语言测试。
将图1(b)中含噪声的振动信号进行SVD,得出如图2所示的奇异值及奇异值差分谱曲线图.由图2可以确定,奇异值重构相空间的阶数为2.然后,在该相空间内将奇异值进行重构,得出降噪后的信号,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降噪后的信号与无噪声干扰的真实信号,其频率、幅值等基本相同.由此可见,采用SVD法对含有噪声的信号有很好的降噪效果.
一、语言测试文本的“真”
语言测试文本的“真”具体为真实性。真实性是交际语言测试的一大标志,也是语言测试的“核心”(Bachman,Lyle F 1990:330)。按“现实生活法”(real-life approach)(Bachman,Lyle F 1990:307)和“交际/ 能力法”(interactional / ability approach)(Bachman,Lyle F 1990:322)理解,真实性包括情景真实性和交际真实性。除此之外,本文要讨论的“真”还包括题材、体裁、语言和内容的真实性。
(一)情景真实性
情景真实性是指文本中的情景与真实生活中目标语使用情景的一致程度(周胜2006b:42),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本中的情景是否是真实生活情景,即文本应具有生活真实性;二是真实生活情景是否是特定受试群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已经或可能要遇到的情景,即文本应有受试适切性。因此,不能选择虚构、真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更不能使用与特定受试群毫无关联的情景。也许命题人设计的情景是真实的,但这个情景对不同的受试群来说具有不同程度的真实性,即真实性具有相对性。例如,听学术讲座对大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情景,但对初中生就不怎么真实。所以,当且仅当情景为特定受试群所经历或将要经历的情景时,情景真实性才能得到保障。
(二)题材真实性
题材真实性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题材的受试适切性,包括题材是否是受试群听读过或需要听读的题材,是否是受试群喜欢听读的题材和题材所涉及的新信息与受试群已有信息的互动程度。特定受试群听读过或需要听读的题材有很多,但有些题材不一定就是受试群喜欢的,如战争、死亡、离婚、疾病等否定性题材就可能是受试群不喜欢的题材;即使是受试群喜欢听读的题材,所传递的新信息也可能与受试群已有信息(旧信息)无甚关联,两者之间难以形成有效或高效互动,因此应选用受试群熟知、喜欢并能与受试形成互动的题材,这也是对受试的人文关怀,是一种“善”。
二是题材的规定性,即题材是否是考试大纲所规定要检测的题材。大规模的考试有考试大纲,命题人按规定选材即可;虽然学校考试可能无严格意义上的考试大纲,但有课本,仿照课本选材可能更具受试适切性。需要注意的是,课本中的某些文本可能不具有真实性。
测量体温、心跳、呼吸频率、尿量和触诊。因为患有肾脏疾病的狗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烧或体温过低,所以随时监测体温变化是很重要的。在治疗过程中,随时监测心率,尽量每天做血离子监测,经常观察结膜颜色变化,触诊敏感。肾脏疾病通过触诊疼痛的敏感性、大小和位置来诊断。
[5][6][7][8][12][13][14][20]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11、1457、1612、1641、1681、1456、1241、1471页。
(三)体裁真实性
第一,不同类型的文本应该使用不同的语体。总的说来,视频文本应该使用书面语,音频文本应该使用口头语(李筱菊1997;邹申、杨任明2000;武尊民2002),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是听别人说的话(周胜2006a:65),读他人写的文字。口头语的特征很多,主要包括重要信息的重现率大,羡余信息“多达50%—70%”(刘润清1991:174),用于犹豫、停顿和思索的时间高达30%—50%(舒云祥1999:167),词汇口语化,且是“高频核心词汇”(武尊民2002:138),长句少短句多等。也就是说,口语特征是音频文本应该具有而视频文本应尽量避免的。还有两个问题值得一提:一是无论何种文本都应“注意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引言同上)及他们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这是受试适切性的要求;二是书面语和口头语实际上是连续体的两端,作为一般用途的语言测试,极端的书面语或口头语都是不恰当的。需要做的是,视受试群的差异,选用具有更多书面语特征的视频文本和更多口头语特征的音频文本。
(四)语言真实性
语言真实性涉及书面语与口头语、规范性和正确性、语篇特征丰富性和完整性。
体裁可粗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论说文和应用文。体裁真实性也涉及题材真实性的三个问题。考试大纲规定体裁应多样化,可以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从历年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来看,阅读测试文本的体裁主要为记叙文和说明文;听力测试文本的体裁主要为议论文和说明文,占近90%;完形测试文本的体裁多为说明文。因此,我们认为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注意了体裁的多样性。除此之外,命题人员还应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与特点设计各种体裁的文本分量,避免仅仅因为某种体裁的文章容易找到而使选用的文本体裁过于单一,结果不仅使所选文本缺乏代表性,还会影响考生的阅读兴趣,削弱试卷的效度和信度(刘龙根、孙怀庆1997:135;Hughes,Arthur 2000:119)。
文本记录的是真人真事,具有事件真实性,除此之外,所记载的真人真事还应具有受试适切性,以诱发受试与文本的互动。除此之外,还应该避免常识性内容(Hughes,Arthur 2000:120),因为受试完全有可能无需细读文本就能够回答依据文本内容设置的题目(刘龙根、孙怀庆1997:134),“这样就无法真正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舒运祥1999:227;Hughes,Arthur 2000:120)和听力理解能力。
此外,文本中应没有低级的字词句,尽量避免难以理解的方言或土话。
(五)内容真实性
第二,规范性和正确性。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包含正确、地道和得体等特征。正确性意味着文本没有词汇、语法、语音等语言错误,也不应该有事实、逻辑错误;地道性在于本族语者是否这样说;得体性关注此时此地是否该这样说,据此文本语言就应该正确、地道和得体,但实际情况可能是不同的。视频文本因为是书面语,“应该选用的是没有错误的真实语言”(李筱菊1997:345),“用语地道得体”(李筱菊1997:320),但因口语中显然存在不规范但又普遍使用和承认的用语,所以音频文本的语言“也许只能在不失真的前提下,尽量保持规范性和正确性”(李筱菊1997:417)。
信息量分析模型不仅可以定量地反映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使用起来又简单易行,在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和推广。信息量分析模型公式如下:
(1)临床带教教师观念有待改变。在医学检验临床教学中,带教教师往往重视集中授课,而忽视平时的临床带教,认为平时临床带教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操作流程。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带教教师教学主动性不够,带教手段单一,影响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2)临床带教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带教教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日常工作,对教学研究较少,理论知识也有所欠缺,这使得其在临床实习带教中力不从心。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用%表示,x2检验,(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上述五种真实性的实现可以保证交际真实性的实现。
三是题材的多样性。题材大致可分为人文题材、社科题材和科普题材。根据受试适切性要求,普通语言测试的文本题材更多来自人文类,其次是社科类和科普类。有人对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视频文本题材做过统计,50%的阅读测试文本为人文类题材;25%为社科类题材,其余为科普类题材。听力测试和完形测试文本题材大多为人文题材。因某一题材不可能适宜于所有的受试,所以应注意题材的多样性,保证三种文本以恰当的份额构成试卷的文本总量。除此之外,还应避免题材的(1)专业性(刘龙根、孙怀庆1997:134),即“专业性过强的题材(除非有特殊的目的)”(舒运祥1999:227);(2)偏颇性,即“部分受试群比较熟悉,而另一部分受试群则比较生疏”(李筱菊 1997:320)的题材;(3)偏僻性,即大部分甚至全部受试群都生疏的题材。
二、语言测试文本的“善”
《现代汉语词典》把“善”释义为善良,善行、善事,友好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85:999),其实,“善”就是心存善意,善以待人,行善事,传善意,即“与人为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转引自温家宝,2006)。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可从三方面言之:“第一,本身为善;第二,其所具有之某种性质为善;第三,与其他事物之某种关系为善”。(转引自邬昆如,2005:335)语言测试文本中的“善”主要为语言善、内容善和形式善。
(一)语言善
语言善表现在语言难度、信息密度和信息类型三个方面。第一是语言难度。总的原则是“难易程度要适当”(高兰生2002:380),“适应于考生的语言水平与认知程度”(刘龙根、孙怀庆1997:135)。影响难度的因素大致有题材(内容熟悉程度)、体裁(一般说来,理解议论文比理解叙述文难度大)、生词量大小、语法结构的复杂程度(刘龙根、孙怀庆1997:135-136) 及偏颇性和偏僻性等(李筱菊1997:352)。上文已讨论过题材和体裁,所以不再赘述。此处只说余下的因素。要确保“词汇不超纲”“语法结构不超纲”(李筱菊1997:344),有以下几种判定词汇和语法是否超纲的方法:一是“凭命题人的主观判断”(李筱菊1997:343),二是对照考试大纲或教学大纲,三是“通过测试及用项目反应理论去划定”(引源同上),四是“借助一些统计公式对测试文章的可读性进行较为客观的估算”(刘龙根、孙怀庆1997:135)。如果词汇超纲,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替换生词,二是加汉语注释(每篇生词不超过三个)(高兰生、陈辉岳1996:173;刘龙根、孙怀庆1997:135;李筱菊1997:344;Harris,David 1969:61;武尊民2002:120)。对句法的处理常常采用改写或简写的方式,但“应小心控制以避免太易而无法区别考生”(Harris,David 1969:62)。就具体的文本总难度而言,完形填空“一般选用比阅读理解材料稍易些的短文较妥当”(舒运祥1999:136);“听力材料语言的难度一般应略低于同级考试的阅读材料”(李筱菊1997:418),“学生勉强能看懂的材料不适宜于作听力材料”(舒运祥1999:169)。因此,理解阅读测试文本的难度应大于完形填空文本的难度,而后者又大于听力测试文本的难度。第二是信息密度。信息密度是指新信息在文本中的分布情况,是集中或是分散。信息分布的总原则是信息密度恰当,因为“高度集中或高度分散的信息相对难以处理”(Bachman,Lyle F 1990:135)。信息密度的恰当性与受试适切性和文本类型有密切关系。首先,信息密度与考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呈正比。不同层次的考生,由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不同,所需协商意义的时间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有不同密度的文本,具体地讲,高水平的受试可以处理高信息密度文本,低水平的受试处理低信息密度文本。其次,不同类型文本需要不同信息密度。就阅读测试文本而言,精读文本的信息密度较高,以保证受试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并完成“足够保证信度的题目”,略读文本的信息密度可低一些,表达一个主旨即可(李筱菊1997:353-354)。完形填空文本的信息密度大致与精读文本的信息密度相似。听力测试文本的信息“不能像有些阅读材料那样高度集中”(李筱菊1997:419),原因很简单,听力测试文本为口语体文本。第三是信息类型。信息可以从三个维度划分:具体/抽象、肯定/否定、 事 实/ 反 事 实(factual / counterfactual)(Bachman,Lyle F 1990:135)。具体、肯定、事实信息比抽象、否定、反事实信息更容易理解、处理。从善的角度看,文本最好少涉及抽象、否定、反事实的信息;从真的角度看,在真实生活中受试不可能没有接触、也不可能不处理这些信息,因此文本中应有这样的信息,只是多少而已,即涉及与受试适切性和文本类型的关系问题;从文本类型看,视频文本含有的抽象、否定、反事实信息可多于音频文本,多到何种程度视受试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而定,即高级考试所含的抽象、否定、反事实信息可多于中级考试,初级考试则最少。
第三,语篇特征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简单地讲,篇章结构包括有形的衔接和无形的连贯。语篇结构是使句为段、段成篇的关键。语篇特征的考查能显示出受试群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因为“语篇特征正是真实语言的一个不可缺的属性……,归根到底是语言教学和测试方向的问题”(李筱菊1997:321)。语言测试文本语篇特征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包括三个层次:全卷、大题和单篇。全卷文本语篇特征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是指一份试卷内的所有文本应尽可能涵盖所有的衔接与连贯方式和手段,且篇与篇之间最好没有语篇特征的重复;大题文本的语篇特征丰富性和完整性要求某一题型应该包括重要的语篇特征;单篇文本的语篇特征丰富性和完整性是指每一文本应该表现出语篇特征的某一方面的完整性。视频文本的语篇丰富性和完整性应该达到上述三个层次的要求。由于音频文本的特点所致,其语篇特征很难像视频文本那样丰富,至少短对话很难实现单篇文本的语篇特征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但段落文本的语篇特征应尽量做到丰富、完整,至少应保证口语语篇特征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二)内容善
内容善首先指内容要积极健康(高兰生2002:382),避免政治上、政策上、思想上有错误、消极、反动的内容,因为文本应传递善人、善事、善行、善言,以使人信善、崇善、行善、传善,进而助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文本应通过自身的善传递精神的善、伦理的善、价值的善,以期成为人们做人做事的价值尺度或标准,进而“形成某种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孙正聿2000:265)。再次,“文本所传递的善要与试卷内外其他的善形成一个系统,共同完成育人的任务”(周胜2007:31)。
(三)形式善
形式善涉及文本数量和文本长度。
文本长度受制于很多因素。第一,长度受考生层次影响。适合初级水平考生的(阅读)文本长度可为50—100 单词,中级水平可为200—300 单词,高级水平可为400—600 单词(Heaton 1975:113)。完形填空文本长度“没有硬性规定”“如果文章简单,又能自成一体,150—200 词也可以”(刘润清1991:54)。于是笔者就完形填空文本的长度请教了500 多名中学英语教师,得到的结果(见表1):
阅读测试文本数量。“与其选择一两篇篇幅较长、题材与体裁单一的文章,莫如选用若干篇题材与体裁各异、情趣盎然的短文或文章节选”(刘龙根、孙怀庆1997:135),因为“文段数目多,题材多样,给考生提供的机会就多,考试就更公平。否则,有些考生可能会因为对文段的题材或体裁的兴趣低或熟悉度差而影响阅读能力的展示”(武尊民2002:94),如果只是普通语言测试的一部分,完形填空通常只有一篇文章,但笔者有不同意见,于是就多篇文本的想法问卷调查于500 多名中学英语教师,得到的回答为(从多到少):2 篇(43.52%),1篇(36.41%),3 篇(10.83%),4 篇(4.62%),5 篇(1.78%),其他(1.42%),还有极少数人未作选择(1.42%)。因此完形填空测试最好使用两篇文本。两篇文本较有可能避免以下几种情形:考生熟悉或喜欢这种题材、体裁或文体,考生碰巧事先读过这篇材料,考生读过该文并做过由此生成的试题。两篇文本即使出现了上面提到的情形,几率也比较小,至少比一篇的小,而且小得多,这样的考试结果应该更能反映考生的水平(付继华、周胜2006:129)。如果听力测试只是试卷的一个部分,“其材料的录音(含指令和供答MC 题的停顿)一般应有约半小时的长度”(李筱菊1997:414)。
表1:两篇文本的长度与受试层次
从表1 可以看出,选择结果有一定的坡度,即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加,长度也要增加,这符合实际情况。
表2:单篇文本的长度与受试层次
从表2 可以看出,完形测试材料的词数也是递增的,还显示出初中和高中这两个层次之间的衔接。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数。第二,无论长短,文本应“清楚”“简洁”“有意义”“不需要主题以外信息就能理解”(Harris,David 1969:60-61)及完整性。第三,“文本内容要足够长以产生供测试用的”题眼(Harris,David 1969:60)。第四,信息密度也影响着文本长度。高密度的文本比同等单位低密度的文本含有的新信息多,因此前者比后者短,反之亦然。
三、语言测试文本的“美”
“‘美’一是表示感官快适,如由于感官生理强烈需求得到某种满足而发出的‘真美’‘美极了’‘太美了’的赞叹;二是表示伦理赞赏,对人的思想、行为、事业用‘美’来进行伦理评价;三是表示审美判断,如对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的肯定。”(孙正聿2000:270-271)语言测试文本的美可以从两个方面论述:语言美和内容美。
(一)语言美
语言美包括语音美、词汇美和句式美。
第一是语音美。语音美主要是指声音的抑扬顿挫、起伏曲折变化,富有音乐美,表现在音韵、语调、节奏等方面。视频文本的语音美指读来朗朗上口,如行云流水,缓缓入心田,如动听的音乐,让人一饱耳福,这是语音的最高要求,较低要求为文本读来流畅,最低要求为文本读来不拗口,目标为力争达到最高要求,确保底线不突破;音频文本是通过声音传递给受试的,因此涉及录音,而录音又可分两种:一是从电视广播节目中直接录下来的现场原声文本;二是请人事后录制的配音文本。两种文本有两个共同的问题,即口音和语速。由于存在不同的语音,口音的总标准为“口音可取”(刘龙根、孙怀庆1997:99),即“以受试群中最大多数人所熟悉的一种发音系统为准”(李筱菊1997:417)。无论采用何种语音系统,录音人的发音要纯正,口齿要清晰,语流要流畅,且语调适宜于文本内容和作者意欲表达的情感,快慢、长短、轻重结合,节奏感强,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受试身临其境。语速的总要求是“自然”(李筱菊1997:418)、“得当”(刘龙根、孙怀庆1997:99)。语速自然即“真实生活中一般人讲话的速度”(李筱菊1997:418)。语速得当是指选择快慢不同的自然语速适宜于不同层次类型的考试。除此之外,“语速还要根据教学大纲(如是成绩考试)或某一能力水准的平均速度来确定(如是水平考试)。要考虑学生答题所用的时间,如主观题的答题时间应多于客观题”(邹申、杨任明2000:119)。现场原声文本有一个特别的问题,即背景噪音或清晰度。按真实性理解,录音应该有噪音,因为真实生活中人们不可能只在无噪音的环境中进行交流,但不同水平的受试需要不同程度的背景噪音。受试水平与噪音呈正比,即水平高,噪音大;水平低,噪音小。这既是“真”,又是“善”,更是“美”。
第二是词汇美。词汇美指用词精练准确,传神达意,意境优美,让人领略艺术之美。要选到这样的文本比较难,试题编写人员要有极高的语言修养。另外,试题编写人员要把文本的选择当作一件事情来做,经常收集整理好的文本以备后用,不可临时急抓,随便了事(周胜2007:31)。
第三是句式美。句式美在于根据文本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境选择句子的长度和类型,做到长短错落有致、句类变换恰当,以收到凝练流畅之效。
(二)内容美
当人文精神与追求真实的科学精神发生冲突时,人们便倾向于追求美好、善良与友情,歌颂“那些重义轻利、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形象”(肖峰1994:45),因此文本所述乃美好之事,在于传递“美好的爱情、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人格、至善公平的‘大同世界’”(肖峰1994:53-54)。值得一提的是,文本和任务不应有消极的内容,如战争、死亡、疾病、离婚等。这种消极的内容会使一般的受试者感觉心情压抑,更会让曾经特别是最近有此经历的受试者跌入情感低谷,引起情感失控,他们的考试结果也就不可能理想(周胜、付继华1994:46)。除此之外,还应选用“赞美自然、社会、人性之美的文本,让人亲近自然,贡献社会,享受真实、真情、真爱、真诚”(周胜2007:31)。
四、语言测试文本的真善美统一
“真善美三种价值”是“人类最上的享受”“心灵的享受”(朱光潜2000:21)。要改变语言测试乃至其他学科测试的现状,实现受试从害怕、担心到喜欢、享受的转变,要努力做的是使语言测试体现真善美三种价值,因此语言测试文本应是真善美三者的和谐统一。语言测试除了它自身的考查功能外,还应具有教育功能,在笔者看来,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文本首先应是真人、真事的记录,然真人、真事可为善也可为恶,语言测试当然应选择传善的文本,因善人、善事、善行、善言使人心善、令人向善、教人行善。而真善之目的在于使人欣赏享受人性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和自然之美。文本需是美的体现,且美统领着真和善,因为真、善、美在美的颠峰得以融合。其实从上文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真”包含着“善”和“美”,“善”也包含着“真”和“美”,同样“美”更含有“真”和“善”,它们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测试文本的“真”含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受试适切性,它既是善,又是美;“善”的许多内容,如语言难度、信息密度等,又有“真”的成分,“美”的份额;“美”当然也有了“真”和“善”。
结语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选择语言测试文本的标准,而且是最高标准。“真”是科学的要求,“善”和“美”是人文的要求,三者的融合就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据此选择的文本必定符合科学人文主义的要求,这样的文本就能给语言测试提供重要的保证。如果能按此标准完成命题、实施等各环节,语言测试的科学人文化就能实现。这是语言测试的发展方向,也是语言测试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引用文献
付继华,周胜.2006.完形测试调查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7):129.
高兰生.2002.英语测试与试题命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80,382.
高兰生,陈辉岳.1996.英语测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73.
胡敏中.1994.理性的彼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3.
李德顺.1987.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75.
李筱菊.1997.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320-321,343-345,352-354,414,417-419.刘龙根,孙怀庆.1997.外语测试学导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99,134-136.
刘润清.1991.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54,174.
舒运祥.1999.外语测试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36,169,227.
孙正聿.2000.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65,270-271.
温家宝.2006.同文学艺术家谈心[N].人民日报,2006-11-29.
邬昆如.2005.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35.
武尊民.2002.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94,120.
肖峰.1994.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5,53-54.
殷正坤,邱仁宗.1996.科学哲学引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3.
张祥云.2004.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6):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85.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999.
周胜.2006a.论人文化语言测试[J].教育评论,(5).
周胜.2006b.语言测试各环节真实性概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6):42.
周胜.2007.科学人文主义测试简论[J].现代大学教育,(1):31.
周胜,付继华.1994.测试与紧张[J].外语教学与研究,(3):46.
朱光潜.2000.谈人生价值[C]// 藤浩.品读人生.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1.
邹申,杨任明.2000.简明英语测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19.
Bachman,Lyle F.1990.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35,307,322,330.
Davies,Alan,et al.1999/2002.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sting [Z].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10.
Harris,David.1969.Test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60-62.
Heaton,J.B.1975.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13.
Hughes,Arthur.2000.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19-120.
Richards,Jack C.,John Platt & Heidi Platt.2000.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Z].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作者信息:528000,广东 佛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