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烧烫伤的社会因素及护理对策论文_朱艳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分院 福建三明 365000

摘要:目的:探导儿童烧伤的特点,分析影响儿童烧烫伤的社会因素,探导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收住院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包括致伤的时间、地点、原因、烧伤面积、家长学历、预防措施、急救措施、住院天数、家长经济状况等。结果:3岁以下的儿童最易烫伤,大都发生在家里,最常见的烧伤是热液烫伤,多数家庭未能做好看护,在烧伤预防和急救方面,学历较高的家长有较强的预防意识。大于80% 的家长能够在儿童烧烫伤之后进行简单的处理,但是能够正确使用冷疗的家长数量不多。结论: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监护和看管,掌握必要的烧烫伤的急救知识,降低烧烫伤给儿童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儿童;烧伤;社会因素;预防

烧伤是人们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极容易发生的意外损伤,在我国,烧伤占小儿意外伤害的前三位,随着现代医药技术的提高,小儿烧伤的死亡率已有下降,但小儿烧伤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儿童烧伤不仅对儿童身心带来创伤,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现对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儿童烧伤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探索儿童烧伤的发病规律和特点,分析儿童烧烫伤的社会因素,探导相应的护理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的研究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134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在7天-12岁,其中男孩80例,占59.7%,女孩54例,占40.3%。烧伤面积在3%—42%。

1.2 方法 对患者的家长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口头提问的方法进行整理回收,总共问卷为134份,有效回收为134份,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结果分析 使用EXCEL2007 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资料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和时间,致伤地点,烧伤程度,急救措施、住院天数、父母学历、家庭经济状况等。

2 结果

2.1 人群分布

134 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48:1,3 岁以下患儿比例占61.7%,在所有烧伤患儿中男孩发生烧伤的危险率较女孩高。

2.2 烧伤的部位 以四肢多见,134例中有78例是四肢烧烫伤,占58.2%,见表1

2.6 家长的学历与烧伤措施的正确与否 本组134 例患儿中,仅62例用冷水冲洗创面,而且冲洗时间小于5分钟,冲洗时间大于10分钟的为28例,在创面上涂酱油的5例,涂老鼠油的6例,涂药膏的17例,涂其他的16例,以冲洗10分钟以上为相对正确的方法,高中及以上学历家长与高中以下学历家长比较,前者作出正确的救护措施要比后者高。

2.7 家庭经济状况对烧伤治疗的影响 家庭经济收入高者住院时间长,并积极配合治疗的明显高于低收入者。

3 讨论与分析

3.1 儿童烧伤是最常见的意外伤害。小儿烧烫伤的致伤原因及处理措施直接影响到小儿伤情及预后。男孩相对女孩容易烧伤,与男孩天生好动、好奇心强、喜欢乱摸、动作不够协调,对危险情况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等有关。1-3岁儿童最容易烧伤,加之皮肤薄嫩,相同温度的烧烫伤要比成人深得多。导致儿童烧伤的原因中以热液烫伤最多,其中又以四肢烧烫伤最为多见,一年四季中都可以发生烧烫伤,以夏季最为多见,与夏季衣服穿得少,皮肤暴露多有关。本组儿童的烧烫伤大都发生在家中或家庭附近,其中有80% 以上是有监护人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从患儿父母的文化程度来看,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3.5%,小学以下文化者占16.5%。家庭中,小儿烧伤程度以轻中度为主,烧伤创面以Ⅰ和Ⅱ度为主。

3.2 预防对策 儿童烧伤有其规律和特点。预防是降低小儿烧伤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3.2.1 提高家长及小儿的安全意识。家长应从自身做起,在家中做好看护和提高预防意识。小儿烧伤大多由于大人照顾不周引起,因此加强监护人的安全防范意识至关重要。平时要加强对小儿日常生活的常识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

3.2.2 提供安全的家庭环境。应注意家庭物品的摆放远离儿童经常出没的地方,如热锅、热碗、热水瓶要远离儿童,放在他们触摸不到的地方。在吃饭、喝水、洗澡期间加强看护和照顾。家中的电插头放在高处,要使用安全开关。

3.2.3 烧烫伤后立即采取正确的急救。患儿在家中被热液烫伤后,迅速的急救措施可阻止浅度烧伤发展为需要植皮的深度烧伤。正确的急救是立即用自来水长时间对创面进行冲洗,大约30 分钟左右,这样可减少创面的致热源,减轻疼痛,同时能使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减少渗出,减轻组织的肿胀。不建议冰块或冰水外敷创面,该法会导致血管过度收缩,加重烧伤的损害。因此,患儿烧伤后,家长如能把握时机,正确进行早期急救处理后,再送医院进一步治疗,可改善预后。吕开阳最近提出[2] 可以在当地经济情况允许情况下,借鉴高收入国家的相关科研成果和烧伤预防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儿童烧伤预防策略,这是值得尝试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王劭宏.烧伤的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及结局特点[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8,3(1):117-118.

[2] 吕开阳,夏照帆.儿童烧伤预防进展[J].中华烧伤杂志,2009,25(3):235.

论文作者:朱艳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4

标签:;  ;  ;  ;  ;  ;  ;  ;  

影响儿童烧烫伤的社会因素及护理对策论文_朱艳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