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02)01-0013-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族问题也不例外。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影响,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说来,大多数关注民族问题的学者认为: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地区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民族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由市场配置资源,加上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将有利于进一步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其中,后者是主要方面。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学者们已经作了较充分的说明。本文仅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因素作粗浅的探讨,请教于学界同仁。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就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我国已有了十多年市场经济的尝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成就有目共睹,其贡献不容质疑。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在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全国的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参见表1、表2)。
表1:改革开放以来民族8省区与东部地区、全国GDP比较单位:亿元
年份民族8省区东部地区全国水平
1978 323.82
1727.15 3624.1
1979 365.61956.47 4038.2
1980 405.68
2202.31 4517.8
1981 457.72402.27 4862.4
1982 525.26
2678.18 5294.7
1983 580.46
2986.91 5934.5
1984 681.23600.78 7171.0
1985 826.72
4390.82 8964.4
1986 927.84939.49 10202.2
1987 1097.19 5934.88 11962.5
1988 1424 7608.49 14928.3
19891633.39
8353.18 16909.2
19901734.28870.71 18547.9
19912200.88
11124.3521617.8
19922633.14
13946.6826638.1
19933377.92
18916.9234634.4
19944410.62
25283.6446759.4
19955472.57
32361.5 58478.1
19966242.137834.1867884.6
19976894.32
42636.1574462.6
19987386.58
46167.8878345.2
19997743.11
49610.9581910.9
资料来源:1.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地方《统计年鉴》算出。
2.GDP按当年价格算。
3.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本文采用民族8省区(五个自治区和云贵青三个多民族省)的数据代表西部民族地区。
按照上表,我们可以画出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发展轨迹如表2。
从表2.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978年到1992年的改革开放初期,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0.8与0.82之间波动。而从1993年起,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急剧拉大,超过0.84。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1993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开始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过渡中,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迅速扩大的事实,反映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民族地区比东部地区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表2:1978至1999年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注:差距=(极大值-极小值)/极大值。(注:此差距指静态不平衡差。静态不平衡差的计算公式为:〔(极大值-极小值)/极大值〕*100%。计算结果的数值越接近1,表明差距越大;数值越接近0,则差距越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经济面临着以下三种压力:
一是市场压力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它要求遵循价值规律配置生产要素,优胜劣汰。这种竞争环境要求各民族人民自力更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去改善自身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市场压力主要表现在竞争压力上。由于历史基础、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政策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自然条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人口居住于西部省区,而西部省区绝大部分为山地、高原、荒漠,是我国自然条件最差、生活最贫困的地区。从社会条件看,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总体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科技水平落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更加微弱。从制度环境来看,民族地区原有的商品经济极其微弱,市场意识相当淡薄(注:李甫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一章.),公有制经济比重高于其他地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开放和发展程度要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大开发必须是在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下的大开发,不能让东部地区停滞不前,等候西部赶上来。因此,在追求效益与效率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如何摆脱困境,发展经济,任重而道远。
二是开放压力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商品、资金、信息、土地、劳动力等进行大生产、大流通。市场经济的开放效应必然使各民族的交往空前广泛和深入,导致民族意识的增强。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压力。这种压力增强的结果突出地表现在民族意识的增强上。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和自身利益的一种感悟,其中对自身民族归属的感悟也即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建立在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基础之上的。某一民族的成员总是具有本民族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念。在与外族社会接触之前,人们不可能形成属于某一民族的观念,而只有与外族接触,才能形成“非我族类”的印象,才会产生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而且,在一定阶段,民族认同的增强又是和民族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的。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不发达,由于自然环境的阻隔和民族压迫的存在,各少数民族很少与外界交往。新中国建立以后,长期的计划经济也没有造就各族人民广泛而深入交往的必然要求,各族人民完全依照已有的生产模式和国家计划从事生产和生活。因此,一些民族成员的自我认同比较淡漠,尤其是某些封闭状态严重的民族,其自我认同还很模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大潮使得各族人民很难再安于现状。为了谋生存、求发展,一批又一批民族地区的人们跨出家门,到外地去打工、经商或以其它方式谋求新的生活。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无疑扩大了民族交流机会。据调查,目前全国的630个城市中都有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和流动,其中大中城市更为突出。北京1080多万人口中有少数民族人口41万,56个民族齐全,其中流动人口20多万,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字比较,汉族人口增加了16.8%,少数民族人口则增长了28.3%(注:庞江倩.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状况.‘95北京人口[C].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393.)。在大批少数民族走出封闭的同时,民族地区丰饶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也引来了大批外来的“淘金者”和创业者。新疆从1984年开始,内地经商人员逐年增加;来自江苏、浙江、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客商遍布天山南北,而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汉族和回族的商人、施工队伍也从80年代开始大量进入西藏。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相当数量的内地投资和外资也进入了民族地区。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各民族难以保持以往的相互封闭状态。当他们还未做好开放的准备时,开放了的社会就突然走到了他们面前。原本封闭的人们开始比较强烈地感受到了我族与他族的不同,原本模糊的民族认同开始清晰或者强烈了。各族人民之间特别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经济差距与文化差异突现出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利益冲突与文化摩擦。在冲突中,少数民族往往处于相对劣势。在开放的压力下,弱者往往会通过相互联合,来与强者对抗。为了巩固联合,通过强化联合方的特质与共同利益来增强自身的凝聚力是惯用途径。因此,民族意识的增强也是自然而然的了。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走出家门的少数民族群众常常聚族而居、聚族为业;处于散居状态的少数民族往往在各地建立起了增进联系和感情的同乡会、联谊会或类似的团体,来确认、强化同一个民族的观念。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对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的必然反应。
民族意识的增强对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民族意识的增强表明了民族由自发向自觉演进,少数民族发展民族经济的内在动力增强。另一方面,在各民族因认同而内聚性不断增强的同时,常与此相伴的对外排拒性也不时出现在民族交往过程中,民族认同的增强也带来了族际纠纷的增多。严重的可能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盲目排外,闹独立,反而损害了本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这些利益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挑战原有利益格局的过程。要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协调各利益集团的关系,整合民族利益,加强利益形成的一体化倾向。(注:王文长.中国经济发展的B面——经济发展与民族利益的整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第八章.)
三是利益反差压力 所谓利益反差压力简单地说是指少数民族及其地区因与汉族之间发展差距过大而造成的压力。在改革开放以前,民族地区只是作为整个计划的一个环节,被动地执行中央政府的指令,族际之间的交流比较少,经济差距也在缩小,因而其利益感悟并不强烈。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少数民族及其地区,迫使少数民族人民及其地区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不但表现在地区之间,也表现在民族族际之间、个体之间。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少数民族民众和民族地区的利益感悟日益强烈。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的差距越大,这种利益感悟越深。市场经济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经济,在短期内,只会导致地区发展差距加大,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并不能导致利润平均分配,而是相反,资金总是流向利润率高的地方。导致利益反差压力存在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体制转变造成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经济文化,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如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水平,相当程度上是通过政府的直接帮扶而得到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行扶助。这种帮扶的力度尽管超出计划经济时代,但其作用毕竟是间接的,其做法也可能为一些群众不理解,在经济差距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今不如昔的想法,导致关系紧张。例如笔者在湘西进行扶贫调查时,发现某个地方的群众将政府发下来的用于“以工代赈”的羊杀掉吃了,认为自己穷,发羊不如过去给钱给物实惠。
民族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物质基础以及改革进程较为缓慢决定了它的开放和发展程度要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其次从1994年开始,由于市场经济在财政、计划、税收、金融外贸等方面的全面运行,国家过去给予民族地区的一些优惠和照顾政策随之难以实行,这给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再次,由于民族地区长期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观念淡薄,掌握不住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从而造成了经济交往中的利益流失,加大了与其它地区发展中的差距。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西部民族聚集区的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条件一般落后于汉族,文化水准比较低,这使他们在就业、劳动力的重新组合和企业的下岗分流等方面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所有这些,都会使少数民族产生心理不平衡,利益感悟因素大大加强,利益反差压力也越来越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当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差距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过了人们可以承受的限度时,就会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影响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应该指出的是:这里只是谈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上,西部虽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但汉族人口仍是主体。据统计,到1999年底,民族自治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自治地方总人口的46%(注:根据《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0年第392页数据算出。)。我国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经济发展差距的地域单元很难与民族单元完全对应。因此,经济发展差距既表现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利益差距,也表现了西部的人民和东部的人民的利益差距,并不纯粹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利益差距。但这种差距毕竟是刺激和强化民族利益感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随着东西部差距的继续拉大,这种刺激的强度也会继续加大,这是民族利益反差压力得以增强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市场压力、开放压力、利益反差压力。如何把压力化为动力,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征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课题。世纪之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民族地区应充分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我们相信,有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有兄弟民族的相互帮助,有各民族人民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一定会实现新的腾飞。
收稿日期:200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