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倾向在主流心理学中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倾向论文,学中论文,人文论文,主流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心理学的发展一直存在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发展范式。主流心理学主要表现出典型的科学主义倾向研究范式,其在实验心理学方面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人文主义倾向研究范式的心理学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主要在教育领域、临床心理学领域等方面应用得比较广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当代主流心理学不仅接纳了心理学的人文倾向,而且还把人文倾向的心理学作为自己发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文倾向在主流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表现
(一)主流心理学越来越多地凸现出文化、历史的特性
心理学自1879年从哲学中独立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主流心理学就一直表现出科学主义发展倾向。“作为主流的科学心理学追求的所谓科学……其目标是努力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精确、客观、实证的自然科学。”[1]科学主义心理学就是指那种以实证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以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作为自己的效仿榜样、信奉物理语言是一种普遍的科学语言的心理学,其实质是典型的唯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是那种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2]在这一时期,大部分心理学家都以追求心理学的精确性为己任,强调心理学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可证实经验事实的准确把握而求得自身的自然科学属性。在科学主义心理学眼中,一切牵涉到与主体有关的问题都应被排除在研究之外,“科学无非是事实的科学,因此,科学不应回答有关价值的问题以及什么是理性、什么不是理性的问题,因为它们超过了纯粹客观事实的范围。”[3]这样,主流心理学就把人心理的几个最重要的属性——主观性、个别性和社会性等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之外了,自然人文倾向也就被排除在主流心理学的研究之外。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界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上虽有些争论,但整个心理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心理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属于认知人本身的一门科学。从那个时期起,人文化倾向在主流心理学中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如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文化心理学、女性心理学的悄然兴起等都是这一发展倾向的重要标志。基于以上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定,当代心理学主要致力于研究一切关于人及人的认知问题,也即人心理现象的全部。一般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两个典型的组成部分: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心理的自然属性常常指人的行为、习惯、外部表情等,它具有外在的表现方式。心理的社会属性则是指隐藏在自然属性背后的人的真实心理面貌和规律,它常常跟一个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紧密相关,它以内隐的方式存在着。不管是对心理现象的自然属性还是对心理现象的社会属性的研究,“心理学作为人学,作为研究人的精神现象的学问,作为探讨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机制的学科门类,要想贴近生活、深入大众、直面人生、服务社会,就不能无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及人的心态的变化。”[4]也就是说,心理学研究者都必须站在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条件角度才能准确地把握和揭示人心理活动的规律。而且事实上,心理现象的这种两分法也只是人为的一种设计,客观实际情况是,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它就如一个物体的正面和反面一样,两者是不可分开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主流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凸现出的文化性、历史性这一人文倾向,这既是人类对心理学正确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心理学自身发展要求的结果。
(二)主流心理学对心理学研究中客观性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早期主流心理学由于受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观的影响,坚持心理学的纯客观性原则。在研究对象上,主流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现象也和客观的自然现象一样,具有一般的、普遍的客观规律;在方法论上,主流心理学坚信对经验材料的归纳是科学研究中最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即借助经验事实,从单称陈述过渡到一般陈述,科学理论就是在这种严格的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实验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推导的结果。这一时期的主流心理学家们深信“掌握了经验事实及其相关法则就像获得了一套由已被接受的一些固定概念、方法等组成的镜头,利用这些镜头,人们就能发现科学的基本规律。”[5]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借助和运用那些对自然科学有帮助的纯客观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等(这些方法对自然科学的独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大的作用,因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科学方法),从观察到的经验事实出发,最终归纳出一种一般性的规律性知识。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部分主流心理学家所坚持的客观性已经和以往有很大的区别,他们认为,心理学的客观化只涉及研究者本人的“自我”在研究中所起的作用。只要是不以研究者、观察者的“自我”为中心的研究,都应该被认为是符合客观性要求的。至于研究的对象,研究者还是把其当作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如皮亚杰主义心理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另外,现在很多的动物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主客关系也存在着相对性,即主观可能被客观化,同样客观也可能被主观化。因此,他们一般的趋势也是把动物当作主体来对待:即在动物的生活环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对动物进行客观研究。这种变化不仅为一些人文方法进入主流心理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同时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学的人文发展倾向。
(三)主流心理学开始抛弃价值中立的观点而表现出明显的价值追求
康德在历史上最早把人类理性法规划分为自然法则和和道德法则,他的这一分类思想造成了后来的科学与道德、事实经验与价值、甚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立。早期的主流心理学正是受康德这种分类思想的影响,强调心理学研究的价值中立,认为心理学研究主体应反映的是那些不依主体改变而改变的事实。其实,世界上的任何经验事实都带有一定的价值性,事实有价值是因为这些事实总是会受到人类的评价,评价就是主体自身内在价值的外现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我实现或表现。正如有人所说:“科学活动的目的在一般人看来是追求真理,但往往人们将科学追求的事业想象得越崇高,而其崇高的背后就隐藏着越愚昧的种子。实际上,科学家是在追求自己的信念,即那些他本人认为是科学中合理性的东西。”[6]
如果说纯粹的客观中立的自然科学文化更多地表现为是一种人类认识自然客体、改造自然客体的活动,那么主观的人文文化则更多地表现为是一种认识与发展人类自身的价值而寻求精神自由与发展的活动,显然,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来说,心理学主要属于后一种文化,因此心理学必须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即使是自然科学文化,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也已充分证明:自然科学若一味地追求与价值的分离,自然科学就会失去人性的约束而有可能蜕变为一种恐怖力量。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自然科学家都是以自己的良心、道德等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在他们的工作中,从不放弃正义、道德的追求。
事实上,早期的主流心理学所强调的经验证实本身就不具有价值中立的特性,因为人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他观察什么,不观察什么总是有一定的选择性,而这种选择完全是由观察的主体先有经验所决定。当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生命存在的活动结果,即“使人活”的过程及其结果,而人都是为一定的价值而活,因此,在心理学研究中追求价值中立无疑是漠视了人生命存在的真谛,心理学应由对客观的、普适的、抽象的知识追求转向为对情境的、局部的、具体的、实际的知识追求,也就是对人的价值性知识的追求,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心理学的这种人文化发展倾向尤为其盛。[7]
二、人文倾向在主流心理学中产生并发展的原因
(一)自然科学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使人们对传统意义上所谓的绝对客观性产生了动摇
随着人们对科学本身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发现,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也只不过是包含了大量经验内容和实践内容的一种或然真理。如在科学发展的微观世界,量子力学就对传统的科学经典关系——因果决定关系提出了挑战。传统因果观认为,原因和结果是被单一地决定的,过去决定现在,过去和现在又决定未来,可是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产生了动量和坐标测不准的关系,也即微观客体的运动轨迹是不确定的,根本不存在因果的关系,它只能用概率统计来做出解释,这种概率统计就正如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一样具有不确定性。同样,现代生物学研究已进入了分子研究水平,发现了基因突变的事实,而生物基因的这种突变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人们根本无法用科学本身去对它把握和控制。“正因为这些偶然事件是使遗传‘文本’发生改变的唯一的可能原因,也正因为‘文本’是生物体遗传结构的唯一贮存库,所以必然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偶然性才是生物界中每一次革新和所有创造的源泉。进化这座宏伟大厦的根基是绝对自由的,但又是盲目的纯粹偶然性。”[8]
即使在传统观念中一直具有绝对客观性的物理学中,客观性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近代物理学认为客观性也不在于与主体自己无关或外在于现象,而是通过主体有意作用于客体而激起某些现象,因为可观察之物从来就只是实验行为与客观实在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物理学本身在宏观领域(如相对论)和微观领域(如反物质)的发展也开始运用一些人文的方法,在这些领域中,不通过主体作用的纯客观观察已基本失去了可能性,主体只有利用自己的思维才能去正确把握这些宏观或微观现象,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样自然科学本身也就不得不通过人文的方法来获得最终的解释。
我们都知道,长期以来,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一直都是心理学效仿的榜样,当这些学科本身的研究都在发生着人文化倾向的变化时,主流心理学自然就没有理由再拒绝心理学的人文发展倾向了。
(二)主流心理学的发展因追求唯科学主义而陷入了困境
主流心理学早期的自然科学主义价值追求使得心理学自身的发展陷入了困境。首先,这种纯科学主义性质的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对象——人设定为了某种不变的物,强调证实、观察、归纳等,心理学研究中的“人—人”关系异变成了“人—物”关系,作为世界主体的人的活生生的心灵成了实证数据资料在一定公式下的演算结果,人的情感、意志、思维等一些带有明显个别性特征的心理现象被认为是可以被共证的对象,描述一个人与描述一个典型事件不再有任何区别。因此,这一时期的主流心理学使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异化成了“物”理学,这种物理学式的心理学必然导致两种后果:“其一是使心理学无法完整、准确地理解人的心理;其二使人的价值追求得不到科学的论证和支持。”[9]以致福柯发出感叹:人已死,即真正的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有自我的人已经死了。其次,在另一方面,主流心理学的这种价值追求也使得心理学“不可避免地从广阔的极为有意义的学科领域中退却出来,并为这种只能导致进一步退缩的做法奠定了理论基础。”[10]在这种困境下,主流心理学为了自身的出路,就不得不把人文倾向吸收进自己的发展体系。
其实,心理学中的人文主义倾向早已有之,只不过主流心理学在自己一帆风顺的发展时期不屑对其加以理睬罢了。近代人文主义心理学思想最早来源于布伦塔诺,弗朗茨·布伦塔诺(1838-1917)是和冯特(1832-1920)同时代的人,他在批判冯特内容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意动心理学思想,布伦塔诺所谓的意动是指没有外显表现的意识动作或意识活动,也即指心理的活动或动作。布伦塔诺认为冯特内容心理学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把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当作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不应该研究心理的内容而应研究意动,布伦塔诺的这一思想和当时流行的冯特的心理学主张针锋相对。由于布伦塔诺主张心理学要研究意动,意动是经验的,难以用心理学实验来对它进行分析,因此他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就特别强调经验的方法,也即主要是人文的思辨方法。
事实上,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不意味着心理学的一切都要完全脱离哲学,也并不意味着心理学在方法论上就一定要完全独立,这正如离了家的孩子依然还会在许多方面受着原来家庭的影响一样。早期主流心理学错误地认为心理学的独立就意味着心理学的一切都要脱离哲学,而且他们在思想上认为,一门学科只有彻底脱离哲学才能真正被称作为科学。于是他们在研究内容上、研究方法上就不断按照纯客观的自然科学规则为自己做出限制,最终也终于限制住了自己的发展出路,使自己陷入了发展的困境。
(三)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化
早期主流心理学之所以排斥人文倾向,这主要与冯特对心理问题的“先天”分配有关,冯特认为实验心理学只能研究低级心理现象,而民族心理学才能研究人的高级心理现象。其实冯特的这一分类使主流心理学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人的心理现象不可能分为高级和低级,所谓高级或低级只不过是人类对心理现象的一种模糊称谓。即使退一步说,心理有高级与低级,人类也不可能把高级与低级心理彼此截然分开。第二,即使是低级心理现象,如感、知觉等,也并不都是可还原的,心理的还原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剥离意义的过程,而剥离了意义的心理就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价值而成为了纯粹的肌肉运动或腺体活动。
当代心理学已经融入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它所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一些问题甚至于不再是用心理现象可以概括的,如宗教问题、民族问题、政治和经济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纯粹的客观科学手段已显得难以招架并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状况下,主流心理学的科学主义倾向与人文主义倾向的边界越来越变得模糊,而且这个边界还在随着心理学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新的变动,双方开始有一种接近的趋势。如当代各个心理学学派都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正,特别是修改或放弃了自己理论中原有的一些比较激进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当代科学、文化等发展的新成果,这就使得各心理学学派理论间的包容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相互间矛盾与冲突的激烈程度有所降低。同时主流心理学的研究也开始产生一系列的转向,这主要包括有:质的研究的兴起,文化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等新思潮的兴起等。
(四)社会对心理学的应用性要求越来越高
早期主流心理学一直反对心理学的应用性问题,他们认为心理学的唯一目的和任务就是寻找那早已存在的客观规律或建立一个新规律,并使这些规律具有普适性。当代主流心理学则强调,心理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现实的普通人的实际生活问题,是要为人民大众谋幸福。因此,当今世界各国心理学的发展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趋势,那就是从自己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条件出发,以关心具体人的现实生活为最终目的,从而建立起大众化、本国化、应用性的心理学体系。比如,二战以后,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在这些方面,主流心理学所倡导的实证和实验几乎没有作为,只有人文的方法或手段才能做出圆满的最终解决。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一个社会的人、历史的人,人的心理结构具有不规则性和个别性,光靠数据是解决不了人的心理问题的。心理学只有从人的社会现实存在出发,从人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把人的机体活动、心理活动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对对象做出分析和研究,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人。所以从这一角度上说,心理学的应用性就使得人文倾向在主流心理学中有了用武之地。
把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和心理学的应用性要求相结合,以本土化运动来促进心理学的应用性,这本身也是符合主流心理学的最初要求的,回顾下实验心理学的历史我们就知道,实验心理学几乎从建立之初就引起了众多的应用,比如,比奈既是智力理论的基础研究者又是智力测验的实践倡导者,艾滨浩斯从一开始就把其由实验获得的记忆理论应用于学习心理学。另外,从方法论上来说,人类的自然倾向也是对客观实在的直觉和推理而不是实验,所以主流心理学拒绝人文倾向其实是拒绝了心理学的最初要求和人类的自然倾向,这本身就违背了心理学的发展规律和人的心理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