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肝癌介入干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_宋鑫,周丽,吴鹏

(重庆市涪陵区中心医院 重庆 408099)

【摘要】目的:研究超声造影在肝癌介入干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于本院进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41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均需采取超声造影检查,以此评估介入治疗的效果,回顾分析评价结果。结果:经超声造影显示,41例患者彻底治疗率为39.02%,即内部无增强16例,直径<3cm残留病灶超声造影主要表现为周边小团状增强,直径≥3cm残留病灶超声造影主要表现为周边不规则增强,且残留病灶治疗前、后的增强强度、增强时间、曲线下面积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肝癌介入干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以清晰显示出患者残留病灶范围、形态、位置等,能准确评价介入治疗效果,有助于合理调整治疗方案。

【关键词】超声造影;肝癌;介入治疗;评价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142-02

肝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当前,临床多采用介入治疗,其中包括冷冻疗法、无水乙醇注射、经动脉化疗栓塞术、经皮穿刺肝癌热凝固疗法等,治疗后,主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增强CT、增强核磁共振等方法评价介入治疗效果,但这些评价方法在准确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超声造影是近几年临床常用的一种技术[1]。本实验选取41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研究超声造影在其干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于本院进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41例,其中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29例;年龄最小值43岁、最大值68岁,平均年龄(49.92±6.97)岁;肿瘤直径:≥3cm 31例、<3cm 10例,直径1.1~7.3cm,平均直径(3.69±0.60)cm;肝癌类型:转移性肝癌3例、原发性肝癌38例。所有患者在肿瘤直径、肝癌类型等临床资料上无比较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均需采取超声造影检查,材料:SonoVue造影剂(意大利Bracco公司)、GE LOGIQ E9超声诊断仪,超声探头频率设置为2.5MHz,然后采用5ml生理盐水(浓度为0.9%)稀释造影剂,抽取稀释后的造影剂1.2ml经患者前臂浅静脉注入,之后再注入生理盐水10ml,观察造影结果,并将超声诊断仪调整至二维超声模式,采用超声探头扫描、查看、记录患者肝脏内病灶大小、位置、血流、数量等,然后调整至造影模式,造影查看患者延迟期、门脉期、动脉期的增强特点。

1.3 评价标准

记录患者介入治疗1个月时的效果,依据病灶信号是否增强划分成未完全灭活(有血流信号,即增强)和完全灭活(无血流信号,即无增强),分析未完全灭活患者残留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方法,记录残留病灶治疗前、后增强强度、增强时间、曲线下面积等。

1.4 统计学处理

由SPSS21.0软件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定数资料用χ2检验,行百分率(%)表示,t值检验定量资料,用(x-±s)表示,若P<0.05,则组间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介入干预效果超声造影评价分析

经超声造影显示,41例患者彻底治疗率为39.02%,即内部无增强16例,其中直径<3cm 2例(8/10,80.00%)、直径≥3cm 8例(8/31,25.81%),故直径<3cm患者治疗1个月时病灶信号增强有2例,其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周边小团状增强,直径≥3cm患者治疗1个月时病灶信号增强有23例,其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周边不规则增强,见表1。

表1 残留病灶动脉期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对比[n(%)]

3.讨论

介入手术是当前临床治疗肝癌常用的一种手段,其中包括冷冻疗法、无水乙醇注射、经动脉化疗栓塞术、经皮穿刺肝癌热凝固疗法等,其治疗原理在于阻断肿瘤血液供应,以此灭活肿瘤,故判断介入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准确显示肿瘤治疗后的大小、血液供应[2]。现阶段,肝癌介入干预效果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核磁共振(MRI)、增强CT等,但这些方法具有不可重复、评价成本高的缺陷,在临床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超声造影是一种通过反向脉冲谐波、低声压等技术抑制组织信号并特异性接收造影剂信号,以此判断、评价病情的方法,检查时使用的造影剂具有安全、无毒的特点,在短时间内可以重复操作[3]。实验结果显示,经超声造影显示,41例患者彻底治疗率为39.02%,直径<3cm患者治疗1个月时病灶信号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周边小团状增强,直径≥3cm患者治疗1个月时病灶信号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周边不规则增强,且残留病灶治疗前的增强强度明显高于治疗后,增强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后,而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治疗后(P<0.05)。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在肝癌介入干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以清晰显示出患者残留病灶的大小、位置、形态、增强方式、肿瘤血管阻断程度、灌注等情况,有助于准确判断介入干预效果,保证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明,胡鸿涛.超声造影、增强CT扫描及MRI在评估肝癌介入治疗疗效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 15(8):88-90.

[2]钟丽云,蒋天安, 赵齐羽,等.影像融合超声造影技术对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显示不清肝癌的诊治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5,24(11):963-967.

[3]陈刚,唐晓军,魏强,等.超声造影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J].东南国防医药,2016, 18(5):531-533.

论文作者:宋鑫,周丽,吴鹏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8

标签:;  ;  ;  ;  ;  ;  ;  ;  

超声造影在肝癌介入干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_宋鑫,周丽,吴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