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通高等学校论文,图书馆论文,建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图书馆建筑的建设管理工作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部门。现代高等学校图书馆远非只是藏书、出借的职能。特别是知识载体的繁衍,信息科学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已使它的功能扩展到全方位信息服务的阶段。与过去相比,其业务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具有纷繁复杂功能的部门。要建设一座高等学校图书馆,全面满足其使用功能要求,也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
建设一座图书馆需要各有关方面及其参与人员的通力合作,包括学校图书馆和基建部门的人员,设计和施工单位的人员等等。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使建成的图书馆能够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其次是满足美观、节约以及工期等要求。但是,最后建成的图书馆究竟是否成功,也应该以满足使用功能的程度为主作出评估;而不应该主要以是否美观,是否节约,是否及时来作出判断。建成的图书馆能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取决于使用单位所编制和提供的设计资料,是否准确地反映了使用功能要求的实际情况,以及设计和施工单位通过技术、经济手段实现这些要求的程度。如果使用单位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能够提出准确的、高质量的设计资料,设计、施工单位才有可能根据这样的资料,在很高的程度上实现这些要求(严格地说,100 %地全面实现设计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使用单位提出的设计资料比较粗糙,并不能充分反映使用功能要求的实际情况,设计、施工单位就不可能根据这样的资料,实现实际的使用功能要求。由此可见,使用单位编制和提供设计资料工作的重要和关键性作用。现在的问题是,有些院校在进行新建或扩建图书馆的工作中,作为今后使用单位的图书馆,对编制设计资料的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没有指定专职人员,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编制出反映实际使用功能要求的设计资料。有的院校提出设计资料简单粗糙,有的残缺不全,有的仍然反映了传统的近代图书馆封闭式管理的使用要求,缺少现代图书馆的意识。甚至有的图书馆的领导成员没有主持领导这项工作。在这样种种状况下编制出的设计资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图书馆的建设难以取得成功。常见有些院校新建成的图书馆,在使用不久后,就开始进行种种改动,这里堵扇门,那里拆面墙,今天装个排风扇,明天换排日光灯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足以说明,原提出的设计资料未能反映实际使用功能要求的程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正处于从近代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变的过程中。这个转变决不仅仅是把过去分隔开的藏书、借书、阅览结合起来,设置开架阅览室和开架书库这样浅层的概念。它还涉及到图书馆工作的指导思想,业务工作扩展范围,多种学科、多种语言和多种知识载体的分类组合,以及新技术应用,包括国内和国际互联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等等。况且,现代图书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循,每一个图书馆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馆情,认真研究确定自己特有的管理、服务方式。所以,各院校要在新建或扩建图书馆之初,就应该对今后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做出全面规划,研究确定自己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方式,并据以编制出符合实际的图书馆设计资料。
图书馆指派得力人员参加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不只是编制设计资料,而且还需要参与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工作,从编制项目建议书开始直到竣工验收。那是因为在建设过程的每个阶段中,都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问题都会涉及到是否影响今后的使用功能,都需要图书馆的人员参与研究,并同基建管理、设计、施工人员共同作出决定。因此,要想把图书馆建筑建设好,图书馆自己必须动员全体工作人员关心建设工作,并指派专职人员在馆长的领导下,参与全过程的管理工作。为了减少基建工作的决策性失误,在重要的阶段,还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参与咨询。
2 “全开架”置疑
自从80年代之初,引进开架阅览的概念后,就出现了“全开架”的提法,其含义是把图书馆的全部馆藏,通过开架阅览室和开架书库向读者开放;甚至有的新建图书馆不设有基本书库,全部馆藏分散于各开架阅览室内。这种标榜最大程度地开放馆藏的做法很值得商榷。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馆藏,以书刊为例,其流通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新的和较新的书刊流通率较高;出版几年后的书刊流通率逐渐下降为较低的程度;而出版十几、二十几年以后的书刊流通率更低,乃至逐渐成为呆滞书刊。所以,馆藏书刊的流通率大体上可以分为较高、较低、很低和呆滞三个层次。其他载体,包括缩微胶片、磁带、光盘等,也都存在着同样的情况,这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规律。当今我们要实行开架阅览,馆藏全部书刊的流通率,并不因此而全面提高。假设在全部馆藏中流通率较高、较低和很低的书刊各占三分之一,为了使读者直接面对馆藏,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找到所需要的书刊,是让他在全部馆藏里寻找,还是首先提供一个流通率较高,只占全馆藏三分之一的小范围内寻找呢?显然,这后一种办法更为合理,它可以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需要。在流通率较高的三分之一馆藏内没有找到书刊的少数读者,可以进一步再到各占三分之一的流通率较低或很低的馆藏中去寻找。所以,实行开架阅览应该考虑到各种馆藏存在着不同流通率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安排。有人提出三线藏书的概念,是很有道理的。
从节省建筑面积和空间考虑,我国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已经在推广采用密集书架存放流通率很低的和呆滞的书刊。如果把这类书刊按阅览室开架书库布置,所需要的面积得增加一倍以上。
许多高等学校除一般书刊外,还收藏了珍本、善本书籍或名贵字画,以及手稿、档案等。这些珍贵馆藏均需要妥善保管,有的不得借出。有的图书馆甚至规定,有些珍贵书刊,须经过批准才允许具有一定条件的人员在馆内阅读。这些收藏只能采取闭架精心管理,不能实行开架阅览。
实行开架阅览,为了避免乱架,不允许读者将取出的书刊自行插架,而是由图书馆馆员将不用书刊随时插架,这就增加了馆员的劳动量。开架书刊越多,所需要的馆员也越多。
还需要指出的是,实行开架阅览固然给广大的读者提供了很大方便。但是,常常由于管理工作的滞后,使少数缺乏公德的人偷毁书刊有了可乘之机。据报载,北京图书馆于1996年11月10日星期日,将中文期刊开架阅览,仅仅一天,就丢失、破损相当严重。其中几种艺术期刊被迫恢复闭架阅览。对图书馆中存在的丢书、毁书现象,一方面要靠加强思想教育,以提高广大师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规范读者的行为。对犯有偷书、毁书错误的人员要实行重惩、重罚,直至开除学籍(如北京农业大学那样)。除此以外,还要采取相应的监测手段,实施有效的监督。然而,从当前我国的国情和读者的素质,并结合管理工作的实际可能综合考虑,采用开架阅览的书刊数量以从紧掌握为宜。
还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早已实行开架阅览的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许多大学图书馆,在馆藏总数中,开架阅览书刊仅约占20~30%。他们并不强调什么“全开架”。
3 “三统一”试析
近十几年来,在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结构设计采用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三统一”方法日益普遍,似乎已成为不言而喻的规律,并且有不少采用“三统一”方法设计的图书馆建筑,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究竟“三统一”的实际效果如何,现在可以通过实践加以总结了。
3.1 统一柱网
过去在封闭式管理模式中,书库、阅览室和其他各种用房分隔设置,按照各自的功能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开间、进深,并选择较经济的结构方案。一座图书馆建筑可以有若干种开间、进深。而今,在现代图书馆中,各种用房的功能融合在一起,特别是阅览室和书库的结合,从而出现了选择适用于多种使用功能要求的开间、进深的问题;加以普遍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遂产生选择柱网尺度的问题。采用适宜尺度的统一柱网,可以适应图书馆内各种使用功能要求,从而也为使用功能的调整带来极大的方便。
统一柱网实际就是寻求一个开间和进深的尺度,能够适应各种功能需要。换言之,就是求得阅览、藏书、办公等功能基本单元(例如一个阅览座位、一档书架、一个办公位置等)适宜尺度的最小公倍数值。由于阅览和藏书的面积往往占总数的70%左右,所以常常只是求得阅览、藏书这两项功能基本单元适宜尺度的最小公倍数值,并以其作为统一柱网尺度。占比重较小的其他各种用房也都在这个柱网尺度内安排。在80年代建成的图书馆柱网尺度较小,多在7米以下。其中小于6米的,在统一柱网内安排办公、辅助等小房间时,采用半个开间,其宽度只有不足3米,则难以布置。至90年代7米以上的柱网逐渐增多。
近些年来,有的图书馆采用了7.5米的柱网,取得较好的效果。 能够较好地满足开架阅览的需要,而且比较经济,有人建议以此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新建图书馆的统一柱网尺度。但是,7.5 米柱网布置的闭架书库,只能达到《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的最低指标。更由于柱网的尺度并不是仅仅取决于图书馆内部的功能需要,有时还须顾及外部的场地条件;况且纵向和横向柱距也不一定为等值。因此,如果考虑到要给各高等学校和建筑师在建设图书馆过程中,选择和布置家具方面拥有一定的灵活度,只能把7.5米柱网作为比较经济的推荐指标, 而不宜作为全国的统一柱网,由哪个权威单位作出硬性规定。
3.2 统一层高
统一层高的意义在于寻求一个适应各种使用功能要求的垂直尺度,以达到适用和经济的效果。也是由于阅览和藏书的面积占有70%左右的比重,所以寻求统一层高,也主要是经济、合理地满足阅览和藏书的要求。经过对《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图集》选登的1982~1993年所建成的73座图书馆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存在着各种不同情况。
3.2.1 按照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采取开架阅览和开架书库, 在新建图书馆中设置单层书架的,共有25座,占34%。它们采用的层高有3.6、3.75、3.8、3.9、4、4.1、4.2米。其中采用3.6 米最低层高的,既有北方院校,也有南方院校。这样的层高,无疑是最经济的。采用4米以上层高的,则会在单层书架以上有较高的空间,形成浪费。
3.2.2 有些图书馆在开架阅览和开架书库都设置两层书架, 以便充分利用书架上部的空间。它们采用的层高有4.5、4.6、4.8、5、5.1、5.2米,个别的甚至高达6米;平均每层书库的层高分别为2.25、2.3、2.4、2.5、2.55、2.6、3米。显然,统一层高在4.8米以下的, 平均每层书架的层高均在2.4米以下,即使是采用两层积层书架, 也不符合《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的书库净高不低于2.4米的规定, 是不可取的。然而,6米以上的统一层高, 无论阅览室或两层书库都是不需要的,也是不经济的,特别是当阅览室的进深较浅时,过高的净高会产生较差的视觉效果。因此,在开架阅览室和开架书库都设置两层书架时,统一层高只能在5~5.2米之间做出选择。但是这样的尺度对阅览室来说仍显偏高。还需要指出的是,在开架阅览室内设置两层书架,可能会形成固定的局面,而降低使用功能调整的灵活性。
3.2.3 为了更经济、合理地利用空间, 并且避免阅览室过高或书库过低,有的图书馆采取将两层阅览室与三层书库同高的布置。如在8.4米的高度内,左侧可以安排两层层高为4.2米的开架阅览室; 右侧则安排三层层高为2.8米的书库。或者在7.5米的高度内,左侧安排两层层高为3.75米的开架阅览室,右侧安排三层层高为2.5米的书库。 这种布置方法不仅可以在阅览室与书库隔离的情况下采用;而且,在上下两层相对应的开架阅览室,其书架也可以采用。开架书较多的阅览室可使用两层书架,开架书较少的可使用一层书架。
3.2.4 过去,在封闭式管理时代, 我们习惯于阅览室与书库的垂直分割,强调两者的水平联系。所以,书库在各层建筑平面上占有一部分,从底层直贯顶层。现代图书馆的阅览室中已经安排了流通率较高的书刊,而放置在基本书库的流通率不太高的书刊,和放置在密集书库的流通率很低的或呆滞书刊,与开架阅览室的联系并不那么密切了。因此,基本书库和密集书库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与阅览室垂直分隔,水平联系了,而是可以水平分隔布置,并安排在底层或地下层,按照书库的要求确定其层高。有的院校图书馆已经这样做了。
3.3 统一荷载
统一荷载的命题来自使用功能的可变性。然而,图书馆内各种用房的各种功能是否都存在着可变性,而且,每种变化情况都涉及设计荷载的变化,是值得认真分析的。例如,属于图书馆内部业务工作方面的采购、编目、装订、消毒、办公、会议、缩微、复印等荷载较轻的用房,以及密集书库这样荷载最大的用房,如果设计比较成熟,一般都会把它们布置在适当而合理的位置,既不会挤占其他用房,也难以被其他用房挤占。因此,前类用房没有必要提高荷载指标去适应并不存在的使用功能变化。而具有变动可能的用房主要是藏书、阅览和目录、出纳等用房,以及由于新兴载体、互联网络等的发展所带来的新需求。只有这些用房对面积需求的变化和管理体制的改变,带来可能调整的要求。
在这些使用功能可变的用房调整中,各类用房的适用性可以靠统一柱网和统一层高来解决,楼板承载能力则需要统一荷载来保障。在各类用房中,除密集书库的荷载为每平方米1000公斤(一般均设置在底层)外,以书库的荷载为最高,达到每平方米500~600公斤;其他各类用房,包括新兴载体以及新技术设备的荷载都远远低于书库。从现实的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景看,图书馆设备,包括新兴载体、互联网络技术所使用的设备,都是轻型的,不可能出现大量的增加荷载的情况。按照大猫和小猫都可以钻大洞的道理,承载力低的楼板不能承受高负荷,而承载力高的楼板可以承受低负荷。所以,统一荷载的核心问题是,哪里有可能集中放置书架,哪里就采用书库的荷载。而这种调整变动的可能,主要会发生在包括书刊和新兴载体的阅览区。如果将各种阅览室集中地布置在几个楼层上,连同其附近的辅助用房,一致采用书库的荷载,就可以适应今后调整使用功能的需要。其他不可能改变使用功能的楼层,则可按照其实际需要选定适宜的荷载,而不需纳入统一荷载范围。
图书馆建筑的几个功能分区,毕竟是经过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完成布局的。一座图书馆在按照设计建成投入使用若干年后,不可能出现有如“洗牌”一样的打乱功能分区的大调整。否则只能说明原来的设计是多么肤浅、低劣。我们不宜按照“标准厂房”的模式设计和建设图书馆建筑,采用整体的柱网、层高、荷载”三统一”去适应日后像“洗牌”一样的功能大调整。
自从1952年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建成第一座模数式图书馆后,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大学新建的现代图书馆,虽然多具有平面形状方整,采用柱网结构,尽量减少内隔墙,构成可任意分隔的大空间等特点,但是并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柱网和层高尺度;甚至在一座图书馆内,纵向和横向柱距,以及层高也不尽相同。例如,1978年建成的筑波大学中央图书馆,其柱网以7.2×7.2米为主,另有少量柱距为5.2、9.2和10米。以开架阅览为主的2至5层,层高均为4米;以书库(两层)为主的1层,层高为5.6米。再如1984 年建成的关西大学总合图书馆,其柱网横向7个柱距有3.5、8.2、10.4、13.5米4个尺度;纵向7个柱距也有6.8、10.4米两个尺度。以开架阅览为主的第1、2层,层高均为4.8米;非开架阅览的第3层,层高为4.6米; 以书库为主的地下1、2层,层高分别为3.6和3米。这些情况很值得我们参考。
4 建筑布局方面的一些问题
4.1 不宜采用高层建筑
高等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一样,是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建筑。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在选择馆址和确定建筑层数时,都应该注意贯彻现代图书馆“一切为了读者”、“方便读者”的指导思想。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全体师生员工服务的单位,不是只为哪一个单位或哪一部分人员服务的,其位置需要依据对校内路网和人流的分析,选择在大多数或绝大多数师生容易到达的地方。而且,在建筑层数上也应该考虑便于读者到达。特别是对于在读者总数中占有绝大比重的广大学生,要作为读者的主体考虑。他们利用图书馆主要是在课间和课余时间,在学校规定的统一授课时间内,利用空堂去图书馆的学生人数不多。所以,到图书馆去的学生带有短时间内集中大人流的性质。图书馆和其他教学建筑一样,在建筑内部疏导短时间内集中大人流的垂直交通,只能采用一般的楼梯,而不宜依靠电梯,否则需要安装许多部电梯才可以适应需要,那是很不经济的。出于人们爬楼梯体力消耗不宜过多的考虑,才得出高等学校教学用房,特别是为全校师生服务的图书馆,楼层不宜过多的观点。据我所知,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大学,无论老图书馆还是新建的图书馆,一般都是4、5层以下,甚至有些新建的图书馆仅有2、3层。只有少数用地很困难的大学,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才建成了10层左右的图书馆。但其较高的楼层往往用于教师阅览,或与图书馆业务无紧密关系的研究单位。例如,日本位于东京市区的上智大学,在其狭小拥挤的校园内,拆除旧房,建设了地上9层,地下3层的图书馆。但是,实际上图书馆只占用5层以下部分,把大量学生使用的阅览室和目录、出纳、 阅报以及新期刊等用房,集中安排在地上1、2层和地下1、2层;把人数较少的教师阅览室安排在地上3、4层。而5 层以上主要用以安排各种各样的研究室和研究所。这些国家的大学,在经费和垂直交通工具(电梯)的条件保障上,远比我国高等学校为好。他们却没有在教学用房,特别是图书馆建设上追求什么高层建筑,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我国少数院校出于种种考虑,建成的图书馆层数较多,有的高达十几层。其高层部分利用率较低,难以发挥效益,已成为前车之鉴。
4.2 “共享空间”置疑
近些年来,有些新建图书馆采用了“共享空间”的设计手法。即在建筑物的中心设置一个高大的中庭,其底层面积小则一二百平方米,大的可达五六百平方米,多作为交通空间,或兼作目录厅和出纳使用;其上贯通全楼直达顶层,并覆以玻璃屋顶,其体积约有数千乃至万余立方米。有的玻璃屋顶选用了外国材料和技术,有的还在天花板下悬挂了大型吊灯,加以装饰美化。这些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后,经过几年的实践,“共享空间”已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难以解决。
这些“共享空间”普遍存在着冬冷夏热的情况。有的位于北方的图书馆,即使每到冬季将直对“共享空间”的正门封闭,另开避风的小门供读者进出,“共享空间”内的温度也仍然很低,人们难以久留。而到夏季,炙热的阳光穿过玻璃屋顶直射厅内,使“共享空间”成为一个大暖房。据某所大学的经验,虽然在其他教学建筑的“共享空间”屋顶上,安装了两台抽风机,每到夏季,白天不停地向外抽出热空气,但“共享空间”内的温度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要想改变冬冷夏热的情况,就需要大量增加冬季供暖、夏季供冷的能力。这是当前我国国情和校情不可能达到的。此外,“共享空间”内每有噪声立即传及周围各层房间,形成噪声共享。有的玻璃屋顶漏雨,玻璃屋面和大型吊灯积尘难以清洗等等情况,还丑化了环境。这些问题都对图书馆的使用功能产生了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图书馆建设中应该尽量避免采用“共享空间”的设计手法。不宜以牺牲许多使用功能为代价,去追求图书馆并不需要的高大敞亮的空间效果。
4.3 空空荡荡的大门厅
这些年新建的图书馆中,有些图书馆的门厅似乎是与总的体量成比例增加,建筑体量越大,门厅也就越大。有的门厅达到几百平方米,除起到疏导读者的交通空间作用外,别无它用,空空荡荡。在这样的大门厅内,读者进馆后,只能看到守门人和几张布告、一座楼梯、数把座椅,以及几个路标;却见不到一本图书、一册期刊和一位图书馆管理人员。初次进馆的读者难免感到茫然,甚至怀疑自己走错了楼门。他们要经过几十米的路程,甚至还要爬上几层楼梯,然后才能看到书刊,接近管理人员。这与近些年来图书馆界积极倡导的“一切为了读者”、“方便读者”的指导思想,似乎仍相去较远。
这种空空荡荡的大门厅的做法,疏远了读者,浪费了面积。今后进行新的图书馆设计应该避免这种做法。要使读者在进入图书馆后,立即感到图书馆的氛围,能够尽快达到自己所要去的部门。对于现有的空空荡荡的大门厅,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加以利用。例如,可将报纸阅览、新书展览、咨询服务以及借还书刊等服务项目安排在大门厅。
4.4 出入口偏多与主出入口位置不当
在图书馆设计阶段,往往从书刊进入和各种人流进出方便考虑,设置了多个出入口。然而,当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后,图书馆从管理的实际需要考虑,却常常将部分或大部分出入口封闭。这种现象决不是个别的。有趣的是,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一座只有3800平方米的三层图书馆,原设计安排有15个出入口。其中有一个主出入口与教学楼的走廊相连;其余14个出入口都是直通室外,有的是在1层,有的设在2层,以室外便梯连通地面。在1991年我们去参观时发现,馆方出于安全的考虑,早已将14个直通室外的出入口全部封闭,只保留了一个主出入口。因此,在图书馆设计阶段,图书馆馆方和建筑师需要共同研究,把出入口的数量压缩到最低限度;考虑到紧急疏散需要,可以设置平时关闭,必要时便于打开的安全门。
有的图书馆设计的主出入口,没有起到主要出入口的作用,而是某个次要出入口却反而发挥了主要出入口的作用。这种现象的产生,恐怕是由于在设计时,对图书馆所处位置与其周围的人流关系缺乏深入的研究,或者过多地注意了建筑布局、造型,而忽略了使用功能要求。这样的设计不能算作是成功的作品。
4.5 图书馆不宜设置阳台
近来有的图书馆设计,为了取得立面、造型效果,在不同楼层布置了阳台。其用意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悠闲的空间,当他们在阅读中感到疲倦时,得以就近步出户外,调剂身心。甚至有人说,这是阅览室向户外的延伸,读者也可以在阳台阅览。然而,现实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还如上文例举的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其3 层建筑平面采取向上逐层收缩的手法,1、2层屋顶分别成为2、3层阅览室外的阳台,为读者安排了几个悠闲空间。在实际使用后发现,有的读者佯作休息,却伺机将图书馆的书刊抛到室外草地,从而使阳台成为偷书的通道。在我国,有些院校的图书馆,因多次发生有的读者从阅览室窗户向外抛书的情况,被迫采取了不甚妥当的措施,用孔径小于2、3厘米的铅丝网,将各层的窗户全部封死。由此可见,在图书馆各层设置阳台,将会给使用上造成麻烦,是不可取的。
4.6 学术报告厅不宜设于顶层
近些年,许多高等学校建成的图书馆都附设了学术报告厅。因为高等学校所设的各个学科、专业,都有时常组织系内、校内,乃至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会的需求,结合图书馆的建设,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活动场所是十分有益的。但是,有些图书馆在设计中,可能由于用地的局限或结构的困难,往往把学术报告厅设置在顶层,并且在分析、组织人流上,又未能将参加学术报告活动的人流与读者人流分隔开。这样的安排,不仅给参加学术报告活动的人员增添爬楼的负担;而且,每当有学术报告活动的时候,几百名参加人员形成的集中大人流,混同读者一起,从图书馆正门进出,一路熙熙攘攘,寒暄谈笑,穿越各楼层,给图书馆宁静的读书环境带来不少的干扰。因此,建议今后结合建设安排学术报告厅时,要尽可能把学术报告厅布置在底层,甚至可以布置在地下层,并且另设专用出入口以避免上述缺点。
标签:图书馆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层高论文; 建筑功能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博物馆论文; 经济学论文; 书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