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贷款筹集的发展研究_高等学校论文

普通高等学校举贷发展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通高等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404亿元,人均GDP为865美元,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了发展步伐。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从1998年招生108万的基础上,实现了惊人的“三级跳”。1999年招生161万,比上年增加53万;2000年招生221万,比上年增加61万;2001年计划招生250万,比上年增长13.1%。(注:曾培炎2001年3月6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关于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政府的财政支撑能力产生巨大压力,单靠加大政府的投入和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本分担机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普通高校的扩招需要,高等教育资源全面趋紧。1999年校舍紧张成为最突出的矛盾。为缓解这一压力,河南的一些普通高校走上了举贷发展之路。信贷资金的利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普通高校校舍紧张的状况得到根本转变,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举贷发展的利弊和理论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河南省举贷发展高等教育为例,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对此加以分析探讨。

一、举贷发展迅速扩大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更多的高等教育的愿望

从国际教育比较来看,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时候,高等教育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这个时期的经济表现是工业化,教育表现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15%,居民收入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和更加宽裕阶段,教育支出在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上升,教育支付能力提高,教育普及程度提高,社会教育需求向高等教育转移。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正呈现出这些特征,城乡居民6万多亿储蓄,有40%多是准备用于教育支出的。国家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既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同时,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拉动了国内的投资需求,又延缓了青年人的就业压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但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且担负着对2亿多人口实施正规教育和对7亿多社会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的繁重任务,国拨高等教育经费不足将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基本国情。世界各国教育费用占GDP的比例多数在4%-8%之间。我国教育经费达不到这一目标。199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1911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79%。(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00年11月3日《199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0年这一比例仅为2.5%,从而与国际教育经费投入平均水平的差距日益加大。面对这样的基本国情,要根本解决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必须实现高等教育筹资的多元化,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早在1993年国家制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就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投入、社会捐集资和设立教育资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筹措教育经费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通教育资金,支持校办产业、高新科技企业以及勤工俭学的发展,开办教育储蓄和贷学金等业务。(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六章,第47、48条。)作为市场主体的高等学校,利用银行信贷资金进行建设,不失为一种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效措施之一。

河南全省人口为9256万,居全国第一。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5126亿元,居全国第五位。但河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却很缓慢,1998年普通本专科招生5.02万人,在校生15.64万人。全省没有一所教育部所属重点高校,高考录取率只有27%。近年来,除政府投资,学校利用国债资金和收取学费投入外,河南省高校利用信贷资金5.7亿元进行的64个基建项目建设,相当于全省10多年对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的总和;投入1.4亿元,对全省高校117个水、电、暖等大型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资金投入量超过改革开放20年来河南省对高校基础设施改造投资的总和。2000年全省校舍面积总和为910.56万m[2],当年新增133.44万m[2],正在施工的面积126.54m[2],基本满足了扩招后普通高校教学需要。

二、高等学校贷款发展的利弊分析

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受益者共同承担教育成本是合理的。国家、企业和个人都是教育的受益者,应该按照受益的程度负担相应的教育成本。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已逐步建立,学生个人负担教育成本的比例已由1995年的11.8%上升到20%以上,但大头仍然是国家投资的,据统计,教育部直属重点高等学校,国家财政拨款还占60%以上。眼前的问题是,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更多的钱投资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的供给;家庭个人对迅速增加的高等教育收费既需要经济承受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心理承受能力的适应。为此,国家规定,学生收费的比例不超过生均培养成本的25%。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走向大众化过程中,大众化要求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政府投入不足和家庭个人负担不够的情况下,扩大高等教育供给的任务有相当大一部分落到高等学校自己身上。贷款发展的实质是高等教育的成本由过去的政府和家庭个人分担,演变为政府、家庭个人和学校共同负担。

高等学校举贷发展的好处是:(1)有利于高等教育有效资源的迅速增加。以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郑州大学为例。原郑州大学与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郑州大学后,学校占地面积2000多亩,而在校生为35000人,离教育部规定的生均占地面积相差很远。新的郑州大学组建后,以学校收费作抵押贷款12亿,新征土地4000亩建设新校区。按教育部生均0.1亩地的占地面积,该校可以容纳6万在校生。具有89年建校历史的河南大学长期以来只有1000多亩土地。与开封医专、开封师专组建新的河南大学后,贷款6亿元,新征土地2000亩,使在校生规模可以达到3.5万人。这是依靠政府投入和收取学费根本办不到的。(2)有利于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迅速提高。制约河南省2001年高校扩大招生的主要因素是教学用房、学生宿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师资水平等办学条件。举贷发展有利于高校硬件建设,并产生了巨大的投资替代效益,使学校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教师工资、奖金、福利和科研经费投入,特聘教授岗位设立,高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产生了良性循环。如郑州大学原来没有一名院士到有四名院士到校任教,师资水平明显提高。(3)有利于迅速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多的高等教育的愿望。连续两年扩招已经使河南省高考录取率由27%提高到51.3%,有效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举贷发展高等教育的不利因素是:(1)举贷发展高等教育使高等学校由投资客体转变为投资主体。学校成为投资主体的一部分,利益机制要求投资的回报,没有收益的投资是不能持久的。但学校的投资受益机制没有建立。(2)举贷发展高等教育是把学校今后的收益提前预支,还本付息将成为学校的长期负担。特别是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中,学生缴费受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很大,短期内按准成本向学生收取费用不现实也不合理。高校的财政供给受经济形势和财政状况影响,加大政府投入的部分,仅够用于支付不断增加的人员工资等教育成本的刚性部分。教育成本中本来就有一块靠高校自身的创收来弥补的部分,再加上贷款的本息,学校将不堪重负。

三、高等学校贷款规模均衡点

计算高等学校贷款规模均衡点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教育成本;二是高校收益。教育成本包括机构成本和家庭成本,这里我们主要考察机构成本,即高校办学的成本。机构成本按用途性质可分为经常性成本与建设性成本两类:经常性成本是指教育过程中耗费的易耗资源,包括能带来即期收益和近期收益的商品和劳务支出;建设性成本包括购买或租赁耐用资本的支出,例如能长期带来收益的校舍建筑和仪器设备。建设性成本一般按折旧和利息归入年度成本,这样可具体计算按学生平均的年度教育总成本。

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对教育支出的科目划分,经常性成本包括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每项又分为若干个细目。人员经费指用于工资、职工福利费、助学金等成本的经费。公用经费是指于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及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经费支出。蒋鸣和教授的教育成本图为:

④教育部财务司组编、蒋鸣和编著:《教育成本分析》,第14页。

高等学校的收益有三个来源:国拨教育经费、学费、校办产业和临街门面出租等自筹经费。贷款规模的均衡点应掌握在学校收入扣除经常性成本后,剩余部分大于或等于银行利息。即使这样,还本付息的压力对高校来讲也是几十年的漫长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向学生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的比例可以逐步提高,由25%逐步达到35%左右。在政府拨款不减和学校创业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还本付息的过程是能够缩短的。

四、举贷发展操作中的实际问题及解决办法

高等学校贷款的还款能力是有的,适度的贷款有利于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但高校贷款不是没有风险性。银行作为贷款的主体,不仅要考虑高校的还本付息能力,也会权衡高校贷款的风险度。

高校贷款与企业贷款的不同在于:(1)高等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学校的资产不能作为抵押物。发生金融风险时,银行无法拍卖高校资产。(2)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就业因素对高校发展制约很大,学校的年度招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的限制,学费的核定受政府物价部门的控制,学校无权随意提高。(3)教职工的人员经费呈刚性,升者易降者难。一旦高校还本付息发生困难,银行不能也不敢强行划拨用于人员经费的资金付息。高校稳定的大局要求政府强行干预,干预的结果会导致银行债务的死滞,成为不良资产。

1999年到2000年,我国的经济形势疲软,企业效益持续走低,银行的责任追究制度使其不敢向企业盲目贷款。但居民存款的付息压力迫使银行寻找新的贷款方向,在高等学校连续两年大幅度扩招的振奋下,银行与高校的双方需求在政府的协调下结合起来。以学校收费作为抵押的信用贷款模式成为新的借贷尝试。进入2001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工业景气复苏,企业贷款需求迅速增加。资金向利率高的地方流动的市场规律,使银行在向高校贷款方面的立场和态度发生了变化。银行以“以收费作抵押贷款”的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未出台为由,要求高校贷款必须担保,最好以上市公司作担保。政府不能担保、学校资产不能抵押、大多数高校难以找到上市公司作担保,使得举贷发展的路子越走越窄。就河南而言,从2000年底以来,除焦作工学院找到焦作万方公司担保贷款2个亿外,其他高校的贷款举步不前。虽经省政府多次协调,已经由中央银行直接管理的银行系统仍坚持必须担保才能放贷。河南高校与四家商业银行签订的57亿贷款框架协议,到位资金止步在14.4亿。一些扩建工程成为半截子工程,一些完工工程因未付清工程款而难以投入使用。高等学校把解决问题的期待目光投向政府。作为省政府主管教育的职能部门,省教育厅的压力陡增。迫使银行继续向高校信用贷款做不到,要求上市企业为高校担保贷款也做不到。解决的途径只有用市场经济的办法,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省教育厅正在探索把高校的力量联合起来,采取股份制的方式进行融资,组建一家教育投资担保公司。河南省有52所高校,本科院校21所每校投资200万元,专科院校每校投资100万元,教育厅筹资2700万元,股本金可达一个亿。按照“一保十”的担保比例,教育投资担保公司担保总额可以达到10个亿。担保公司实行会员制,会员具有优先担保权。这样基本可以解决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贷款问题。

标签:;  ;  ;  ;  

高校贷款筹集的发展研究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