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 江苏 盐城 224400)
【摘要】目的:探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1年、2年生存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6.67%显著低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酸)类药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较好,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核苷;核苷(酸);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113-02
乙型肝炎是我国目前较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类型,也是感染率较高的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大危害。相关研究指出[1],乙型肝炎患者出现肝硬化的几率较高,患者失代偿期生存率较低,对其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目前临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多选择传统抗病毒方案进行干预,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延迟患者肝硬化,但抗病毒效果欠佳[2]。有研究指出[3],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主要用药包括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等,但单独用药多存在耐药性风险。本研究主要对,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20~74岁,平均(62.36±4.25)岁;研究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22~75岁,平均(62.41±4.16)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选择标准:①患者均经《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相关标准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处于失代偿期;②参与本研究前半年内未借助抗病毒药物治疗者;③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知情并签订书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肾等疾病者;②意识障碍、神经疾病,或依从性较差等;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④因个人因素影响,不能完成本研究治疗方案及后期调查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经常规治疗,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借助人血白蛋白、冰冻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酯酰胆碱等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方法:选择核苷(酸)类药物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长期口服10mg/d阿德福韦酯或口服0.5mg/d恩替卡韦。
1.4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分别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比。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选用SPSS 21.0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应用(%)描述,用χ2检验;P<0.05表示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1年、2年生存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3年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表现为4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肝肾综合征、6例患者感染、3例电解质紊乱,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0.00%(18/30);研究组3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肝肾综合征、2例患者感染、1例电解质紊乱,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8/30)。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相关研究指出[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每年均有患者因该病引起肝硬化或肝癌,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致死率较高。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会直接对患者预后质量造成影响,降低生存率,需借助核苷(酸)类药有效治疗干预,以便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率[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1年、2年生存率相比无显著差异,研究组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与常规抗病毒药物相比3年生存率较高,且整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研究指出[6],核苷(酸)类药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中应用的效果显著。上述研究与本研究结果相近,表明核苷(酸)类药物为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有效方案。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但本研究因样本量少等因素影响仍存在一定不足,需后期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雪华,李仲平.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3):365-369.
[2] Cuomo G, Borghi V, Giuberti T, et al.What to start with in first lin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an Italian multicentre observational cohort, HBV-RER study group[J].Infez Med, 2017 ,25(2):150-157.
[3]参加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治疗讨论会专家.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性[J].肝脏,2014,19(11):811-818.D
[4]涂燕云,陈海艳,刘旭东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3):460-464.
[5]李淑萍.核苷(酸)类似物初始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0):119-119.
[6]杨丽.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效果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6,10(8):670-671.
论文作者:潘芸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6
标签:患者论文; 乙型肝炎论文; 肝硬化论文; 生存率论文; 并发症论文; 类药物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