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旧店镇旧店小学 266700
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居首要地位,正所谓“教之道,德为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德育当作附属物,认为它可有可无,而是应该具有德育先行意识。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课前准备时的德育先行意识
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题材的学习内容。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德育意识,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准备教学活动、学习材料或实验材料时要考虑设计相应的德育活动。
例如,我们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的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主要是让孩子们观察和了解植物的各个部分。备课时,教师就应该想到渗透珍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教育。不管是带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植物,还是把植物带到课堂上去观察,尽量不要伤害植物。
特别是学习《植物的叶》一课中叶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时,让学生明白爱护花草树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再来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顺理成章。
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当进行到与德育有关的环节时,要想办法不露痕迹地将德育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中。
如在教学《蚂蚁》、《蚯蚓找家》、《变色龙》等课时,观察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讨论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孩子们经历这样的活动形成的印象肯定会特别深刻。
在随后的教学中,还会使用到蚯蚓、蚂蚁等实验材料,学生当然会很兴奋,老师却要清醒地意识到关于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讨论、行为已经开始了,老师很有必要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部分学习材料的处理问题也很重要。这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契机。
比如四年级上册《水里有什么》单元中,四节课每节课都要用到水,每节课下课后,教学活动中使用过的水该如何处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节课同一级部的其他班级使用?收集起来留作他用?看来可以考虑让学生来讨论这样的问题。
第五单元《热的传递》中,《杯子变热了》用剩的水,到下节课《水变热了》中可继续使用。实践证明,与其在世界水日或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大声呼吁“我们要节约用水”,还不如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用实际行动和细节教育学生,其效果肯定会比口头说教好得多。关注水如此,关注其他材料或用品也要如此。
三、课后整理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并不是教育的结束,课后整理更是德育渗透的延伸。下课了,学生会更加放松,思维更加活跃,言行举止也不像课堂那样规矩了。此时,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能放松大意,头脑中要有德育先行意识,注意听学生的话语,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在宽松、友好、平等的氛围中教育学生。
1.科学社团活动
科学社团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参加的活动。这些学生大多思维敏捷、头脑清晰,表达能力强,表现欲和求知欲超出普通学生很多。在活动时,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探究活动,又要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团体合作精神、互助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许没法非常充分地体现出来,但是在这些兴趣活动中,在这样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里,我们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使教育效果最优化。
2.科普宣传活动
平时与学生交流讨论,少不了要聊到最新科技进展、科普知识或科技新闻。小学生喜欢发问,喜欢讨论,然而由于年龄尚小,分析和辨别事物的能力还不强。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科普宣传栏或者是教室的宣传墙,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就某一错误现象进行纠正,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虚假宣传,从而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教育。
3.参观考察活动
要走出教室,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教材开展考察、参观、调查等。例如在讲到水域污染和保护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河水为什么会污染的第一手资料,我带领学生到家乡居民区密集的地方及排放污水的地方观察。他们观察河水的颜色、水中的漂浮物等就从感性上懂得了什么叫河水的污染。接着又实地考察了污染的原因,研讨了河水污染的危害。这样活生生的事实极大地震动了学生,使学生懂得了环保和治理的重要、紧迫。这样不仅有利于认知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能渗透德育。我们在科学课中有机渗透德育的原则是依据授课内容自然渗透,做到恰当有度、水到渠成,努力做到教育而无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以培养。但是,科学课并非专门的德育课堂,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更不能将科学课上成德育课,使科学课失去了“科学”的味道。
论文作者:方芝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活动中论文; 课堂论文; 植物论文; 材料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