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矿区总医院 山西古交 030200)
【摘要】目的:目前凝血检验已经广泛应用到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疗效观察及病人术前术中凝血监测等诸多方面,其结果准确性至关重要。通过对检验标本的规范化,减少凝血检测中的人为误差,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检验报告,减轻病患的医学风险。
【关键词】凝血检验;标本准备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6-0324-02
1.标本的采集
1.1在采血前应了解患者是否有妊娠、剧烈活动、服用阿司匹林或避孕药物等;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尤其应注意有无肝脏疾病,或者引起维生素K和维生素C吸收或利用障碍性疾病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的结果。另外,最好在空腹时采血。采集血标本前,要让病人处于空腹和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神经紧张都会引起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增强。
1.2 采血部位为手臂肘部静脉,采血时,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或时间太长,因长时间结扎会使因子Ⅷ和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t-PA)释放和活化。标本避免溶血和脂血,避免在输入脂肪乳过程内采血。
1.3 标本采集量
抽血量为2ml。要严格控制采血量过多或过少都不符合要求。血量过少,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改变,影响检测结果。血量减少0.5ml,PT、APTT延长,血量增加0.5ml,PT、APTT缩短。
1.4 血样和抗凝剂的比例应准确,一般为9:1,现在大部分医院使用的都是蓝色真空负压管,试管也需清洁、干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进针要顺利,这样可以避免混入组织液,血液与抗凝剂要充分混匀,但应避免用力摇动;在采血过程中避免血样起泡沫或发生凝血,否则影响凝血检测的准确性。
2.标本的储存和运输
2.1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必须室温运送,因低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Ⅶ和因子Ⅺ,使PT,APTT结果缩短。
2.2 要及早分离血浆,最好在2h内分离出来,因为时间过长凝血因子对热不稳定,随温度增高和放置时间延长,凝血因子活性逐渐丧失,会使PT、APTT 延长,TT缩短。
2.3 要认真核对、检查标本,包括患者姓名、申请项目、采血管、采血量是否正确,仔细察看是否有凝块等,对于不合格标本要及时与临床沟通。离心时要严格控制3000r/min离心10 min,以保证血浆贫血小板状态。离心时间和转数不够会使PT、APTT结果偏低。离心后要观察是否有溶血,我们发现溶血标本PT、APTT结果缩短,TT延长。
3.试剂的选择
3.1 抗凝剂
要用抗凝剂为109mmol/L的柠檬酸钠,它能有效地阻止因子Ⅴ和Ⅷ的活化。
3.2 试剂选择
按照仪器的性能选用仪器配套的试剂,否则结果不准确,复溶的试剂,最好是现用现配,否则复溶后放置时间越长,越容易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暂时不用的复溶试剂要及时放在冰箱内冷藏。
3.3 仪器设备
仪器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全自动凝血仪要放在避光,透风的室内,并且要保证室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开机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检查仪器的各个部件,看是否异常,做好每天的保养和维护,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所有的标本检测必在每天的质控通过的情况下,因为质控是对仪器状态、试剂质量,操作人员因素等的综合检验。
4.技术人员
检验科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熟练掌握实验原理和步骤,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快速。
总之,患者的正确配合、护士对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运送、仪器和试剂的良好状态以及操作人员的良好素质是凝血四项结果准确性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体液的凝血与纤溶[J].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0):24
[2]吴春波,朱继红,孙宁玲.原发性高血压伴急性脑血管病凝血纤溶异常的研究[J].高血压杂志,2000,8(3):217-218.
[3]叶应娱,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J].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11.
论文作者:韩婷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4
标签:标本论文; 凝血论文; 因子论文; 试剂论文; 仪器论文; 血小板论文; 准确性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