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主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_制度建设论文

中国共产党民主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_制度建设论文

中国共产党民主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制度建设论文,民主论文,经验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共产党民主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民主制度建设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国解放前的民主制度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把建立民主共和国作为党的最低纲领。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确定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武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在组织原则方面,确定了以民主为主旨的原则。依照民主集中制的精神,采用委员会制度,规定了各级组织的机构和制度。从而奠定了党组织运行的民主基础。在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主要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①

中国共产党一大开始确立的民主原则,并不是始终如一地得到顺利坚持。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右倾投降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原因之一就是陈独秀利用他在党内的威望和地位搞家长制,听不进党内同志的正确意见,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以“钦差大臣”自居,置党中央的集体领导和组织纪律于不顾,独断专行,强制推行脱离中国实际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使苏区和红军力量几乎丧失殆尽。

毛泽东曾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②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针对党内长期存在家长制作风,毛泽东提出了“党内生活民主化”的任务,把“扩大党内民主”看作巩固和发展党的必要步骤。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发扬民主作风,形成了团结奋进的良好风尚,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丰富党内民主生活方面,毛泽东提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民主作风也不断得到培养。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③延安整风的内容是整顿三风,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运动中坚持毛泽东提出的“用阅读若干指定文件,总结工作,分析情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方法,提高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克服工作中所犯的错误”的方法,④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从而创造了一种学习马列主义与解决党内问题相结合的好形式。因而它又是党第一次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我党的主要领导人也多次要求党员和党的干部平等地遵守纪律。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刘少奇针对在北平问题上的教训时指出:我们的党是有铁的纪律的,“然而纪律不只是同志应该遵守,负责人与指导者也应该遵守。不只破坏集中原则的人是违犯纪律,破坏民主原则的人也是违犯纪律。”⑤

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动员的现实需要出发来推动苏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当时的代表会议制度和基层普选制度都是民主制度建设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普遍采用了三三制,这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条件下推进民主政治的一个创举。

建立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是结合中国国情对民主的探索。早在1925年,毛泽东就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等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提出了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思想。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尽管人数不多,但很集中,特别能战斗,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广大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抗战期间,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不断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以民主反对专制独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实行“一个领袖、一个政党、一个主义”,千方百计打击异己,迫害进步人士,被人民唾骂为独夫民贼。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主张多党合作共事,给人民以言论自由和民主选举的权利,高举争取民主自由的伟大旗帜,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伟大斗争,终于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新中国。

第二阶段:全国解放后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民主制度建设探索。在全国解放之前,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共产党如何避免重蹈从“革命到腐败”的历史周期律时,认为我们找到的办法就是人民民主。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⑥

党的“八大”是在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的历史时刻召开的。这次大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作了全面的探索,特别是对推进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做了重要探索,发展了党的民主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在党的“八大”的重要文献中,无论是毛泽东的《开幕词》,刘少奇的《政治报告》,邓小平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还是大会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以及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的发言,都涉及如何发展党内民主和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问题。这标志着“八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把党内民主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建设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从反右斗争、庐山会议到文化大革命,出现了权力集中的现象,导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从一九五八年批评反冒进、一九五九年‘反右倾’以来,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⑦加之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错误的发生,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应该看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在探索民主建设中出现了曲折,也取得了较大成绩。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民主制度建设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认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拨乱反正,坚定不移地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党中央吸取深刻的历史教训,致力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程。邓小平更是明确做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著名论断。提出了用党内民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党的领导班子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确立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增进了党的团结,改善了党的领导,使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复杂形势和诸多风险的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

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总结55年执政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完整地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民主执政,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决定》指出:“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⑧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理论认识

总体来说,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探讨,形成了诸多民主制度建设的理论成果。

第一,对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中开辟人民民主之路的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给人类文明的又一个重大的贡献,在于它破天荒成功地开辟出一条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⑨这条道路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探索。从我国政治民主发展的实践来看,我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缺乏民主传统。近代以来,人民曾经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否定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人民上升为统治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体现。同时,它又是资本主义政治民主所不具有的,是开辟了政治民主的新途径。

“西方民主制度在中国行不通”的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民主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得出的正确结论。在政治发展上,曾经有康有为试图通过模仿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来达到改造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目的,但没有成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曾试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也没能如愿。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起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⑩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制度探索中,认识到了不同国家的民主制度必然具有不同特点,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理论。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11)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命题就蕴含其中了。

第二,对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认识。毛泽东提出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的一个创造。在党的许多文件和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如《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将革命进行到底》、《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中都明确地提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主张。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12)。把专政同民主联系在一起,这是对无产阶级专政最本质的概括。人民民主专政这种政治形式,不仅与资产阶级政权形式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与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专政也不完全相同。但它的阶级实质同无产阶级专政是相同的。人民民主专政概念,采用内容更为广泛的“人民”一词,考虑了我国独特的阶级结构的特点,能更准确地表达我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内容。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邓小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13)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第三,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参议会制度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制度的探索,也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积累了经验。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传统和经验的积累,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人民民主专政来说最适宜、最能体现国家性质的基本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在形式上它如同西方议会制一样,也是间接民主的代表制度,但在内容上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因而是超越了西方议会制度的新型的代表制民主形式。

第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早在新民主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一起为反帝反封建合作奋斗,形成了患难与共的政治合作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成为各自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1956年,毛泽东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提出我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并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主党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政治力量。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既不同于苏联的一党制模式,又不同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模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关系的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对促进了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指导意见,在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200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了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

第五,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既明显不同于过去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更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模式;相反,中国正在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政治模式,中国共产党把这种政治模式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人民当家作主与共产党执政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点。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都要致力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

一方面,民主政治具有广泛性和渐进性的特点,由于生产力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以及国家各项体制的不完善,使法律规定的民主政治的广泛性与现实实现上还有较大差距,但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的不断推进和进步,使现实的民主广泛性得到不断实现。认真总结和贯彻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落实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过程中。正如十七大报告中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领导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顺利地建设好自己的国家。

党的领导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和性质具有决定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离开了党的领导,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同时,共产党的使命决定它要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要逐步扩大人民群众的参政范围和程度。十七大的报告进一步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三、中国共产党民主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要与社会主义的国体和经济基础相适应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这一规定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民主制度。人民民主的实质就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一切权力,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本质特征。在民主的具体制度建设上,都应体现我国的国体。

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事应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始终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正因为如此,如果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进行民主制度建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绝不能脱离经济建设这个最大的政治问题,单方面地发展狭义的民主政治。不能把民主制度建设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割裂开来。

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导致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对民主政治提出了新的建设需求。要求建立新型的干群关系、新型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使政治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协调,以满足人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需要。对于一些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现象,都应从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去找原因。应敏锐地洞察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现实需求,敏锐地洞察人民不断提高的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敏锐地洞察人民对于权利保障的需要,变被动为主动,恰如其时地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民主制度创新,真正做到使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二)民主制度建设要始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设计我国的民主制度,首先要突出人民民主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制度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和我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制度设计的主要成果和经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它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具体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通过普遍选举产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代表,人大代表了解和收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见和要求,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把这些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使之上升为法律和法令,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政府使这些法律和法令得到切实贯彻执行,从而实现人民民主。这样,既能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又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

民主集中制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也就是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根本组织原则。

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原则,这是因为:第一,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要有力量,除了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以外,还要有严密的组织。它必须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建立各组织间严格的组织生活制度和工作制度,从而保证党的组织协调一致的活动和对各项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而党的这些组织和制度都是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第二,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党内关系的。党的组织一经建立,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结构。它有中央组织、有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还有广大党员群众。民主集中制是正确处理和协调党员个人与党组织的关系、少数与多数的关系、下级组织与上级组织的关系、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民主集中制是把党的高度组织性和统一性同发挥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的制度和原则。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既要反对片面地强调集中,也要反对片面地强调民主。不能对上要求民主多,对下要求集中多;体现主观意志的多,群众的意见就不可能得到很好地集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

从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的好,党内的政治生活就正常。反之,就遭到破坏。从俄国的情况看,十月革命后,俄共(布)在列宁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鉴于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强调党内高度集中和统一是正确的,但并没有忽视党内民主。列宁模范的遵守集体领导的原则,党内政治生活、党中央领导集体政治生活都比较正常,因而使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到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甚至是一个人手里,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盛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严重破坏,党内监督失去作用,进而引起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严重破坏,造成肃反扩大化,使许多忠诚的党员和善良的公民遭到迫害,致使苏维埃政权受到严重的削弱。

不能较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还表现为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权利软弱涣散。表现为对家长制作风、个人专断不敢批评,不敢抵制;对个人崇拜、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不敢监督,听之任之。从而,助长党内歪风邪气的滋生和蔓延。总之,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必然选择。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贯彻。

(四)民主制度建设要突出党内监督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我们党的政治特征体现了民主,党内监督制度是党内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民主制度一起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制度基础。从党内的权力来源看,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是来自普通党员的,接受普通党员的监督是顺理成章的。

党内监督制度是我党的民主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制度。党内监督是全面的监督,体现监督的全面性和广泛性。它不仅包括普通党员,更要包括领导干部,还包括各级党组织。不仅包括对党的路线方针的执行情况的监督,还应包括对党的决策的监督,既是对党的路线、组织的活动情况的全面的监督。全面监督是列宁的一贯思想,列宁指出,“工农检查院是为我们的一切国家机关而设的,它的活动应毫无例外地涉及一切国家机关:地方的、中央的、商业的、纯行政的、教育的、档案的、戏剧的等等,——总之,各机关毫无例外。”(14)

党内监督要体现党内的权利平等。一方面,党内监督要维护党内的平等权利,反对特权;另一方面,要使全体党员共同平等地分享监督权利和被监督义务,从而实行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只有真正确立平等性原则,才能保证监督机制的正常运转和调动广大党员群众发扬党内民主的积极性。监督权的平等性体现在自上而下的监督上,主要是通过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实现;体现在自下而上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党员对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的监督来实现。开展积极的党内思想教育活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过程也是监督权的平等性的体现。

(五)民主制度建设要促使各党派和群众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

我们在突出协商民主,探索具有中国民主政治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和统一战线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全国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发表了《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讲话。讲话精辟而深刻地论述了巩固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一系列重大课题,对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五大关系作了重要论述。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

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协商民主的优点和特点在于:一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二是政治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等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都能积极参与;三是协商渠道的多样性,能够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四是利益诉求内容的全面性,既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又有涉及群众具体利益的各项内容;五是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既听取支持的、一致的意见,又听取批评的、不同的声音。改革开放以来,协商民主这一民主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社会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突出监督民主,探讨独具中国特色的党内监督制度与党派互相监督制度。认真进行执政党内民主制度的设计,为长期执政奠定基础。我国的政党监督还包括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这种监督是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更需要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内容是: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的工作和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民主党派的监督,对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白皮书强调,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形式,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独具特色。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

(六)民主制度建设要科学对待西方民主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执政的历程中,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民主。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看到了西方民主的真实性与虚伪性的两面性。民主理论是人类政治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从古代开始起源,经历了近代到现当代的发展。其中,西方民主理论对人类政治社会发展理论的贡献,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都无一例外地肯定了这一点。但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指出了西方民主理论的历史进步性和真实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虚伪性。马克思主义者指出了西方自由民主理论的虚伪性与反人民性,指出现代西方民主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个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15)

第二,不照抄照搬西方民主制度。一是不搬用西方政党执政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西方的政党执政制度,有两党轮流执政制度,有多党合作制度,也有一党执政制度。其核心特点,都是在自身国情的基础上,在本国长期的政治发展中形成的。二是不搬用三权分立,坚持和探索自身的民主制约、民主监督道路。对西方三权的严格分离和合理分工的理念我们要借鉴吸收,但对三权截然分开、完全并立的模式不能简单照搬。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关于三权关系的新论述:“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16)在不照搬三权分立的情况下,如何改革创新权力制约监督机制,规范权力运作行为,改善权力制约监督效果,成为我们的国家政权建设中面临的一项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历史课题。

第三,不断借鉴西方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近代以来,西方民主制度以三大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议会制度为支撑,逐步形成了有西方特点的民主制度和相应的民主建设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选举制度等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也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

一是反对金钱政治下的经营性民主,坚持民意基础上的广泛性民主。在西方,金钱政治是近代商品经济社会下的政治特征和权力运行方式。这一特征造成了有产者阶级经营民主的局面。使表面轰轰烈烈的民主过程实际上为少数有钱人掌控,其结果使民主成为金钱的奴仆。在这种情况下,政治运行中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被引入了商业运作的模式,成为财团的常规性的经营项目。这实际上就是买卖官职、买卖决策、买卖民主。其结果既背离了多数人民主的原则,又增加了民主的运行成本。我国的民主运行机制尽管有许多不完善,却做到了远离金钱、远离商业模式,坚持民意基础。

二是坚持合作型民主。西方民主具有竞争型民主的特征。进一步说,这种竞争是对抗性竞争,对抗的双方或多方明争暗斗,甚至互相谩骂、人身攻击,出现了如“水门事件”这样的政治丑闻。只有竞争而缺乏合作的民主,造成置道德不顾的不正当竞争,造成竞争双方相互排斥、两败俱伤。

我们的民主运行以合作为主。合作得越好,力量越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在民主建设中坚持党派合作、政府与社会团体合作等形式,较好地贯彻了合作的理念。

三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长期执政的需要,不断创新民主形式。近些年来,我们在民主选举、民主评议和民主质询机制有了新的探索。改进和创新了现行的选举制度,从基层到中高层逐步实行直接选举和更大幅度的差额选举;候选人以适当的方式与选举人沟通交流。党内选举充分体现党员的意志。在创新和完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制度,创新和完善民主质询制度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注释: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汇编1921年7月—1949年9月》,第1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6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④《毛泽东文集》,第6册,第72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⑤《刘少奇论党的建设》,第2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⑥黄炎培:《八十年来》,第148~149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⑧《人民日报》,2004年12月7日。

⑨宋萌荣等:《开创人类新文明的伟大实践》,第29页,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⑩《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邓小平论民主法制建设》,第38页,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12)《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5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列宁选集》,第4卷,第70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5)《列宁选集》,第3卷,第63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民主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_制度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