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波[1]2008年在《大城市公交换乘枢纽布局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地紧张、交通堵塞、交通安全、交通环境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科学合理的公交换乘枢纽布局规划是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前提与基础,研究大城市公交换乘枢纽布局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城市公交换乘衔接的基本理论入手,结合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实践经验和国内城市的枢纽建设特点,分析了城市公交换乘枢纽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定位,以及城市公交换乘枢纽在国内的发展趋势;从社会经济、运输需求和城市交通发展对城市公交换乘枢纽的要求出发,结合城市空间形态、各种客运公共运输方式的线路与站场布局,以及一体化、人性化的换乘理念等,在换乘衔接组织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城市公交换乘枢纽交通需求的预测方法;以交通需求预测为基础,结合交通换乘枢纽的相关数据,参照公交规划、公路主枢纽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的计算思路,分析探讨城市公交换乘枢纽的布局方法;最后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换乘枢纽布局系统评价模型,通过建立的包括枢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指标体系,对得出的优化方案进行了综合系统评价并得到最优方案。论文以重庆市都市区公交换乘枢纽的布局方案为例,论证了该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李明博[2]2007年在《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中枢纽换乘系统规划方案优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就我国轨道交通枢纽规划方案评价的现状而言,其换乘系统规划方案的评价与优选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少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系统规划方案的选择,是在粗略地评价与比较备选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准确因素较多。目前,我国很多大城市正在进行轨道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科学准确地对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系统的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并选出最优方案,是实现轨道交通枢纽各个功能的必要环节。因此,考虑轨道交通逐渐形成网络的这一背景下,有必要对枢纽换乘系统的规划方案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并在评价方法上引入新的思路。本文做了以下主要工作:首先,针对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系统规划方案选优存在的不全面性,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研究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系统特点,根据建立评价体系的原则和要求,结合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系统的功能考虑,选取了8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网络化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系统规划方案的评价体系。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得出了各指标权重。此外,传统评价方法存在人为影响过重、评价结果不准确、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的不相容性等问题,而可拓学优度评价法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因此本文尝试将可拓工程方法中的优度评价法,引入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系统规划方案优选评价中。本文还以上海轨道交通徐家汇枢纽为实例,对其枢纽换乘系统规划方案的优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取得了合理的评价结果。实践证明,可拓优度评价方法适用于多种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有较少的要求和限制,解决了指标与方法间的不相容问题。它评价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评价结果科学可靠,具有很强地泛化能力。不仅适用于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系统规划方案的评估工作,而且可以应用到交通规划中的其它评价问题中去。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今后可拓学优度评价法在交通规划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杜延青[3]2013年在《城市交通枢纽综合体公共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交通枢纽综合体伴随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土地和空间资源集约化利用及城市建筑的社会化与巨型化等趋势应运而生,综合交通功能与城市生活其它功能。其公共空间系统以交通功能为主体,在综合体内部及综合体与所处城市环境之间起组织和协调作用。本文以适应性城市设计相关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对城市交通枢纽综合体公共空间系统研究及其现实使用中问题的归纳与初步剖析的基础上,依据“适应性设计”的“整体控制”和“动态适应”的基本理念,分析了城市交通枢纽综合体公共空间适应性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根据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基本功能与作用特征明确其适应性设计的目标与原则,进而从“交通枢纽功能”、“功能整合作用”、“顺应动态发展”等叁个方面提出其适应性设计的要点,试图建构关于城市交通枢纽综合体公共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基本框架,并以西直门交通枢纽综合体公共空间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张利军[4]2007年在《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是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客运交通方式衔接的纽带,也是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保证。论文针对现有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理论与方法的薄弱点,结合理论分析与国内外的经验,从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规划布局、客流预测、设施规模和换乘效率评价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枢纽的分类、分级及其选址的影响因素,针对目前比较常用的选址方法,分析其各自特点,并在充分考虑定性和定量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提出了枢纽规划的二阶段选址新思路。第二,在分析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换乘枢纽的影响区、合理步行区和合理交通区进行了讨论,将换乘枢纽作为一个虚拟区,提出了叁阶段的客流预测方法。第叁,在分析枢纽布局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时空消耗理论并结合相关的规范介绍了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中站场类、集散类和通道类设施规模的计算方法。最后,对换乘枢纽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关联法和数据包络法分析比较后,结合各自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对枢纽换乘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的组合评价方法。
王有为[5]2001年在《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间相互联系的加强,大城市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均迅猛增长。人城市的交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满足人城市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城市交通系统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其它交通方式相配合的综合交通体系几乎成了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唯一方法。 本文针对我国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不足,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核心环──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文章首先对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进行合理的分类、分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吸引范闹和设计规模的合理预测方法。将罗吉特(LOGIT)数学模型引入公共交通枢纽的研究,提出了预测公共交通枢纽客运量的罗吉特模型。 在合理预测枢纽规模的基础上,文章根据不同类型枢纽的特点,对各种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的设计要点和配车计算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在此之后,文章对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在城市中的布局、选址和城公共交通枢纽的评价方法做了比较系 统的研究,提出了比较实用的枢纽选址方法和公共交通枢纽的数学评价模刑。文章最后还 对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比较有用的 结论。
倪凯旋[6]2008年在《整合策略引导下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区更新改造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很多城市的火车站地区更新改造已经或正在进行,如何从火车站地区的规划建设入手解决火车站地区长期以来的发展与管理中的痼疾是我们研究城市更新改造问题的一个难题,而整合策略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研究整合策略对火车站地区规划的指导,使火车站地区规划建设切实可行,将有利于发挥火车站地区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利于城市在经济转型期实现城市功能的升级转变。本文通过郑州火车站地区的案例研究,分析在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建设遇到的各种阻力与障碍,揭示整合策略的目标与作用,研究如何通过规划整合策略协调各相关功能实体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开发管理整合策略协调城区更新改造所涉及的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为决策者提供了有力的开发思路支持,从而为把握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区改造的机遇,带动整个城市中心区的空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进而对城市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城市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转型期,这种利用整合策略推进火车站及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建设的前期规划研究方法与模式,可作为其它城市建设发展的参考。
李军[7]2014年在《昆明市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将引领、支撑和服务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同,已成为城市交通政策的发展趋势,而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又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它将城市交通各个系统高效衔接起来,通过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城市交通组织更为顺畅,科学合理的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减少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消耗,充分发挥其整体效益,引领城市功能布局发展,优化城市交通运行环境,提高通行效率。本文从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基本特性分析入手,以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公交竞争力和应变力、紧密联系城市各功能分区和组团、有利于城市交通综合整治以及实现各种交通方式换乘的功能定位为背景,把握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向功能多样化、形式立体化,引领区域发展,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换乘等发展趋势,深入剖析昆明市城市交通特征,对比借鉴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发展经验,分析昆明市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对昆明市城市公共交通客流进行科学预测,在此基础上,参考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智能交通规划、公交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的规划理念和思路,研究得出昆明市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布局规划方案。论文从昆明市的实际情况着手分析研究,为类似昆明市“主城+新城”城市形态模式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提供参考,为昆明市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支撑。
贾铠针[8]2009年在《高速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高铁影响下的综合交通枢纽是区域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是各种运输方式交通网络的交汇和运输转换衔接处,不仅是城市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的桥梁与纽带,成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还对其所依托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并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本文强调高铁并不能带来一切,也不是所有高铁通过的站点地区,通过建设“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就能发挥高铁的催化引擎作用,事实上,高铁只是带动城市和地区发展的催化剂,为外因;但高铁并非带动城市地区发展的唯一要素,还需要其他因素的承接和配合来将这种催化作用发酵而实现,此为内因。本文将针对那些具有外因催化,并具有内因转化外因的发展条件同时在区域竞争中处于较强优势的高铁站点地区,重点阐述如何通过综合交通枢纽以及相应城市地区的规划建设来使内因良性发展来承接外因的催化作用,并将外因转化为真正的发展动力,最终发挥高铁对综合交通枢纽地区以及城市地区的引擎作用。这也正是本文通过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发展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相应的基本策略两方面的相关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经验等进行系统阐述与总结,并提出要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为背景条件寻找对等条件下的相关案例借鉴;其次,通过对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成功因素的相关分析初步归纳出在城市规划角度的核心关键环节和本质问题,并初步建立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发展协调性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在针对核心问题而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相对应的规划策略与宏、中、微观角度的具体规划措施的研究与阐述;最后,总结本文的基本结论,并对相关课题研究提出展望与下一步研究工作主要方向。
宋百超[9]2007年在《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布局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枢纽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关键节点,做好公共交通枢纽布局选址规划,可以衔接各种交通方式,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论文首先论述了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的概念、组成及特点,研究了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的现状,并对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进行了分类和分级,总结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在深入考虑我国自行车数量巨大、小汽车数量迅速上升的基础上,引入更多参数,提出了基于多参数的公共交通枢纽选址优化模型,并就自行车、小汽车优化参数采取问卷调查、分析计算的方式,给出其参数取值,另外分析了各类公共交通枢纽应分别采用的选址模型。最后,调查研究了合肥市市公共交通的具体实践,对合肥市包河区东南部某区域的公共交通枢纽布局选址进行了实例研究。
刘金成[10]2008年在《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交通需求空前高涨,城市交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筹建大容量轨道交通系统己成为发展功能完备的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及其整体效益,公共交通系统就必须适应不同层次客运的需要,以各交通系统之间的协同为前提。因此,如何使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两者协同发展,成为急需研究的课题。首先运用协同学理论对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进行了分析,然后从点、线、面叁个层次对两者进行了研究。在点的层次上分析了合理设置轨道交通站间距的必要性和影响最优站距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协同常规公交的轨道交通合理站间距计算模型,然后分析国外典型枢纽布局,对换乘枢纽进行了合理布局和设计。在线的层次上,研究了轨道交通影响区内的常规公交的调整方法,然后对接运公交系统进行了分析,考虑了城市公共交通线网优化问题中的一般约束条件和运送目标,建立了接运公交线网单位费用接运效率最大模型。在面的层次上,从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两方面进行了协同研究,提出了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并建立了基于ITS环境的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同调度模型。在点、线、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同评价的指标体系,文章最后对长沙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和轨道交通合理站间距进行了实证分析。本论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不仅丰富了公共交通协同理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大城市公交换乘枢纽布局方法研究[D]. 余波. 重庆交通大学. 2008
[2]. 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中枢纽换乘系统规划方案优选研究[D]. 李明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3]. 城市交通枢纽综合体公共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D]. 杜延青. 北京建筑大学. 2013
[4]. 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利军. 武汉科技大学. 2007
[5]. 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规划研究[D]. 王有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1
[6]. 整合策略引导下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区更新改造研究[D]. 倪凯旋. 同济大学. 2008
[7]. 昆明市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研究[D]. 李军. 云南大学. 2014
[8]. 高速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建设研究[D]. 贾铠针. 天津大学. 2009
[9]. 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布局规划研究[D]. 宋百超.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10].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同研究[D]. 刘金成. 长沙理工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