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为特征,以“五个统筹、五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发展什么、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丰富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我们应当从对客观规律认识的高度,按照求真务实的要求,深入领会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价值和深远意义。

深刻认识以人为本和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

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规律是本质的关系。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也就是对其根本规律性认识的升华。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作了精辟的概括,“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明,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应当说,共同富裕和以人为本都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共同富裕”明确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宗旨和利益关系的基本格局,以人为本明确了共享利益的主体及其价值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二者互相包容,又统一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实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强调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不是实现少数人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富裕。人民既是共享利益的主体,又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切为了人民,而其发展又要依靠人民。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从全体人民的利益出发,“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毛泽东文集》第7卷,187页)现在中央提出“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在新时期发展了这一思想,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要特别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收入,积极促进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经济结构,让九亿农民和城乡困难群体也尽快富裕起来,让广大人民在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使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互相协调,重点在于提高人的素质。马克思认为,从人的片面发展(“奴隶般地服从分工”)到全面发展的转变,既是新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生产力增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涌流的条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就在于为人的全面发展铺就广阔的道路。从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人口素质不够高、人才资源匮乏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最重要的基础还在于发展教育事业,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繁荣各类文化事业,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把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并且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力资本的开发能够释放出经济增长最强大的后劲。它们都把智力投资当作壮大实力的重大举措。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邓小平非常重视人才,江泽民同志把人才资源称为“第一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必须把发展和提高教育事业、实施人才战略作为百年大计,大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善于发挥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种优势的合力

科学发展观所依托的动力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是对经济规律认识的升华。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实践告诉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同时要善于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形成巨大的合力,推动国家重大经济、科技等建设项目更好地实施和完成。”社会主义只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防止经济结构畸形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从资源配置机制看,市场经济的优势主要表现为能够释放出强劲的经济活力。它能够通过价格机制、供求关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实现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它能够打破区域间乃至国际间的种种交换壁垒,使得生产要素流动和组合;它能够把供给和需求直接联系起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利益,激发人们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它能够通过竞争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动技术进步和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的改进,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它能够带动城乡居民消费的多样化,推进消费结构的日益攀升。所以我们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然而,市场经济也是有缺陷的(即所谓“市场失灵”),它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许多严重后果,特别是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突出了效率而损害了公平,不顾环境污染导致生态失衡,乃至带来周期性的危机。纵观资本主义发展史,从来没有完全自由的市场和绝对公平的竞争,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配合,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其宏观调控的不断加强和改进,旨在克服市场经济的种种失灵。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够更有效地弥补、矫正市场经济的缺陷,自觉地发挥“两只手”的协调配合作用。由于社会主义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就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便于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营造良好的创业机制和长期稳定的环境。由于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就能够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消除了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有经济不占主导地位并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就可以扫除人为障碍,形成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机制,自觉克服本身发展进程中的种种缺陷。由于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能够自觉地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当然有一个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日渐深化的过程),更好地运用各种有效的“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由于社会主义由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领导和人民政权主导整个社会,就能够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教育、动员整个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357页)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要义,就在于自觉地利用好生产力社会化这个纽带,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同市场经济优势有机结合,既能够克服原有体制的弊端,也有利于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遵循科学发展观,可以一方面提升市场化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改善宏观调控的导向功能,形成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两只手”的优化组合。

自觉地把握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内在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亮点,在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突破了单讲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局限。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交叉集成,是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科学发展观拓展了经济规律的内涵,不但将物与物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进而涵盖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个新飞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人和人类社会本身,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也要依赖自然界生存、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所表现的正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连生产关系和思维运动,归根结底也不能不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马克思多次论述过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认为经济规律不能完全离开自然规律。当然,经济规律有它的特殊性,同自然的一般运行规律是有区别的。但是,如果夸大了它的特殊性,以至脱离和违背自然规律,也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实际上也有悖于经济规律本身。这正是以往经济研究和经济生活中的一大认识误区。纵观现代科学和经济发展的态势,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愈益呈现出一种交叉集成的趋向。这就需要人们深化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列宁说:“经济学家要永远向前看,向技术进步这方面来看,否则他马上就会落后。”(《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5卷,120页)从“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看,至少有两条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交叉的新规律,需要特别关注。

一条是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这是人类在20世纪90年代总结了工业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之后取得的共识。实际上,这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整合了自然运行和经济运行两大系统的客观规定性。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工业化进程刚步入中期阶段的发展中的大国,人口、资源(特别是能源、水资源)、环境等问题显得格外严峻。据专家测算,我国发展的自然成本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在经济增长、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还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和经济风险,还有自然灾害和疫病的侵袭等不确定的因素。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尊重自然规律,那就不仅危害子孙后代,而且已经殃及当代生活着的人们。科学发展观针对突出问题,要求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定与自然规律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变经济增长的价值观念和增长方式。既重视GDP,又跳出GDP的局限,树立绿色GDP的理念。要像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那样,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再一条是科学技术主导经济发展的规律,这也是两大系统的集成。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生产力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总是“把科学技术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372页)而在上世纪知识经济将要露出地平线的时候,邓小平就以深邃的洞察力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又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最近,党中央、国务院从时代特点出发,反复强调: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要积极学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同时必须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自主创新能力上。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这是我们从实际中得出的三点启示。世界工业的发展史表明,要成为经济强国,必先成为科技强国。然而,从来没有“跟踪”出来的科技领先,也从来没有“克隆”出来的国强民富。18世纪以来,西方用了200多年才实现了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而今我们要在一个起点更高、资源约束更紧、竞争更激烈的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向富庶和文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并且主要依靠自主创新。须知社会主义是以发达生产力为基础的,我们必须善于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优势,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学技术的轨道上来,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首先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前进,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是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客观规律认识上的又一突破。

努力实现四大良性循环的协调互动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目标,“五个统筹”、“五个坚持”所包含的内容,可以归结为在我国实现四大良性循环,即社会再生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国内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这四大良性循环的和谐互动,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宗旨,也是构建新机制的基本方略。这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全面要求。

实现四大良性循环及其协调互动,难度很大,要克服许多深层次矛盾和制约因素,也是前无古人的。然而,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关键仍在于善于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运用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制,实行正确的政策。在客观上,我们一方面存在着发展进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和我国的特殊困难,另一方面也创造了优越的制度平台,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正在扫除旧体制遗留下来的种种羁绊。在主观上,我们已经形成了来自实践又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日趋成熟的重要表现。只要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身体力行,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四大良性循环及其协调互动是可以在动态中不断实现的。这里仅对其中的两个循环作一些讨论。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质上是要求在经济发展与整个社会进步之间实现良性循环。其中主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中央要求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转变干部作风尤其是反腐倡廉是其重点和难点。解决这个难题,既要靠树立新的执政理念,切实端正政绩观,更要靠加大实施的力度,关键在于求真务实。在这个循环中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们有一条重要经验,可概括为“三度一点”,即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并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可以视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新鲜内容,它同实现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密不可分,也是改善政府同群众关系的重要方针。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本质上是要求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实现民族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其复杂性在于不确定因素更多,资本主义大国左右世界市场,保护主义抬头,加上国际市场(特别是国际金融)波动的连锁性及政治斗争中一极与多极矛盾的多变性。但是,这里同样有规律可循,同样需要具备驾驭它的艺术性。从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经验看,必须立足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改善本国的投资环境,把握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充分利用国际游戏规则,运用好互惠与斗争这两手,把开拓多元市场与准备应对风险结合起来。从加入WTO最初几年的实践看,我国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有突飞猛进的成就。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善于利用世界经济发展自己,并要冷静地应对严峻挑战,争取和扩大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实现扩大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与开辟日益广阔的国际市场互补互动。

恩格斯说过:“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55页)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们要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学会在工作中驾驭它的实际本领。特别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端正政绩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自觉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执笔:杨承训)

标签:;  ;  ;  ;  ;  ;  ;  ;  

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