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失稳主机;失稳检测传感器;失稳检测系
一、失稳检测系统研究意义
失稳检测系统是列车运行时必不可少的检测装置,它的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测车辆运行时的稳定性,利用传感器检测车体的横向加速度、垂向加速度及纵向加速度,进而获取转向架轮对、空簧、车体等部位的实时状态,并以电信号的方式传送到失稳检测系统主机。该系统的车辆可靠性评价参照GB5599-85《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中关于车体振动加速度的要求,结合列车转向架监测的成熟经验,建立动车组综合诊断模型,实时评估列车运行状态[1-2]。该系统具有如下功能:(1)在线信息存储及数据下载功能。实时保存列车运行时车体的横向、纵向、垂向加速度信息,同时可以自动保存每次报警前后5分钟内的加速度传感器输出值,且总存储时间不小于15天,数据下载接口采用USB接口。(2)系统自身检测功能。该系统实时检测自身各部件的工作是否正常,快速发现设备故障并能够及时输出故障诊断结果。(3)网络通信功能。失稳检测主机具备MVB/以太网通信接口,能接收列车网络下发的时间、速度、公里标等公共信息,并将稳定性诊断结果实时上报列车网络。
二、失稳检测系统组成
2.1失稳检测主机
动车组失稳检测主机位于车上电器柜中,采用3U金属机箱,以保证良好的屏蔽功能,同时兼备较好的抗振性能[3]。从硬件结构角度,失稳主机可以分成电源板、信号采集板、通讯板、处理器和存储器等部件,传感器采集到的电信号经过信号采集板卡输送到处理器中,再经过通信板卡传送到列车网络中;从信号处理角度,失稳主机可以分失稳检测和平稳性监控两个模块,每个模块具备独立的电源板和信号采集板,能独立采集处理失稳检测信号和平稳检测信号。如图2.1所示,图(a)为失稳检测主机设计图;图(b)为失稳检测主机实物图。
2.2失稳传感器
动车组失稳检测传感器由横向加速度传感器、宝塔接头、信号线缆、线缆防护管及Amphenol接头组成,水平固定在转向架上,能将转向架横向、垂向、纵向加速度值转化为电流信号,输出给监控主机。传感器的各个部件组装在一起,在使用时要求整体使用,所以在实际安装和调试时禁止拆卸部件。失稳传感器应用12V直流电源供电,输出电流范围在4mA至20mA,工作温度在-40摄氏度到85摄氏度之间。如图2.2所示,图(a)为失稳检测传感器三维模型图,图(b)为失稳检测传感器实物图。
2.3平稳性监控传感器
平稳性监控传感器由车体加速度传感器、传感器信号电缆、电缆连接器、电缆护套及电缆卡组成,需水平固定车体底部。平稳性监控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是将列车车体的横向、垂向、纵向加速度值转化为电流信号,然后将该信号发送至检测主机进行判断处理。平稳性监控传感器是对车体位置的监控,对运行中的列车车体实时监测,以确保列车运行中的舒适度与安全性。图2.3 为平稳性监控传感器。
动车组失稳检测主机、失稳检测传感器、平稳性监控传感器等部件构成了动车组失稳检测系统,该系统实时检测动车运行时的位置参数,保证列车安全稳定运行。当系统检测到车体位置参数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时,由失稳检测主机主动发出列车限速信号,并及时向控制室发送报警信号,以便相关人员采取紧急措施。
三、失稳系统工作流程
失稳系统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图3.1为列车失稳系统组成图。图3.2为失稳系统程序流程图。
动车组的每辆车都装配失稳检测系统,每套系统有两组传感器装置,分别位于车体的一位端和二位端 车下,利用列车网络将不同节车辆失稳检测系统连接起来,一并反馈到控制室。其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传感器检测转向架以及车体的位置信息;(2)传感器将位置信息转换为电信号,通过信号线缆将电信号传送至失稳主机;(3)失稳主机对信号进行阈值判断,进而向制动装置和控制室发出相应的信号。
总结
失稳检测系统在列车安全运行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确保列车稳定运行的重要部分。失稳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在线信息存储及数据下载功能;系统自身故障检测功能;网络通信功能等,通过列车网络将每辆车的失稳检测系统连接起来。当检测信号值超过主机预设阈值时,则失稳主机立即向列车制动装置发出制动信号,并向控制室发出报警信号,告知工作人员列车发生失稳故障。正是由于失稳检测系统的存在,才保证了动车组的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蔡里军.基于FPGA的高速列车转向架蛇行失稳检测装置[D].西南交通大学,2012.
[2]赵灿.转向架失稳检测装置电磁兼容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3]刘海龙,于佳,贾伟男.基于中国标准动车组失稳检测系统的调试故障浅析[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8, No.156(24):66-66.
论文作者:刘志成 杨孟轲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4
标签:传感器论文; 列车论文; 车体论文; 信号论文; 主机论文; 检测系统论文; 车组论文; 《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