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课余时间分布的比较研究_流动儿童论文

城市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课余时间分布的比较研究_流动儿童论文

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放学后时间分配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论文,分配论文,时间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6)05-0040-07

       一、数据、变量和方法

       (一)数据

       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个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的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考虑到北京市小学的校际差距,以及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在不同类型学校中的分布差异,本研究抽取了四所覆盖不同群体的学校:一所主要由城市本地儿童构成的公办优质学校,一所主要由城市本地儿童构成的公办普通学校,一所主要由流动儿童构成的公办学校,一所主要由流动儿童构成的民办学校。在这四所学校中分别抽取4年级、5年级和6年级各3个班的学生,即每所学校抽取9个班学生,每班随机抽取25名学生,共900名学生。最后得到有效样本共782名儿童,包括351名城市本地儿童,105名外地城市儿童,326名外地农村儿童。

       (二)变量

       具体分为放学后处境的安全、学校教育时间的延长、培养兴趣的机遇和自由安排等四个方面。

       二、研究结果

       (一)放学后的安全

       放学后无人接送和监护被视为儿童放学后存在的两个重要安全问题。

       1.放学后的接送。仅31%的外地农村儿童在放学后有人接送,显著低于外地城市儿童的比例49%和城市本地儿童的比例66%。这表示放学路上,流动儿童比城市本地儿童更可能面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尤其是来自外地农村的流动儿童。

       2.放学后的监护。43%的外地农村儿童在放学后处于无人监护的境况,显著高于城市本地儿童无人监护的比例28%。外地城市儿童无人监护的比例为37%,虽然也高于城市本地儿童,但差异并不显著。

       上述结果表明,与城市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放学后的安全问题更突出,特别是来自外地农村的流动儿童。他们面临的诸如放学后无人接送,回家后独自一人或和同伴上街头、游乐场所等地方玩耍,无人监护的问题更为突出。

       (二)学校时间的延长

       学生在放学后,做学校作业或上补习班(指补习学校主干课程),可被视为是一种学校教育时间的延长,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

       1.做学校作业。绝大多数儿童放学后都要做学校教师布置的作业,但外地农村儿童的每天做作业平均时间(37分钟)依次显著低于外地城市儿童(46分钟)和城市本地儿童(55分钟)。

       2.上补习班。外地农村儿童放学后上补习班的比例是34%,显著低于城市本地儿童的比例46%;外地城市儿童上补习班的比例是52%,却高于城市本地儿童的比例,但这一差异并不显著。具体到时长,在这些上补习班的儿童中,城市本地儿童的平均时长是124分钟,依次多于外地城市儿童的103分钟和外地农村儿童的81分钟,并且他们的差异都通过了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显著性检验。

       上述发现表明,与城市本地儿童相比,外地农村儿童的放学后时间更少用于做作业和上补习班,但外地城市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的差异并不明显。如果将其视为一种放学后的教育补习机遇,那么外地农村儿童更少拥有这种机遇。

       (三)培养兴趣和特长

       学生在放学之后参加兴趣班(不包括学校数学、语文等主干课程),可被视为利用放学后时间培养儿童兴趣和特长的教育行为。调查结果发现:外地农村儿童参加兴趣班的比例是30%,显著低于城市本地儿童的比例48%,但外地城市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之间却几乎没有差异。具体到时长,在上兴趣班的儿童中,外地农村儿童的平均时长为80分钟,外地城市儿童的时长为88分钟,都显著低于城市本地儿童的时长104分钟。

       上述发现表明,和城市本地儿童相比,外地农村儿童的放学后生活更少有培养兴趣和特长的机会,但外地城市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四)放学后时间的自主分配

       儿童对自主时间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化力量的影响,包括来自父母、同伴、电视和网络等的影响。这些社会化因素培养了儿童使用时间的态度和偏好,进而影响其对放学后时间的分配行为。

       1.看课外书。外地农村儿童在放学后有看课外书行为的比例是82%,显著低于外地城市儿童的比例89%和城市本地儿童的比例91%,但外地城市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分析所看课外书的类型,在这些有看书行为的儿童中,外地农村儿童更多选择看漫画书,比例达31%,显著高于城市本地儿童的比例18%和外地城市儿童的比例27%;关于文字类读物(童话/神话/小说、诗词歌赋/人物传记/科普类等),流动儿童阅读的比例低于城市本地儿童。

       2.看电视。外地农村儿童在放学后有看电视行为的比例达95%,显著高于外地城市儿童的比例83%和城市本地儿童看电视的比例73%。

       观察所看电视节目的类型,在这些放学后有看电视行为的儿童中,外地农村儿童更多选择看电视剧和电影,比例达73%。显著高于外地城市儿童的比例61%和城市本地儿童的比例53%。与流动儿童相比,城市本地儿童更多选择综艺类和科普教育类的节目,加总比例为38%,显著高于外地农村儿童的比例17%。

       总的来说,节目类型选择的差异显著性主要体现在外地农村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之间、外地农村儿童和外地城市儿童之间,但城市本地儿童和外地城市儿童之间的差异表现并不显著。

       3.上网。外地农村儿童在放学后上网的比例是65%,低于外地城市儿童的比例68%和城市本地儿童的比例71%,但并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在是否上网这一行为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差异显著性主要表现在上网功能的选择上。在这些有上网行为的儿童中,外地农村儿童更多选择聊天和玩游戏,其中玩游戏的比例达43%,显著高于城市本地儿童的比例24%;而城市本地儿童更多选择查资料功能,比例达52%,显著高于外地农村儿童。但上述差异在外地城市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之间的表现并不显著。

       4.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上,差异反转。放学后外地农村儿童和外地城市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分别是79%和83%,显著高于城市本地儿童的比例67%。这表示在放学后的时间安排上,流动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显著高于城市本地儿童。

       三、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其一,与城市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放学后更易处于较“危险”的境遇,包括无人接送和无人监管等。如超过三分之二的外地农村流动儿童无人接送,而回家后近一半处于无人监护和照顾的境遇中(包括独自一人在家或者上街头、游乐场所玩耍)。

       其二,与城市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虽然整体上更少拥有家庭和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包括上补习班、兴趣班等,但有意思的是,更主要的差异体现在外地农村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之间,而外地城市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之间的教育机会差异并不明显。

       其三,作为一种自我选择的教育机会,在自主分配放学后时间的行为上,城市本地儿童更多选择看文字类课外书、上网查资料、看科普教育类电视节目等相对有教育意义的行为;而外地农村儿童相反,更多选择看电视剧/电影类节目,上网以玩游戏为主等。外地城市儿童的行为选择介于城市本地儿童和外地农村儿童之间,在统计上和城市本地儿童并无显著差异。

       (二)建议

       如何减少儿童尤其是外地农村流动儿童放学后的“危险”因素,提高儿童成长的“机遇”呢?一些研究指出,为儿童提供放学后生活的教育支持是一个有益的途径,不仅能帮助工薪家庭监护儿童的安全,还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培养兴趣和特长,并帮助儿童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①然而,纵观国内主流的校外教育机构却很少能覆盖到流动儿童,尤其是外地农村流动儿童。这些主流机构主要包括国家提供型机构和市场提供型机构。前者一般由政府拨款,并受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主管,如少年宫、青少年科技馆、儿童文化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它们虽然服务于全体青少年儿童,但实际上常因政府拨款不足的原因而需“自谋出路”,提供的服务很少覆盖到流动人口。②后者如学而思、新东方、学大、清华园教育集团等市场化经营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服务于具有购买力的家庭,并以培养专业能力和提高学业成绩为重心,实质上也很难覆盖到经济环境较差的流动儿童。

       近年来,这一情况有了新的改变:其一,针对流动儿童和低收入家庭儿童,开始出现一些新兴的NGO组织和社区型机构,以解决流动儿童的放学后问题。如,北京市海淀区的马连洼社区发起的儿童工作站、丰台区马家堡街道妇联组织的流动儿童“四点半课堂”;由私人或基金会赞助发起的民工子弟爱心会(CMC)、新世纪梦想图书馆等。然而这些机构往往因目前中国社区建设的不成熟,以及资金、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可持续性和推广性面临挑战。其二,北京市的各级行政机构也开始有所行动。如,2014年起北京市政府每年提供5亿资金开展中小学生的放学后活动;③上海市政府推出的“放学后免费看护”项目;④深圳市政府联合社区于2009年启动的“四点半学校”。⑤

       虽然到目前为止,为儿童提供放学后的社会支持已达成共识,行政部门也开始积极介入,但衍生的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方式和内容的放学后支持?在国外的研究和实践中,放学后支持基本上被定义为保护、照料、发展兴趣和各项能力,同时提供社会化、培训、问题行为治疗等方面的一种社会服务。⑥如何平衡青少年的健康安全、预防问题行为、提高学业成绩,发展兴趣和爱好,乃至积累其他方面的生活经验等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并需要被探讨和实践的议题。

       注释:

      

      

      

      

       ①Posner,J.K.,Vandell,D.L.Low-income children' s after school care:Are there beneficial effects of after-school programs?[J].Child Development,1994,(65).

       ②康丽颖.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困惑与挑战——关于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三重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③樊未晨.北京市政府将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埋单[N].中国青年报,2014-01-23(6).

       ④王烨捷,周凯.上海推出“放学后免费看护”[N].中国青年报,2014-02-11(6).

       ⑤蔡佩琼.我市社区“四点半学校”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让孩子放学后不再“流浪”[N].深圳特区报,2009-06-02(7).

       ⑥周金燕.对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教育补偿:美国“放学后计划”的兴起和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13,(4).

标签:;  ;  ;  

城市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课余时间分布的比较研究_流动儿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