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进步的一种度量方法及我国农业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度量论文,科技进步论文,我国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水平的有效测度,无疑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进步潜力,对经济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也是国际间和地区间进行比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量化指标。
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度量,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从理论方法看,由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等单位提出的测算方法应用最为广泛;而从对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实际测算与分析看,冯海发、朱希刚等多人分别做的研究工作都较全面和具体,但似乎均未估算农业资源配置改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近几年,作者对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度量也进行了一些理论探讨,本文特别提出先采用特定的数量方法对自然灾害和耕地面积进行双重矫正;然后用这种经过“改造”的数据估算农业科技进步和多种因素的贡献份额(本文还真正将农业视为农林牧渔构成的经济系统,给出了将其科技进步划分为知识进步与资源配置改善两种效应的方法);文章最后对“八五”期间全国和河北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进行了实际分析,结果表明,“八五”期间,我国农业的资源配置状况并未得到改善,其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是负的效应。
二、计量模型与方法
1.产值的矫正
与工业生产不同,农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众所周知,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减收,而风调雨顺却又有利于农业生产,使其增产增收。显然,这种突发性的自然气候的变化与农业科技进步毫无关系;再者,耕地面积的多少也与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产量密切相关,耕地多则农业(种植业)产值大,反之亦然。但显然,这种影响也与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毫无关系(在估计农业科技水平时,如果硬性忽视这二者的作用,显然是不正确的)。
朱希刚等提出采用平滑法消除年度间气候的影响,并将耕地视为投入要素与另外两大投入要素资金和劳动力一样同等处理。而我们提出采用如下的方法处理这两种因素。
以农业(种植业)为例,用P[,1,0]和P[,1,t]表示基期和第t 年的耕地面积,Y[,1,t]为第t年农业(种植业)产值,则无论第t 年时的耕地面积P[,1,t]如何变化,该年相对于基期年份耕地面积P[,1,0]的矫正产值为:
2.各种增长因素的剖分
考虑一个经济系统(产业)由多个细分产业构成(例如农业就由农林牧渔业所构成),该经济系统(产业)及第i 个细分产业的生产函数可分别表示成:
并继而能得到经济增长中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贡献份额。
三、实例分析
我们以全国和湖北省“八五”期间农业生产数据为例进行测算。估算结果列于表1中,特别值得说明的是,从分析结果可见, 全国农业系统资源配置状况并未得到改善,其经济效益是下降的。
表1 经济增长中各种因素的贡献份额(%)及其比较
注:r[,P]为耕地生产弹性,见朱希刚(1997);*分别源于傅道臣(1997),李京文(1991),索洛(1991)。
四、结语与讨论
1.我们提出采用灾损系数矫正产值,具有明确的科学道理,朱希刚的平滑法当然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以,如果能将这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其效果无疑会更好、更科学。
2.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耕地面积是逐年递减的,但若时间间隔不长时,其减少率并不太大,从这一点上看,将其作为投入要素之一,其对产值的增减效果并不太大;本文提出通过矫正产值以消除耕地这一投入要素,其最大优点是,因为消除了自然灾害和耕地面积的影响,则农业的投入产出就变得与工业生产的一样,主要由两大投入要素资金和劳动力所左右,在兼顾了农业科技水平估算特点的前提下,从而适于采用与工业数据同样的分析模式(例如不变弹性生产函数、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处理,并适合于进行工农业间分析结果的相互比较。
3.无论是否进行产值矫正,其各种投入要素的生产弹性α、β等值,有多种方法可以确定;若仍将耕地面积作为投入要素之一,与资金和劳动力同等看待(朱希刚,1997),甚至将资金投入再剖分为各种分项投入(如最简单的分为农业基建投资、流动资金),在明确了一定的生产函数并确定其参数后,仍可按类似的方法测算各种因素的贡献份额。
4.按本文前述的原理与方法,对“八五”期间全国和湖北省农业生产的分析结果比较表明,其一,湖北省农业科技进步水平高于全国的总体水平(与朱希刚(1997)结论不一致),其二,湖北省农业资源配置有一定的改善,应尤其说明的是,用两套参数(共4 种参数水平)测算均得到全国农业资源配置改善的负的贡献值,说明此期间全国农业资源配置状况并未得到改善。这在国内似乎还没见这种实际研究和这一研究结论,理应引起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