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放小”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正确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抓大放小论文,国有企业论文,正确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集中力量抓好大型国有企业,对一般小型国有企业进一步放开放活”。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也为进一步搞好国有经济指明了方向。联系山东对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实践,学习江总书记的讲话,更加感到中央搞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是十分正确的。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和全国一样,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但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较普遍地存在机制不活、包袱沉重、效益低下等问题,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怎么办?省委认为,下大力气搞好国有企业,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但在工作中,对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不能一个方子吃药,而应当区别情况,采取不同对策。根据这一思路,前几年,山东一些市地(如烟台、诸城、阳信、济宁等)针对国有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活的问题;积极探索“抓大放小”的路子,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近几年,山东国有企业基本上实现了生产速度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今年前8个月, 全省国有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税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31%和8.68%,亏损面下降了2.38个百分点,产销率达到97.48%,提高1.57个百分点。
必须集中力量抓好大型国有企业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高,国有大中型企业包袱沉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宽松。这些问题不解决,是难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为此,这几年我们围绕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升地位、卸包袱和壮实力等三个方面下了些功夫。
升地位,就是在经济工作中突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把搞好大中型企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江泽民同志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主导力量,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我们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要在21世纪国际经济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竞争能力”。我们联系山东实际,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深切体会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发展和稳定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厦的根基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只有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扎扎实实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为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1994年,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1197户,虽然在数量上仅占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企业的5%, 但拥有的固定资产净值却占55.4%,创造的增加值占43%,提供的利税占45.5%。国有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处于能源、交通、基础原材料、重要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它们所占的比重均在80%以上。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左右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计民生。只有把这些企业搞好了,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才能带动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稳定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这不仅表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生产经营搞好了,可以促进稳定,更为重要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一支庞大的产业大军,这支队伍稳定了,整个社会稳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无论是实现“两个转变”,还是保持社会稳定,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改革、发展、稳定,如果不集中精力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就是不得要领,就没有抓住关键,也就难以推进整个改革、发展和稳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这几年,我们无论是在改革、发展比较顺利时,还是在遇到较大困难时,都坚持不懈地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卸包袱,就是尽最大努力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减轻负担,积极为其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包袱沉重。据对全省51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统计,1994年总资产284.33亿元,总负债209.94亿元,资产负债率达73.84%, 不少企业的负债率超过百分之百。特别是汇率变化造成企业还贷负担加重。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汇率调整增加外汇贷款负担20多亿元。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中办社会部分占20%左右,办社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企业富余人员一般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左右,有的高达30%以上,离退休职工最多的企业已超过在职职工人数。为了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贯彻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全面进行清仓查库、清产核资,帮助企业处理损失和潜亏。青岛市在优化资本结构试点中,为企业处理损失和潜亏达10.71 亿元。二是结合实施“两则”, 帮助企业处理历年积累的亏损和挂帐。1993和1994两年,全省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共处理历史包袱30多亿元。为了鼓励企业用足、用好“两则”,省里规定对因实施“两则”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利润减少部分,不影响对厂长的政绩考核,不影响工效挂钩。三是指导和帮助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1994年春,省政府在莱芜钢铁总厂专门召开全省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现场会,总结推广了莱钢总厂、省电力局等单位搞好“两分”的经验,并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了鼓励企业实行“两分”的政策措施。兖州矿务局学习先进企业的经验,充分运用出台的政策,坚持煤与非煤并重原则,在“两分”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三产收入达到了主业收入的1/3左右。
壮实力,就是择优扶强,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我们认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最终应体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上。因而,我们按照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管理扎实,领导班子强的原则,大中选优,排出了重点支持的企业名单,采取了若干扶持措施。一是优先安排生产要素供应每年的新增电力负荷,优先安排这些企业使用;超发电量,优先供给这些企业超计划用电;对这些企业,未经批准不准拉路限电。今年初,全省列出179户国有大中型企业, 对所需生产资金给予优先供应, 支持其满负荷生产。 铁路部门还确定了15家大进大出企业,给予重点保证,优先安排运输。二是支持这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从1993年开始,赋予这些企业市地一级的技术改造立项权,增强其技术改造对市场的适应性。省里收拢拳头,集中力量,排选出7大支柱产业中的16种拳头产品,每年安排100个重点技改项目。在资金上优先安排,并实行资金供应、项目进度责任制。前两年列入省百项重点的技改项目,资金到位率都在95%以上,有力地保证了重点项目的进度。在今年确定的99个重点技改项目中,属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91个,占92%;总投资51.3亿元,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49.7亿元,占97%,三是坚持企业自愿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支持这些企业进行兼并联合。对企业自愿进行兼并愿望,但没有明确的兼并对象的,积极牵线搭桥,当好红娘。1994 年, 全省优势企业共兼并微利和亏损企业291户。通过企业兼并,使11.5亿元的资产存量由“死”变活, 进一步增强了大企业、大集团的实力。四是对出口数额较大的企业,优先申报进出口自营权,使他们直接置身于国际大市场。目前全省已有200 多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五是对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优先申报股票公开发行上市交易,帮助他们进行社会融资,提高其加快改造、实现膨胀的能力。全省股份制改造的121户国有大中型企业, 共募集资金72.54亿元。这些措施,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 更重要的是将企业的工作着力点引向了“三改一管”,从而对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放开放活小型国有企业
国有小企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山东情况看,担负初级产品、配套生产任务的国有小企业占90%以上。这些企业在实现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和安排城镇人口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大中型企业所无法替代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小企业同大中型企业一样,被统得过死,应当具有的灵活性优势发挥不出来,造成效益低下,有的甚至资不抵债。但小企业包袱相对较轻,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浅,产品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小,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强,有条件先行一步进入市场。最为关键的是能不能让他们放开手脚,真正按市场需求自主经营。
放开小企业的最大难题是统一思想认识。1993年初到1994年上半年,我们在放开小企业之初,各方面的认识并不一致,有的认为放开小企业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有的甚至指责出售国有资产是搞私有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省委、省政府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并以诸城、阳信等市县放开小企业前后发生的巨变为教材,教育和启发大家,统一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提出了衡量小企业是否搞活的五条标准。一是看国有资产是增值还是流失了;二是看企业机制转换了没有,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更高了还是降低了;三是看企业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内部管理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四是看生产和经济效益是发展提高了还是倒退降低了;五是看企业对国家的贡献和职工收入是增长了还是降低了。通过组织学习和实际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了,对放开放活小企业标准的认识一致了,工作的思路也拓宽了。
怎样才能使放开小企业的工作健康发展?我们认为,放开小企业,不能一概全放,只放不管,而应有放有不放,放中有管。工作中,我们坚持了“三放两不放”。三放:一是放开生产经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政府及其部门不加任何干预,只是给予指导和服务。二是放开改制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出售等,适合哪种形式,就用哪种形式,由企业自主选择,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目前,全省国有小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嫁接改造、租赁、出售、兼并、破产等七种。各地又有各地的特色。诸城市以产权出售为主,周村区以股份合作制为主,阳信县以租赁和拍卖为主,效果都很好。三是下放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权限。对改制后成为混合经济成分的企业,一律按《公司法》规定,法人代表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选举确定;对国有独资企业,按照管人与管事相统一的原则,法人代表的任免管理权由组织部门转到企业主管部门或经济综合部门,强化了对企业领导干部的考核、监督和管理。两不放:一是不放松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不论以什么形式改制,都必须搞好清产核资,切实摸清家底。资产评估必须经国家认可的、具有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实施,评估结果要经相应一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对留在企业中使用的国有、集体资产,按照同股同利原则,由政府有关部门收取国有股红利或资产占用费,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不放松对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监督管理。企业改制后,无论是国家控股的、参股的还是转为民有民营的,都必须做到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不能搞弄虚作假,更不准偷税漏税。在这些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措施。
目前,全省放开搞活小企业的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占全省县乡企业总数的58%以上的县乡小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收到了一举四得的效果。第一,明晰了产权。国家以出资者的身份进入企业,按照出资额行使有限权力,负有限责任。企业有了实实在在的法人财产权,职工变为企业实实在在的主人。第二,促进了企业的内部改革。改制后,国家、集体与企业职工的利益融为一体,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企业搞三项制度改革有了内在动力,各项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初步形成。第三,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小企业出售后,国有资产由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不仅所有权没变,资产总量没少,而且实现了增值。阳信县1993年底国有资产净权益3000多万元,到今年上半年,总资产达到7亿元,净权益达到5700多万元, 分别增长了30%和51%。第四,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企业改制后的经济效益与改制前及未改制企业相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今年上半年,诸城市乡及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42%;实现利税2.31亿元,增长47%;完成出口交货值10.2亿元,增长79.4%;国家和地方两级财政收入1.2亿元,增长37%。
几点体会
在对国有企业“抓大放小”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要搞好国有企业,不能就国有企业抓国有企业,而应立足整个国民经济,着眼搞好国有经济,坚持国有、集体一起抓,重点抓国有;坚持大的小的一起抓,重点抓大的;坚持优的劣的一起抓,重点扶优的。国有企业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经济生活中,在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今天,他们与其它经济成分企业密切相联,抓国有企业必须将其放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去定位,去采取措施。对国有企业,抓大的也好,放小的也好,不是要把所有国有企业都搞活,这既不可能又不符合优胜劣汰规律。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有一些无法搞好搞活的。对这些企业不能明知救不活,硬是去保,而应当坚持优胜劣汰、择优扶强的原则,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壮大,迫使难以救活的企业通过被兼并收买、实施破产等办法,使这些企业的资产向优势企业聚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大企业强,小企业活,差的企业淘汰”,最终达到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的目的。同时,必须在工作指导上加大力度,否则,搞不好就会出现抓大变为抓死、放小变为放乱。因而;这几年我们注意研究和改进宏观调控,逐步形成了“两引”方法,即搞好政策引导,坚持典型引路,目的是将企业的注意力引向内部,将工作着力点引向推进“三改一管”,使“抓大放小”工作沿着健康方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