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电休克室 山东淄博 255120)
【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精神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的心理干预。干预2周后,采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进行心理干预,可有效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131-02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精神疾病,具有易反复、病程迁延、致残率高的特点[1]。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情感、认知、思维及行为等多方面功能障碍或损害,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及回归社会,生活质量下降,幸福感减少。因此对康复期患者实施有效心理干预极为重要。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一种以积极心理学原理为指导的心理学方法,运用言语技巧、灌注希望、和睦关系等策略,增强患者幸福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心理康复并预防疾病复发[2]。本研究采用对照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本院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CCI-I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均处于疾病康复期;③文化程度≥小学;④患者均知情同意;⑤住院时间不少于2周。排除标准:①处于精神分裂症发作期;②意识障碍者;③伴有恶性肿瘤或心肝肾严重疾患者;④依从性较差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4~66(45.29±2.52)岁,病程2~13(6.47±3.54) 年;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1~68(47.39±3.67)岁,病程3~14(6.59±3.28) 年。两组一般资料经数据分析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精神病科常规护理,包括常规心理护理、疾病知识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娱疗、安全监护及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心理干预:(1)组建积极心理学干预小组:在护士长领导下,由多名资深护士组成积极心理学干预小组,均接受统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疾病知识、积极心理学理论、沟通技巧、心理干预技术等。(2)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将积极心理学干预计划及目的告知患者家属,取得家属理解和支持,在情感及物质方面尽量支持患者,促进干预顺利实施。(3)积极心理学干预:采取团体辅导和单独辅导相结合进行多次干预。①第1次:与患者积极沟通,引导患者倾诉,全面了解患者想法,对其进行认知行为教育,疏导心理障碍,以积极的心态调整自我;②第2次:引导患者讲述身边发生的感恩故事或者由护士讲述感恩故事,诱发患者感恩情怀,引导其表达感恩的愿望;③第3次:观看有关生命价值的视频或讲述感恩生命的故事,引导患者进行讨论、诱导患者认识到生命的可贵,鼓励其表达珍爱生命的感悟;④第4次:观看亲情视频或讲述亲情故事,引导患者给亲人打电话,或与家属探视时利用拥抱或语言表达感激之情,体验亲情的温暖;⑤第5次:观看励志视频或讲述励志故事,引导患者积极发言,讲述和讨论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从而帮助患者重建人生希望,树立回归社会的信心。每间隔2d进行1次干预。若患者出院,可通过微信群或电话继续对患者实施随访干预,以巩固干预效果。
1.3 观察指标
干预2周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量表(GQOLI-74量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社会健康、心理健康、躯体健康、情感健康、认知5项维度,每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反之则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均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社会健康等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后当天生理健康各维度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2周后,观察组社会健康、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康复目标一是要达到心理康复和减少复发,二是改善生活质量。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有效控制精神症状,但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效果不明显[4]。多数康复期患者经治疗后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已基本恢复,但病情不稳定,易受到外界刺激导致疾病复发,无法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心理品质[5]。因此对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重视社会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护理人员让患者感到自我幸福感上升,促进机体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型心理学理论,更为侧重提升患者的个人适应能力[6]。本次研究中,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中,通过采取心理护理干预等手段,让患者纠正认知、体验感恩、尊重生命、感受亲情、树立信心等,改善了患者的心理认知及社会功能,促进患者心理往健康方向发展,提升患者的主观幸福感,从而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社会健康、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等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的心理干预有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身心健康和认知能力,促进病情好转,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祁恩秀,姚惠珍,姚海琴.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技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7,15(8):933-935.
[2]李遵清,韩鹏,仇爱玫.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98-1101.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I-I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4]徐枝楼,戴晓知,张素娟.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2355-2359.
[5]文艳,郝军锋,熊令辉.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探讨[J].临床护理杂志,2017,16(1):29-31.
[6]张来军,秦维.积极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9):1185-1189.
论文作者:高芸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患者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心理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学理论论文; 对照组论文; 社会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