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_教育论文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因素论文,需求论文,农村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3)06-0099-05

CLC number:G719.2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13)06-0099-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3.06.017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3.06.017

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经验已表明,提升产业结构必须有更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基础,尤其需要建立至少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劳动力和人才储备,而这取决于职业教育水平的高低。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正在加速转型,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时期,这一时期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中国也不例外。1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达7265万人,职业教育对我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为21%。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整体水平不高,无法满足产业链高端环节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高技能“人才荒”问题成为制约工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鉴于此,国家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政策议题。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改革在本次中长期教育改革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提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明确了提升中职教育的市场需求要求。

尽管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有巨大需求,然而依靠中职与普高教育在规模上1∶1的分流外生政策推动,农村中职教育的规模快速扩张,如表1所示。这种“供给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导致一边是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职毕业生,一边是技能型人才的“技工荒”。且农村存在大量亟需接受中职教育和培训的初中毕业生,出现了初中生毕业后大量辍学而农村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并存的现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当前农村初中学生毕业后普遍倾向于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意愿非常低,即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需求水平较低。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于2008—2010年在西部某省4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初中学校,对221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和跟踪调查发现,就教育分流意向来看,22.7%的学生初中后愿意上中职,70.3%的学生愿意上普通高中;实际的结果是,25%的学生上了中职,41.9%的学生上了普通高中,直接打工的学生占14.3%,辍学的学生占5%的状态。22.7%的愿意上中职的学生样本中,实际其中37.1%的人进入中职,30.7%的人选择了辍学或打工的生涯[1]。农村中职教育的市场需求有待更进一步提升。

1 参加中职教育影响因素的文献述评

初中学生毕业后选择参加中职教育的影响因素在国外研究中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议题,相关文献已有相当数量的积累。国外经验研究个人特征的作用,参加中职教育主要受到诸如学生学业成绩、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居住地特征等因素的影响[2]。多数研究侧重于学生个人性别、中考成绩、父母亲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等社会经济指标[3]。在以职业教育为主导和以普通教育为主导的两种中等教育政策环境下,学生的普职分流意愿会有明显的差别[4]。国外整体上重点关注学生所在地区经济状况、父母亲受教育水平和职业、学生性别及成绩,上学费用高低等因素,但是并没有统一的研究结论。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由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四类学校构成,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同属于高中教育阶段,但中等职业教育是“最薄弱的环节”[5]。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需求可以概括为升学、就业与晋升:增加受训者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和晋升的机会;个体把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自我发展的选择;愿意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投资[6]。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中职毕业生倾向于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劳动生产率,在提升就业能力方面更有优势,更适合产业转型的需要[7];但我国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明显不足,起源于精英教育情结,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偏向于选择普高,中职教育体系的学生规模不断萎缩[8]。影响中职教育市场需求的因素已被指出,主要是教育回报率,表现为中职毕业生的回报率低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即一方面中职教育机会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参加中职教育预期的市场收益太低[9]。学费和收益的高低、就业质量(包括就业巩固率和回报率)等成为对中职教育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10]。

鉴于日益严峻的“技工荒”,政策层面做出了诸多的调整。自2005年起中央政府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一方面在政策上规定普高学生和中职学生的招生比例为1∶1,增加中职招生比例;另一方面实施对中职学生的助学金和学费减免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的方针政策,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农村中职教育实施免学费政策。通过中职学校的连年扩招和大量专项投资,2009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和中职)的毛入学率达到77%(新华社,2009)。但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当前中职教育对于学生和家长仍不具有吸引力,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且日趋严重。如何切实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提高中职教育的市场需求,扭转招生规模不断萎缩的不利局面,已成为当前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2 当前农村中职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2.1中职教育的机会成本效应

中等职业教育同时具备地方性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性。从中等职业教育获得的收益流向来看,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对劳动者知识扩散和技能提升会使大部分行业受益,为社会创造正外部性与公共性,而它的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正如蒂伯特提出的公共产品提供方案,即根据受益范围的大小决定支出对象,受益对象是全国民众,则支出应由中央政府负责,受益对象是地方居民,则支出应属于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从这个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应该承担中职教育大部分办学经费;另一方面,如果劳动力市场完善,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人能够比未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更快地找到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流动通畅,个人接受下一阶段教育收益会得到增加,这种收益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在既定教育规模下,中等职业教育消费的边际成本为正,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个人应该是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主要分担者。

舒尔茨界定了入学的机会成本,学习活动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创造,因学习放弃的收入是实际成本[11]。如果他们没有入学的话,他们将受雇去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劳务进而获得报酬。个体因接受中职教育而放弃评价最高的其他可供选择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就构成了机会成本。事实上,中等职业教育学费比普通中等教育要高,缴纳学杂费是教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个人选择教育类型的重要因素。但政府财政性助学拨款逐年增长,个人成本分担逐年递减,从中职教育的显性成本来看,农民并没有承担多少显性的成本费用。然而在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工资普遍上涨背景下,中职教育机会成本却在升高。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普通工人的工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民工工资呈加速上涨的态势,2001—2006年农民工工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6.7%,而2006—2011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2.4%。

农民工工资的上涨导致了教育机会成本的增加。如果一名初中毕业生看到不需要接受多少教育,工资也会增加,他就无法抗拒打工的诱惑,事实上这也成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动因,选择打工而不是进入普高或中职教育。贫困家庭更看重现在的收入,而接受中职教育的预期收益越低,人们越不会接受中职教育,所以是否参加中职教育的决策取决于现阶段的收入水平、机会成本、下一阶段教育预期收入。当前阶段工作收入越高,接受教育的意愿越低。这是工资变化后的机会成本效应。

2.2中职教育的市场收益与回报

如果参加中职教育后,教育预期收入能够在劳动力市场得到体现,将显著提升中职教育的市场需求水平。中职教育的价值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合理体现,这一信号将传导给潜在的受教育者,使之产生参加中职教育的愿望,进而形成对中职教育的市场需求。因此要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要求其培养的毕业生不但要为劳动力市场所需要,同时还必须获得公平的市场价值[12]。而市场价值实现不仅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即职业教育后的收入预期的实现;也取决于中职学校与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合作程度。

1)劳动力市场分割

事实上,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整体上被分割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主要是由较高学历者构成的人才市场,另一部分主要是由工人构成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设置了高文凭进入门槛,堵住了中职学生的进阶之路[13]。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对职业教育吸引力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进入机制来看,较高的文凭要求成为最大的进入门槛,中职职业教育毕业生被排除在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具有较多的培训及升迁机会之外。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就业准入制度,普通教育的毕业生却可以通畅进入劳动力市场,借助于社会的学历偏好获得好工作或高薪酬。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形成了事实上的挤兑。从工作条件来看,人才市场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劳动报酬等要远优于劳动力市场,许多劳动力市场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了参加中职教育后增加收入的预期完全破灭,使农村初中毕业生想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来改变自身目前状况的希望渺茫,这就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阴影:接受中职教育就等于把自己定格于社会下层。对职业教育丧失信心后又会增加对普通教育选择,进一步加剧了对文凭的偏爱,给受教育者增加了经济负担和机会成本。由此,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是造成职业教育备受歧视的外部原因。

2)校企合作缺失

造成职业教育需求水平低更重要的内部原因是学校在培养中职学生时缺乏市场主体:企业的合作,无法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尽管产业界对技术技能型劳动者有巨大需求,但当前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因素既不是市场需求,也不是中职教育严密的发展规划,而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规模上1∶1的政策和与之相应的行政手段[12]。这种“供给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校毕业生的“滞胀”并存,即一边是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职毕业生,一边是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缺乏[14],出现了明显的“技工荒”。这使得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效果非常困惑。事实上,在“供给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下,缺乏行业协会的指导与监督,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机制正在不断丧失,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就失去方向。加之业务部门、厂矿企业相继从办学行为中淡出,以生产实习为特征的工学结合机制遭到破坏,中职教育的内生吸引力不断下降[15]。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没有实现与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协调一致。

如果能够改变“供给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使参加中职教育的学生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企业自然愿意支持职业教育。中央政府非常重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出台政策加强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联系。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为行业企业充分参与职业教育提供了指南和保障[16]。只有中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机制得以实现,中职教育的市场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克服劳动力市场分割带来的负面效应,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外,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加强校企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2.3升学途径的有效衔接

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意味着未来获得更高的收入,要使得这一预期稳定化,要求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实现无障碍的升学与晋升。而能否升学直接关系到家长和学生能否解除“中途终结型教育”的担忧,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因素[7]。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教育等,相互割裂分离。制约着高中阶段的普高与中职的科学分流,而在国外的教育系统内部,各种教育形式之间是相互衔接与贯通的,包括普高与中职分流的流通性、普高与中职之间的相互认同性。

中职学生已有升学途径无外乎两条:一是升入普通高中,二是升入高等职业学校。但在普通高考的竞争中,中职学生文化课处于劣势,在加强文化课的教学与专业技术学习二者之间有一个权衡。为了升学而偏重于文化课学习,将导致“应试教育”滋长的倾向。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方向应是高职院校。对口升学制度给优秀的中职毕业生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及其家长对高学历的追求,有利于增强中职教育市场需求进而缓解生源滑坡[17]。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比率还只有5%,但对口升学制度对沟通中职与高职、体现职业教育“从初级到高级”衔接非常重要。有了对口升学制度化的升学途径,吸引初中毕业生未来主动分流、自愿接受职业教育,政策具有诱致性。很大程度改变了“中途终结型”教育的性质。未来中职可向高职升学,高职可以升三本学习,这样职业教育就可以真正取得与普通教育一样的平等地位,自身构成了牢固的衔接机制。

3 研究结论及政策选择

3.1研究结论

中职教育决策取决于机会成本、现阶段教育的收入在劳动力市场实现水平和下阶段教育的预期收益。尽管政府免学费政策推广面扩大,个人成本分担递减,农民并没有承担多少的费用,但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工资的上涨,使得中职教育机会成本比较高。如果农村初中毕业生看到不需要接受多少教育,工资也会增加,他就无法抗拒打工的诱惑,事实上这也成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动因,选择打工而不是进入普高或中职教育。贫困家庭更看重现在的收入,而接受中职教育的预期收益越低,人们越不会接受中职教育。当前阶段教育收入越高,接受下一阶段教育的意愿更低。

1)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工资的上涨,使得中职教育机会成本比较高,机会成本效应降低了中学毕业生参加中职教育的意愿。

2)如果参加中职教育后,中职教育预期收入能够在劳动力市场得到体现,将显著提升中职教育的市场需求水平。而市场价值实现不仅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即职业教育后的收入预期的实现;也取决于中职学校与企业这一市场主体如何加强合作。

3)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意味着未来获得更高的收入,要使得这一预期稳定化,要求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实现无障碍的升学与晋升。有了对口升学制度化的升学途径,将吸引初中毕业生未来主动分流、自愿接受职业教育。

3.2政策选择

1)边工作边学习,降低机会成本。要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校企合作能否顺利实现。助学制度的核心是学生在后两学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让学生通过顶岗工作,获得工资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开支。使得农村初中毕业生能够预期到:参加中职教育可以获得工资,且毕业后的工资还会增加,这将降低直接打工的诱惑和机会成本,同时提升中职教育市场需求。同时,地方政府应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提供小额助学贷款。

2)加强校企合作与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加强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与监督是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重要保证。就业准入制度使受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关联度更加密切,有利于提升中职学生与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匹配程度,使人力资本的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劳动生产率才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受教育者才会获得合理的市场回报。

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目前我们最缺乏的就是行业组织。通过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熟悉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优势,建立行业组织主导、职业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产业需求在职业教育的有效导入,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3)加强衔接。把中职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专业本科学位教育的一个环节,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对中职的偏见,摆脱二流教育标签。加大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比例,让中职学校毕业生成为高职学校招生的主体。将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三本学科发展、专业硕士综合考虑,彼此建立有效的升学与衔接机制。

构建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不同于目前的“对口升学”制度,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做法,对于取得中职院校规定学分的学生,可以选择申请大专学历教育,到相应的高校修取相应的差额学分或特色学分,就可以获得大专文凭;同时颁发“副学士”学位证书,取得“副学士”资格的学生,再到任何一所高校修取相应的差额学分或特色学分,就可以取得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证书。这样,中高职教育永远不再是终结教育。

标签:;  ;  ;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